改革开放三十年-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首江南民歌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曾使无数人陶醉而心驰神往。然而2007年6月一则消息,又让人心碎而深思。由于周边企业污染物过度排放,太湖爆发大面积蓝藻,太湖污染了,水变腥臭了。2007年6月30日,国务院在无锡召开太湖、巢湖、滇池治理工作座谈会,强调要把治理
三湖
作为国家工程摆在更加突出、更加紧迫、更加重要的位置。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导致过度的资源消耗、生态破坏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据统计,我国创造1美元的GDP,能源消耗是美国的2。1倍、英国的2。97倍、德国的4。97倍,甚至是印度的1。65倍。而我国的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13%,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2/3以上的河流和50%以上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有3亿多人口饮水不安全,有7000万人、6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工业缺水量为工业用水量的44%,影响工业产值2300多亿元。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直接或间接影响近4亿人的生产和生活。2007年,在国家掌握检测数据的522个城市中,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城市22个、占4。2%,二级标准的城市293个、占56。1%,三级标准的城市152个、占29。1%,低于三级标准的城市55个、占10。6%。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早在1979年9月,我国就颁布实施了第一部《环境保护法》(试行)。1983年底,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首次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实行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
谁污染、谁治理
和
强化管理
三大基本政策。1996年,发布施行《国家环境保护
九五
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自1997年开始,中央连续9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具体部署环保工作。党的十六大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纳入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本着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一年又一年的
环保风暴
在中国大地刮起。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的奋斗目标。同年12月,国务院作出《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强调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切实改变
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
的状况,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当年就有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因违反环保法律法规被叫停整顿。2006年,全国人大通过的
十一五
规划,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的具体约束性指标:与2005年相比,
十一五
期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同年,还颁布实施了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处分方面的专门规章《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重速度轻效益、资源环境生态代价过大等问题,第一次明确地把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改为又好又快发展。从
又快又好
到
又好又快
,不是简单的文字顺序调整,而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变。2007年4月,国务院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十大类措施对策,确保节能和减排两项约束性指标的实现。同时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节能减排能力建设。2007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
禁塑令
的实施,充分展示了我国在保护环境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和决心。近年来,全国人大出台和修订了《可再生资源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法》等一批法律,将节能减排的目标和要求法定化、制度化、刚性化。
与此同时,我国还积极参加保护环境的国际合作。截至2006年6月,中国先后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42个国家签署了双边环境合作保护协议或谅解备忘录,在环境政策法规、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环境技术和环保产业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在开展双边和区域性环境合作的同时,中国也与其他国际组织开展了广泛合作,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等10多个全球性政府间组织,以及国际自然保护同盟、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等近10个国际非政府组织。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积极作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也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党的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指出要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这进一步优化了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升了建设标准,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理念的具体升华。2008年3月,在国务院机构精简的情况下,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组建环境保护部,为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更为有力的组织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有效遏制了环境恶化的状况,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全民环保意识大大增强,绿色GDP、生态文明等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2007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近年来首次出现双下降,比上年分别下降3%和4%以上。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谱写着新的篇章,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正逐步成为美好的现实
《改革开放三十年》章节: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收集:东风书城(24。43。3。33)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在这里成功升空,中国第一位探索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开始了举世瞩目的飞天之旅。16日清晨,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16圈后,安全着陆于预定的内蒙古草原。中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把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这标志着中国向太空大国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中华民族期盼了几千年的
飞天
之梦成为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98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纲要》(简称
863计划
),选择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防御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重要高技术领域,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组织力量攻关。
863计划
的实施,使我国在高技术发展前沿,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缩小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显著增强了我国高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我国高技术在国际上的地位和水平。与此同时,国务院批准实施了旨在发展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
星火计划
,有力地推动了科技与农业的密切结合,促进了农村经济总量的增加和生产方式的转变。1988年8月,为了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国务院批准实施了
火炬计划
。
为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正式提出了
科教兴国
的伟大战略。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九五
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把实施
科教兴国
战略作为今后15年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
科教兴国
正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随后,旨在推进国家重点基础科学研究的
973计划
、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等一批国家重点科教发展计划相继启动实施。2001年2月19日,第一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以国家名义对为科学技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给予的最高荣誉,也是1978年以来,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验。我国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领域的专家吴文俊、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袁隆平两位科学家,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他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目前,我国杂交水稻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从1976年开始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到2003年,中国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48。8亿亩,增产3500亿公斤,年均增产近130亿公斤,按人均年需粮食400公斤计算,增产部分每年可养活3200多万人,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为此,袁隆平还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科学奖
、美国
世界粮食奖
等10多项国际奖项,并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担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当今中国,制造业已经成为最大的产业和出口的主力军。
中国制造
是成功的,但真正体现
中国创造
的产品还没有在国际上形成优势。由于缺少核心技术,缺少知识产权,缺少知名品牌,导致我国出口商品的利润不高,同时许多商品还不得不向国外支付专利费。我们出口8亿件衬衫或1亿双鞋子才能换回1架空客380飞机,依赖低端产品的增长空间十分有限,也难以持续。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如果没有根本性提高,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特别是许多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的核心技术,花再多的钱也是买不来的,只能依靠自主创新。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2003年5月,我们党在
科教兴国
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
人才强国
战略。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随后,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个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作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明确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办法。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任务,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近5年来,国家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逐年加大,总额达3406亿元。仅2006年就达1689亿元,比上年增加354亿元,增长26。5%,占国家财政支出的4。2%,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从2002年的128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