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教会历史 >

第17章

教会历史-第17章

小说: 教会历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的行为,变成高举自己的手段了。
  在当时,教会里流传著许多关於隐修士的故事,绘声绘影地讲述他们有怎样超凡入圣的属灵经验及权柄。一般群众对这些隐修士都趋之若鹜,认定那些能站在旗杆顶三个月之久的人,必然具有某种属灵智慧与神圣能力,并请隐修士为他们祈祷、医病、赶鬼,甚或替他们施行神迹奇事。这间接鼓励了某些隐修土愈发刻意尝试更加惊人的行动,以吸引信徒群众。总括而言,初期埃及的隐修运动受到教会领导层的排斥。
  2.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
  初期的隐修运动与新柏拉图主义有密切的关系。简单地说,新柏拉图主义是一套二元论的世界观。他们相信在肉眼可见的物质世界之上,还有一个更加真实的理型世界(World of Ideas)。相对於理型世界,物质世界是虚幻而短暂的。它不过是理型世界的抄本。人的灵魂原不属於这个物质世界,却属於理型世界,只因误入尘网、降落凡间,始为肉身和物质世界所牢笼。人必须竭力摆脱尘世的拘禁,便灵魂重返天家,而其方法就是透过克制情欲,使灵魂不受肉身的辖制;最後达至不为外物所动的境界。当人做到看破红尘、无知无觉、无动於哀之时,他便走上得救之路,能返回天家了。
  新柏拉图主义贱视物质和肉体的思想,对基督教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否定肉体的价值、追求超脱现世救赎的想法,更助长了隐修主义的发展。隐修主义强调攻克己身、克制情欲,与新柏拉图主义的观点是异曲同工的。
  3.白色殉道的观念。
  白色殉道(White Martyrdom)观念的提倡,对隐修运动的发展也有相当影响。当基督教还处於非法的政治地位之时,基督徒若不幸遇上政治逼迫,要不放弃信仰,便得为主舍命,殉道是自然不过的事。为了鼓励信徒坚守信仰,勇敢捐躯,教会里流传著许多歌颂殉道士的故事,殉道也成为信徒最大的功德。
  在一般情况下,人总是期望保存生命、害怕殉道的;但也有一些特别敬虔笃信的人,热衷於以自毁方式来表达彻底效忠(这种宗教心理是相当普遍的,绝不限於初期教会的信徒)。当基督教成为合法宗教後,殉道已成为不可能的事,等於失去了一个向上帝表达忠诚的方法。有人便主张:隐居修道是另一种殉道的形式,因为它彻底否定一己的肉体及感情,同属治死自我的行动。他们称隐修为白色殉道,因为不用流血。这说法更使隐修运动广泛地受到信徒推崇。
  4。对教会世俗化的回应。
  第三世纪以後,教会不断地发展,信徒人数急增,当中不乏社会上流人士。基督教逐渐脱离少数教派的行列,晋身为社会主流的宗教。从前许多对基督教不利的谣言,如说基督徒吃人肉、犯奸淫等,都随著信徒人数增加、社会人士对基督教认识愈来愈清楚而逐渐减少,歧视苦待基督徒的情况也渐消失。但这时期教会仍间歇性地遇到逼迫,不过与起初两个世纪不同的是,此时的逼迫已由民间转移至政府,冲突也由社会与文化的层面转移至政治的问题上,就如政府要求信徒敬拜国家神明的争议。
  基督徒非但不会再因信仰而被社会大众排斥,有时甚至成为获得社会赞誉的原因——凡基督徒皆道德高尚,此为金漆招牌,信誉保证。不过,信仰所要求的代价愈少,信徒的属灵与道德水平便愈趋下降,这是几无例外的教会规律。三、四世纪间教会曾遭遇两次严酷的逼迫,许多基督徒叛教贪生,其中包括不少主教与长老在内。这现象既显示政治迫害的厉害程度,又反映出信徒素质转趋降低,他们大多经受不起信仰的试炼。
  当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合法宗教後,一切迫害已成过去,信徒毋须为信仰付出任何外在强制性的代价,信奉基督教不再是令人蒙羞或吃亏的事,甚至成荒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的社会潮流。我在第二课也曾述及,当信徒人数急升,信徒素质却会下降。在众人皆是基督徒的情况下,教会急促世俗化,属灵气氛低落,信徒不再期望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到生死祸福的抉择,要求他们过初期教会般严谨的、反社会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他们只好转向寻求别种表现敬虔的特殊方法。在四世纪中叶,一些渴想过严谨生活的基督徒便离开人群,走入深山野岭,在旷野之地过退隐苦修的生活。
  事实上,当教会里不断有人提倡、鼓励更激烈的献身形式,这实是对教会世俗化的反动。正如今天基督徒在城市起居作息,完全体味不到任何属灵的真实,所以才迫切期望教会举办夏令会,好在远离人烟的世外桃源里发现上帝和他的作为,灵性可望稍为高涨一些。要是教会世俗化到一个无可改变、无可挽救的地步,一群心崇志坚的信徒便会产生离群独处的心态,迳自寻求更高的属灵生活。
  C.修道主义的成形。
  1.亚他自修的影响。
  前文提过,隐修士最初不为主教欢迎,他们与教会领导层发生过很多冲突。
  隐修士与教会建立良好关系始於亚他拿修(Athanasius,296-373 )。亚氏是埃及亚历山太的主教,他在确定三一论教义的尼西亚和君士坦丁堡会议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了反对当时一个名为亚流主义(Arianism)的异端,他不惜与教会领袖及世俗君王为敌,屡被放逐到埃及沙漠,幸而在沙漠里得到隐修士的接待。由於曾於沙漠中生活领受过隐修土的恩惠,他对隐修主义自然有较大好感,也帮助他消除对隐修士的种种流言误会。
  亚氏恢复主教的职位後,开始在文字上推崇隐修运动。他写了一本《安东尼传》(Life of Anthony),讲述一位著名的阳修士安东尼的故事。在隐修士的故事里,通常夹有不少神迹奇事,奇情诡谲,引人入胜,由於作者亚氏为著名教父,这本书广受信徒欢迎。
  亚氏在书中首先称修土(monk)为殉道士(martyr),将他们的生活形态视为白色殉道,确定其属灵价值。
  2.将修道主义纳入正执。
  教会当局肯定隐修主义的属灵价值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但更重要的努力是设法将之纳入教会生活的正轨中,一方面可监控节制,另方面也防范有不利教会团结的副作用发生。
  事实上,隐修土的数目过多确为教会意来不少麻烦。那些不受控制的独立隐修行为,替教会带来不良影响。有见及此,第四世纪有热心的教父及隐修土希望整顿隐修运动的形式,他们要求改变单独、个人的隐修形式,而代之以修道院式的苦修(称为coenobiticmonasticism,coenobitic来自拉丁文,意思为集体的共同生活),是为今日通称之修道主义。如此,修道不再是个人英雄主义式的自我表现,却是真真正正的否定自我,隐性埋名地过群体生活。
  集体形式的修道运动,得到当时东方的迦帕多家教父(Cappadocian Fathers)及西方的安波罗修、金口约翰JohnChrysostom,344/354-407)、耶柔米(Jerome,约345一约419)和奥古斯丁等大力支持。他们都希望将修道主义纳入教会的正常体制和运作里。结果修道主义逐渐成为教会建制的一部分,也成为教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时至今日,大公教会传统上把神职人员分为两种修士(monks)与教士(canons);他们在教会里扮演的角色并不相同,但同样对教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
  III.修道主义的神学路线。
  对更正教徒而言,修土也许是颇为神秘的一群,他们大抵会问:为甚麽要成为修土?修道主义的目标、理想及期望最甚麽?。
  简单而言,修道主义有两条不同的神学路绵,它们的分歧处刀在於对冥想(contemplation)有迥异的看法,而冥想的观点则受新柏拉图思想的影响。
  A.甚么是冥想?
  甚麽是冥想?冥想是接触上帝或超自然世界的一个途径。它与我们惯常所说的默想(meditation)不同。默想是借助某个媒介来思考,例如透过圣经的话语、大自然的现象,我们思想上帝的属性与作为。冥想则不需要任何媒介,以心直指向上帝,与上帝相贯通。冥想的目的不在於获得有关上帝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仍得运用言语和概念来建构:它追求的是与上帝完全契合,就是一个无分别相的本体联系互通。提倡冥想的人都相信人的灵魂有某个「内署功能,可以与上帝相通,甚至灵魂是与上帝同质的。
  灵魂与上帝同质,灵魂与上帝相通——这些想法绝非基督教的固有产物,却是从新柏拉图主义那里借过来的。
  B。新柏拉图主义者的看法
  上一课已略提及新柏拉图主义有关上帝藉流出其本质(eeanation)而创造万有的说法。这说法一方面确定灵魂与上帝同质,另方面亦宣告灵魂先肉体而存在,及与肉体无必然的关系。
  新柏拉图主义者相信灵魂与肉体无本体上的关系,甚至不属於这世界。造物主先创造灵魂,灵魂先於肉体存在,它们是属於理型世界的;只是後来因堕落而被贬到凡间,被囚於肉体而成为人类。灵魂比肉体神圣,惟有灵魂才有机会得救,肉体却不免灭亡。灵魂属於理型世界,其结构与肉体有很大分别,它可以与上帝接通,而其本身便内蕴了关乎上帝的知识,认识上帝的途径是躬身求已,唤醒被肉体麻痹了的灵魂记忆,如此认识上帝是另一种形式的认识自己(self knowledge)。
  在新相拉图主义者的眼中,灵魂被赋予一个内在机制,可以认识上帝。套用中国人的说法:〃 人心与天心相通〃 ,人不仅可以与上帝接触,甚至可以与上帝契合,天人合一。人若无法与上帝契通,非其不能也,实其灵魂被肉体蒙蔽,以致失丧本性而已。
  C.第一条路线:与罪恶搏斗。
  在了解何谓冥想及新柏拉图主义对灵魂的看法後,要认识修道主义的两条神学路线,便易如反掌了。
  第一条路线可称为与罪恶搏斗,这是反对冥想的修道主义形式。从亚他拿修所写的《安东尼传》里,我们可以充分看到这条路线的观点。亚氏反对新柏拉图主义的信仰,他所苦苦攻击的异端亚流主义,正是一种带有浓厚新柏拉图主义观念的神学思想;他与新柏拉图主义之仇恨不共戴天,乃是不言而喻的。他不认为灵魂可以直接到达上帝那里,也反对冥想的行为。
  亚氏相信修道的意义在於克制情欲,治死自我,而不在於追求更高的属灵境界。他又反对那些强调自残的苦修形式,认为太高举个人英雄主义;既然修道的目的在於治死自我,那麽追求更高灵性的野心也应该泯除。人不要过分渴想认识上帝,与上帝联合,以为自己可以比其他人属灵一点;他要认清自己原来一文不值的事实,才能心脱诚服地降服在上帝的安排下。放弃肉体并非修道的最大任务,放弃意志才是终极要求;克制肉体的目的不在於方便轻身上天路,而在从服从外在的权威,过顺命的生活。
  亚氏只是作了言论的提倡,为开创集体修道主义而付诸行动的有两个重要人物。其一是巴各默(或译帕科缪(Pachomius,290-346)],他於320年在埃及尼罗河附近的太本西(Tabennisi)开办一间集体的修院,强调修士过服从性的生活。他为修院订定一套生活规条,使修道主义有一个固定的形态。其二是巴西流(Basil ofCaesarea,358-364),他是三位迦帕多家教父的其中一位,在担任该撤利亚的主教前曾作隐修士。他为其创立的修院订定一套规条,称为《巴西流规条》(rule of Basil) ,成为日後《本笃会规》(Benedictine Rule)的基础。
  巴各默将隐修精神集体化,但仍保留不少苦修行动;而巴西流则把所有苦修活动都取消了,使之变成正常的生活。巴西流相信生活愈是平淡普通,便愈难有属灵英雄的追求;愈发强调严苛的修道形式,便愈有英雄主义表现的危险,例如我们作了一段长时间的禁食祷告後,会觉得自己与上帝靠近了。巴西流认为此等属灵骄傲不容忽视,所以鼓吹平凡的修道方式。日後作为修道主义主流的本笃修会,基本上继承巴各默及巴西流的传统。
  D.第二条路绿:与上帝契合。
  另一条路线是在肯定与罪恶搏斗的同时,更强调冥想的价值。
  这条路线不仅追求攻克己身,镇压肉体情欲;更进一步期望灵魂可以超越肉体,投奔上帝,并与上帝拥抱和契合。为了使人能摆脱肉体的辖制,主催者大都要求一个更激烈的苦修形式,譬如说:长时间禁食祈祷、禁止说话,并进行各样的灵性操练。
  庞义伐(Evagrius of Ponti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