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风云人物汉武帝 >

第5章

风云人物汉武帝-第5章

小说: 风云人物汉武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蠓颉:何涞鄣牧硗庖桓隼鲜ν蹶埃馐币簿加ず吞锿‘的推荐,担任了郎中令一职,掌握了宫廷中的首要职务。 
  受儒学教育的汉武帝掌握了政权,儒家人物相继担任重要职务,整个汉帝国从中央到地方出现了尊儒的趋势。全国各地的儒家学者欣喜若狂,他们一开始就从中感受到自身地位上升的趋势,因而大受鼓舞,各地儒生都活跃起来。 
  武帝上台伊始,在长安策问治国之道。董仲舒的对策最受汉武帝的推崇。与董仲舒同来的一百多位贤良文学,有儒家,也有法家、纵横家以及其他学派。这些人有些是以品德见优的称为贤良,别的是以文辞见长的称为文学。他们都不愿意放弃在这个新主子刚上任时好好表现的机会,都希望本门学派的思想,成为汉武帝治国的依据。 
  汉武帝在未央宫宣室招见这一次对策的第一名董仲舒。汉武帝问董仲舒:“朕有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想烦先生解释。从前三王五帝的时候,天下太平,到后来王道衰微,国家灭亡,这是不是天命如此呢?朕想取法上古,向尧舜看齐,不知道这样做有没有用?夏商周三代受天命而兴起,它们的祥兆又是什么呢?世界上的灾异变化为什么会出现?人的年岁有寿夭,天性有好坏,究竟是什么道理呢?还有,朕现在希望淳朴的风气在社会上畅流,法令能执行下去,刑罚减轻,奸佞改过。朕也希望百姓和乐,政治清明。如何修治整饬,从而达到雨露滋润,百谷丰登,享受天的保佑和鬼神的阴骘,洋溢着的德泽足以施及四海群生,但不知道怎样才能实现?” 
  董仲舒对年轻的汉武帝能提出这么多深刻的社会问题也是大感惊讶。好在他多年讲学研究,早巳形成了一套儒家治国的理论。而且这种问题又是他的擅长。董仲舒一一对答汉武帝提出的问题。 
  董仲舒说:“陛下问到天命和情性,愚臣不易回答,但臣根据《春秋》的记载,看到天人相应的情况,确实使人敬畏。” 
  汉武帝一听,其中道理很是奥妙,他就催促道:“请说下去。” 
  董仲舒接着说:“国家如有乱事发生,上天会先用灾害怪异来进行警告,但只要这个世代不是太离道,上天还是愿意扶持、成全的,不过自己也要强力勉励才行。强力勉励于学问,则闻见博而智益明;强力勉励于道,则德见隆而功日大。这些都是可以马上见效的事。” 
  汉武帝微微点头,董仲舒又接着说:“所谓道,是国家走向大治的途径。仁义礼乐,又是推行道的工具。古代的圣王已经辞世,而他们的子孙都能够长久安宁到几百年的时间,都是礼乐教化的功效,从前厉王、幽王的时候,周道衰败了。但这并不是道忘失,而是厉王、幽王不遵循周道。宣王思念先王的德政,兴滞补敝,彰明文王、武王的功业,周道又粲然复兴起来了,所以说治乱兴废在于自己,不是天命不可挽回,而是厉王、幽王掌握不当,使道统失去的缘故。” 
  董伸舒看到汉武帝若有所思,就放慢语气又说道:“臣按照《春秋》的本义,寻求王道的出发点,那就是个正字。作为一个帝王,要上承天意,纠正自己的所作所为,要任用德教,不要专用刑罚,因为刑罚不可能治理好天下。《春秋》上讲过一元的问题。一是万物之始,元是大。一元就是万物开始于大,只有开始于大,才能正本清源。所以做君主的要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海。四海正,则远近之处莫不统一于正,这样才能实现王道。 
  “如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行高恩厚,智明意美,爱民好士,可以称为很好的君主。但是天地未应,祥瑞不至,这是在于教化不立,万民不正的缘故,秦代的遗毒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清除,法令公布了而奸佞横生,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弦更张的时候了。自从汉朝取得天下以来已有七十多年了,先帝们常想搞治道,而至今没有成功,主要原因就在于应该变更教化而没有采取实际行动的缘故。” 
  董仲舒的这一次对策,适应了当时汉朝从政治、思想上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句句打动了汉武帝的心怀,这位年轻的君王早就酝酿着许多宏伟的想法,只是还没有系统化,理论化,还很朦胧,也没有用文字和语言表达出来。听了董仲舒的对策,他感到大为惊异,想不到汉家天下竟有这样难得的人才,真是有相见恨晚之感叹。   
  儒生们的喜与悲(2)   
  汉武帝还没有从第一次对策的兴奋中平静下来,又紧接着下了第二道制书,命董仲舒将自己的政见写成文章,提出明确的意见。董仲舒受宠若惊,连忙赶写第二道对策。 
  在第二道对策中,董仲舒进一步总结了三代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指出秦朝以刑法治天下,赋敛无度,导致因触犯刑律而被处死的人比比皆是,犯奸作乱的人也遍地横生。他认为应以德治天下,为了培养一批德治人才,董仲舒建议设立太学,作为教化的根本场所。 
  董仲舒在这道对策的最后写到:“陛下若能通过考试和策问的方式招徕到天下的英才,就可以实现三代的至治局面,圣上的英名也就能和古代的明君尧、舜媲美。” 
  早就想成就一番事业的汉武帝,被董仲舒的对策深深地打动了。他觉得董仲舒系统而完整地讲出了自己想说出的话。 
  汉武帝第三次写了制书给董仲舒,表示很欣赏他的天人感应的观点,他在制中写道:“朕听说善于谈天的人必有人间的事作为佐证。善于说古的人必在当世有应验,所以朕虚心地询问天人相应的关系,接受历史的教训,改正以往的所作所为。先生既谈论了治国的大道理,陈述了历史上大治和大乱的原因,请再讲得透彻一些,朕将亲自览阅思考。” 
  两次对策,都获得皇帝的赞许,董仲舒感到十分荣幸,他马上上了第三道对策,郑重提出自己思索了多年的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以求一售。 
  董仲舒写道:“治国之道出于上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他希望汉武帝要坚持不变的天道。在不变的天道下,让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间遵守严格有序的上下尊卑关系,使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乡党有序,以保持永恒的封建秩序。 
  在这对策的最后部分,董仲舒重点地提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的思想。他说:“大一统是天地间正常的轨道;自古到今,通畅无阻的大义。而今负责教化的人来源不同,每人的议论见解又迥然不同。一百家学派就有一百种治理国家的方法,结论也不相同,以至于在上位的不能坚持一个方向,法令制度也是屡屡改变。在下位的人又苦于不知道如何遵循。臣很愚钝,但臣认为应该这样:凡是不在儒家的经典六经——《易经》、《礼经》、《乐经》、《诗经》、《书经》和《春秋》之内的其他各家学派的学说,以及与儒学相违背的学说,都应该根绝,不准许他们与儒家学派同时并存。那些邪恶荒唐的思想消灭后,道统和纲纪,才可以统一,法令才可以明白,人民才知道遵从正道。这样百姓也就好统治了。” 
  董仲舒的排斥百家,着重一统的议论正合乎汉武帝独霸天下的心思。汉武帝把董仲舒大大地称赞了一番,马上委任他担任江都国的相,辅佐汉武帝的异母兄长江都王刘非。刘非是现任皇帝的老兄,一向骄傲凶暴。董仲舒用礼教辅佐,不时规劝几句,很受江都王刘非的敬重。 
  建元对策称优者除了董仲舒之外,还有会稽吴县的严助,他被提升为中大夫;川人公孙弘,以六十高龄被征为博士。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开端。 
  董仲舒在江都任上,不能充分施展抱负以经世致用,他只能局促在江都一隅,宣传他的天人感应学说。 
  公元前135年,辽东的高庙和长陵的高园便殿,相继遭受火灾。当时董仲舒在家闲居,他获悉这两次火灾,就用他的灾异学说加以分析,认为这是上天对汉武帝过失的警告。他也没有考虑这么做的政治后果,把自己的想法写成《灾异论》。 
  《灾异论》还没来得及上奏,就被主父偃探听到,并偷去呈送汉武帝。武帝召集群儒,命他们审议此文。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也在其中,他不知是自己老师所作,把这篇文章骂得狗血喷头。当汉武帝告诉他这是董仲舒的大作时,吕步舒当时就傻了眼。 
  于是汉武帝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董仲舒投入大狱,并定成了死罪。后来汉武帝念他上《天人三策》有功,又下诏赦免了他。遭此打击,死里逃生的董仲舒再也不敢随便乱讲灾异了。除了曾一度复出为胶西相外,他一直赋闲在家,治学著书,直到寿终正寝。 
  且不管董仲舒的沉浮,反正经过董仲舒的三次上策之后,儒家在汉武帝朝廷的地位是逐渐提高了起来。董仲舒的对策成了汉武帝治国的主要依据。一个巨大的转变,在不声不响中发生了。思想自由的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家思想时代。 
  儒家学者一提起嬴政的“焚书坑儒”,无不怒发冲冠。但有时为了自己学术的生路,他们也抓住每个机会,利用政治力量,置其他学派于死地。不过他们采用的并不是暴烈手段,人们看不到血染钢刀,却见人头落地。 
  儒家学派并没有单独的能力生存壮大,他们必须与权力相结合。既然他们需要政权作保镖,他们就必须付出雇保镖的代价。那就是,儒家学派不久就沦为既得利益当权者的政治打手。 
  主持建元对策时,汉武帝年仅十七岁,他实际上是在丞相卫绾的指使下主持这次对策考试的。这是卫绾为首的一群儒生,利用幼主所搞的一套政治诈术。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想达到他们排斥异己的目的。 
  卫绾本身是个儒者,又做过汉武帝多年的老师,他的话对汉武帝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他看到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汉武帝都没有反对,就上奏一本。   
  儒生们的喜与悲(3)   
  卫绾在奏章中说:“那些专学申不害、商鞅和韩非子学说的法家和苏秦、张仪学派的纵横家到处搬弄是非,扰乱国政,请求陛下将这些专学法家、纵横家的贤良罢免回去。” 
  汉武帝基本同意了卫绾的意见,他没有任用儒家以外的贤良。如果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是儒家独尊的宣言,那么这次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走的第一步。 
  其后,汉武帝又任用一大批儒家人物在朝廷中担任要职,儒家势力蒸蒸日上。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就准备实行儒家的一些礼仪制度。他们请汉武帝在长安城外设立明堂,以招见诸侯。 
  汉武帝早就有改弦更张的念头,他雄心勃勃,想自己创造出一个新世界来。他听了赵绾和王臧的建议,马上就吩咐他们按照古代礼仪制度去起草和设计明堂的计划。王臧和赵绾乘机向汉武帝推荐他们的老师申公。 
  汉武帝早就听说申公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儒学泰斗,他马上吩咐使者用驷马安车的高级礼节去聘请申公入朝。 
  驷马安车是一种高规格的待遇。一般安车都只用一匹马,而汉武帝命使者用四匹马,并且用蒲草包裹好安车的轮子,防止颠簸。这样做主要表示对德高望重的申公的尊崇。汉武帝还命使者带上玉璧和布帛等礼物。 
  申公正在鲁国的家里给门徒们讲课,这年他已经八十多岁了。仆人们报告说外面来了官家的安车,要接他去京城。 
  申公此时已年老体弱,本来不愿意再长途跋涉走那么远的路。但朝中来使口气殷勤,又捧上丰厚的礼物,申公心中有些犹豫。后来他又一想,当今皇上对自己这么重视,也不便推辞,他只好收拾一下简单的行装,坐上安车,往西逶迤而去。 
  汉武帝以隆重的礼节迎接了这位远道而来的老人。汉武帝挺尊敬地询问申公如何治理天下。申公恐怕这位年轻的君主好高骛远,能说不能做,就回答说:“治理国家,不在多说话,而在多做事。” 
  汉武帝此时正喜欢文学辞藻,听了申公的话,他觉得有些扫兴。他沉默不语等着下文。 
  申公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就没有了下文。他等了半天,也没听汉武帝再问下去。汉武帝等了半天,也没听到个下文,这场会见就这样草草结束了。不过既然大老远的把人家请来了,也不能过分冷淡,于是汉武帝任命申公为太中大夫,作为明堂、巡狩、改历法、易服饰的顾问。 
  申公只这么说了一句话就退了出来,他的门生赵绾和王臧感到很奇怪。赵绾和王臧是眼高手低的人,他们向汉武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