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杨康的幸福生活 >

第112章

杨康的幸福生活-第112章

小说: 杨康的幸福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陛下静静的听着,这一夜,中都皇城内死了三千多人,几股意图哗变的羽林军也被杀掉,正在守城的军士没有异样,重要的府衙都有羽林军把守,整个皇城进入了全面戒严的状态。

杨康拉着穆念慈起身,看了看东方的朝阳,他知道,这一次,他赢了。

第十八章 空城计

距离蒙古大军围城已经过了一个月,还是没有任何好消息传过来,或者说中都城对外的联系被彻底切断了,中都皇城成了一座孤城。

自从那恐怖的一夜之后,皇帝陛下终于大权在握了,不过是在羽林军的高压统治下获得的,如今的中都城内人人自危,那些下层官吏被皇帝陛下的残酷手段震慑住了,加上禁军的强势介入,所有反对的声音完全消失。

大金国以武立国,但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推行汉化,文官一系逐步掌握了大权,儒家学说成为了治国的根本,历朝历代,文官和武官总是争斗不断,不过有一条很明确,那就是军人不得干政,军人干政是祸乱的开端。

杨康的做法无疑是一种极端,他用血淋淋的事实提醒了那些醉心于弄权的文官们,你们的性命在我眼中什么都不是,羽林军作为皇宫的守军参与治国,在儒家看来这是历史的倒退,金国推行了多年的以儒治国在这一刻毁于一旦。

暴君!

那些官吏虽然不敢诉诸于口,但他们在心里给皇帝陛下贴上了这个标签,他们在羽林军的监督下继续让皇城正常运转,不过这种高压统治显然无法持久,杨康站在了儒家的对立面。

皇帝陛下何尝不知道这种恶果,在这个时代名声是很重要的东西,想想宋江不过是个小官吏,但江湖上的好汉见了面都要敬称一声哥哥,那是因为他有着“及时雨”的美名,可若是一位皇帝被冠上了暴君的恶名,试问天下的贤达之人谁还会投靠过来。

不过杨康并不后悔,这是一个乱世,在乱世中只有枭雄才能存活下去,他设想过若是完颜洪烈处在他那种状况会怎么做,皇帝陛下最终认定完颜洪烈会比他杀的更多,虽然完颜洪烈已经死了,可杨康觉得完颜洪烈对他的影响越来越深了。

为了维护皇城的正常运行,皇帝陛下没有杀掉那些真正做事的下层官吏,此刻他不需要那些只知道一心和蒙古议和的大臣们,而是要全城一心,坚守中都城,等待着援军的到来。

杨康要争取的是时间,只希望一切别来的太晚。

然而一个月差不多到了极限,这不是说中都城内没有物资了,作为大金国的都城,即便坚守上一两年都没有问题,可高压统治的恶果出现了,那些下层官吏开始怠懈,守城的军士士气低落,百姓有了怨言,最为关键的是他们看不到希望,认为援军是不会来了,中都皇城迟早会被攻破,大金国要完了。

在这种悲观情绪的影响下,蒙古士兵几次差点破城而入,中都城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皇帝陛下知道又到了要做决断的时候了,他不知道荣王的援兵会不会到,不知道娄师道在西域做到了什么程度,不知道还能死守几天……

既然守不住,那便逃吧!

皇帝陛下如此想着,只要他还活着,无论到长安城还是开封府都可以重建金国的朝廷,即便中都城被攻破了,金国朝廷还会存在,坚守中都城是为了争取时间,逃离中都城同样是为了争取时间。

在中都皇城被围一个半月后,皇帝陛下让羽林军在城内宣传蒙古人有屠城的习惯,还让西夏王子李承祯现身说法,西夏国的中兴府被蒙古人攻破之后城内百姓凄惨的状况,这不是为了坚定城内百姓守城的决心,而是为了让百姓逃离中都城。

皇帝陛下丧心病狂的打开了金国的国库,把国库中的金银和财宝按照官吏等级分发下去,还把国库内的粮食物资发给百姓,杨康散尽国财,不是在做慈善事业,只是不想留给蒙古人罢了。

这些官吏和百姓拥有了大量的财富,自然不愿意被蒙古人抢走,皇帝陛下宣布会打开城门让百姓们逃出中都城,不过机会只有一次,错过了就会被蒙古人抓住杀掉。

于是在一个深夜时分,中都皇城的九门大开,城内数十万百姓蜂拥而出,带着钱财逃离这座皇城,这便是群体效应,几百上千的百姓不敢从蒙古大营边逃走,但数十万百姓一起壮胆就敢冲击蒙古军营。

蒙古大军被这疯狂的一幕所震惊,派兵追赶这些百姓,然而蒙古只有几万大军,想要拦住数十万百姓谈何容易,在这些百姓中还有逃离的金国士兵,战斗在中都城外随处可见,蒙古士兵开始屠杀逃亡的百姓。

趁着混乱,一身农人装扮的皇帝陛下悄然逃离。

和杨康同时逃走的包括穆念慈,容妃和小皇子完颜绪,那六个孩子,西夏王子李承祯和慕容烟,吴青烈和侯通海,当然他们不是一起离开的,那样目标太大,真正和皇帝陛下一起走的只有穆念慈和容妃母子。

时隔四年之后,逃跑专家杨康再一次逃离了中都城。

我还会回来的!

夜色之中,皇帝陛下回头看着那座城池,暗暗的想着。

公元1216年,金天赐二年秋,蒙古大军攻破了大金国的国都中都皇城,然而当铁木真进入这座雄城的时候,却发现这里几乎成了一座空城,除了一些胆小不敢跑的百姓外,他们没有找到任何金国的皇族成员,没有找到任何的高官显贵,因为那些人都被杨康杀死了,就连幽禁的李师儿也死掉了,皇帝陛下实在不忍心那位历经磨难的太皇太后再遭受蒙古人的摧残。

蒙古大军在城中搜刮了一天,却收获极少,金国的国库大门敞着,里面什么都没有,皇宫中倒还有些值钱的东西,可都是很难搬动的,他们在一部分被拦截回来的百姓身上倒是发现了大量的财物,一打听才知道那位金国的小皇帝竟然把整个国家的财富分给了老百姓。

这是疯子还是圣人?

铁木真异常恼火,他派兵沿着两个方向追击金国的皇帝,一个是去往开封府的,一个是去往长安城的,然后咱们的皇帝陛下一向都是不走寻常路,当年金国太子完颜洪裕派了无数兵马都没有抓到杨康,铁木真更是如此。

初秋时节,杨康和穆念慈再一次走在了乡间的小路上,只不过这回多了容妃和小皇子完颜绪。

第十九章 飘摇的未来

数日后,杨康一路有惊无险的来到了长安城,见到了荣王完颜洪熙。

在和荣王进行了一番密议后,皇帝陛下发布了一份征讨血诏,其中历数蒙古大军的恶行,包括**金国的皇室宗亲,**金国的朝廷官员,**中都皇城的百姓,整个中都皇城数十万百姓被蒙古大军屠戮一空,曾经繁盛一时的中都城成了一座死城,城内百姓的尸骨堆积如山,蒙古大军的恶行实在是罪大恶极,罄竹难书,包括太皇太后李师儿和皇太后包惜弱都在逃难中不幸遇难,只有皇帝陛下和小皇子幸免于难。

这份血诏可谓是字字血泪,句句悲愤,让听者辛酸,闻着落泪。

皇帝陛下把所有的罪责全部推到了蒙古人身上,臆造了一个中都屠城的谎言,连包惜弱的事情都圆了过去,把自己彻底的撇清了,反正蒙古大军的名声一向不佳,中原人一直认为蒙古人是野蛮人,还有蒙古人吃人肉的传言。

杨康这是要快速的把整个事件的基调给定下来,在这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朝廷的邸报是最好的传播平台,也是最有信誉度的,即便事后有人提出质疑,但这就是朝廷官方的意见,任何质疑都是居心叵测,都是在和朝廷作对。

荣王完颜洪熙自然知道真相,杨康也没有隐瞒,三王爷对此并不在乎,那些王爷和大臣敢于逼宫,等同于造反,杀了也就杀了,而且杨康能带着小皇子完颜绪一起逃出来让三王爷很是欣慰,他们这一辈兄弟自相残杀,可荣王不希望下一辈也是如此。

这是皇帝陛下带着小皇子逃离的原因所在,他如今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荣王了,皇帝陛下不想让这位三王叔认为自己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反正这个小孩子对他构不成威胁,那便暂时留着吧。

这份血诏让天下哗然,至少在金国国内是如此。

如今河北之地尽入蒙古大军之手,只有河南和陕西的部分地区还在掌控之中,宋国大军渡过长江,向着开封府挺进,陕西被木华黎占据了大半,大金国无疑处在了最危急的时刻,这份血诏让金国将领和百姓意识到蒙古大军的残暴,他们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反抗,二是逃跑,否则只能落到被**的下场。

于是在金国各地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一种是看到蒙古大军便不战而逃,第二种便是誓死和蒙古大军战斗到最后一刻,极少有投降的例子。

杨康在曾经的英王府中静坐着,那些分散逃出来的人都聚集到了英王府,这就是皇帝陛下目前的班底了,看着眼前这些小的小,傻的傻的,既没有猛将,也没有良臣,可谓是可怜之极,不过皇帝陛下并不气馁,至少这些人都是忠诚的,至少在长安城他是安全的。

铁木真的大军没有固守中都城,而是兵分两路,一路朝着长安城攻来,要和木华黎的大军汇合,一路朝着南方攻去,要和宋国大军汇合,这便是耶律楚材的谋划,只要两股大军能够交汇,相当于把金国切割成了几个小块,接下来只要逐步蚕食即可。

入秋之后,随着蒙古大军的递进,京兆府周边各县逐一失守,荣王完颜洪熙最终只能选择固守长安城,只要能坚持到入冬,便会获得喘息的时机,北方的大风雪会让各方暂时罢战,长安城是雄城,易守难攻。

在蒙古大军进攻金国三个月后,铁木真和木华黎会师于长安城下,大金国危在旦夕。

与此同时,在西域,数十个国家组成了一支五十万的大军,号称百万准备进攻蒙古,领兵的是西辽国国君屈出律。

西辽是在金国灭辽后由辽国的大将耶律大石创建的一个国家,按理说西辽和金国是灭国之仇,不过此时掌控西辽的屈出律是蒙古乃蛮部可汗,在铁木真消灭乃蛮部之后逃到了西辽,依靠篡位夺取了西辽政权,他并不是契丹贵族,对金国谈不上仇恨,反而对铁木真恨之入骨。

在娄师道的怂恿下,屈出律联合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国家准备趁着蒙古空虚的时候攻占蒙古,蒙古为了进攻金国可谓是举全国之力,精锐尽出,耶律楚材在漠北居中策应,他自然想到了西域作乱的可能,但西域国家众多,彼此争斗不断,很难统和在一起,若只有一两个国家不足为惧,他没有预料到在娄师道和明教教徒的撺掇利诱下,这些国家竟然放下成见,联合到了一起。

首先蒙古的强势崛起的确威胁到了那些小国家,其次这次的机会实在是太好了,蒙古国内部空虚,加上娄师道的说服和大量钱财开路,明教光明左使使用各种手段贿赂或者要挟那些国家的官员,于是在屈出律的领头下,各国联军整合完毕。

之所以用了这么长时间,还是因为国家众多,争议不断,好在娄师道的协调能力不错,最终让这支大军朝着蒙古发起了进攻。

公元1216年,金天赐二年深秋,西域各国百万联军进攻蒙古,一路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一直打到了蒙古的斡难河畔,直逼蒙古大营所在地曲雕阿兰,耶律楚材手中无兵可用,只得仓皇逃离。

得到消息的铁木真和木华黎无奈的从长安城撤兵,返回蒙古应敌。

皇帝陛下看着蒙古大军分批次的撤离,并没有派兵追赶,所谓兵不厌诈,谁知道这是不是蒙古人的阴谋,直到三天之后,得到了准确的消息,蒙古大军从中原撤走了,木华黎只留下了上万军士在西夏国驻守。

十五万蒙古大军返回漠北应战西域的百万将士,那又是一场血腥的厮杀。

直到此刻,皇帝陛下终于松了一口气,金国算是暂时保住了,接下来就看怎么对付宋国了,这场三国之间的战争宋国是最孱弱的,不过宋国的二十万大军竟然攻到了开封城下,正当宋国皇帝赵扩欣喜若狂的时候,他接到了蒙古大军撤兵的消息。

荣王完颜洪熙带着十万大军杀向了宋国大军,金兵害怕蒙古人,却不怕宋兵,他们要把在蒙古人身上受的气转移到宋国官兵身上,这一路把宋兵杀到了长江南岸,金兵围困了宝应城。

此时宝应县的县令贾涉带兵死守,竟然奇迹般的把金兵挡在了宝应城外,让这位不起眼的县令开始走上了显赫的仕途,不过贾涉知道这并不是他的功劳,宝应城能够不失守,全是因为一位叫做杨穆的人,这个力挽狂澜的勇士原本只是宝应程家的一个护院而已。

至此,在宋国丞相史弥远的斡旋下,金国和宋国再一次议和,这次持续了四个月的三国之战终于告一段落,然而谁也无法预料下一次战争会在什么时候开始,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