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5409-历史选择 >

第20章

5409-历史选择-第20章

小说: 5409-历史选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甩掉了追敌的红军向金沙江畔前进,急需云南地图。参谋部只有一份比例尺太小的云南省地图,上面的地点路线都不详不准,以致老走弯路,找不准金沙江渡口的位置。    
    没料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4月27日,军委纵队沿曲靖公路前进,从昆明方向有3辆军车急驰而来。周恩来命令部队就地准备战斗。车上的人发现情况不妙,后面两辆车掉头跑了,前面的车正想掉头,周恩来一声命令:“冲!”战士们蜂拥而上,俘虏了押车副官。经审问得知,这是龙云专为薛岳送军用地图的车。    
    这真是雪中送炭。二十多份云南省地图,1000包又400瓶白药,成了龙云送给红军的“礼品”。毛泽东高兴地说:“我们正为没有云南详图而犯愁的时候,敌人送上门来了,真是解了燃眉之急!这一战绩比在战场上缴获的武器还重要,可谓巧获呀!”当晚,这些地图就被作战参谋用红铅笔标出了军委纵队和红一、三军团从驻地到金沙江最近的龙街、皎平、洪门3个渡口的距离和行进路线。    
    4月28日,为确定党和红军的行动方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洛甫、博古、陈云、王稼祥、刘伯承、李富春等中央和军委领导,在作战科办公室开会,讨论如何部署军队、抢渡金沙江以及北上四川等问题。毛泽东在会上讲了三条意见:    
    一、自遵义会议以后,我军由于大胆穿插,机动作战,已把蒋介石的尾追部队甩在侧后,现在已取得了西进北渡金沙江的最有利时机。但是,蒋介石在贵阳已经发现我主力从贵州西南向云南的东北方急速前进,因而调集近70个团的兵力向我尾追;万耀煌的第十三师为其先锋,离我后卫部队红五军团只有两三天的路程。不过,金沙江两岸目前尚无敌人正规部队防守,比较空虚,对我有利。    
    二、从进入云南的地形条件,特别是从今天缴获的十万分之一地图上看,昆明东北地区是一块比较大的平原,不像湖南、贵州两省有良好的山区可以利用,我军现在不宜在平川地带同敌人进行大战斗,尤其要避开省城昆明为好。    
    三、根据上述敌情、地形和我军今天所到的位置,对我们过去决定红一方面军北上四川西部,同红四方面军会合,创造革命根据地的方针,已经有了实现的可能了。因此,我军应乘沿江敌军兵力空虚,尾追敌人距我们尚有三四天的行程,迅速地抢渡金沙江。    
    根据毛泽东的建议,红一军团为左路纵队,抢占龙街渡口;红三军团为右路纵队,抢占洪门渡口;军委直属单位为中路纵队,由刘伯承率领,干部团为前锋,抢占皎平渡口。红五军团作后卫,诱惑敌人,使其以为我军仍要进攻昆明。红九军团作为钳制部队,独立行动,以分散尾追之敌,该军团应在会泽、巧家之间选择渡江地点,过江后与主力部队会合。    
    金沙江发源于青海,是长江的上游。江水从横断山脉的深山峡谷间奔流而下,波涛汹涌。金沙江江底流沙聚集,盛产黄金,江面受阳光照射,金光灿灿,熠熠生辉。金沙江两岸除几个渡口外,均为悬崖绝壁。    
    当红军抵达指定渡口后,发现因地势、水及敌机轰炸袭扰等原因,在龙街与洪门渡口都无法渡江,于是全军都集中到皎平渡口。    
    蒋介石获悉红军的行踪后,5月3日,急令已到团街附近的万耀煌第十三师,全力向皎平渡口尾追,保持火力接触,不让红军摆脱,以待周浑元、吴奇伟纵队增援。但第十三师是蒋介石嫡系部队的非嫡系,万与蒋有矛盾,深怕孤军深入,被红军吃掉,畏缩不前,并一而再、再而三地向蒋介石谎报前进方向尚未发现共军行迹,并命令部队后撤,脱离与红军接触。    
    毛泽东得知万耀煌的动向后,高兴地说:“你们看,龙云的部队被我们调到贵州去了,现在万耀煌的第十三师又要听我们指挥了。你们知道三国时代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吗?我们现在借用蒋介石与万耀煌的矛盾,把主力部队调到这里来渡江。将来让后人写段故事吧!”    
    5月3日至9日,中央红军全部从皎平渡口过江,充分利用蒋、万的矛盾,提前了两三天时间。当万耀煌的部队追到江边时,红军早已远走高飞,不见了踪影。望着波涛汹涌、浩荡东去的金沙江,敌人只能哀叹又一次败在红军的手里。    
    从此,红军跳出了几十万敌人围追堵截的圈子,实现了渡江北上、进军川西北的战略意图。红军为了庆祝自己的胜利,编了一个叫《一只破草鞋》的活报剧,热情地歌颂了红军在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从艰难危急中走向胜利,辛辣地讽刺了敌人追击红军几千里,却一无所得,只是在金沙江边拾到红军丢下的一只破草鞋而已!    
    红军渡过金沙江,四渡赤水战役也就结束了。自遵义会议以来,中央红军在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领导下,以三万多人的劣势兵力,同数十万敌军巧妙周旋,反复较量。红军迂回曲折,大步进退,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驰骋于川、滇、黔边境广大地区,迷惑敌人,调动敌人,困疲敌人,歼灭敌人;四渡赤水,威逼贵阳,乘虚入滇,巧渡金沙,示形于东而击于西,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出敌不意,出奇制胜,从而打破了敌人的重兵围堵,扭转了红军被动挨打的局面。就连毛泽东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从四渡赤水,佯攻贵阳,直到巧渡金沙江,紧紧牵住蒋介石的牛鼻子,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确实高明。毛泽东也曾对陈毅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毛泽东统帅全军后,没有辜负遵义会议和广大红军将士的重托,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第四章 得意之笔会理会议泛起的小风波(一)

    四渡赤水之战是毛泽东统帅生涯中的最得意之笔,而这“得意之笔”的主要特征就是声东击西。    
    在三个多月的四渡赤水战役中,毛泽东对“声东击西”谋略的运用,达到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要声东击西,就要“忽进忽退,一再回旋”,就要全军走得快,动得勤。毛泽东曾告诫红军指战员,“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强调的就是一个“走”字。    
    在当时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情况下,红军的“走”完全靠两条腿穿草鞋甚至打赤脚,在荆棘丛生的山路上奔走。单是这样走就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更不要说还要走走停停,不时投入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了。然而,对红军战士来说,走比打更苦,他们宁愿多打而不愿多走。    
    走得多了牢骚话自然就出来了,战士们不理解毛泽东的战略意图,不知道上级为什么要他们天天走路,与敌人兜圈子:    
    “光是转圈,走到哪是一站?连个医院都没有,受了伤就寄掉,老子宁愿被打死也不能受伤!”    
    “到处转,到底哪是前方,哪是后方呀?”    
    “什么前方后方,前方后方都在你身上,拍拍胸脯就是前方,摸摸背包就是后方!”    
    “老打圈子不打仗,还不把人累死憋死!”    
    “只走路不打仗,队伍不被打垮也会被拖垮。”    
    “……”    
    杨尚昆后来对四渡赤水时部队的情绪曾作了这样的描述:“那时候迂回曲折走得很苦,两条腿都走痛了,有的人连爬都爬不动了。这段时间,红军的情绪是不高的,四渡赤水,今天过去,明天过来,部队里骂娘骂得厉害。那时不像现在,有个什么行动要先说清楚,目的地在哪里,怎么走法,等等,那时军情紧急,下个命令要走就得走,下大雨也要走。同样,下个命令要后退就得后退,没有说要问问为什么。当时,行动的目的不仅是师一级的干部不知道,我那时是军团政治委员,也不完全知道。反正天天听命令,让走就走,大体上只知道是要甩掉敌人。”    
    在四渡赤水的转圈圈途中,疲劳、疾病、饥寒成为部队减员的三个主要因素,远远超过战斗减员。“走路”成了致命的问题,也成了这段时期争论的焦点。    
    不满情绪不但在战士中,在上层领导中也激烈地表现出来。4月中旬,刘少奇到红三军团担任政治部主任以后不久,了解到部队的情绪,他将听到的意见和自己的意见综合在一起,给中革军委发了一份电报,红三军团政委杨尚昆也签了字。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一直埋怨红军走的尽是“弓背路”,主张走弓弦,走捷径,说什么“这样会把部队拖垮的,像他这样领导指挥还行”。林彪还给周、毛、王新“三人团”写了一封信。信的大意是:毛、朱、周随军主持大计,请彭德怀任前敌指挥,迅速北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新“三人团”中,王稼祥对毛泽东的办法也不理解,向张闻天反映,老打圈圈不打仗,可不是办法。    
    指战员中的牢骚,领导层中程度和性质不同的疑虑和不满,在聂荣臻的回忆中被描述为“泛起一股小小的风潮”,“遵义会议后的一股小小的余波”。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了这股不大不小的“风潮”、“余波”,很是恼火,也深感委屈。    
    四渡赤水,东奔西突,南转北进,毛泽东也是靠两条腿走路,也跟战士们一样风餐露宿、日晒雨淋,他又何尝不苦呢?    
    行军跋涉,时常连喝的水都没有,更不要说烧水洗澡洗头了。经常不洗澡不洗头,战士们身上长满了虱子。为了不让虱子在头上肆虐,红军战士不管是男是女都剃成了短发,唯独毛泽东不肯剃头,头发越留越长,变成了披肩发。    
    接替邓小平当了中央队秘书长的刘英,总想有机会给毛泽东洗一洗那长满虱子的头,理掉他的长发,但毛泽东总是大摇其头,固执地说:“不打一个漂亮仗,就是白发三千尺,我也不理。”    
    毛泽东就是这样忍受着行军的疲劳、虱子的煎熬,日夜思考部署四渡赤水战役的,而且,不打胜仗绝不理发,他能不苦吗?    
    此外,毛泽东还经历了骨肉亲情遭受不幸的痛苦。他妻子贺子珍一直挺着大肚子行走,分娩后坠地的孩子连爸爸都没见过,就被送给了老乡;刚从分娩寄女的痛苦中挣扎出来的贺子珍,不幸又被飞机轰炸成重伤。    
    在领导层中,毛泽东经历了比别人更多的痛苦和牺牲,他付出那么多又为的是什么呢?他率领疲惫不堪的红军转战川滇黔边界,煞费苦心地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最终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却不被一些同志所理解,反而受到指责和怀疑,甚至怀疑他的指挥是否合适,他能不窝火和恼怒吗?    
    就在这时,林彪给“总负责”张闻天写信,要求改变军事指挥,更是雪上加霜,毛泽东下决心开个会统一认识。    
    红军渡过金沙江,击溃狮子山的一部川军,经过通安、富乐、彰冠等地,进入会理地区。一路上,毛泽东分头找周恩来、王稼祥、朱德、洛甫、博古,甚至包括李德等人交谈,商定为了统一对遵义会议以来实行的新的战略方针的认识,同时研究下一步的行动方针,准备在会理县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第四章 得意之笔会理会议泛起的小风波(二)

    会理城是一座古城,300年前挖的护城河很宽,两道城墙又高又坚固。红军围攻了7天,都未攻破。毛泽东原本想把会理变成第二个遵义,希望能在这里赢得几天休整时间,解决当时许多亟待解决的政治问题,同时补充一些人员和物资。但由于会理城久攻未破,遂于5月12日晚,在会理城外的铁厂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朱德、陈云、王稼祥、邓发、刘少奇、凯丰、刘伯承、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等。李德列席了会议。为躲避敌人飞机的轰炸,会场设在临时搭起的一个草棚子里。军团负责人的地铺也就打在这个草棚子里。    
    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并作了报告。张闻天的报告大纲是会前同毛、王商量的。他严厉地批评林彪等人对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怀疑、动摇是右倾。毛泽东在会上解释了为什么要几渡赤水,他说:“像这样迂回前进,有没有必要呢?我看大有必要,客观环境需要我们如此嘛。不从实际出发,一厢情愿是要吃亏的,我们的战略方针,必须建立在知己知彼上”。“可是现在,有人对迂回前进多跑一点路有意见,发牢骚,甚至给总书记写信,要求改变指挥,这是一种动摇,是右倾机会主义的行动。大敌当前,我们的干部说什么都不应该有这种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