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9-历史选择-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砰!砰!砰!”他叩响了周恩来的房门。恰巧周恩来也没睡,他正在起草进攻打鼓新场的命令。见是毛泽东进来,周恩来先是一怔,赶紧让坐。
毛泽东不等坐下,便急切地说:“恩来,进攻打鼓新场的命令,晚一点发吧,还是得好好考虑一下,现在敌情严重,不打为妙。”
周恩来说:“主席,你说得很对。你看的几份电报我刚才也看了,黔军、滇军都正在向打鼓新场集结,红军如进攻打鼓新场,还可能受到中央军周浑元部和川军的侧背夹击,这一仗弊多利少、凶多吉少,打不打是得重新考虑。”
毛泽东紧张不安的心这才放了下来,说:“命令先别写,赶紧召集军委会议,根据敌情重新研究,说服大家。”
第二天早上军委又开会,毛泽东和周恩来说服了与会者,放弃了进攻打鼓新场的主张。3月11日军委发出《关于我军不进攻新场的指令》。
事实证明,军委发出的这个指令是正确的。当红军主力向打鼓新场运动,准备打击黔敌犹禹九部时,在打鼓新场附近,不仅有周浑元和吴奇伟纵队,还有孙渡和郭勋祺纵队。如果红军当时贸然向黔军犹旅进攻,面对的将不是一个纵队,而是蒋介石在黔的大部分兵力——五个纵队。只要红军一发起进攻,就有迅速被敌人主力合围的危险。毛泽东棋高一着,力排众议,坚持不打打鼓新场,及时制止了这次错误的军事行动,调回了正向打鼓新场前进的红三、五军团,避免了红军的重大损失。
这次争论,最终按毛泽东的意见办,进一步提高了毛泽东的威信。为了杜绝类似情况,毛泽东建议,成立三人军事小组,以便集中指挥。作为中央总负责的张闻天通过这件事,认识到军事指挥必须临机决断,经常开中央会议决定重大军事行动,对军事指挥不利,自己对打仗不熟悉,成立以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为成员的中央新“三人团”,便于作出决断。所以,3月12日张闻天就在苟坝附近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将成立“三人团”的提议提交会议讨论。会议决定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领导小组。
三人军事领导小组是党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是最高统帅部,职权相当于遵义会议前的最高“三人团”。至此,遵义会议变换领导的重要决策可以说最终完成。毛泽东进入了当时最重要的军事领导机构,这表明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进一步为全党、全军所接受,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统帅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张闻天到延安后,对他夫人刘英提起过这段经历,说,从此以后,长征的军事行动就在毛泽东指挥下进行。四渡赤水,佯攻昆明,巧渡金沙,迂回穿插,打得十分主动,牵着蒋介石的鼻子走,红军跳出了包围圈。实践证明,毛泽东的指挥是正确的,而且完全称得上是英明的。
毛泽东进入三人军事领导小组后,周恩来的权力得到削弱。对于这种权力变化,周恩来是怎么想的呢?会后他跟毛泽东走在田间小径上,心悦诚服地说:“这就好了,今后要更多地打胜仗了!”
在以后的军事指挥中,毛泽东提出的策略方针,周恩来和王稼祥给以充分重视,经三人讨论后形成决定,然后下令加以实施。周恩来考虑问题细致、周到,往往能使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思想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周恩来总是尽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帮助毛泽东做好每次战斗的组织和布置工作。
担任过红九军团政治部主任的黄火青曾说过:我们打胜仗靠的是毛主席战略方针路线,但每次战役布置,使战争胜利是靠周副主席指挥。周恩来指挥作战,一贯重视“知己知彼”,这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作战前,总要首先认真研究敌我双方的军情,每天夜里他都要研究清楚了,再下命令到各个部队,哪个部队到哪里,后方应做什么,然后到三四点钟才去睡觉。他的精神特别好,年轻人都熬不过他。周恩来对敌人中哪个是嫡系,哪个是杂牌军,作战能力如何,都很清楚;对我们自己哪个师战斗力强,哪个师战斗力弱,更是了如指掌。因为熟知敌我双方,他就能让我军各个部队发挥各自的专长。
对于周恩来辅佐毛泽东执掌“帅”位的这种特殊关系的确立,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曾有过一段恰当的描述:
周恩来以其政治家的风度和杰出的才智而著称。他有丰富的军事经历,曾任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他在莫斯科学过军事,并在血雨腥风的上海和大胆的南昌起义中进行了实践。而在长征之前他还在南方打了三年多仗。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他都是杰出的人物,他具备足以担当一名领袖的才能和背景。他现在已全力支持毛泽东,直至1976年生命终结之时,他都从未对毛的领导提出过任何异议。对于周恩来之所以作出这一抉择的复杂因素,不可能完全弄清楚。对他内心深处的感情,人们没有足够的了解。但是从遵义以后,不论他担任何种职务,实际上他都充当了毛泽东的参谋长。
正是毛、周之间的这种伙伴关系,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创造了无数个奇迹。
第四章 得意之笔牵住蒋介石的牛鼻子(一)
黔北的3月,春色盎然,景色迷人。但是红军战士顾不上欣赏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而是急速向西南方向前进,以期调动敌人,寻找有利战机,控制赤水河上游作为转移的枢纽。
3月14日,主力红军移师仁怀县东南20多公里的鲁班场,进攻据守在那里的周浑元纵队,目的在于粉碎敌人新的围攻,以扭转整个局势。
3月15日15时,战斗展开以后,敌我双方争夺十分激烈,战局成胶着状态。驻守鲁班场的周浑元纵队第九十六师、第五师两个师敌人在飞机的掩护下,凭借有利的地形和工事,顽固抵抗,红军进展艰难。战斗中敌第十三师六个团由三元洞急速回援,一下子改变了战场形势。毛泽东头脑冷静,当看到再打下去将是赔本生意时,立即决定退出战斗,部队当晚转移到茅台、仁怀、坛厂、小河地域,准备从茅台三渡赤水,进入川南,然后四渡赤水折返贵州,直插云南,彻底甩掉敌人。
茅台是一个又脏又乱的小村镇,大约有三四千居民,拥挤不堪地住在赤水河畔附近的陡岸上。街道拥挤狭窄,遍地泥泞,两边参差不齐地排列着用灰泥或泥和枝条混合筑成的房屋。小村的上空永远弥漫着高粱和小麦混合物发酵时的刺鼻酸味。这就是著名的茅台酒的制作地。
3月16日,红军几乎一枪未发就拿下了茅台。在这里,毛泽东和红军干部战士品尝了茅台酒的芳香,随即在茅台附近的渡口三渡赤水。敌人立刻发现了这一情况,派出飞机进行骚扰。一枚炸弹击中了周恩来办公室旁边的一所房子。人们竭力劝周恩来隐蔽一下,被他拒绝了。
红军一过河,毛泽东就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只派一个团向北行军到达四川的古蔺县。该团沿途虚张声势,行进中拉开距离、展开红旗、散发传单,以引人注意,作出一种红军主力要北渡长江的姿态。
红军的大佯动,果然吸引了蒋介石的目光。3月20日晚,他发出“筑碉‘阻剿’共军”的电令,命令川军、中央军、滇军、黔军统统奔集川南,合力“进剿”。蒋介石兴奋地说:“以如许大兵,包围该‘匪’于狭小地区,此乃聚歼‘匪’之良机。……‘剿匪’成功,在此一举。”就在蒋介石的部队遍筑碉堡、紧张部署围歼红军兵力的时候,蒋介石绝没有想到,毛泽东又突然率部于3月21日晚,在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向东第四次渡过赤水河。这就使蒋介石在川南的部队扑了个空,敌人专门为红军准备的碉堡群也成了一堆废石土。国军哀叹:共军“现复向东西窜,……是否其主力东窜,抑以一部东窜,而主力仍西窜,不得而知”。
遵义会议上,曾有人讥笑毛泽东不过是读了点《孙子兵法》而已。而现在毛泽东恰恰是运用中国古代兵法中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避实就虚等战术,把红军从蒋介石设置的包围圈中解救出来。
红军四渡赤水后,毛泽东突然给红九军团下令,要他们在马鬃岭西北路上,摆上大红标语,放烟火扮炊烟,佯装红军主力,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红九军团在此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制造假相、以假乱真、机动作战,达到迷惑敌人的目的。3月31日晚,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中,中央红军主力分别在大塘口、江口、梯子岩等渡口架设浮桥,南渡乌江,巧妙地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把敌人的主力甩在乌江以北地区。这为实现红军西进云南,北渡金沙江,进入四川的战略创造了条件。但是要实现这一战略计划,当前主要的障碍是据守在云南、贵州边境一带的云南军阀部队。所以毛泽东说:“只要把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为此,毛泽东决定继续采取声东击西、迷惑敌人的战略。
南渡乌江后,毛泽东将红一、三军团分开,让他们沿贵阳周围的大道和小路运动,扬言要打贵阳。同时派出一部分部队在贵阳城外摆开阵势,把通往贵阳方向警戒起来,而红军主力却从离城20公里的地方往西南行进。
4月2日,红军以一部兵力佯攻息烽,主力先头部队则占领扎佐,逼近贵阳。此时,蒋介石正在贵阳城督战,由于主力被调往乌江以北“围剿”红军,因而贵阳兵力空虚,只有第九十九师四个团,城防兵力包括宪兵在内不足两个团。蒋介石得知红军的行动后,十分恐慌。他一面急令各纵队火速驰援贵阳,一面令守城部队死守机场,以备情况不妙时逃离贵阳。
毛泽东的“诈兵”术获得成功。为了进一步迷惑敌人,他又派出一部分兵力东渡清水江,并在清水江上架桥,装作渡江东进湖南的姿态。蒋介石又一次上当,急调湘、桂等省军阀部队开往石阡、余庆、平越等地,防止红军东进与红二、六军团会师。其实,中央红军既不要占领贵阳,也不是去湖南,而是要“调虎离山”,把滇军引向东去。果然,毛泽东把蒋介石的牛鼻子牵动了,云南军阀的主力部队已由滇黔边往黔东开调,红军西去云南的道路已无重兵阻拦。当滇军孙渡纵队火速赶到贵阳,受到蒋介石的嘉奖和犒赏时,红军却从贵阳至龙里之间一个很小的口子由东北向西南通过了贵阳。部队一过湘黔公路,如同插上了翅膀,以每天60公里的速度行进,连克数县,渡过北盘江,尔后进入云南境内。4月23日红军进入平彝县时,蒋介石才如梦初醒,惊呼“上当!上当!”,但悔之已晚。当他重新部署兵力,命令薛岳亲率周浑元、吴奇伟、孙渡、李韫珩各部及黔军尾追红军时,已落后红军数日行程。敌军叫苦不迭:“共军转个弯,我们腿跑断。”
兵不厌诈。毛泽东在导演了一出佯攻贵阳的好戏后,接着又着手编织“威逼昆明”的新戏。
蒋介石及其将领们被毛泽东的战术搞得晕头转向。他们搞不清红军的去向,因为红军有时能如此分散地同时向各个方向运动。甚至连红军官兵自己也常常不明白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干。毛泽东指挥作战似乎无一定章法,全凭心血来潮。
事实上,这正是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之所在,在令人眼花缭乱、扑朔迷离的军事行动背后,掩藏着一个十分清晰、明确的战略意图,即“利用目前有利的时机,争取迅速渡过金沙江,转入川西”。
第四章 得意之笔牵住蒋介石的牛鼻子(二)
进入云南以来,为了实现抢渡金沙江北上的战略意图,毛泽东继续施行他的声东击西、迷惑敌人的战术。他要红一、三军团从东面直逼昆明,然后又让他们迅速向北穿插;留红九军团在乌江以北的滇黔边继续牵制敌人。他要让蒋介石再上一次当,以为红军将取昆明。
红一军团的红四团奉命佯攻昆明,在昆明附近大造舆论,到处张贴标语:“打到昆明去,活捉龙云!”先头部队一直抵达离昆明仅15多公里的地方。龙云急电令孙渡返回昆明,请求薛岳援助,并部署滇军严密防守。毛泽东让敌军调往昆明守城的目的已达到。
就在佯攻昆明搞得沸沸扬扬的时候,红军主力突然分两路直扑金沙江。
甩掉了追敌的红军向金沙江畔前进,急需云南地图。参谋部只有一份比例尺太小的云南省地图,上面的地点路线都不详不准,以致老走弯路,找不准金沙江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