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烈焰-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要和地方结合起来,要取得民众的支持,一方面我们把伤病员交给他们,他们可以把我们的伤病员安置好;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发枪给他们,帮助他们发展起来,这样我们就不会被敌人打垮。”
十、
这天早上,毛泽东到三湾街上散步,看到一个小女孩坐在街边上哭,便走过去问;“细妹子,为啥子在这里哭鼻子,告诉我好吗?”
细妹子一听有人亲切地询问,哭得越发伤心了。
原来小女孩的阿爸患了重病,几天都没起床。家里穷得锅底朝天,连个刮痧的铜板都找不到,哪里有钱买药看病。所以,病也就一拖再拖,越拖越重……
毛泽东随小女孩来到她家,看见老人病得很厉害,便立即走近床榻,关切地问道:“没去叫个郎中看看?”
“叫了。”细妹子轻声地回答。
“郎中怎么讲?”
“开了个药方就走了”。
“药呢?”毛泽东着急地问。
“没钱去抓……”细妹子又流下了眼泪。
毛泽东一手拿过细妹子手里的半碗米汤,一手掏出几个银毫子,对细妹子说:“妹子,拿去捡药吧。”
细妹子伸手接过银毫子,两眼惊喜地望望毛泽东,转身飞跑出去。
毛泽东端着米汤碗,坐在老人床边,细心地将米汤喂给他吃。老人边吃米汤边流泪,泪水浸湿了头下枕着的烂棉絮……
第二天,毛泽东因忙于开会,不能脱身,便叫一个小战士背上一袋米,来到这个老乡家。
小战士一进门就问:“老表,毛委员问你的病好些了吗?”
“啊,毛委员?……”老人和细妹子异口同声惊问。
“就是昨天来看你的那个人呀!”小战士顺手放下米袋,回答道。
第十二章 碧血罗霄(13)
老人挣扎着坐起身,激动得声音都打颤:“请、请转告毛委员,我、我的病好多了!”
随后,老人把细妹子拉到身边,泣不成声地说,“好妹子,毛委员是我们穷人的大救星,他救了你爸,他的恩情比山重啊!我们要把毛委员的恩情永远记在心里!……”
三湾钟家祠堂的前面,有两个不满三尺深的水井。全村上百口人,都用这口井里的水。
有一天,炊事班一个战士到井边挑水,看到水很浑浊,便转身到河里挑了担水回到厨房,进门时还嚷道:“这村里的井水好浑浊哟!”
正巧,毛泽东打这里经过。他跟进厨房问:“井水怎么会浑浊呢?”
“不晓得怎么搞的。”挑水的战士回答。
“走,去看看。”毛泽东说着就让战士带路走到水井跟前。
到那里一看,只见这两口井因年久失修,井边杂草丛生,乱石成堆,井里的几个泉眼大都被堵,出不来多少泉水;祠堂沟里溢出的浊水,顺着冲烂了的井围,直往井里流。他们正在观察,恰好来了一位挑水的老表,毛泽东就迎上前去问:“老表哥,两个井怎么变成这样子?”
“没办法呀!兵荒马乱,谁还能顾得上修井,有个安稳的日子过就行咧!”
毛泽东点点头,把一个战士叫到身边,要他到老表屋里去借几把铁铲和几担箢箕来。
工具借来后,毛泽东卷起衣袖和裤管,拿起一把铁铲,弯腰铲土、清修井围。战士们也拿铲的拿铲,挑土箕的挑土箕,跟着毛泽东干起来。挖泥、搬石头、填浊水沟,干得热火火的。
一直干到中午,水井才修好。就在大家准备离开的时候,毛泽东突然发现填平的地方还有个洞正在往外面溢浊水,就要去培土。有个战士一看时间不早了,就说:“不碍事,算了吧!”
毛泽东认真地说:“不行。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尺五嘛。这洞不填,越溢越大,沟里的浊水还不是照样要冲到井里。”说着就铲了几铲泥土,压在溢水处,又用铲背狠狠砸平。然后,还找来几块石头垫上去,糊上几把稀泥,浊水便再也溢不出来了。
老表、妹子们听说毛委员亲自在为他们修井,便纷纷跑来。等到他们到来,两个井已修得又深又宽又牢固,井围的砖块砌得结结实实,井旁的杂草铲得光溜溜,几道浊水沟填得平整整……
部队来到三湾后,即遵照前委领导同志的意见,开展了政治宣传工作,挨家挨户地访贫问苦。
战士们在老乡家中待人亲亲热热,说话和和气气。
毛泽东也亲自挨家登门拜访。当大家知道这就是毛委员时,个个惊喜万分,急忙跑上去说:“啊!你就是毛司令呀!”
毛泽东一边招呼大家坐下,一边勉励大家利用九陇山区这个好地方,组织起来跟反动派斗,逐渐扩大革命力量。
大家听了毛委员的这些话,顿时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心里热呼呼的。
毛泽东还特地到村里最穷苦的孤寡人罗莲英老婆婆家里,和她谈心。
罗莲英嫁到三湾后,丈夫40岁上便被反动派抓去当兵了,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被活活地饿死,一个给财主放牛,在山上被老虎吃掉了。现在罗莲英年老体弱,衣食无靠。
毛泽东到她家后,亲切地和她拉家常,安慰她,临走时还送了几尺青布给她做衣服。罗莲英老人手拿青布,目送着毛泽东离去的背影,心中无比激动。
通过访贫问苦和各种形式的宣传,三湾群众懂得了工农革命军是自己的军队,因此,纷纷主动为部队办事,并送来许多慰劳品。
一天,村里的青年们一早便下水去捞了一百多斤鲜鱼,送到团部,硬要表示一点心意。还说,如果不接受,便不像自己人了。说着,刮鳞的刮鳞,洗鱼的洗鱼,炊事班一看无法,只好收下,事后再过秤付钱。
看到这些情景,群众纷纷赞叹说:
“为了使我们穷苦人翻身,工农革命军吃尽了干辛万苦,到头来连这点鱼也不肯收,这样的军队真是世上少有啊!”
第十二章 碧血罗霄(14)
“当这号子兵的人,都是心眼最好的人。昨天我正要劈柴,有个战士随手就把我的柴刀接过去了。我说,哟,世上哪里见过帮老百姓劈柴的军队啊!我要他歇歇,他怎么也不肯。”
“真是好纪律呀,借个碗也洗得干干净净的送回来。”
“毛委员的部队就要走了!” 几天后,这个消息在三湾一传开,群众立即拥到毛泽东那里,千挽万留,说什么也不让部队走。
“乡亲们!我们还要去其他地方打土豪劣绅,还要解救那里受苦受难的贫苦大众。”毛泽东站在祠堂门前,对着人群说道,“我们还会回来的,希望回来时,见到大家都已经过上好日子。”毛泽东说到这里,感到有一股热浪直涌上眼窝。
根据群众的一再要求,毛泽东答应留下两位同志,领导三湾群众闹革命。
10月3日早晨,经过改编的工农革命军面貌一新,集合在枫树坪整装待发。
几个提石灰桶的战士,忙着在村子里的土墙砖壁上刷写“士兵组织士兵会!”、“欢迎工农群众起来参加革命!”等大幅标语。
三湾群众闻讯,纷纷扶老携幼,依依不舍地前来欢送。
深秋的阳光洒满枫树坪。火红的枫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像燃烧的火炬,与天空的早霞、起义军的旗帜,还有官兵们的红领带,交相辉映。
毛泽东站立在枫树下,高声地说:
“我们就要开始新的进军,准备在附近落脚安家。我还向大家宣布三条行军纪律:一、说话要和气;二、买卖要公平;三、不拿群众一个红薯。大家记住了吗?”
全体官兵刷地立正,齐声回答:“记住了!……”
离开这个后来闻名天下的小山村时,毛泽东望着只剩七百余人的队伍,意味深长地说:“现在我们人少了,但是很精干,大有希望。”
在改编中被任命为特务连党代表的罗荣桓,大概是当时这支队伍中学历最高的人。此刻,他站立在起义军队伍里,心中感叹不已:“三湾改编,是我军的新生呀!……”
起义军队伍向罗霄山脉纵深之处走去……
毛泽东穿着草鞋,柱着拐杖,坚定而深邃的目光,朝东方眺望,但见天空一片嫩红。此时他忽发奇想:倘若站在巍峨挺拔的井冈山巅,罗霄的崇山峻岭一定尽收眼底,像海浪般奔涌;还能望见韶峰的翠竹,岳麓山的红枫吧。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许还能听得见湘江的水声,望得见板仓那一盏彻夜不熄的油灯。
一股豪壮而凄美的诗情,在他的心胸涌动……
2007…4…28
写于浏阳河畔·豫园
后记
写完《村路》和《花炮祖师》后,我自己都没想到第三个长篇小说是《金秋烈焰》。写李畋祖师因为材料太少,可以大胆想象和虚构,写秋收起义因为材料太多,我感到后者更难。史实尤其是红色革命史实、背景和主要人物等是不能凭空想象和虚构的,我必须借助于前人现有的研究成果,否则这本书将失去生活真实;但又不能不展开想象和虚构,否则将不成为以虚构为特质的小说从而失去艺术真实。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是要费一番功夫的,我想其难度大概就在这里。何况我手头搜集到的有关秋收起义的材料中,光是书籍就有十余本,在阅读这些史料的过程中,各种书的材料大同小异又绝非同一,有些人名甚至地名和时间都有差异,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更有差异。这就有一个选择、取舍和辨别的过程,当然也会有一个加工的过程。
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我被年仅23岁的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深深感动。他是一个军事天才,那么优秀的人物,为什么在所有文字记载中都那么简单,更无文学作品来描写他呢?于是,我在小说中浓墨重彩地表现了这位被我感动的人物,我还想,像他这样的英年早逝的英雄,应当有一位美丽可爱的女孩深深地爱恋着他,因此,我写了他和杨小雪的纯洁美丽的爱情绝唱,以告慰这位青年英雄的在天之灵……
今年的4月28日,我写完了这本书稿的最后一行文字,终于舒了一口气。我很庆幸在这几个月的写作中,我没有得感冒,身体只出现了一点小毛病但很快就好了,连一天都没有中断过。我欣慰地说,也许这是毛主席和卢总指挥在护佑着我,是工农革命军烈士们在护佑着我。
书稿也顺利出版了。作品虽然署上了我个人的名字,实际上却是凝聚了许多人的劳动和心血。我依然说:后记里要说的话实在太多,其实只有两个字:感激。
在构思和写作过程中,潘信之老先生向我提供了几大本秋收起义史料,还口述了很多有写作价值的材料。本书中所写背景、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和史评,主要摘引和使用了下列文献的材料: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可先生著《秋收起义纪实·风暴》、湖南江西两省三县市政协所编《萍浏醴起义资料汇编》、柯蓝著《蔺铁头》、《风满潇湘》以及文家市纪念馆的文字材料等。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得到了浏阳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联、文家市镇等单位的支持,得到湖南省作协、长沙市作协和浏阳几家传媒朋友的支持,浏阳市文化交流中心和浏阳市文艺创作室的年轻朋友们为我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出版社编辑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一表示诚挚的谢意!
特别感谢何立伟先生和郑耀频先生为本书作序。
谢谢阅读本书的读者朋友。
喻咏槐
2007…6…2于浏阳河畔·豫园
??
??
??
??
177本书来自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