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金秋烈焰 >

第38章

金秋烈焰-第38章

小说: 金秋烈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一个战士扑上去,扑在了战友的驱体上,紧紧搂着战友的身体,任凭机枪扫射。 
  接连冲上去七八名起义军战士,他们用血肉之驱,围着旗杆抱成了一团。承受着疯狂的子弹的抚摸,他们紧紧抱在一起,筑成一个血肉之驱的旗墩…… 
  这些保卫红旗,宁可自己死也不让红旗倒下的战士,大多是浏阳汉子。 
  在红旗下英勇牺牲的十余名烈士的遗体中,在一名穿军装的战士即罗自杰的遗体下,有一个战士居然还活着,她就是杨小雪。 
  在杨小雪扑向红旗时,她的身后同时紧跟着罗自杰。在她扑倒的瞬间,罗自杰几乎是同时大叫一声:“小雪!……”便用自己的伟岸身驱,扑倒在杨小雪的身体上…… 
  在无数颗子弹从罗自杰的驱体上进入的那一瞬间,他还下意识地伸手按了一下自己的腰部,那里放着用罗布手巾包着的两只月饼,还有四只粽叶粑粑。那是他特意从修水带回来,要送给母亲和妹妹的。他一直细心地呵护着,生怕那月饼和粽叶粑会弄坏了一点点。最终还是被无情的子弹打碎了,滚热的鲜血,透过月饼和粽叶粑,汩汩地往外流…… 
  杨小雪开初试图从战友的尸体堆中挣脱出来,但丝毫也不能动弹,她全身是血,满脸是泪。一会儿便晕了过去…… 
  敌人接连发起三次冲击,留下无数具尸体,还是没能占领马鞍山制高点。 
  那个疯狂扫射的机枪火力点,也终于被起义军战士端掉。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的军旗——镰刀斧头旗,被打得百孔千疮。但她没有倒下,依旧在东门的山顶上傲然挺立。她仿佛不是一面普通的军旗,而是旗之魂。 
  ——她仿佛不是插在马鞍山的泥士之中,而是插在一个民族心灵的土壤上,经受着血与火的洗礼,飘荡着中国农民寻求生存之路的梦境,燃烧着生命的烈焰…… 
  那么神圣,那么美丽。 
  这样的旗帜,是不可能倒下的。永远。 
  六、 
  三团二营刚刚打退冲锋的敌军,又一大批敌人漫山遍野地朝山上爬。 
  这时马鞍山左侧的树林里,忽然几声地动山摇的炮声,白沙镇和东门镇的农民支援队,在树林里架好了松树炮,还有廖才福那一架神奇的长龙炮,朝着山坡的敌人一齐开火。 
  一炮一炮在山坡上炸开,腾起冲天大火,每落下一炮,敌人便倒下一片。 
  紧接着,在马鞍山后围,到处响起急风暴雨般的枪声,那声响酷似重机枪,一声声惊天动地,和炮声连在一起,整个马鞍山被硝烟笼罩。当地农民组织将一家爆竹厂运来的大批爆竹,装进洋铁桶里燃放,“冲呀!杀呀!”的呐喊声,从树林里传来。敌人以为来了大部队,正在发愣的时候,三团二营的指战员这时一声呐喊,端起长枪、梭镖和大刀,如下山猛虎,朝敌人冲过去! 
  山坡上的敌人立即溃退下去…… 
  可是,敌军越来越多,而且有一部分已经冲进东门镇边。 
  在此情况下,这支新建的农军部队很难抵抗,毛泽东感到不宜久战,指示苏先骏组织部队立即突围撤退。 
  但东门居于羊牯垴之下,要顺利突围,首先必须夺回羊牯垴阵地。二营在马鞍山打退敌人的进攻后,便与一营分两路进攻羊牯垴。   
  第十章 血战东门(8)   
  此时,这支新部队攻坚的能力实在有限,除了一些“湘造”、“汉阳造”、“九响枪”这些陈旧的步枪外,多数人拿的还是梭镖和大刀。战士们冲到羊牯垴山坡上,一遇到密集的重机枪火力压制,简直无法前进,一、二营几次冲锋都败退下来。 
  接着,团部下了死命令,要一营和三营并力反攻,夺取羊牯垴敌人的机枪阵地。 
  三营长汤采之,身先士卒,率全营战士多次向敌人阵地发起冲锋。 
  在最后一次冲锋中,汤采之猛地跃起,高喊:“我们是共产党员,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了战友们的安全转移,我们一定要夺下羊牯垴。同志们冲啊!” 
  他带领三营战士,不顾敌人的密集火力,不断发起冲锋,向山顶步步进逼。可是,冲到半山腰时,一颗子弹打中汤采之腹部,汤采之倒了下去。 
  不一会,汤采之被枪声震醒。他见战友们被敌人的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来,就把流出的肠子塞回肚子,解下绑带扎住腰肚,使尽平生力气爬起来,大减一声“冲啊……!”带头往山上冲去。 
  隐伏在半山腰的战士们听见汤营长的喊声,又跃起进行冲锋。可是冲不了多远,汤彩之再次倒下去,终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 
  牺牲了不少人,还是冲不上去。 
  激战持续到下午,四面的敌军又冲了上来,此刻没有办法再夺取羊牯垴。 
  毛泽东和团里领导研究了一下,认为只有借助于马鞍山还在自己手里,集中力量从山脚下向东北方向突围。 
  由于敌人控制着羊牯垴制高点,并向突围撤退的部队不断扫射,一路走,一路不断有人倒下去。三团剩余的人员在毛泽东亲自指挥下,从马鞍山下渡过大溪河,分兵几路同时撤退:一路走浆坑;一路走粟子岗、土地坳;一路走长茅岗、小竹港,向上坪方向转移…… 
  这时天色将晚,国民党军也不再追击,开始打扫战场。 
  一些掉队的起义军士兵被俘,许多被就地杀害,有些人则坚持战斗到最后。 
  团部的共产党员王隆祖,当时正患疟疾,突围时无法随大部队行动。为了不给部队行动增加负担,他在部队后撤时离开大部队,找地方隐蔽起来,想等病愈后再归队。 
  部队撤出后,他就隐藏在附近的茅草丛中,忍着疾病的折磨,一动不动地监视着敌人的行动。 
  敌人的搜索开始了,有两名敌兵朝着王隆祖隐蔽的地方走来,在离他只有几米远的地方发现了他。还没等敌人举枪,王隆祖先发制人,端起步枪左右两枪,当即将两名敌兵击毙。 
  枪声惊动了敌人,他们向王隆祖冲了过来。 
  王隆祖沉着地端枪,瞄准敌人射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打完最后一颗子弹。 
  “弟兄们,抓活的,他没有子弹了!”敌人边喊边向前移动。 
  王隆祖为了不让敌人用自己的武器去杀同志,机智地卸下枪机,丢入远处的草丛中,然后镇定地坐在那里。 
  敌人冲过来了,发现他的枪没了枪机,就用刺刀对着王隆祖,恶狠狠地问道:“你把枪机藏哪去了?” 
  王隆祖轻蔑地看了敌人一眼,用一丝冷笑回答他们。 
  一个家伙气急败坏,对着王隆祖的大腿捅了一刺刀,咆哮着:“快说!” 
  王隆祖对着敌人大骂道:“你们这些狗东西,还有脸向我要枪机。要不是我病了,我要杀绝你们!” 
  敌兵一阵刺刀乱捅,这个宁死不屈的共产党员,英勇牺牲。 
  …… 
  部队终于到达浏阳上坪,这才驻扎下来。 
  东门一仗,三团损失很重,原先的1500多人的队伍,突围之后清查一下,剩下只有400余人。除了战斗中牺牲和负伤不能行走的战士……相当多的人是被打散,一时跟不上撤退的主力部队。 
  经过这一战,第三团已经不成其为一个团了。 
  七、 
  毛泽东率领着余部向东北方向去寻找一团,当晚撤到浏阳上坪宿营。   
  第十章 血战东门(9)   
  这时有一个交通员匆匆赶来,报告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一团这时也已遭到挫败! 
  毛泽东听了这一消息,心情有些急切地问道:“一团还剩多少人?” 
  交通员说:“目前不清楚,我只听侦察员说,一团兵败长寿街,敌人在平江、长寿街增兵几个团的正规军,现在一团去向不明!……” 
  深夜了,经过几天战斗的三团指战员,早已疲惫不堪,除了哨兵,其余的人员正在酣睡之中。 
  毛泽东披上那件灰色的旧棉袄,走出驻地,点上一支烟,深吸了一口,往东北方向张望着。 
  他沉思良久,喃喃自语地说:“卢德铭呀,秋收起义部队就指望你的一团了,我没想到一团也出师不利……”一阵凉风吹来,毛泽东感到两只脚有些站立不稳。因为长久急行军,加上在张家坊水沟里泡过一整天,从来没有歇息过,那一双脚钻心般地痛,他不敢脱鞋子,脚一沾地,便感到全身疼痛难耐。他只好靠墙站立着,望着苍茫的夜空,思绪万千…… 
  ——“这次我军所到之地农民并未起来。”秋收起义爆发后,最有实际体会的是起义队伍的指战员。 
  秋收起义后仅一周时间,分别以工、农、兵为主体的三个团,都遭挫败。讲起来令人感到痛心,却又是无情的事实。 
  从中国共产党中央、第三国际、中央湖南省委和秋收起义领导者们,当时期望的那种起义军所到之处,到处欢声雷动,群众热烈响应,成千上万的青年农民踊跃参军的场面,并未出现。致使几千人的队伍孤军奋战,而且人员越来越少,刚刚坚持几天便不得不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起义队伍向何处去? 
  农民打心眼里拥护土地革命,希望打倒土豪劣绅,因为他们连起码的生存权都被剥夺……但为什么绝大多数农民却没有起来响应? 
  当时是大革命失败后的低潮。所谓低潮,就是群众情绪冷落。共产党刚刚搞得轰轰烈烈的湖南农民运动,被一个“马日事变”就打了下去,老百姓中,谁敢出头谁就受到残酷的报复,不是被杀就是逃离。这时再发动群众,就不能不有顾虑。何况共产党此刻的力量比搞湖南农民运动时还弱,就那么几个人、几支枪,而国民党统治正如日中天,气焰正盛,想出现那种万众欢呼、踊跃参军的场面根本不可能。 
  经过秋收起义七天的经历,身为前委书记的毛泽东,已经亲身地感受到,也从根本上分析出了其原因。 
  但毛泽东和卢德铭都不知道,在武汉的党中央正派人来湖南开展调查。 
  当时中共中央曾对湖南的秋收起义寄予厚望,可是预想能成功的暴动在几天内就遭失败,多数起义队伍溃散,预想的群众响应和自发暴动都未出现。这种现实,也令正准备向上海搬迁的中共中央负责人感到气恼。 
  于9月中旬,就派任弼时去湖南调查原因。 
  任弼时到了长沙,在湖南省委机关见到了同乡兼熟人夏明翰。 
  夏明翰是个热血汉子,为人坦诚,对党忠贞不渝,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直言相告说: 
  “这次我军所到之地农民并未起来,远不及北伐军到时农民的踊跃。大多数农民恐慌不敢行动,恐怕军队失败大祸临头的心理充满了农民的脑筋。秋收暴动部队的将士们非常英勇,他们为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流血牺牲……”夏明翰说着说着,不由眼眶潮湿了。 
  接着,在长沙主持工作的易礼容,也将秋收起义部队的真实情况作了详细汇报,并将毛泽东写给省委的一封信,交给任弼时审阅。 
  这一封信,正是毛泽东彻夜未眠,在浏阳上坪所写。派交通员火速送往长沙。也刚刚送到易礼容的手中。 
  任弼时看过毛泽东的报告后说:“一切为革命斗争考虑,我不顾及有‘诬蔑革命群众’和‘丑化贫下中农’之嫌,我们党要的是一切从革命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毛泽东的报告和决定,以及向湖南省委提出的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我认为就是实事求是的。”   
  第十章 血战东门(10)   
  其实,任弼时这次到湖南来,他的压力很大,他也深知作为中央特派员毛泽东的压力则更大,只是在湖南省委委员面前,他暂时还不能将中央以及第三国际的立场和观点,以及对毛泽东的指控透露出来。 
  作为毛泽东的老同学,正在长沙主持湖南省委工作的易礼容,听到中央领导人任弼时这样一说,似乎为毛泽东舒了一口气。 
  他当然很清楚,在8月18日的长沙沈家大屋会议上,在9月初安源军事会议上,毛泽东也曾提出过“夺取长沙”的暴动目标。但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往往会出现巨大的反差,有时甚至是残酷的对立。只有通过以后长期的斗争实践,才能将它统一起来。而毛泽东亲自领导了秋收起义,他从革命的实际出发,又提出放弃攻打长沙的主张,实际上已经与湖南省委的意见相吻合! 
  夏明翰也似乎松了一口气,为湖南省委,也为毛泽东。 
  这些问题,他和易礼容、郭亮等同志曾经多次讨论,达成了共识。 
  而他们的这些决定,也得到了中央领导人任弼时的肯定。 
  八、 
  秋收起义爆发前,中共湖南省委就确定了长沙暴动的计划,不过能依靠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当时被当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