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重生长白山下 >

第31章

重生长白山下-第31章

小说: 重生长白山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才行。”玉娴笑了,看来哥哥们是真的感受到了挣钱的乐趣了。从炕柜里拿出装钱的小盒子,拿钥匙打开,里面已经有五两整的银子了,还有四百多个铜钱。玉娴又把哥哥刚给的钱也放进去,开心的笑起来。现在光是银子就有七两了,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大哥二哥,咱们再攒点钱,明年让娘送你们去私塾念书好吗不跳字。玉娴一直惦记的是哥哥们念书的问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才是正经的出路。

“到时候让二弟去念书就行了,我就不去了,反正我也认字了。”大郎说,“二弟对念书感兴趣,应该去私塾里好好的学习。我和妹妹在家想办法挣钱,一定要把二弟供出来,要是能考个功名回来那就太好了,就像小舅舅那样,咱爹咱娘就能扬眉吐气了。”上私塾挺贵的,就他们挣得那些钱,能供一个人就不错了。大郎心思重些,他大了,对念书也不像二郎那样一点就通,所以想让二郎去念书,自己留在家里挣钱供弟弟。

“大哥,别担心,咱们以后会挣更多的钱的,我一定要让你们都去念书。”玉娴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哥哥们都能进私塾里去念书。

“好了。不说这个了,大哥相信玉娴有这个能耐。以前谁能想到咱们几个小孩子能挣到这么多的钱啊?行了,天不早了,你刚回来,快去歇着吧。”大郎让妹妹去休息。

七月里的天气还是挺热的,几天前还下过雨,玉娴在猜林子里会不会有蘑菇。于是从府城回来的第二天,刚吃完早饭,玉娴就拎个篮子要进林子看看去。大郎几个哪放心,当然是都跟着上山了。在村子东面有一片松树比较多的树林,今天玉娴的目标就是这。

在落叶松和红松多的地方,这个季节里会长出一种蘑菇,玉娴管它叫松蘑,也有人叫它松蕈,日本人称之为松茸。不过玉娴一直认为松蘑和松茸不是一种东西,至少不是那种特名贵的松茸。松蘑肉质肥厚,味道鲜美滑嫩,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用菌。

进林子不久,玉娴就在一丛矮灌木下发现了一小片松蘑,松蘑的菌盖还没有完全展开,就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娃娃,悄悄地露出了黄褐色小脑袋。赶紧跑到跟前,将蘑菇挨个捡起,这东西生长极快,明天菌盖就会展开了,菌盖展开的蘑菇就没有现在这种味道鲜美了。大郎看见妹妹捡起的蘑菇,就问:“妹子,这蘑菇能吃吗不跳字。以前只在秋天捡榛磨和冬蘑,还真就没捡过这种。

“能啊,这松蘑回去用开水烫一下,就可以炒着吃了,要是放点青辣椒进去,味道会更好呢。”玉娴兴奋的说道。前世小的时候,最爱在雨后进林子捡松蘑了,后来村子后面的林子被开发了,就再也没尝过松蘑的滋味了。

“只要你说能吃就行,哥信你,呵呵。”小三也不管那些,只要妹妹说行,他就干。“大哥,咱妹子说行就准行,你看咱们一直听妹妹的话才挣了那么些钱呢。”

“好,咱们都去找这种蘑菇,看清楚了模样,可别弄错了。”大郎也就不再疑惑,连妹子是怎么认识这种蘑菇的都没问,就直接去找蘑菇了。

兄弟几个散开,都低头去找蘑菇了。这片林子里还真就有不少,没多会儿,就捡了一篮子了。多亏大郎他们已经习惯上山就背着背筐,所以篮子满了就往背筐里装。一上午的功夫,几个人就捡了一篮子加上一背筐,兄妹们高高兴兴的背着蘑菇回家了。

回家后把背筐里的蘑菇直接找了个破竹帘子倒上,摊开晒着,这么多蘑菇也不能都吃新鲜的。松蘑晒干的风味不如新鲜的好,干品不容易泡发,这是因为松蘑中含有各种多糖,这些多糖在晒干过程中会被破坏一些,所以就不如鲜的。

玉娴把篮子里的松蘑倒在地上,然后找了个盆子,开始收拾这些松蘑了。松蘑的菌盖上有一层外皮,这外皮黏黏滑滑的,很容易就粘上一些松针和泥土,所以要处理干净。有的人会直接把那层外皮撕掉,不过菌盖展开的容易撕,那些菌盖没打开的就只能用手把上面的东西抹去。由于蘑菇上面有一层粘液,所以玉娴准备了一块破抹布,手上粘液一多,就用抹布擦下手。二郎看妹妹弄的挺费劲的,就来帮忙,小四小五也来帮忙,大郎和小三有事出去了。

人多力量大,没多会儿,蘑菇处理好了,玉娴又打水洗了两遍,拿进屋里。“三婶,一会儿把这蘑菇给烫一下行吗?中午炒蘑菇吃。”

“你这是啥蘑菇啊?咱这可没有吃这样的蘑菇的,可别有毒啊?我可不敢给你炒。”周氏不愿意。

“行,那一会儿我自己弄吧。”玉娴也没说啥,看有一个锅已经倒出来了,就添了些水烧开,把蘑菇倒进去烫了。

方氏听见了女儿和周氏说话,就出来帮忙,把蘑菇炒了。炒松蘑很简单,锅里少放点油,切点葱花爆锅,然后把蘑菇倒进去炒,放点盐,也可以放勺大酱,出锅前放点青辣椒就行了。蘑菇出锅,一种鲜香立时飘满了屋子。

第四十五章

那日的松蘑端上桌后,周氏一直说不敢吃,而玉娴和大郎他们却吃得很香,后来刘氏他们也尝了些,都说好吃,等周氏想吃的时候已经没有了。众人吃了蘑菇,也都没出现什么异常,周氏这个后悔啊,其实那蘑菇的味道她闻着也挺香的。后来周氏就总是跟玉娴说让他们再去采些,玉娴听了心里觉得好笑。这松蘑可以说是食用菌之王呢,不亚于猴头灵芝的,味道当然好了。

这时节正是松蘑生长的好时机,玉娴也想趁机多采些,晒干了送人也好啊。所以就和大郎他们经常进山,这次玉娴也没保密,说谁愿意去采就跟着,可是秦氏说松蘑又不能卖钱,弄那么多干什么。骏杰几个也是懒的,所以都不跟着上山,倒是春生媳妇和柱子媳妇都让孩子跟着上山采蘑菇了。一则松蘑好吃,都想着晒一些留到冬天吃,还能加个菜。二则也是让孩子们多和佟家的孩子接触,小孩子嘛,多些个玩伴总是好的。所以只要是不下雨,就会看见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孩子都进松树林子里去捡蘑菇,好在这片林子大的很,光走一两天都转不完,更不用说是在里面捡蘑菇了。没等这片转完了,那片的蘑菇又长出来了,孩子们每天都是满载而归。

自从周氏做完那天的饭之后,连着几天,都是方氏做饭。这是秦氏定的规矩,出门没干活的日子,回来就要双倍补上。这规矩对方氏最严格,对于其他两个媳妇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方氏也不计较这些。他们去府城来回一共用了十二天,其中方氏应该做饭的天数是四天,回来之后双倍补,就是九天都要连着做饭,还有下一轮的开头呢,所以方氏这几天真的挺忙的。玉娴有时候就不上山了,帮着方氏在家喂猪喂鸡,烧个火什么的。再加上采回来的蘑菇还要晒干,把玉娴也忙得晕头转向的。好容易方氏不连着做饭了,母女俩这才歇了一口气。

这天已是七月十五了,正是中元节,中元节又叫鬼节,佛教称为盂兰盆会。在沿江村这一带,中元节这天要上坟祭祖,晚上还要放河灯。早晨吃过早饭,佟老爷子就领着家里所有的男丁,会合了佟世旺和佟世明两家的男丁,一大群人浩浩荡荡的去佟家祖坟祭祖去了。说是祖坟,也就是从佟老爷子的祖父开始葬在这的,按大郎他们来说就是高祖父,再往前的就没有了。当年佟家的高祖是一名兵士,南北混战的时候来到了北方,后来解甲归田,就来到了沿江村落地生根。所以佟家的祖坟就以他为开始。

佟家高祖娶妻李氏,生二子,长子就是佟世旺和佟世明的父亲,次子是佟世嵘的父亲。两个儿子娶妻生子,终于有了这一大家子人。这祭祖的是当然是长房为主了,佟世旺摆好了供品,点燃三炷香插上,这才开始烧纸钱,等纸钱快要烧完的时候,佟世旺领着众人都跪下给祖宗磕头。磕完头,纸也烧完了,众人纷纷起来,把纸灰再拨弄一下,以免有没烧干净的,等纸灰凉些了众人也就都往家走。

这些事自然没有玉娴的份,她在家看着晒那些蘑菇呢。这么多天采的蘑菇,有的干了,有的半干,都要好好的翻晒,能晒多干就晒多干,以便于储存。一边晒,还要把掉下来的松针草叶什么的弄干净,今天太阳挺好的,没多会儿玉娴就有些热了。

“玉娴,别光呆在太阳地底下,一会儿就热了,当心中暑。”方氏在一边说。

“娘,都立秋了,还中什么暑啊?”玉娴笑着和母亲抬杠,但还是乖乖的跑到了阴凉的地方。

“还没到处暑呢,怎么就中不了暑?”方氏也乐得和女儿耍会儿嘴皮子。

“娘,还有六天就处暑了吧?是不是到了处暑以后,天就开始凉了啊?”玉娴对这些不太懂。

“嗯,是啊,过了处暑,夏季就完全结束了,天气也会越来越冷,咱北方本来就冷的早,以后早晚要记得加衣服,小心别凉着。”方氏叮嘱着女儿。“过了处暑,庄稼就都长得差不多了,白露前后就开始收地了。今年天气好,雨水足,粮食应该能多收一些。”方氏说着说着又说到了庄稼。“秋收的时候,家里的人就都得下地了,连你们小孩子也都不例外,娴儿到时候就的晒黑了。”方氏摸摸玉娴的小脸。

“娘,这一夏天我也是哪都去,也没见晒黑多少,你不用操心,我倒是担心你,家里这么多活,你的身子能受的了吗。玉娴有些担心的看着方氏的肚子,已经四个多月了,等秋收的时候就五个月了,到时候娘亲能下地吗?

“没事,哪有那么娇贵的,干活的时候多注意点就行了。”方氏倒是不太在意。“有你的那年,秋收我都下地干活了。”玉娴是九月九生的,秋收的时候方氏都怀孕快九个月了,依然要下地干活。“好了,你爷爷他们也快回来了,下午还得准备准备放河灯的事呢。”方氏起身回屋去了。

玉娴又跑去把蘑菇翻了翻,这时佟老爷子领着家里的男人都回来了。小三手里拿着一个树枝,递给了玉娴。“妹妹,看看这东西认识不?”

“呀,是糖梨子,都红了呢,就是还太硬,没熟,看样子再过个十天半月的就能熟了。”玉娴接过树枝,认出来是糖梨子。糖梨子也叫棠梨,豆梨,是蔷薇科梨属的一种落叶乔木,其结出的果实小,只有小手指头大小,所以也叫豆梨。果实成熟时红红的,果肉是面的,味道酸酸的,不算太好吃,但是在那总缺少零食的年代依然有太多的孩子喜欢。“一会儿找个小盆,把它们都摘下来,放点糖蒸着吃也不错。”玉娴高兴的进屋找方氏要白糖去了。

下午,玉娴捧着一个碗,里面放着蒸好的糖梨子,红红的果肉蒸熟了爆开花,捏起一颗放到嘴里,酸酸甜甜的味道不错。玉娴吃的挺美,时不时的送一颗给母亲,方氏对这味道也挺喜欢:“就你一天瞎琢磨,也不知道从哪来这么些怪主意。”母女二人正坐在院子的阴凉处,方氏手里拿着一副鞋底子,正纳鞋底子呢。家里五个儿子,又都是半大小子,整天上山下河的,穿鞋可费了,方氏只要有时间就是不停的做鞋。

“娘,晚上放河灯能去看吗。玉娴对于放河灯还是很好奇的。

“看什么?鬼门大开的日子,小孩子晚上不能出去。七岁以前的孩子天眼未闭,容易看到些别的东西,会吓到的。晚上你爹去放河灯就行,你们都在家,不许出去。”方氏板着脸跟女儿说道,手里的活也不停。

“娘,那咱这放河灯是为了纪念啥呀?”玉娴对这的风俗不太明白,她知道南方不光是中元节放河灯,像三月三,七夕,中秋等,都会放河灯,而北方却只有七月十五才放,所以就想问明白。

“娴儿,咱们村子叫沿江村,这个江咱们叫西江,其实它就是混同江的上源,咱们这混同江流域里森林茂密,古木参天,有好多优质的木材。可是山路崎岖难行,往外运木头太困难,所以一般的山场子,都会把伐下的木材用捆绑等方法结扎木排,然后顺水漂流而下,到了下游地势平坦的地方再装上车,运到外地去,这叫做放木排。放木排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活,要是遇上滩险浪急的地方,就会葬身江底,连尸体都找不到。所以每到中元节的时候,家里人就在江里放河灯,希望河灯能够指引家人的魂魄,找到投胎的路,下辈子能生活幸福。后来就成了一种习俗,每到中元节,江边的人家都会放河灯,以表示对那些葬身江底的人的一种祝福。”方氏低声向玉娴解释了这里放河灯的缘由。

“娘,我明白了,可是我没太看到有人放木排啊?”玉娴歪着脑袋问母亲。

“放排一般都在春天里,冬天伐木攒一冬天,开春之后扎结木排放下去,到了下游卖给木材商人,然后从陆路返回伐木的山场子。这就是放排人一年的活计,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