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神兵天子 >

第126章

神兵天子-第126章

小说: 神兵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中一念及此,杨昭登时再坐不住了。他豁然挺身站起,凝声道:“杨秀假如当真和宋阀相互勾搭,那么事情就严重了。朝廷可用之兵现在都在我们手里,假如宋缺突然在南边起兵响应,那么……那么……最坏的结果,是天下就此分崩离析,再度重现昔日汉末三分的局面。这才统一还不到二十年的天下……”

“兄弟,少安毋躁。”李靖抬手虚按。摇头道:“若无外援,以杨秀目前的局势是必败无疑。但推想起来,他勾结的外援,却绝对不会是岭南宋阀。”

杨昭愕然回首一怔。直视李靖双眼沉声问道:“假如不是宋阀,那么……大哥,你觉得会是哪里?”

李靖长长吐了口气,抬手向西北方向一指,缓缓道:“吐蕃!”

第152章 三百(一)

“吐蕃?大哥你是说……吐蕃?”霎时间杨昭心中讶然,语气中自然而然带了几分不可思议。佛祖保佑,在听说“杨秀的外援”这五个字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岭南宋阀,其次则是突厥和吐谷浑,第三却是高句丽。由始至终,就根本没想到过大隋西北的那个雪域之国,甚至连这两个字也从未在脑海中浮现过。

这却不能怪杨昭短视没有远见。历史上,在后来唐玄宗李隆基当国的后期,国力逐渐强盛的吐蕃确实逐渐开始展露出它的牙齿,和大唐在边疆多次产生冲突。而到了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吐蕃更是彻底撕开面纱,和唐朝彻底兵戎相见。但在隋朝兴起到唐朝新建的这段时间里,吐蕃却也不过只是一个边陲小国而已,向来安分守己,从未对中国表现出敌意与野心——当然,也是因为它此时的实力还远远不足。

至于说杨昭熟记的那些漫画和小说剧情,则无论《天子传奇》还是《神兵玄奇》,抑或《大唐双龙传》,都从来没提到过吐蕃这方势力,在隋朝末大乱中曾经有过任何动作,更不用说眼下大隋朝还正如日中天的时候了。杨昭虽然已经不再把这个时代简单地看成是“历史”,但假如遇上什么人或什么事的话,却仍然会下意识地首先想想这个人和这件事,在原来的剧情中究竟有什么地位。所以即使李靖说出吐蕃,他对此也仍然非常地难以置信。

杨昭表现的诧愕,自然全被李靖看在眼里。自己这个兄弟究竟是因为什么而诧愕,他只是再世卧龙,又不是能掐会算的再世张良,自然也就不甚了了。当下点头沉声道:“岭南宋阀虽然对朝廷素来怀有不臣之心。但阀主‘天刀’宋缺是个懂得知荣辱、明进退,懂得审时度势的枭雄。朝廷底蕴深厚,开国二十年以来,对南人北人一向都一视同仁。宋缺若要反,则其影响力不能过秦岭,纵使暂时得势,亦必不能长久,只是徒然给了朝廷征伐的借口而已。再说杨秀纵使谋叛,但从血统上来讲仍旧是杨隋一脉。宋阀自诩汉人正宗,对皇室向来瞧不起。所以无论如何,宋缺必不会与杨秀合作。至于突厥,吐谷浑、高句丽等国更加鞭长莫及,却是远水难救近火。杨秀要翻盘,合作对象除去吐蕃以外,便再没有其他选择了。”

“吐蕃……吐蕃……”杨昭又再安静下来,手指头不断敲击桌面,脑筋也随之飞快转动。他在穿越以前因为漫画和小说的关系,连带着也在网络上看了不少关于隋唐时期的杂文。更在某个叫做《音速》的论坛上见证过好几次唐粉和宋粉的大战。当时双方各自引经据典口沫横飞,连杨昭这个打酱油的都看得眉飞色舞,委实热闹非凡。还记得其时宋粉抓住了“唐朝曾经先后数次被攻陷首都长安”这一点不放,对唐粉大肆进行讥嘲。

所以,尽管对于其中详情已经记不大清楚,但这时候想起来,杨昭还是立刻回忆起关于吐蕃乘着唐朝爆发“安史之乱”的机会挥军东征,先是吞并了唐朝边疆许多州郡,后来更攻破长安大肆劫掠,并且妄图拥立唐朝和亲的金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所生之子为大唐新帝,只是后来被名将郭子仪击败,这才不得不退走的历史事实。而后来终中唐及晚唐之世,吐蕃始终是唐朝的心腹大患。唐人有许多被劫掠到吐蕃国内充当奴隶,地位尊严全无。曾经显赫一时的大唐天可汗,至此可谓颜面尽失了。如果……如果杨秀当真和吐蕃勾结,令历史上发生于几近一个半世纪以后的这幕惨剧提前于大隋天下上演的话……

杨昭不自禁地握紧了拳头。目光中更流露凛然之意。他抬头望向李靖,问道:“大哥,你可以肯定,就是吐蕃?”

“虽无十足把握。但至少也有了七、八分。”李靖道:“吐蕃国境和蜀中紧密相邻,距离关中也极近。而且近年来吐蕃国国王南日松赞励精图治,国力日盛。完全有力量出兵。而且最重要的是……”这再世卧龙顿了顿,凝声道:“日前我翻看汉中府衙门的宗卷,发现近三年来通过南郑北上南下地来回于成都、大兴两地的吐蕃国商人数量,突然增加了五倍之多。而吐蕃恰好也就是这三年间发兵吞并了女国。桩桩件件皆在目前。只能说明杨秀和吐蕃勾结,已非一朝一夕之事。”

杨昭又是沉默半晌。缓缓道:“但是眼前……我们却没有直接的证据,一切都只是大哥你推测而已。即使是真的,恐怕宇文大总管也不会相信吧?即使他相信了,我们又能怎么办?杨秀的七万军队已经进驻剑阁了。我军若退,就有被从后追击之危险。我军若进,则剑门关始终是天下少有的险峻要隘,绝非旦夕可下。到时候顿兵雄关之下,吐蕃军也有可能从后夹击,我军首尾难以兼顾,后果恐怕……又或者吐蕃军根本不管这边,直接去打大兴。大兴此刻兵力尽数抽调,防卫空虚,那么……那么……”说到这里,杨昭双拳紧握,竟是止不住微微颤抖起来。

“玄机正在于此。”李靖叹道:“杨秀此际所使,正是一个抛砖引玉,调虎离山之计。吐蕃大军未动,我们这边就无奈他何。吐蕃大军若发,则咱们又被杨秀在剑门关那七万大军死死吸住,根本动弹不得。两难之局啊。”

杨昭双眉挑起,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天道变化,就尽在这‘遁去的一’身上。只要是人力所设之局,相信就必有破解之道。大哥既然是再世卧龙,那么这破解的方法,兄弟可就全指望你了。”

“遁去的一?兄弟这说法倒有意思。”李靖微微苦笑,接道:“什么再世卧龙,只是外面的人谬赞罢了。诸葛武侯之智渊深如海,又岂是我们这些人所能企及其万一?不过事到如今……”他沉吟半晌,终于苦笑道:“为兄愚钝,想来想去,却也只想出一个馊主意而已。说出来徒惹人笑,还是别献丑吧。”

杨昭失笑道:“馊主意也是主意,总比没主意好啊。再说这里又没有别人,难道兄弟我还会取笑于你么?大哥尽管说吧。”

李靖又叹口气,苍白的脸上浮现几丝不自然的红晕。道:“我这主意就只有四个字——先发制人。”

“先发制人……”杨昭慢慢咀嚼着这四个字,缓缓追问道:“如何先发,怎么制人?”

李靖叹口气,忽然扬声道:“拿地图来。”

第153章 三百(二)

杨昭穿越以前在学校念书,不管小学中学,语文课本上总少不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其中因为语文老师要求全文背诵的关系,所以至今杨昭还记得那一篇《故乡》,记得闰土,记得那句曾被无数人引用转述的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很有哲理,甚至放在现实之上也很有道理,但却并非是可以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有时候甚至根本不成其理。遥想当年曹操率大军南征孙吴,却被周瑜在赤壁一把火烧尽了战船,只好从华容小道退却。这华容道说是道,其实根本没有路。又因为下雨,所以坑堑内积水不流,泥陷马蹄,不能前进。曹操只好教军士担土束柴,搬草运芦,填塞道路。人马践踏而行,死者不可胜数。三停人马:一停落后,一停填了沟壑,只好一停跟随曹操。可谓凄惨狼狈之极了。之后要不是关羽顾念旧情,禁不住曹操又哭又求地终于放他过去,只怕后来也就没有那魏蜀吴三国鼎立,更没有什么司马以下三滥手段阴谋篡魏,篡了以后却又保不住,还选个白痴儿子上去做皇帝,终于搞得天下大乱导致五胡乱华死人无数的乱七八糟事了。

所以说,军队行动之时,就必定要走在铺设平整的道路之上,决不可能仗着人多,所以就硬生生把没有路的地方也踩成一条路。那些荒山野岭地势崎岖,或者沼泽水网纵横交错之地,一两人小心翼翼,步步为营地去走,或者能够走得过。成千上万的军队也硬要去走,那么不管有多少人命也不够填的,即使勉强填了进去,这支军队也废了,根本再不能打仗。

天下虽然广阔,但适合军队行动的路,来来去去也就只有那么几条,绕也绕不过去。就拿剑门关为例。此关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根本无路可通。故而素为蜀北之屏障,两川之咽喉。关城不破,便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朝廷官军永远也不可能入蜀平杨秀之叛。

由蜀地进出汉中是这样,要想由吐蕃国内入侵大隋境内,同样也不能例外。吐蕃军无论是要乘隋军和蜀军在剑门关相持不下的时候突然从背后发起夹击,抑或干脆长驱直入,深入大隋腹地去攻击城防空虚的大兴城也好,其实能够选择的突破点不多,来来回回也就那么两三个而已。

李靖的先法制人之计,其实说穿了极简单。就是率先带领小部分精锐军士,前往吐蕃国境与大隋国境交界线上的这些突破点预作防备。一旦发现吐蕃军队,便迅速集结起来,先给予吐蕃军迎头痛击挫其锐气,再凭借地形优势死守当道,使其不得踏入大隋国土半步。李靖对吐蕃诸般情形只粗知大概,但也晓得其国内王族与贵族之间暗流涌动,相互明争暗斗无日无之。所以隋军的小股精锐只要相持得一段时间,吐蕃军必然不战自乱,除去主动撤兵之外,便再没有其他选择了。

计是好计,但也凶险到了极处。吐蕃国内虽然暗流涌动,无法倾全国之力大举入侵,但既然孤军深入隋境,那么其兵力必然不会少于三万之数。这是攻取大兴所必须的最低限度兵力。少过三万的话,则大兴城毕竟是大隋首都,哪怕城防再空虚,也不是仅仅几百几千人就打得下来的。而且这三万吐蕃军也不可能是乌合之众,必然全是吐蕃精锐中的精锐。

相反,隋军这边左卫、右卫、左武卫三军相加只有三万,即使加上这一路打仗过来所收编的,也还不满五万。街亭、列柳城、阳平关等汉中诸处要隘都要留兵守备,实际可用之兵满打满算也只有三万五、六千人左右而已。以三万多人与剑门关的七万蜀军相持,纵使对方泰半是乌合之众,却也绝不可稍有轻忽。为了维护战线稳定,于是能调动出来前往截击吐蕃大军的兵力,最多最多也就只有三百左右而已。以三百士卒对抗至少三万吐蕃精锐,哪怕占有地利,以一当百,同样是九死一生的局面。

计议定当,杨昭和李靖立刻前去找宇文述商议。宇文述毕竟是行军大总管,杨坚钦定的平叛大军最高指挥。所以杨昭尽管身为皇孙外加左卫大将军,也不可以擅自调动军队外出。

宇文述毕生南征北战,闯过无数大风大浪。手底所杀过的高手没有一百,少说也有八十。虽说向来多胜少败,没吃过什么大亏,但总是留下了许多暗伤。这些暗伤平日里似乎不碍事,可是一旦有机会便会猛烈发作出来。当日宇文述和唐霜那场激战,委实是伤了元气。哪怕事后以【无字真经—疗伤篇】助他培元固本,但宇文述仍是以肉眼可见的程度迅速衰老下来。短短七八日工夫,对他而言却像过了七八年,额上皱纹至少深了三寸。

不过宇文述虽然衰老得厉害,但思维依旧敏捷,目光之毒辣亦不减当年。对于李靖的推想,他稍加思索便全盘认可。但对于李靖分兵截击之计,却大大地不以为然。宇文述老成持重,认为这边左卫、右卫、以及左武卫三军绝对不能动。上策应该是谴使者快马急报大兴,立刻把消息尽快传回去请求指示才对——这是老成持重之计。

“此举万万不可。”杨昭凝声反对,道:“从南郑到大兴,快马来回也需要七、八日以上。而且唐十三虽死,唐门却还未灭,大有可能派高手在路上进行拦截。万一因此延误了大事……”

宇文述摇头道:“吐蕃国可能有异动,但也可能没有。眼下一切只全凭李贤侄的猜度而已,并无直接证据可以证明。但剑门关那七万蜀军却随时可能出关向南郑攻来。相对之下,还是这边更加紧要。”

杨昭凝声道:“杨秀连战连败,假如不勾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