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2138-历史中的英雄 >

第3章

2138-历史中的英雄-第3章

小说: 2138-历史中的英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封建时代的305首诗歌,汇集成一本“诗经”    
    那些被迫离开家园的士兵,面对难解死亡,有着无尽的悲伤:     
    肃肃鸨羽,    
    集于苞栩。    
    。王事靡监,    
    不能艺稷黍。    
    。父母何怙?    
    悠悠苍天!    
    曷其有所? 。    
    ……    
    何草不玄?    
    何人不矜?    
    哀我征夫,    
    独为匪民。     
    还有一些欢愉的诗歌是关于士兵返乡;海伦·沃德尔(Helen  Waddell)对此有精彩的翻译。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这样一个封建时代也产生了中国第一位著名哲学家。生于公元前604年的老子——意为“古博真人”——他以一种避世的态度拒绝中国新兴的城市文明,他所著的《道德经》——是一篇关于“道和德”的概论,比罗斯福(Jean…Jacques Rousseau)和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的类似言论早2300年,老子认为,好的生活方式是避开智力性的工作和诡辩,过一种尊依上古礼俗,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田园生活。    
    政府应该无为而治,人们以爱与恨的情感冲动来引领自己的生活,使之获得简单而健康的发展。生活不需要太多创新,因为创新和发明只会不断增强富人的财富和强人的权力。也不应该有书籍和任何工业,人们只需要在村庄范围内买卖——更不需要国际性的贸易。    
    这位年长的大师清晰的描绘了自然和文明间的分域,这也是罗斯福在千年之后提出的犹如山谷回音般的现代思想。自然有自然的活动规则,习俗有自身静默的延续,季节和天空有自己壮丽的行进秩序;这就是“道”,它可以被具体化到每一条溪流、每一块岩石和每一颗星辰。它是事物中那种公平、公有的理性法则。如果我们希望拥有智慧、平和的生活,就必须建立起这样的行为准则。(斯宾诺莎(Spinoza)也有类似的观点)这种事物的法则就是宇宙的“道”。而行为的法则就是生活的“道”。在老子那儿,这两种“道”都是统一的;生与死是生命的节奏,而生命是世界的一种节奏。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 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静默是哲学上的一种无为,是对事物自然活动的不干预,这也是各个领域的智者的标志。如果国家失去秩序,最好的匡扶方法不是推行改革,而是进行自我修身,以达致秩序的和谐。如果遇到争端,不应该争吵、打斗甚至挑起战争,最明智的举动是静默的以退为进,用耐心和暂时的屈从赢得最后的胜利。消极有时比积极更容易赢得胜利。在这方面,老子的观点与基督有相之处: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抱怨以德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以柔克刚”    
    所有这些原则在老子对圣贤的描述中达到了顶点。圣贤与圣人不同,这个词带有中国思想的特征,它更多的强调智慧而不是神性。对于中国人而言,理想不是虔诚的皈依,而是成熟而平静的心灵,智者从来不会提到“智慧”或“道”,因为智慧并不能由语言来传递,而只有通过实例或经验来获得。有大智慧的人往往会掩盖自己的锋芒,他会韬光养晦,使自己融于大众之中,他赞同简单而不是渊博,这样使他不会因为新人的挑衅而受伤。他不重视财富和权力,而且会像一个佛教徒那样克制自己的欲望。    
    我们可以想象这种退让的哲学会在多大程度上刺激了雄心勃勃的年轻孔子,在他35岁,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的年纪,他曾问礼于老子。而这位年长的大师的回答,显得严厉而又意味深长。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中国的历史学家说,当时孔子领悟到了这些话的深刻智慧,并没有因此感到不悦。他以新的决心继续前进,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最后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第二部分 孔子和谪仙人第3节 孔子(1)

    孔夫子——意为姓孔的至圣先师,他的学生就是这样尊称他的——出生于公元前551年,鲁国人(今山东省)。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年幼的孔子总是在放学后帮母亲干活,以支持家庭。孔子在十九岁时结婚,又在二十三岁时休妻,后来就再没有结过婚。在二十岁时,孔子开始了自己的教书生涯,他把自己家作为教室,让学生凭支付能力缴纳费用,无论多寡。孔子的讲学方式和苏格拉底相似,是通过口授而非书本来教育学生,他的主要观点是都是由他的学生以并不可靠的零散记录而流传下来。孔子从不攻击别的思想家,也从不浪费时间去驳斥别人。他非常渴望声名和地位,但他也拒绝那些他认为不道德或不公正的统治者授予他的官衔。    
    大约在公元前501年时,孔子获得一个为官的机会;他被任命为中都宰;在他为政期间;人们讲信修睦;路不拾遗。孔子的继任者是鲁定公委派的一位刑部长官,他很满意于中都这种的局面。中国的史书这样记载:    
    “则鬻牛马者不储价,卖羊豚者不加饰.男女行者,别其涂,道不拾遗.男尚忠信,女尚贞顺.四方客至于邑,不求有司”     
    这一情形实在太过美好,所以也不可能长久维持。一些反对孔子的人悄悄聚首,企图陷害他。鲁国的日益强大也引起周围邻国的极度。当时齐国一个阴险的大臣还设计离间鲁定公和孔子。他让齐王送给鲁定公一群美丽的歌女,和120匹骏马。于是定公很快沉溺其中,疏远朝中大臣、荒废国家政务,也不顾孔子的苦心劝谏(孔子认为最好的治理原则就是以身作则)。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失望的辞去了官职,和他的学生开始了13年的流亡生涯。他曾很悲伤的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的基本哲学观点是什么呢?他希望通过教育的发展来重建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在《大学》中有两段话是他的学生对他的思想的概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是一种完美的图景;但却忽视了人类不过是穿着裤子的猿猴。但无论如何,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追求的目标,一条可供攀登的阶梯。这是哲学的黄金之书之一:改革应从家里开始    
    在孔子六十九岁时,鲁哀公成为了鲁国国君,他派了三个官吏去看望孔子,带去了礼物,并邀孔子返回故土。在后来的五年中,孔子过着简朴而尊荣的生活。当叶公来询问他的健康状况,他让他的弟子子路回答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在七十二岁时去世,他的门徒葬之以厚礼,以表达他们对孔子的敬爱之情。其中一些弟子还在墓旁建起棚屋,守丧三年。当所有人都离去后,对他感情最深厚的子贡又独自留下,继续守丧三年,独自在孔子的墓旁哀悼。    
    现在让我们穿越十二个世纪,从公元前478年来到公元705年。    
    在中国唐明皇统治的繁盛时期,一天,皇帝接见了一位来自高丽国的使节,这位使节带来了一封用高丽语写成的重要文书,但皇帝周围的臣子没有一人能读懂。    
    “什么?”皇帝吼道:“你们这么多文官,这么多的学者和勇士,难道找不到一个人能够为朕解忧吗?三天内,如果没有人能够译出这封信,所有相关人员都统统问罪!”    
    臣子们焦急万分,聚集在一起商议对策,纷纷为自己的官位和肩上的脑袋担心。这时,大臣贺之章走上殿来出主意:“你们这样去对皇上说,有一位很有天赋的诗人,姓李,他精通诸学,无所不能,可以找他来解读这封信。”    
    于是李白被召进宫来,他很快译出了信件,并拟定了回复,皇帝也毫不犹豫的签署了回信。唐明皇可能很相信大臣贺之章的密语:李白是一位因无心之失而被逐出天庭的“谪仙人”。这个故事是李白的轶事之一。    
    在李白出生的那天晚上,他母亲——一位嫁到李家的女人——梦到了太白星,一颗很亮的星星,在西方称为金星。所以这位新诞生的小孩姓李,名为太白,也就是那颗星星的名字。在李白十岁时,他已经学习了所有儒家经典,并开始构思自己的不朽诗篇。他长得健康而强壮,好剑术,并向全世界宣称他的能力:“虽身高不及七尺,但力可抵万军。”于是他悠闲的留连山水,在不同女人朱唇中,品尝爱情的美酒。他写道:    
    葡萄酒金叵罗    
    吴姬十五细马驮    
    青黛画眉红锦靴     
    道字不正娇唱歌    
    玳瑁筵中怀里醉     
    芙蓉帐底奈君何    
    李白曾结婚,但由于他一直很穷,他的妻子最终还是带着孩子离他而去。当时的唐明皇对他很友好,送给他大批的礼物,并让他给自己宠爱的杨贵妃写诗。但杨贵妃认为李白在诗中讽刺了她,于是她说服本来很赏识李白的皇帝,给了李白一些钱让他离开了。    
    我们可以描绘出他在很多城市游荡的情形,就像崔宗之对他的描述:    
    “担囊无俗物,    
    访古千里余,    
    袖有匕首剑,    
    怀中茂陵书”


第二部分 孔子和谪仙人第4节 孔子(2)

    在李白的漫游生涯中,他对自然的迷恋给了他很大的安慰,也带给他一种平静的乐趣: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或者: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现在,他的头发斑白了,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年轻时代的渴望。很多次,在京城长安的浮华中,他渴望着简单自然的家庭生活!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他的晚年岁月很凄苦。因为他从未认真去赚钱糊口。在战争和革命的混乱中,再也没有使他衣食无忧的帝王。当永王李璘的邀请李白加入自己幕府,李白欣然接受了。但李璘一直在密谋反叛唐明皇,当计划败露后,李白也以叛逆死罪被投入狱中。后来,平定叛乱的将军郭子仪为李白求情,甚至提出自己辞官代赎李白之罪。皇帝也最终同意免其死罪,不久之后,朝廷大赦天下,李白终于获得自由,他迈着踉跄的脚步走上归家之路。三年后,李白在家乡病逝,但传奇总不会让高贵的灵魂得到平庸的结局,在关于李白的传奇中,他是在狂欢的陶醉中,为了拥抱水中月亮的倒影,蹈水而亡。    
    唐明皇和杨贵妃死去了,但李白仍然在高唱着自己的诗篇:    
    木兰之枻沙棠舟,    
    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    
    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    
    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    
    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    
    汉水亦应西北流。    
    还有更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