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官居一品 >

第1105章

官居一品-第1105章

小说: 官居一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上朱元璋因为童年惨剧,最恨的就是当官的,不仅让他们领史上最微薄的薪俸,还用史上最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贪污十两就剥皮添草,动辄便连根拔起。甚至因为没有足够的官员,而让一些犯罪较轻的戴枷办差,出现了阶下囚戴枷、堂上官也戴枷的千古奇景,让读书人的斯文扫地。更不要提他发明的廷杖,动辄就脱下官员的裤子打屁股了。可以说,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在太平年月里,读书人就没混得这么惨过,你让士大夫如何能顺气?

要知道,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宋朝养士三百年,历代君王竭诚善待读书人,这才有了南宋灭亡,十万书生蹈海殉国,为赵宋王朝陪葬的壮烈事迹,这种事决计不会在本朝重演。

然而究其责任,朱元璋却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责任,要落在当今的帝系源头,那位抢了自己侄子皇位的成祖朱棣身上。建文帝登极,君臣大义已定,就算朱棣侥幸成功,也注定永世被钉在‘燕贼篡逆’的耻辱柱上。因为这不是‘朱家事’,而是以下犯上,叛臣弑君。忠义第一,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价值观。

在人们心中,乱臣贼子,本就是人人得而诛之的!所以当年朱棣篡国,才会有那么多读书人反对他。而朱棣为了堵住悠悠众口,又大开杀戒,杀光了最赤诚的忠臣。当年姚广孝曾经嘱咐朱棣,方孝孺是中国读书人的种子,万万不可杀。

朱棣没有明白姚广孝的意思,不是说杀了方孝孺,中国就没有读书人,而是杀了方孝孺,中国就没有他那样忠诚不渝的读书人!历代皇帝都不杀前朝忠臣,就是为了保住忠诚的种子。朱棣却不但杀了方孝孺,还灭了他的十族,也就永远不可能赢得读书人的效忠。

之后的读书人仍然要为他效力,但这不是朱棣重新赢得了他们的心,而是读书人学成文武艺,只能货与帝王家,天下别无分号,自然只能捏着鼻子给他干。然而出来当官的士大夫,哪怕不是为了自己,也是仅有报国之念,却无忠君之心。

而且本朝选士,由乡试而会试、由会试而廷试、然后观政候选,可谓严格之至。这固然使官员的身价倍增,对自己的身份加倍珍惜,却在客观上,使士子和官员的意识中滋生了‘功名是自家历经九九八十一道坎,辛辛苦苦挣来的’观念。

这就像后世学校中,一些老师抱怨说,那些在校期间成绩优秀的学生,虽然备受老师器重和厚爱,但毕业后往往对老师恩情淡漠。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成绩是靠个人聪明和勤奋获得的,老师的功劳很少;反倒是那些在校时成绩欠佳的学生毕业后一边后悔自己当年没好好学习,一边感激老师曾经给予的教育。

虽然时代不同,但人性是不会变的。士大夫们同样认为自己能脱颖而出,得享俸位,是对自己十年寒窗、聪明才智的犒赏,而不会去感激为自己提供官位的皇帝。他们的道理很霸道,你需要有人来治理国家,不用我们这些最优秀的人才用谁去?就像你当老板,我给你干活,不开心我就炒了你,当然你也可以炒了我,大家的关系仅此而已。

当然,时间是治愈创痕的良药,君臣感情也是如此。虽然朱家的子孙不够英明神武,后世皇帝多是无能之辈,然而胜在足够宽厚,对读书人足够尊敬。这才一点一点,极其艰难的把人心暖过来。但是英宗杀于谦,把仁宗宣宗攒下的忠诚一扫而光,武宗世宗的廷杖,又把宪宗孝宗攒下的忠诚一扫而光!

当年杨慎在左顺门高喊出的,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义死节就在今日!正是从成祖之后算起。而他们所争的‘继统也继嗣’,正是对孝宗皇帝的忠诚!

正是左顺门,让君臣之间走上了仇人般的对立,只要你骂皇帝,不管骂对骂错,都会获得舆论的同情,都是会出名的。要是把皇帝惹急了廷杖伺候,那么恭喜你,立刻就会名扬天下,成为所有人的偶像。士大夫们甚至把批龙鳞当成表现自己刚毅正直大好机会。他们的算盘打得精,只要能在廷杖下活下来,就立刻成了国民偶像,这辈子的地位就算铁打铜铸的了。即使因此而牺牲,也可以博得舍生取义的美名而流芳百世。

这种极不正常的君臣关系,使隆庆皇帝深受其害,虽然他已经在尽量缓和矛盾了,但凡是可一可二不可再三,君臣已成陌路,只会越走越远,终究不可能再琴瑟相谐,君臣相得了。

※※※※

但老师和学生之间就不同了。二百年来,无数‘正义之士’骂遍了朝廷权贵,却从来不敢向自己的老师开刀。哪怕他们的老师是徐有贞、严嵩这样臭大街的人物,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别人骂他还得帮着反驳。

有人就奇怪了,这种所谓的师生关系,不过是一次阅卷,偶然点中而已,怎么就成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了呢?说到底,还是脱不开‘利益’两个字。仕途凶险,想混下去不容易,要想混好了,就离不开‘关系’两个字。本朝的官场关系网,包括同乡、同门、师生。这三种关系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双赢。

前两种且不提,单说这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如父子的官场伦理,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大家都需要它来维系这种关系……新官根基不稳,背靠大树好乘凉,才能比别人升得快,出了事儿也能从轻发落。大官同样要建立自己的势力,在朝争斗时,需要有冲锋陷阵的马前卒;等致仕后,还需要门生们罩着,以免被政敌清算,好安度晚年。

所以严阁老曾经说过,在官场里,养儿子是不能防老的,想要安安心心地活着退休,只能靠门生!

正因为存在这种潜规则,师生间的关系才会如此牢不可破。如果谁要敢冒大不韪侵犯老师,必然会遭到整个官场的唾弃,不为别的,就为他违反了规矩。要是开了这个恶劣的口子,那所有人辛辛苦苦构筑的关系网,都会出现裂痕。

所以当年徐阁老和沈默之间,发生了那么多不能说的龃龉,却只限于幕后动手,明面上,两人始终保持着师慈徒孝的亲切关系。

就是在这样一个师徒如父子的社会中,张居正却被自己的学生告了!学生告老师对于谁来说,绝对都是件颜面扫地的事儿。这大明朝第一起学生告老师的事就发生在张居正身上,这让他还怎么有脸面在官场上混下去?

张居正感到极大的侮辱,也为士林对他的误解而深感痛心。现如今,他再也没有脸再待下去了,当天就又上了一道《乞恩守制疏》,与上一道的遮遮掩掩,欲去还留不同,这次他的态度十分坚决,言辞十分恳切,甚至说出了‘请去罪臣以谢天下’的话。

然而小皇帝不能体谅张居正的心情,仍然立即下旨慰留,而且言辞已经有些不悦,似乎对张居正反复推辞,已经有了不满。这让张居正彻底乱了分寸,他发现,由于起初的不坚决,现在自己已经是骑虎难下了。自己的命运,不再是由自己决定,而是要看皇帝和大臣角力的结果……

大臣更不会体谅他这种心境。赵用贤上疏的第二天,沈思孝和一个叫艾穆的刑部主事联名上疏……如果说之前二位门生的奏疏,还给他留了些颜面的话,那么这次这一击,则完全撕破了面皮。他们说:‘张居正若留下,那就是厚颜就列,遇到国家大典,是参加还是不参加?不参加吧,于君臣大义不合;参加吧,于父子至情不合。到那时不知陛下何以处居正,而居正又何以自处?陛下要留张居正,动不动就说为了社稷,那么社稷所重,莫过于纲常。元辅大人乃纲常之表,纲常不顾,安能顾社稷!’

他们还严厉指责张居正夺情违反道德,‘位极人臣,反不修匹夫常节’;说他擅权无异于‘宰相天子’;说他行为有类商鞅和王安石,道德和才学却远不如;说他是‘愎谏误国,媚阉欺君’……如此种种,毫不留情,就是要把张居正批倒批臭,再也没脸立于朝堂。

而且那艾穆的身份十分要命,他是张居正的江陵老乡,而且虽是举人出身,却是誉满天下的名士,这个人也上疏,代表着张居正的同乡,和士林都起来反对他了。

面对着汹涌而来的反对声,乾清宫的天家母子慌了。万历见自己的担心变成现实,而且比预想的更加严重。心里埋怨母后,嘴上却不敢说,只能就事论事道:“舆情汹汹,母后,我们该如何处置?”

“皇上的话是金科玉律,那些大臣却丝毫不当回事儿。”李太后眉毛一挑,攥紧了手中的念珠道:“这就是在欺负咱们孤儿寡母!钧儿,要是这次被他们压下去了,你以后就总得低头。所以必须要一条道走到黑,最后低头的,肯定是那些大臣。”说着想起当年那段令人懊恼的往事,她不禁咬牙道:“切不可存妇人之仁!”

小皇帝虽然聪明绝顶,毕竟经验不足,觉着母后说得很有道理,便即刻传旨‘着锦衣卫拿了四人,枷拷示众!’虽然东厂撤消了,但锦衣卫还是皇家的亲军,指挥他们不需要经过内阁,一道手诏便可以。

第八八八章 好吉利(上)

棋盘胡同,沈府前书房。

皇帝下令后仅仅盏茶功夫,消息就传到了沈默府上。陆纶那边请示,到底是立即抓人,还是拖到明日再说。

“二位先生怎么看?”沈默眉宇深锁,望向正在烤火的王寅和沈明臣。沈明臣缩缩脖子,摇摇头道:“眼下这局势,咱可没那本事看透。”

“你不是看不透,你是找不到希望。”王寅淡淡道:“小皇上如此强硬的姿态,就是在向朝野示威,我已经长大了,你们不能再不拿我当回事儿了。小皇帝要夺权,首先得过您这关。”说着看看沈默道:“看似一直不关大人的事儿,可事实上,招招都是朝您招呼过来的。”

“是……”沈默心事重重地叹息一声,道:“不知当年杨新都,心里是个什么滋味。”杨新都,就是杨廷和。当年武宗驾崩绝嗣,他将武宗堂弟朱厚熜迎进京城登基,并借皇帝不通政务的机会,扩大内阁手中的权力,想要使内阁获得国事的决定权……按照他对几代皇帝的认识,成功的希望似乎很大。朱厚熜却偏偏继承了祖先的自我、偏执和高傲,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妥协’二字,为了自己的权威,他不惮于用所有手段战胜对手,哪怕把他的家业彻底打碎也无所谓。

虽然后世都知道,死拼到底的结果,是杨廷和致仕,左顺门喋血,内阁过大的权力被压制,专制皇权复兴。然而在起初那段光阴,至少杨廷和一方的人,都认为他们是必胜的。因为双方的实力对比是如此悬殊,皇帝这边,只有他和他老妈,而杨廷和这边,却是满朝的官员。

一对孤儿寡母却占据着至尊的地位,一个已经彻底掌控了国家的文官集团,这与今日的局势何其相似?所以沈默才会有此感叹。

见沈默忧色难掩,王寅笑着安慰道:“大人不必为杨新都的故事所扰,您不是常说,把历史当成宿命,就一定会重复历史。把历史当成教训,就会创造新的历史么?”

“是啊,杨新都当年,权威太重,他把碍眼的官员全都踢出京城,结果让京城之外,政敌林立。当他和皇帝斗起来,那些人自然加入皇帝的阵营,结果让大臣和皇帝的斗争,变成了两派大臣之间的斗争,皇帝倒成了裁判,这样焉有不败之理?”沈明臣道:“大人就不一样了,您对天下官员和读书人的优待,可谓史无前例,只要咱们接受他的教训,必然不会腹背受敌,重演他的悲剧。”

“句章所言极是。”王寅捻须颔首道:“皇上这是给您出了个难题,可又何尝不是您的机会?张江陵丁忧的事情,已经闹得沸沸扬扬,您却一直保持沉默,知道的明白您的苦衷,不知情的,却还以为您怕了皇帝,不敢维护道义。”顿一下,有些兴奋道:“皇帝抓了他们,您却尽力营救,这是向天下官员表明立场,却又无须直接针对张居正的大好机会啊!”

“……”沈默沉吟片刻道:“能否让他们免受牢狱之灾?”

“这是不可能的!一来,没有他们的牺牲,哪能唤醒天下的官员,让他们团结起来。”王寅冷酷道:“二者,大人既然选择了这条前无古人的道路,就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首先便是不能犯规!只要稍微行差踏错,那些以您为首领的道德之士,就会立刻翻脸,将您打入权奸之列,变成您的敌人。”

“是……”沈默缓缓点头道:“这盘棋,我们看似局面不落下风,可下得太被动了。”

“没办法,您的对手不是皇宫里的那对母子,而是二百年来的皇权至上。”王寅深表赞同道:“咱们现在能出的招太少了……”他觉着不该说这种丧气话,便呵呵笑道:“好在咱们早就意识到了,您的六年新政,其实是给皇帝挖了六年坑。他要是像先帝那样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