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成君忆解密三国真实历史:千里走三 >

第16章

成君忆解密三国真实历史:千里走三-第16章

小说: 成君忆解密三国真实历史:千里走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元200年:曹操大破刘备,俘虏关羽,刘备只身投奔袁绍。同年,曹操与袁绍相峙于官渡,大破之。同年,关羽千里走单骑,与刘备相会于古城。同年,孙权继承父兄遗志,据有江东。

公元201年:刘备败走荆州,投奔刘表。

公元202年:袁绍病逝,其子袁谭、袁尚互相争战。

公元205年:曹操大破袁谭、袁尚与高幹,占有冀、青、幽、并四州。

公元207年:曹操大破乌桓,从此平定北方。同年,刘禅出世。同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

公元208年:曹操诛灭孔融,南征荆州。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投降曹操。刘备于长坂坡死里逃生,而后联合孙权于赤壁大破曹操。

公元209年:东吴招赘刘备为女婿,两家联姻,分治荆州。

公元211年:刘备受雇于刘璋,率军进入益州。

公元213年:曹操与孙权相战于濡须。乐进与关羽对峙于青泥。刘备与刘璋反目相攻。

公元214年:刘备占领成都,自领益州牧。

公元216年:曹操进位为魏王。

公元219年:宛城起义反曹,曹仁围而屠之。同年,关羽水淹七军,震动许昌。同年,吕蒙白衣渡江,擒杀关羽。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篡夺汉朝,即皇帝位,定都洛阳。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同年,张飞遇刺。同年,刘备兴兵攻打东吴。

公元222年:陆逊火烧连营,大破刘备。同年,孙权向曹丕称臣。曹丕策命孙权为吴王。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其子刘禅继位,以诸葛亮为丞相治理蜀中,与东吴通好。

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

公元226年:曹丕病逝,其子曹睿继位。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先锋马谡丢失街亭,致使大军进无所据,只得退还汉中。自此先后六出祁山,最后与司马懿对峙于渭河。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公元247年:姜维第一次讨伐中原,与魏国郭淮、夏侯霸战于洮西。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诛灭大将军曹爽,控制魏国朝政。魏国大将夏侯霸投奔姜维。同年,姜维二伐中原,与魏国邓艾战于粷山。

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继续操纵魏国朝政。

公元251年:孙权病逝。

公元262年:姜维第九次北伐失利,而后退兵,屯田于沓中。

公元263年:魏国邓艾奇袭江油,迫使后主刘禅投降,蜀汉遂灭。

公元264年:姜维策动钟会叛乱,不幸失败,与钟会同时被乱兵所杀。同年,司马昭进位为晋王。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逝,其子司马炎篡夺魏国,即皇帝位。

公元271年:刘禅病逝。

公元280年:晋朝王濬攻入建业,迫使吴主孙皓投降,东吴遂灭,天下形成短时间的统一。
答问录(1)
 

问1:作为一位资深的管理顾问和畅销书作者,您拥有许多挣钱的商业机会。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动机让您放弃一切,毅然走上充满坎坷和艰辛的三国之旅呢?一路上是否有企业为您提供赞助?您都有过哪些有意思的经历?这次旅行是否实现了您最初设定的目的?

我对历史向来有很深厚的兴趣。中国有一句老话:“以史为鉴。”就像一面镜子似的,历史不仅映现了人类的生命成长之道,也向学者们给出了管理智慧的启示。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其实就是管理学所研究的案例,无论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还是一个企业的历史。这次“千里走三国”,一方面是为了寻找历史的真相,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寻找管理学的答案。

尽管我们处在一个纸醉金迷的商业社会,但我坚持认为,相对于挣钱而言,求知是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没有任何企业为我提供赞助,所有的花费都是我自己付出的。这件事情值得我为它付出。诚如您刚才所猜测的,我经历过一些坎坷和艰辛,当我回想这些经历的时候,它们却是那样地令人感慨和有意思。

有两个原因让我决心放下一切,开始漫长的旅行。今年12月19日是赤壁大战1800周年纪念日,我希望写作一部新的作品献给这个特别的日子。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也对这个题材很感兴趣,我对我的老师和编辑郭良原先生做出了承诺。于是,过完2008年的春节以后,在元宵节的前一天动身,一直走到中秋节,经过整整7个月的时间,终于如期完成旅行计划和写作任务。

问2:您的治学路径与许多同时代的学者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您的这部作品中,您以管理学的视野,对三国时期的社会文化做了在很多细节上的反思和评述,让我们看到曹操、刘备、关羽和诸葛亮的另一种形象。您为什么要这样做?作为一名畅销书作者,您是否想过要在追求真理和讨好公众之间寻找某种平衡?

不仅仅是治学的路径,更重要的是治学的态度。对于我来说,这辈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一个真实的人。真实是做人的第一原则,否则我们就只能虚假地活着,并且错过我们的人生。真实也是做学问的第一原则,否则我们就只能建立起许多虚假的理论,却无法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

只有纯洁的心灵才能懂得什么是真实。然而,世俗的灰尘会玷污我们的心灵。就像透过一扇布满灰尘的窗户,我们也能看到真实,但真实已经被染上肮脏的色调,甚至被扭曲了。我们需要把窗户擦干净,或者干脆把窗户打开。

其次,面对真实并不是容易的事。有时候,只有少数人能够保持自己的良知,只有少数人能够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你就面临选择,是坚信自己,还是追随世俗的社会?这就需要有独立的人格,乃至于莫大的勇气。
答问录(2)
 

做人是这样,做学问也是这样。就像我现在研究三国文化,就面临这样的选择。我不知道我所看到的曹操、刘备、关羽和诸葛亮是不是真实,但所有对于真实的怀疑都会导向我的自省。我会问我自己:“我真的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吗?” 人只能通过自己的良知到达真实。如果我的良知没有问题,那么真实就没有问题。

人活着就是为了发现真理,其余的不过是形形色色的寻找与迷惑。比起讨好公众来说,追求真理无疑更有意义。我不需要在追求真理和讨好公众之间寻找平衡。我愿意和每一位读者分享我的发现,但我不会为了赢得公众的好感而讨好他们。我是那样地爱着生活,爱着人类,可是爱与讨好并不是同一回事。

问3:从《水煮三国》到《管理三国志》,再到这部《千里走三国》,您一直都在从管理学的路径看历史,从历史学的路径谈管理。那么,这三部作品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异?像您这样不辞辛劳地千里走三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资费,您认为值得吗?

《水煮三国》2003年初版,而后畅销于海内外,至今已整整五年。我便一“煮”成名,就像《细说三国》的黎东方先生当年所说那样:“用和平的方法翻了身。”我不再是一个追赶电梯的上班族,也不再从事卖弄聪明的管理咨询工作。因为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财务自由,我能够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或者外出讲学,或者回家写作,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读我喜欢的书。

与此同时,我也常常为《水煮三国》中那些精彩却失于轻佻的论述而惶恐不安。我的语言是灿烂而有机锋的,我也很善于嘲笑现代管理学遇到的问题,可是在那些语言和问题的后面,能够找到最终的答案吗?惶恐之余,便发了一个宏愿,要认真研读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管理智慧,作为改过自新的证明。我开始试图从“用人文历史来诠释管理”的写作方式,走向“用人文历史来研究管理”的求学方式。于是就产生了《水煮三国》之后的几部论著,其中就有《管理三国志》。

事实上,《管理三国志》最初是我在全国各地讲学的一个课题,后来根据课件和录音资料整理成书。在一次又一次的讲学中,有许多历史学和管理学的难题被一次又一次地追问,我也因此进入得很深很深。比起五年前,我已经变得深刻多了。在《管理三国志》里面,我提出了一系列贴有成君忆标签的管理学理念。

然而,还是有很多人怀疑我。也许,我可以置之不理——可是我想啊,他们之所以怀疑我,是因为他们需要更有效的解答。这种“从管理学的路径看历史,从历史学的路径谈管理”的治学方法,需要解决两头的问题,一头是历史学,一头是管理学,同时还要把两头打通。有许多历史学的问题等着我去解决,便有了千里走三国的文化苦旅。
答问录(3)
 

《千里走三国》是我很用心的一部作品。它很可能不像《水煮三国》那么畅销,也不像《管理三国志》那么惹人争议,但它对于我而言,却是一次相当重要的人生之旅。它让我的心灵与这个世界、与这个世界所经历过的历史、以及与这个世界所面临的问题,产生了如此深远和大面积的互动,使得我拥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阅历。

需要说明的是:历史充满奥秘,无论我懂得了多少,我依然显得如此地无知。我愿意为我的无知,付出一辈子的求索,不会在意时间和资费上的成本。没有什么值得与不值得——人生是一个需要用心来体验的过程,而不是一场交易。

问4:在千里走三国的整个过程中,您一直在寻找历史的真相。您所谓的真相,又往往与人类的良知有关。在这个崇尚“狼性文化”的商业社会,您认为有多少人会在意您的良知呢?作为一位管理学专家,您的这些观点会不会与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发生冲突呢?

当一个人迷失了他的良知,他就会陷入惊恐不安,继而依赖于某种力量和权谋。现代社会之所以崇尚“狼性文化”,其实也与人们的迷失有关。人们一方面否认道德和正义的存在,一方面又把暴力和权谋美化成正义的替身。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被称为“侠”的主人公可以用正义的理由杀害他的敌人,让读者享受到一种阅读的快感,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追捧。当互联网时代到来,那些孩子们又开始热中于那些能够显示战斗力的杀人游戏。在企业生活中,人们崇尚的是那些以“领导力”、“执行力”和“影响力”命名的管理理念。这是一个崇尚英雄主义的社会。

毫无疑问,我的一系列观点都会与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发生冲突。但我明白我的责任,不是为了让人们承认我,而是为了帮助我的读者们解决问题。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惟一路径,就是帮助他们找回自己的良知。我坚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如果人们能够找回自己的良知,他们就会看见另一种人生,并且恢复生命中那种固有的善良的人性。

当今世界,人们为各种自圆其说却又互相矛盾的价值观所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良知,却又因为各种外在的利益追求而遭到否认和戕害,于是,良知就被蒙蔽了。我现在所做的,不过是一些提醒和启示,以使得人们发觉那个人性本善的世界,那个可以通过良知到达的无限美好的世界。

问5:您怎么看待当前影视作品中出现的三国人物形象?

有一家日本公司,生产一种名为“三国志”的电脑游戏软件。他们声称,他们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但我告诉他们说,他们并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只是在用自己的价值观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于利用中国传统文化。透过那些中国古代服装,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日本人的影子。例如,他们居然认为可以用金钱去收买三国时期的孔融。我质问这家公司的员工:“你们知道孔融是什么人吗?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道德君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使是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怎么会被你收买呢?请问,你的道德可以被收买吗?”

这年头,中国的历史文化成了一个时髦的话题,七嘴八舌的好不热闹。冷不丁地冒出这样那样的声音,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都声称自己最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真相。果真如此吗?我的看法是:未必。真正的真相是,他们都在利用中国历史文化唱自己的歌。

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质性的内容。让一个大男人穿上女人的服装,无论服装多么漂亮,他依然是一个大男人。同样的道理,给诸葛亮穿上现代的西装,无论他的外表多么现代,他的灵魂依然是诸葛亮。按照这个说法,无论是吴宇森的《赤壁》、或者是高希希的《三国》、其实都不过是现代人的价值观在作祟。

中国所谓的大片,从张艺谋开始就有了一个特点:画面可以布置得美仑美奂,动作可以设计得惊心动魄,但内在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结构的合理性却很成问题。就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