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宋王 >

第470章

宋王-第470章

小说: 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都是趋炎附势之徒,王雱心中愤愤不平。高高在上的贵公子,突然间一文不名,人皆避之,甚至轻慢于他,高傲的王雱怎么能咽下这口气?每日回家都是气冲冲的,心情郁结,以至于本就单薄的身体更加虚弱了。

直到这几日,官家的旨意下来,父亲再度为相,王雱才长出了一口气,心情也好了许多。王家也再度门庭若市,尤其是新党的官员,以及父亲昔日的学生。争相上门拜访。意图何在,显而易见。

对于这些趋炎附势之徒,王雱全是一个态度——不见!

王家消沉的时候,你们都远远躲开,一个个避之不及。那样的凉薄,罔顾多年情分。如今父亲发达了,他们又来巴结了!哼哼,哪有那么容易?王雱看清楚人情世故的同时,依旧高傲。今时今日,他实在不想看到这些人丑陋的嘴脸。

等到王安石到来。王雱将事情如实告知。

“父亲,他们都是一群趋炎附势的小人,踩高就低……父亲被人陷害之时,不思救援,父亲蒙难之时,如今父亲再获官家重用。他们就又回来巴结,实在可恶……”

听到儿子的控诉,王安石大概能够想到他这一年来的处境,但是学生和下属的表现,他无心多说什么。只是轻叹道:“他们也有无奈之处,多些包容吧!”

“父亲!”

王雱还想说点什么,王安石却摆摆手。他心中何尝没有无奈。同时也有些怀疑自己的眼光,赵昭的改观,郑侠的反水,学生的冷漠……这些现象集合起来,让王安石有些怀疑,难道自己真的识人不明?

“元泽啊,今时不同往日,虽说为父再度得官家信任,可总觉得这次事情会比较难办……有种如履薄冰的感觉。所以啊,为父需要小心。你也要谨慎。”王安石对儿子一向宠爱,他知道王雱很高傲,以前甚至还有几分飘飘然。但这一次,他觉得有必要给儿子提个醒。

“是!”在父亲面前,王雱永远只能乖乖听话。

正在此时。家人来报:“吕参政来访!”

“是吉甫,快请!”王雱听到吕惠卿来访,脸上露出了笑容。

“小人,父亲还是别见的好!”王雱一听到吕惠卿的名字,就有些上火。

“何出此言?”王安石有些诧异,没想到儿子会是这样的态度。

“父亲,今日不同往日,如今的吕参政已经不是当初的吕惠卿了,小心为上!”王雱语重心长地提醒父亲。

“哦,知道了!”王安石看着儿子的笃定的神情,若有所思,片刻之后道:“请他进来!”

“父亲,儿身体不适,不便见外客,先告退了!”

要说世态炎凉,王雱觉得,吕惠卿身上的变化是最为明显的。自从当上了参知政事,吕惠卿对自己的态度也就变了,几乎再未登过王家门。自己多次前去拜访,都被拒之门外。刚开始真以为是吕惠卿忙于朝政,可渐渐的他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从客气的推辞,到明显的闭门羹,王雱清楚地察觉到吕惠卿的变化。

不止如此,他还有意淡化父亲在新党中的地位和影响,大肆培植势力,想要将变法的力量据为己有。在王雱看来,以前的吕惠卿刻意遮掩了锋芒和用心,此人实际是个居心叵测的小人。

如今父亲回来,他能坦然接受?还不知道背地里会弄出什么阴谋诡计来。王雱觉得,很有必要提醒父亲,必须要小心吕惠卿。必要的时候,他不介意收拾此人,让他也尝尝世态炎凉的滋味。

吕惠卿到王家拜访是迫不得已的,不管他心里再怎么不爽,王安石再度为相已经是不可更改的事实。参知政事永远只能在宰相之下,王安石又是他的老师,在讲究礼仪和孝道的年代里,尊师重道是美德,老师回来,拜访是必须的。

当然了,有多少真心诚意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此番前来,他也是想要和王安石沟通,看能否缓和关系,让自己目前的处境不那么尴尬。同时也是一种试探,试探王安石对自己的态度,以及他的一些打算。知己知彼,才能从中寻找突破口,找到出奇制胜的办法。

会面的场景和想象的差不多,简单寒暄见礼,简单交谈了一会就离开的。王安石还是那样一丝不苟,谨慎严肃,只是问了些许这一年来变法的状况,再未提及其他。

从王家出来的时候,吕惠卿心里已经有谱了。王安石的态度中少了一丝往日的亲切,看来彼此的关系是再也回不到从前了。王雱今日称病不见,也许是在向自己表达不满吧,也许他和王安石说了什么……

吕惠卿深知王安石对自己儿子的宠信和溺爱,如此一来,事情难免就有些麻烦了……

缓和是不可能的,自从当上参知政事的那日起,自己和王安石已经站在了对立面上,共存是不可能的,结果只能是有他无我,有我无他……

吕惠卿并未着急回家,他想起好友章惇从湖广回来了,决定前去拜访,联络下感情。吕惠卿深知此人能耐,以及在新党中的位置。如果能与他交好,那么在对抗王安石过程中,处境会好很多……

到了才知道,章惇前去皇宫面圣了。唉!吕惠卿叹息一声,改道前去面见另外一位朋友舒亶!

他很清楚,自己目前的处境,要么是与王安石正面交锋获胜。要么是走捷径,所谓捷径就是得幸君王。官家赵顼召王安石回来,不见得是不信任自己,可能是对自己在变法事务上有所不满。

这不重要,吕惠卿知道官家如今最在乎的是什么。只要能投其所好,帮助他解决心腹大患,再度成为天子宠臣易如反掌。当官家对自己的倚仗程度超过王安石的时候,这场交锋的胜负也就清晰可见了。

时不我待,吕惠卿决定早做准备!

赵顼这几日同样心情大好,王安石回来了,变法和政务的事情有人帮忙处理了。章惇也回来了,手边又多了一个可用的人才。

章惇,闽地人,仁宗嘉佑二年进士,正是号称千年科举第一的嘉佑二年龙虎榜中一员。那年的进士中,苏轼、苏辙、曾巩等最出色的十个人被称为“嘉佑十子”,章惇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其中还有个小插曲,嘉佑二年章惇虽然考中进士,可他的侄子章衡却是状元。以至于他这个做叔父的脸上无光,羞愧之下不就而走。后来再度科举,进入甲科,才进入仕途。

早年间章惇只是个小小的商洛令,但他的运气不错,遇到了两位伯乐。欧阳修赏识他的才华,将他调入了集贤院,职位或许微不足道,但这个地方却非同寻常。

要知道,集贤殿(院)大学士与昭文馆大学士同为宰相。但集贤相是首相,昭文相是次相。如此可见,集贤院的待遇和前程能差吗?

章惇的运气着实不错,几年后又被一个人赏识,从而飞黄腾达,这个人正是宰相王安石。

王安石认为章惇是个不错的人才,文武双全,对其推崇程度甚至超过了经略熙河的王韶,曾有言:“富机略,胜王韶”。在变法方面,章惇也赞赏并支持新法,故而深得王安石的赏识,对其多有提拔,将其推荐给赵顼。

后来有一次三司失火,其他人都惊慌失措,章惇却镇定自若,指挥人灭火。此举正好被御楼上观看火情的赵顼看到,认为此人可堪大用,一度任命其为三司使。

不过之后不久,赵顼委派给他另外一项重要使命——察访荆湖北路,安抚西南一带的诸多部族。章惇干的很不错,几年下来,平定些许叛乱,安定西南四十五州,功勋卓著。

因而常年在外,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他了。直到最近,章惇才回到汴京,屁股尚未坐热,就被召入了皇宫。

盖因皇帝赵顼发现了他的一大特长,另有任用。

第六三一章苏家兄弟

秦王赵昭最近很忙,休息两日之后,便将长安之事交代给长史于玄,外出巡视去了。

对外美其名曰是检查各州军备,实际上则是面见各州将领和官员,安抚人心。关陇虽然就这么大地方,可若是一个州,一个县地跑下来,需要不少时日,赵昭目前根本没有这个时间。

因此都是到关键地方,然后召集附近州县的官员前来见面。目前的情况来看,官员们的态度都还不错,毕竟秦王和官家并未公开决裂。至于听命问题,虽说他们是朝廷官员,但山高皇帝远,顶头上司秦王就在身边,是以官员们都心里有数。

赵昭也知道,片刻之间让这些人全都誓死效忠是不可能的。只要他们不给自己拖后腿,不和赵顼暗通曲款即可。

最重要的是各位带兵的将领,这些人本身都与赵昭有着密切的关系,见面主要是安抚人心。当面加以慰勉,许诺将来的利益,从而做到真正归心。

耀州、延州、庆州、秦州,一圈走下来也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到了六月初的时候,赵昭从秦州回长安,途径凤翔,他决定却看望好友苏轼。

苏轼闻听秦王驾到,立即前来迎接。不管站队的问题,如今在凤翔为官,秦王就是顶头上司,自然要格外尊敬。再者,他与赵昭也是多年好友,哪怕如今身份有别,情分终究还在。

“参见秦王!”

见到赵昭,尽管苏轼是个洒脱之人,可见到赵昭之时,还是难免有些拘谨。毕竟相隔一年,再见面的时候已经君臣有别了。

“子瞻不必多礼。一年不见,你可还好啊?”赵昭笑了笑,一如既往地平易近人。

苏轼笑道:“托仁宗皇帝之福,当年有幸来凤翔,当初扩建饮凤池。如今纳凉正好!”

仁宗嘉佑六年,苏轼调任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曾在此地为官数年。如今已然是第二度为官凤翔,不过职位从签判变成了知州。

凤翔此地本有一处湖泊,原名饮凤池,传说周文王元年。有瑞凤飞过,在此饮水而得名。到了宋朝时,已经淤积破败。苏轼到任之后,引城西凤凰泉水入池,清淤扩建,并种植杨柳、莲藕、修建数座凉亭。成为凤翔美景之一。

“苏子瞻说的可是东湖?”

“秦王知道?”苏轼受宠若惊,饮凤池因为就在凤翔东门之外不远处,故而被当地人称作东湖。堂堂秦王,竟然知道小地方的湖泊,着实有些意外。难不成秦王对自己多有关注?

赵昭哪能不知道凤翔东湖?

前世上大学时,室友就是凤翔人,时常提起苏东坡扩建的东湖。风景宜人。故而赵昭一直记在心上,只是一直没时间前去游览。没想到阴差阳错,在这个时空恰好来到凤翔,并且有苏轼亲自作陪。

赵昭笑道:“听闻东湖风光如画,正想去游览一番!”

“求之不得,我正好在东湖设宴,临湖赏莲,清风徐徐,正是夏日纳凉好去处。”苏轼自然乐意了,东湖是自己一手扩建整修。秦王如此有兴致,是自己的荣幸啊!

一行人很快来到东湖,放眼一看,碧波荡漾,湖岸杨柳摇曳。奇石林立,翠竹成群,亭台轩榭布局精巧,建筑古朴典雅。正好莲花盛开,点缀湖中,风景无限秀美。

十多年前栽种的杨柳已经长大,垂下千万柳丝,在微风中荡漾,柔美中带着丝丝凉意。人言道西湖水,东湖柳,果然名不虚传。以苏轼的品味,设计自然不会差,可谓是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匠心独运。

六月中,湖中的莲花盛开,一路走过,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尤其是一阵风吹过,风摆荷叶,荷花映日而红,更是美不胜收。

赵昭笑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如此风景,在东湖也能看到啊!”

这两句诗是当年在同在杭州时,某日西湖宴会时赵昭所做,苏轼记得清楚,秦王这是在和自己叙旧啊!

苏轼笑道:“是啊,只是东湖比西湖略微小了些!”

赵昭也觉得好笑,苏轼一生做官实在不怎么样,诗词文章自然没的说,还有一个值得称道之处便是风景名胜了。杭州西湖苏堤、颍州西湖、惠州的丰湖和平湖、黄州的赤壁、凤翔的东湖,这些传承下的美景古迹都与苏轼息息相关。

只是因为自己的出现,苏轼的发展轨迹也悄然发生改变。如今他恐怕是再也去不得黄州、惠州了,连东坡居士的称号怕是也不会有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样的经典怕是也不会有了。

少了些许文学经典是遗憾,可若是能因此改变苏轼的后半生凄凉的命运,未尝也不是一件好事。一代文豪,百年难得的英才,何必如此为难他呢?

赵昭若有所思,苏轼只当是秦王触景生情,根本不会想到会关乎他的命运。

“确实小了些,即便是长安的曲江池也比不得杭州西湖,不过小也有小的好,小巧玲珑间更多了些许雅致。”赵昭一路而来,对东湖的风景赞不绝口。

苏轼笑道:“臣在君子亭设薄酒为秦王接风洗尘,请殿下移步!”

君子亭正好在西湖湖心,有小桥与岸边相连。亭台选址十分名秒,湖面相通巧分为三,亭榭棋布四周,岸渚之间,垂柳、翠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