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蒙山军 >

第121章

蒙山军-第121章

小说: 蒙山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龙先生真是俊杰。”唐绍仪当即起身,给龙谦斟了杯酒,“请龙先生讲出你的条件吧,唐某一定转报敝上,努力促成此事。”

“多谢唐先生了。我这里有封信,条件都写在上面了。你可以带回去。时间紧迫,我就不留先生了,明日你便回去吧。”

龙谦一伸手,宁时俊将龙谦的亲笔信摸出来,递给了唐绍仪,“少川先生,我家司令愿意带蒙山军数千兄弟归顺朝廷,不是怕了袁世凯!而是心存报国之念,不忍同室操戈,徒耗国防实力。这一节,还望少川先生想清楚,讲清楚。”

“是的,是的。”唐绍仪当然不会为了龙谦的面子去争辩,“王士珍大人对于贵军的所作所为,已经介绍得很详细了。贵军军纪森严,爱护民众,唐某既有耳闻,也亲眼目睹了,绝不同于一般的响马。我想,抚台大人会考虑这点的。”

唐绍仪带回来的信还不足以让袁世凯最终做出招降蒙山军的决定。但比起第一次接到龙谦的信,袁世凯的态度冷静了许多。这就是力量的因素,蒙山军连续击败了他的三次进剿,迫使他必须正视这个对手。

龙谦在信上讲了朝廷目前的困境,再次说明了蒙山军希望为国征战的要求。他的要求很简单,可以归顺朝廷,作为武卫右军一部。请袁世凯放下仇怨,一视同仁。对于将来的指挥关系,龙谦写了句很传统的“听调不听宣”。如果袁世凯同意,请他立即派人来郑家庄,具体商议。

还是徐世昌,袁世凯第一时间叫来的徐世昌,让唐绍仪将此次郑家庄之行的情况汇报给参谋长。

“菊人兄,你怎么看?”

“这是件好事。”徐世昌晃着手里的纸,那正是龙谦的信,文稿是龙谦起草的,经过了宁时俊的润色,誊写。

“这件事还要从长计议,聘卿一切安好,我也就放心了。幸苦你了,少川,下去休息吧。”袁世凯还要跟徐世昌密议。

“这个龙谦,怎么探知了京师的消息?”徐世昌疑惑道。

“是呀是呀,这股贼寇不同一般,还是彻底剿灭为上。”

出色的政治家有时候会相信直觉,袁世凯再一次感到了蒙山军对他的威胁。

“招降是上策。慰亭,我们真的不能再有闪失了。”徐世昌赞同招降蒙山军。

就在这时,荣禄给袁世凯的第一封电报送至了抚台衙门。

这封信让俩人感到为难了。

因为京师的局势变化,山东的局势也跟着紧张起来了。德国驻胶澳驻军进入一级戒备状态,敌意明显,似有进攻山东腹地的模样,让武卫右军极为紧张。而原先议定的关于购买武器弹药的协议全部作废了。

对于北京的局势,袁世凯和徐世昌的看法完全一致,朝廷就是在胡闹!朝廷这帮大爷们也真能整,竟然相信一帮拳匪!这不要命吗?教堂不能攻击,使馆更不能攻击,后果袁世凯一清二楚。如果真的发生进攻使馆,攻杀外交人员的事件,列强绝不会善罢甘休!全面与列强开战?想都不要想,几个主要的国家中,俄国、日本、英国、德国,咱一个都惹不起,遑论一起来了。

袁世凯敏锐地意识到,部队集结北上是瞒不过洋人的,到时候怎么向德国人和英国人解释?德国和英国在山东已有驻军,万一发生冲突怎么办?万一胶东德军进攻济南怎么办?

这些问题困扰着袁世凯,让他彻夜无眠。他仍在观望着京师的动向,直到得到确切的消息:朝廷竟然对万国宣战了!袁世凯细读着宣战诏书,真是一片千古奇文。自从这个世界有战争就有宣战文书,可以有各种文字,各种风格,各种式样。但无一不是指明某国、某部落或某首领,但大清帝国的宣战诏书,竟然用了“彼等”字样。以汉语的语法,彼,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就是指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外部世界,难道帝国要对它所面对的整个外部世界宣战?

“怎么能作出这样愚蠢的事?”袁世凯简直无语了。

袁世凯认为,新军北上勤王绝不可行,如果新军北上,山东一省绝非自己所有了,德国人之所以对他表示出友好,是因为他一上任对义和拳严厉的态度换取了德国人的友谊。如果他率军北上,一切就彻底结束了。其结果是,因为开罪了洋人,他不可能再回到德国势力极盛的山东,因为对联军开战,新军被打残,朝廷将会像一件用过了毫无价值的旧玩意一样被抛弃,绝没有因功而入阁拜相的可能。

这一切,都因为自己是汉人而不是满人。

袁世凯立即行动起来,紧急联络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等实力派总督,一方面苦思自保之策。最先表态的是两江总督刘坤一,明确表示决不能出兵。而随后李鸿章的一封电报内容让袁世凯吃下了定心瓦,这位洋务领袖说,朝廷调兵勤王是乱命!随后湖广总督张之洞也表示支持刘坤一,搞出了一个注定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的东南互保。

且不说那几个人与京师距离上的差距,单说名望职衔,哪个都不是他这个新任巡抚可比,张之洞刘坤一可以搞什么东南互保,不理会朝廷的疯狂之举,自己可不行。恼羞成怒的朝廷拿自己开刀再正常不过了,就算顾忌自己手里的两万精兵,现在一时隐忍不对自己动手,千日防贼的滋味太也难受,谁能保证自己不犯个错?

在朝廷危难之际拒绝勤王,就彻底将朝廷得罪死了,这点袁世凯心里很清楚。但怎么办呢?本来无解的一个难题却因为王士珍的一封来信找到了一条解决路径,他再次拿起王士珍的信函细读,终于,胖胖的脸上浮现出得意的笑容。

“……心怀忠义,常思报效国家……”袁世凯重新拿出王士珍的信函认真阅读,好嘛,既然这个龙谦想报国,眼下就有个机会。沉思许久,巡抚大人传下命令,请他的义兄兼头号智囊徐世昌来议事。

对于袁世凯的决断,徐世昌深表赞同。其实,自6月22日的宣战诏书明发天下,袁世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立即招降龙谦所部便成为唯一的选择!

正文 作品相关 不得不说几句

昨天是中秋,回去看望父母。回来已经很晚,在网上看到一片批评之声,心里很不舒服。思忖良久,不得不说几句。

关于这本书的起由,是因为两年来南海及东海领土纠纷让我很不舒服。作为一个爱好历史的草民,往往从历史上去寻求原因。

如果我们在二战中有所作为,当今面临的麻烦事中至少没有这些东西。

如果两字就是给失败者准备的,现实从来不相信如果。但是在虚幻中可以,如果我们在二战爆发前就是亚洲第一强国,中国的未来,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

当时刚写完荣飞,开始构思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小说,主题自然是让华人扬眉吐气。其实这样的书很多,尤其是抗战的,大多数都是从1937年或者1938年写起,主人公的战场,始终脱不开自己的领土,主人公教训的鬼子,都是深深地侵入中国腹地的日军。主人公收复的,都是残破的国土。

且不说一个或数个穿越者能不能在1937年的基础上演绎那段故事。关键是这个故事,本身就刺痛我,为什么要等到国家残破呢?反正是虚构,为什么我们不能去敌人的国土上折腾呢?

我的本意,是以二战为背景写一部书。这部书里,中国不是弱国,而是可以与美苏英德日平等对话的强国。但直接写又不愿意,于是,穿越的时间要往前提。

要多少年才能缔造一个强国?先说军队。军种中最复杂的就是海军,建立一支还算强大的海军要多少年?我认为,三十年是少的。武汉大学出版社在2011年出版了台湾知兵堂的一部书,三册,分别叫《菊花与锚》《逆天而行》和《联合舰队》,讲述了日本现代海军的发展史,结束于1945年。从1853年黑船进入濑户内海敲开日本国门算起,是92年。从明治维新算起,是70年。

都知道没有强军,就没有强国。都知道治军先治校,就算一年毕业1000名海军军官学院的学员(已经够可以了),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需要多少届军官的积累?

强大的军队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工厂,矿山,交通,以及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和自尊自爱的民心,这又需要多少年?我是在企业工作的,一项技术改造,投资少一些的需要半年至九个月,上亿的需要两年左右。那不过是一项旨在扩张和新建某种能力的改造。在近似于一张白纸上建设,需要的时间要长的多。

认为几天或者几个月就能建设一支军队的,即使是童话,也不是什么高明的童话。

闪烁写的《海魂》我大致看了看,认为不错。背景是有着几百年资本主义建设的中国。可以,我承认可以。但那样写,不符合自己原先的设想,所以,尽可能的提前,提前到一个可以写入书中的年代。这个年份,选定了1899年。

为什么选择1899年开始讲这个故事?是因为第二年是庚子年。真实的世界里,国家的首都被两万多外国军队轻易打下,国家赔偿列强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差不多是五至六年的财政总收入。国家几近破产,人心思变,其实,自1900年,满清实际上就灭亡了。以后的十一年,不过是改朝换代前的过渡。人心散了,对于一个立志于建立一个新国家的野心家,是好事。从1900年至1940年,在励精图治的前提下,差不多可以建立一个强国以及一支强军了。

为什么选择在山东而不是其他省份讲这个故事?主要的原因是山东人口密集,濒海,资源也算丰富,铁、煤都不缺,关键还有石油。如果选择在青海创业,故事就很难讲得合理。你去进口一批机床,从天津上岸,运到青海,要经过多少个军阀控制的区域?你怎么去招揽技师和科学家?你怎么建立海军?当然,在我的设定里,蒙山军的势力会延伸至东三省乃至两广,都是中国资源地理最好的地区。

激烈甚至带有侮辱性的批评在蒙山军受招安的问题上。

强汉盛唐是我们的梦想。但大汉帝国的创始人曾屈服于项羽。李渊父子更过分,为了获得支持,曾称臣于突厥。那可是异族!就说本朝,1937年某军穿上中央军制服,用了中央军的番号,领着中央每月给的四十万法币的军饷,算不算被招安?

胜利者不受谴责。其实古今中外的胜利者,都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甚至与魔鬼结盟。

如果一味的打到底,就是对弟兄们负责?就是睿智?设想一下,以区区千余兵力,不知变通,不知利用每一个历史给与的机会,真的能推翻满清,一统华夏?

我认为绝不能。

也是2011年,有一本值得一看的书,叫《张力与限界》,讲的是中央苏区1933…1934年的故事。我很佩服作者对于资料的占有,其结论是,即使没有所谓的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的问题,中央苏区的人力物力也已耗尽,实难支撑了。长征成为必然。其实,还有一个例证,就是张徐领导的川陕苏区的放弃,也不能说是为了接应西征的中央红军,同样是因为根据地的民力被耗尽了。

龙谦依靠可怜的几支枪和一小块地皮,绝没有抗拒满清的力量。即使是写小说,也不能无视客观。

虎躯一震八方降伏的故事,我从来就嗤之以鼻。讲那种故事的人,才是脑残,喜欢读那种故事的人,也差不多。

其次,历史事件的铺垫是不是多了?是不是凑字数或偏离主题?

蒙山军借庚子之乱脱离鲁南山区,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其实,在故事的大纲中,是从蒙山军进入京畿战场讲起的。但后来发现,这样写过于突兀,缺少一个合理的铺垫。所以,故事便前溯,从一支响马开始讲起。

为什么穿越于响马队伍而不是八旗或者新军,是为了在与满清决裂时更容易一些。既得利益者在与其母体决裂更为困难,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将北洋军官团体或者炮党的干部挖过来不是不可以,而是编出一个合理的故事要难的多。

袁世凯为什么会招安蒙山军,是因为他不愿意将自己的部队投入必死的战场。朝廷为什么会调袁世凯部入京,是因为对列强宣战。朝廷为什么会对列强宣战,是因为易储之争。朝廷为什么易储,是因为戊戌事变。除掉第一条,都是真实的历史。历史就是这样环环相扣,让人唏嘘不已。

回到虚构的故事,袁世凯为什么招安蒙山军而不是抱犊崮?是因为蒙山军战力强大威胁到了其山东的统治。只有之前蒙山军一败再败新军,才会有袁世凯的无奈选择。

其实,阿龙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才删掉了大段义和团的兴起和戊戌年百日维新的故事。的确,读者批评的对,确实有些多了。可以少一些,但不能不讲。正因为东南互保和袁世凯的抗命,才会凸显蒙山军的战功和救驾之功,才会有蒙山军宽松发展的空间和时间。所以,铺垫或者过渡都是必须的,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