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北洋枭雄 >

第332章

北洋枭雄-第332章

小说: 北洋枭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压制国内产品的销量。

然而要想改变目前的情况,就得需要中国能够自行生产这些工业产品,质量甭管好坏,你得现有了,质量差大不了就买便宜一些,依靠价格低廉和外国产品进行竞争。

基于多种考虑,这才让赵东云有了大力扶持重工业的想法,他也不要求国内一下子就冒出几个比肩西门子,通用电气这种的科研巨头企业来,也不要求国内短时间出现什么企业的产品能够销往全球,只要国内出现一大批后世国人看不起的作坊式工厂,只要这些工厂的产品能够占据一定份额的国内市场,他就很满足了。

现在的最重要的任务还是自产自足,避免大量进口导致资金的外流。

不过说起这个任务,其实当代的中国重工业发展还是很难满足这任务的,重工业要发展起来,没有个十几二十年时间根本就形成不了规模。现阶段来说,能够短时间内大量发展起来,充实财政,并和外国产品进行竞争,阻挡大量资金外流的还得靠轻工业。

纺织业、面粉业、日常化工等轻工业都是来钱快的行业,而且轻工业都是有着一个普遍的特性,那就是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能够培养大量的产业工人,而这些产业工业拿了工资后,又能够反过来对日常工业产品进行消费,这等于又是扩大了国内的工业产品的消费市场。

别看‘中国现在人口好几亿,但是日常工业产品的市场并不大,因为当代中国的社会模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小农经济社会,农村地区都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近代那些洋人打开了中国的通商口岸,但是却很难打开中国数亿人口的农村市场,最明显的就是布匹了,别看现在国内各种洋布、国产机制布横行,但实际上占据国内民众穿的,尤其是农民穿的还是各种自己手工织的徒步,就算是买布,很多人也是偏向于便宜、厚实的土布。那些花纹精美的机制布一般都只能在城市里售卖。

毫不客气的说,这个时代的中国纺织市场还具有极大的潜力发掘空间,问题现在的社会模式情况下根本挖掘不出来。

其他的面粉、肥皂、火柴等少数几个商品也是当代中国仅有几种可以大量销售的轻工业产品,面粉和肥皂主要面对城市,而火柴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商品却是面向全国,国内农村地区的民众对机制布和面粉没有兴趣,也消费不起,但是火柴还是会买的

另外煤油灯也是一个大宗消费产品,不过这个产品涉及到石油,现在基本都被那些洋行把持,把国内企业没啥关系,顶多就是做个代理而已。

尽管心中对重工业抱有极大的期待,但是他也很清楚,要想真正的让国家的赋税提高上去,提高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现在还得依靠轻工业和农业。

第四百四十二章工业和土地

尽管这两年在国内工商界大出风头的是福元机器厂这种典型的重工国防企业,但实际上区区一个福元机器厂并不能代表国内工业的发展,顶多就是起一个带头作用而已,真正让当代中国实现工业城市化,让财政得到大幅度提升的还是轻工业。

最为明显的就是纺织和大豆产业,自从赵东云大力扶持纺织业和大豆产业以来,这两项产业已经成为了东三省、直隶等地的支柱性工业。

这两年内直隶、奉天两省的纺织业澎湃发展,自从日俄战争后挤占了原本东洋布的市场,日俄战争结束后,虽然东洋布卷土重来,但已经很难撼动国产机制布的市场了,目前北方中国的机制布市场,国产机制布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东洋布占据了一定市场,而英国等欧美国家的洋布只占据了小部分市场。

得益于发展迅速的纺织业,近年来增加了大量的产业工人,极大的带动了北方省份仅有的几个工业城市的发展,比如葫芦岛、唐山、营口等。

除了纺织业外,东北的大豆产业也是两大支柱产业之一,而且对于东三省来说,大豆产业更为重要,因为大豆产业乃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结合的相当密切的产业。

东北无数农民种植大豆,然后被那些商人们收购,这些大豆一部分直接出口或是销往国内南方地区,一部分则是被榨油企业收购,然后进行初加工,生产出豆油、豆饼这两样产品并出口。

东北的大豆产业,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出口型产业,对于苏系的国际贸易体系而言非常重要,它可以让苏系获得极为宝贵的外汇。

更加重要的是,它可以养活数以百万计的人,包括种植大豆的农民,包括榨油厂的工人。

甚至可以说,这个年头的东北大豆产业甚至比东北丰富的煤铁资源更加重要。

为了扶持大豆产业,赵东云早几年开始就已经是给出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对于农民而言,统一农业税,废除大量的苛捐杂税,尽管从上缴国家赋税的层面来说,农民的负担更加大了,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没有了大量名目繁多,不透明的苛捐杂税,农民们就不用面对前清时代的各种摊派、税吏的刁难,实际负担可以说是大大减轻了。

对于工商方面,赵东云让东北的几家大型大豆产业的商行带头,成立了大豆商会,在收购农民出产的大豆上和那些洋行进行竞争,同时在出口产业上,也是绕开了那些洋行,直接登陆伦敦、日‘本市场,免的让那些洋行在出口阶段又是从大豆产业捞取利益。

这些措施的实行,必然是需要政府方面大力带头的,比如大豆早年登陆伦敦市场的时候,就是官方带头接洽。

在大豆产业的一系列生产、销售过程中,共和政府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税收,同时还有极为宝贵的外汇。

“得益于欧洲市场的开发,我们预测今年的大豆出口量还会进一步增加,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开始相当多一部分的大豆产量已经开始流向旅顺!”工商部总长赵鄂拿着一份厚厚的报告,一边说着一边翻开报告。

赵东云道:“这怎么回事?营口那边出了问题?”

听到说旅顺那边获得了大量的大豆产量,赵东云第一时间就是认为营口那边出了什么问题。

当初日俄战争结束后,旅顺成为多国托管的港口后,旅顺租界董事局为了把旅顺建设成和上海一样的大城市,自由港,可是花了大力气的,而旅顺得益于铁路运输的便利、以及旅顺港口乃是自由港口,可以停泊船只,单单是这两条就已经让旅顺具备了极大的商业竞争力。

然而旅顺虽然名义上还是中国的领土,但是人家旅顺租界董事局可不会把税收转交给赵东云。所以为了限制旅顺的发展,为了和旅顺抢夺投资,赵东云是扶持成立了营口工业区。

并且为了和旅顺那边争夺投资,可是给予了营口工业区那边大量的优惠政策,甚至专门修建了一条营口到中东铁路的支线铁路,赵东云给予营口工业区的目标很简单,不求你发展的多好,只要能够把投资从旅顺那边抢下来,那么就算完成任务。

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营口还是显示出交通的不便利,虽然赵东云一再承诺保护外资,但是诸多外资还是会优先选择投资在旅顺。

赵鄂道:“营口那边的发展还是顺利的,不过旅顺的发展势头实在是超出了我们先前的预计,未来几年来恐怕旅顺那边还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

赵东云听罢后皱眉,旅顺发展好了,就代表营口发展差了,这就代表着自己能够收取的税收更少了。

赵东云想了想后道:“旅顺那边我们管不着,营口受限于先天限制也很难和旅顺进行面对面的竞争,不过我们的思维要开阔一些,外资去旅顺我们管不着,但是大豆的流向我们还是能够控制的,今后你们工商部还是要配合好东北大豆商会,进一步控制大豆的收购环节,我就不信他们收购不到大豆还能够把榨油厂开下去!”

身为地主的苏系有着一个极大的优势,那就是依靠政府和商会的合力,他们完全能够控制大豆的种植和收购环节,只要掌控了这两条,就不用担心那些在旅顺的榨油厂会和营口、葫芦岛等地的榨油厂抢夺生意了。

赵东云是铁了心要把大豆产业彻底掌控在手中!

愁着工商业发展的时候,赵东云还需要把诸多精力放在财政系统整顿、土地改革上。

土地改革这玩意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了,历史上激进的、缓和的政策都被当权者们用过了,而赵东云本质上并不是什么忧国忧民的人,所以他不会从什么激进的角度来进行土地改革,进而动摇自己的统治基础。

所以赵东云采取的土地政策还是非常缓和的,他并没有搞什么均地政策,也没有对地主进行抄家分地之类的事,他采取的土地政策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移民屯垦’。

现在东三省总人口不过一千来万,然而东三省的土地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足以养活数千万的农业人口,所以从去年赵东云入住京师后,他手下的农林部做的最多一件事就是,招募山东、直隶、河南的大量无地农民前往东三省进行屯垦。

廉价土地对于那些无地农民的吸引力是极大的,很多无地农民在农林部的引导下,拖家带口前往东北,形成大规模的移民潮,仅仅是1907年六月到1908年六月这一年间里,东三省就是接纳了高达两百万人的移民。

移民屯垦,一方面是缓解了关内北方数省的土地压力,大量无地农民的离开也是缓解了当地的贫富之间的矛盾,有效的维护了当地的社会稳定。而另外一方面更重要,那就是大量的农业人口前往东三省,导致东三省短时间内开发了大量的耕地,进一步提高东三省的大米、大豆的产量,大豆产量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了大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

移民屯垦是这两年苏系土地政策的核心,而其次苏系的另外一项土地政策就是限租令。

苏系已经在奉天省的几个府县率先展开了限租令,限租令非常简单,那就是要地租不得超过年产量的五成。

尽管这个五成的地租从事实上来说显得还是很高,对于减轻农民负担的作用并不大,但是赵东云出‘台这一个政策的目的并不在短时间内减轻多少的农民负担,他只是要想外界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他赵东云要开始土地改革了,现在的限租令只是一个开始而已,后续还将会继续采取一系列的土地政策。

赵东云采取的这些政策算得上是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模式,几年减一点地租,同时大力引导地主阶层投身工商业,希望十几二十年以后,能够在国内形成一个较为宽松的土地环境。

至于说把那些地主、富农一股脑抄家了,然后把土地分给无地农民,这种强盗土匪式的行为赵东云心里倒是不拒绝,关键是他不能这么做啊。

当代苏系的主要支持群体虽然说是工商阶层,但实际上这些工商阶层同样出身地主家庭,那些军官、官员们一个个都是出身地主家庭,你赵东云要是说想要把这些军官、官员的父母、家人抄家灭口了,人家还不得直接立马调转枪口把你赵东云干掉啊。

就跟后世的南京政府一样,不是他们不想搞激进的土地政策,一次性解决问题从而得到大量农民的支持,而是他们不能搞。

再者,所谓的土地问题只存在封建农业社会里,只要你这个国家没有发展为现代工业化工业,那么总是会存在土地问题的,甭管你采取的是土地国有制还是私有者或者其他乱七八糟的土地政策。

为什么?因为土地是有限的,而人是越来越多的,当土地无法承载人口的时候,矛盾就来了。

第四百四十三章财政整顿

中国数千年历史里,可以说不管是那个朝代的土地改革,包括1949年后的土地改革,都是没能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它总是隔一段时间就爆发一次。而真正解决土地问题的核心其实只有一条,那就是工业化,其他什么抄家分地,限租令都是扯淡,治标不治本的东西。

只有大规模的工业化,使得民众的从工商业里获得足够的收入,甚至是获得超过种地的收入,这才能够真正的解决土地问题。

而这个方法和土地的所有制,和土地政策没有关系。

当然了,对于现在的中国而言,谈大规模工业化还太早,所以赵东云得做一些治标不治本的事,用以缓解国内的土地问题。

这限租令就是他的第一步,后续他还准备施行一系列的政策,他不要求做到让每个农民都拥有土地这种高大上的事,他只需要治下的农民在租地耕种的时候,收获的粮食足以养活自己而已。

而搞这些的目的乃是缓和矛盾,并不是说解决矛盾。

现在的赵东云需要的不是什么一场大规模的土地运动,他需要的是‘稳定’这两个字,只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大环境,他才能够集中所有的精力来玩这场国内的争霸,如果后头天天出什么问题,那么他也不用打仗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