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宋阀 >

第86章

宋阀-第86章

小说: 宋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绍目视他良久,忽地叹了口气,压低声音道:“官家最近向前线各路府州下了一道诏命,让各处守将侍机出战,阻敌于黄河之北。又命青州沧州两地部队,驰援真定。再命大名之兵,补青沧之缺。”

徐卫闻讯,脸上惊色一闪而没,什么?侍机出战?宋军长于攻防城池,短于野战,今以己之短,攻敌所长,不是自取败绩么?青沧之兵驰援真定,又将大名之兵调往青沧,这跟拆东墙补西墙有什么区别?一旦青沧援兵战败,大名亦不可保。如此一来,为防备金军二次南侵所做的坚壁清野,固守牵制的战略完全被打破。一旦河北有失,金军就可直趋黄河,而这一次,对方必不再走浮桥……

徐绍见他不言语,叹道:“虽离开沙场多年,但一看便知,北京危矣,东京危矣。”

“三叔既知危险,如何不说?”徐卫问道。

徐绍大摇其头,苦笑道:“怎会不说?我就此事向朝廷进言,可官家受李纲等人鼓动,信心十足。认为此番我军严阵以待,各地固若金汤,不惧女真。”

徐卫听之,半晌无语。如此违背军事常理的决策都能出台,还有什么可说的?掌握大权的宰相们既不知兵,也不懂兵,却能指挥前线。在尸山血海中摸爬滚打的武臣们又本能地回避政治,眼见明显不合理的策略也不指正,大宋“以文制武”的策略真是登峰造极了。

很长时间,叔侄二人未发一言。徐卫正襟危坐,徐绍品茶不语,两人各怀心事。

“子昂,当日你行冠礼时,我于府门外一席话,你后来可曾细想?”徐绍开口打破了僵局。

徐卫当然想过,也明白他的意思,只不过因为号不准他的脉,因此不接招。遂答道:“侄儿百思不得其解,还请三叔指教。”

徐绍似乎不觉意外,起身踱步至窗前,沉思一阵,缓声道:“当年太祖黄袍加身,尽收大将之兵,百余年来历代君王都奉行祖制。但不知你留心过没有,时至今日,大宋之兵都在何人之手?”

“大多都在将门之手。”徐卫答道。这话不是没有根据,“将门”是北宋军史上一种突出现象。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世人皆知。但大将们丢了兵权之后,不但得到了荣华富贵,其子弟还被批准荫补武职,优先提拔等特权。这种政策造就出一批绵延数代,累世为将的“将门”。到了北宋中后期,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在与契丹党项两国的长期战争中,涌现出大批战功卓著,威望极高的大将,如种世衡、郭遵、刘贺、姚兕、折德扆、杨业。宋廷虽推行“崇文抑武”国策,但需要这些人镇守边关。因此,这些军中大户的子弟也相继成为武官,并长期镇守同一地区。如今手握重兵的种师中、姚古、折可求等人,便是将门之后。

不过,大宋历代皇帝对武将世家也不是没有防备。通常不允许一个武将家族长期驻防一地,这里的长期是指数十上百年,不过折家军例外,他们从唐初一直到宋末,几百年间世代镇守府州。其次,也不允许将门长期把持一支军队,实行频繁的调动和更换,就是有名的“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然而,即使如此,两宋时期武将叛乱的例子也不少,最著名的便是南宋吴曦之乱。不过受到制度的限制,两宋的将门翻不起多大的风浪来。这就是为什么称“将门”而不是“门阀”。

徐绍点头道:“不错,如今种、姚、折、刘可称四大将门。然眼下种师中硕果仅存,刘延庆丧家之犬。金人南寇,国难当头,官家和朝廷需要新的将门出现。这,就是我们徐家!”

第一百三十五章 苦果

徐卫虽然还做不到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但从前的身份使得他必须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喜怒不形于色,不要让人看出你心里在想什么。但听到徐绍这句话,他仍不免露出惊讶的神情。

徐绍见侄儿这般模样,面上似有一丝得色,回到椅前坐下,笑道:“怎么?吓到了?”

“多少有一点吧。”徐卫亦笑。一个武臣世家要成为将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必须有一位身居要职,且在军中资历足够,战功彪炳的头面人物。其二、这个家族必须有一批同是武职的子弟,这两项缺一不可。徐家第二代,大哥徐原、四哥徐胜、五哥徐洪,还有自己都是军官。据说大哥和已故二哥的儿子也任武职,算是满足了第二条。可徐家的头面人物呢?老爷子从前虽是西军名将,可到底离开沙场多年,如今虽官拜步军司副都指挥使,手中并无一兵一将。三叔枢密副使的官衔确实显耀,可他是文阶。

“自攻辽大败以来,官军暴露出来的问题愈加严重。种、姚、折三家西军成为宋军的一块遮羞布。这三家无一例外是将门。但党项人借宋金交战之机,已攻陷我数地。西军受此牵制,不太可能全部投入抗金之中。因此,这才有了我们徐家几乎全部被召入京。”徐绍表情肃然道。

徐卫当初也对此事感觉困惑,当初赵桓在禁中召见西军代表人物,无论是谁都对徐彰的在列感到意外。现在经三叔这么一提,似乎说得过去了。正思索时,忽听徐绍叹了口气:“其实,当年我们徐家已成将门之势。你大伯,你父亲,还有我,早先都在种家门下。后来你大伯屡立战功,朝廷为之侧目,据说已经准备指定环庆路经略使一职给他,并将你爹和我一同调往。可由于你大伯的突然病逝,以及你爹入步军司,此事不了了之。但如今,你大哥已官至经略副使,你四哥也入班直之列,你五哥在青州也已做到兵马总管,你虽只是七品武职,贵就贵在有‘带御器械’的头衔,而且你手下有两万多不受三衙节制的部队。你可知道官家此举何意?”

徐卫还没答话,徐绍似乎已知他不了解内情,遂自问自答道:“与你实说了吧,你的部队从入京到扩编,乃至后来的装备配给,驻地选择,升格为军,全部都是官家乾纲独断,没问过任何大臣的意见。而且你发现没有,你手握数万兵马,且就在京畿枢要之地,却没有一人找过你的麻烦。原因何在?就在于官家有意压着你的官阶,虽然你功劳不小,却故意不予提拔。以致使朝中部分大臣非但没有猜忌你,反而替你抱不平。当然,你持重谨慎的性格帮了大忙,不信等着瞧,张扬的姚平仲只要再出纰漏,肯定是墙倒众人推。”

听到此处,徐卫不觉失笑:“三叔也忒抬举我了,我不过是个乡兵首领,且还是个七品武职,官家有必要如此么?”

徐绍盯了他一眼,摇头道:“官家自然不会只栽培一人,你,姚平仲,折彦质,刘光世等人,都是他栽培的对象。你比其他几个虽然资历不足,年纪又轻,但官家却让你操练兵马,甚至没有让任何人干涉过虎捷乡军的管束训练。一来是因为紫金山一战,你部的确立下了汗马功劳,打了禁军的脸。二来就是想看看你带出来的部队和禁军到底有什么区别。这么跟你说吧,早早晚晚,官家必会放你出去。”

徐绍说的这些隐情,徐卫自己多少猜到一些。但从枢密院长官的嘴里听到这些话,徐卫仍旧有些激动。如此说来,赵桓登基以后,最上心的两件事情,一就是极力肃清其父赵佶的影响,二就是加速培养自己的班底。宰执大臣与三衙统帅好换,可带兵大将却不能轻动。因此,他一面拉拢旧臣,一面栽培年轻一辈武官。恰巧,自己也在其中。不过坦白说,跟姚平仲、折彦质、刘光世等人比起来,自己的分量还是太轻。不过这样也好,分量不足,也就没人关注,少了许多麻烦。

“若果真如三叔所言,那我倒应该更加勤勉用心了。”徐卫笑道。

“不错!官家对徐家如此器重,凡徐家子弟都应该铭刻五内,粉身以报!”徐绍说这话时,情绪有些许激动。甚至双手紧握,挥舞着拳头。徐卫连声应允,表现得比他更激动,心下却是不以为然。又说一阵,徐绍再三嘱咐他回去做好应变准备,一切安等消息。

靖康元年十月,宋金战局仍陷于胶着之中。太原城下,金军尸体堆积如山。上次南侵,城中止有数千之兵,装备不济,粮草不足,尚且坚守大半年。如今种师中亲自坐镇太原,兵力大增,且器械更加精良。女真人时常每隔一两日便发动一次大规模攻城,把能用的战术全部用上,太原仍旧矗立不倒。

种师中自然不会安于固守,十月初二,在金军锐气已失的情况下,他派出精兵夜劫金营,虽只斩首两百余级,却极大的震动了对方军心。一时间,金军战将纷纷请求再度祭出“锁城法”长期围困。并说,上次南下,是在十一月进兵,待到次年五六月气候炎热时必须回去避暑,然此番提前南下,困他八个月不是问题。待八个月后,便是铜墙铁壁,也会化作汤水!

金西路军统帅粘罕大怒,严厉斥责战将们的懈怠怯战,催动三军,极力攻城。此次南下,早有计议,必须打通西路,一来阻宋帝西逃,二来与东路会师。太原若不能克,一切都是空谈!

相比之下,真定的情况却比太原恶劣得多。其兵力本就不足,去年更遭到金军重创,如今斡离不亲自押阵,城中已是人心浮动,军心涣散。恰在此时,宋廷执宰们“精心”谋划,赵官家御笔亲批的青沧两州援军分别赶到。

本来,真定苦苦支撑,有援兵赶到,宋军士气应该为之一振才是。可高兴的,却是女真人。他们自出燕云以来,游走了大宋河北地区,每每碰壁,到处都在坚壁清野,固守不出。如今居然有人主动送到刀口上来,叫他们如何不喜?

沧州援兵近四万人,行至栾城县郊外时,被以逸待劳的金军击溃。半天时间不到,几万人的部队全线溃败,金精骑掩杀,宋军伏尸数十里,损失极为惨重。且战后清点,愣是没发现几具军官尸体。这个战果,连斡离不自己闻讯后也感觉匪夷所思,问领军的万夫长,你确定宋军有好几万人?你部也不过六七千而已。得到肯定答复后,斡离不大喜过望,问郭药师说,“宋百六十年国柞将尽乎?”郭极力鼓动他不要纠缠于真定,不要计较一城一地,应该趋军直扑黄河,进逼东京才是正道!

斡离不颇为心动,还未最后决定时,一盆凉水兜头泼下。

十月初十,宋青州援兵赶到真府治下获鹿县擒禄岭。占据获鹿的金军受到大败沧州援兵的鼓舞,出城迎战。于擒禄岭被宋军三阵杀败,据逃回真定的士卒所说,宋军阵容严谨,强冲不散。且多强弓巨弩,威力无比。金军骑兵战马被射死者,十有六七,因此败北。

斡离不震怒,派遣银术可之弟拔离速率精兵八千前往破之。宋军背水结寨,示以死战之意。拔离速见其军容整齐,调配得当,不敢冒然进攻。遂重战获鹿,并请求二太子再派兵助战。

斡离不从其言,加派骑兵三千往战。十月十七,宋金两军展开血战,至第二日,仍不分胜负,尸横遍野,河水尽赤。这让习惯于见证宋军大溃败的女真人十分震惊,至十八日正午,宋军一部率先逃遁。拔离速迅速抓住战机,亲率数百猛士追击,宋军死伤两万余,终于不支。

祸不单行,就在青沧援兵被歼后不到五天,河北重镇真定终告陷落。金军入城,恼怒军民坚持抵抗,派士卒四面推进,凡遇青壮年男子,不问原由,尽数斩杀。后见收效不大,便尽出真定之男,赶到城外,或溺毙,或坑杀,死难者达数万之众!

消息传回东京,朝廷震动!赵桓惊慌失措,极力封锁消息,不使民间得知。又召集宰执大臣商议对策。可如此惨痛的失败,和开国以来未有之血案,便得大宋的柱国之臣们震惊得无以复加。待回过神来,耿南仲唐恪等辈猝起向李纲徐处仁为代表的主战派发难,指责他们“专主战议,丧师废财”,且不懂军事,瞎参谋乱指挥,建议官家罢去相位,撵出东京!并尽快派遣使臣向金国求和,并向金军统帅通报处理主战派大臣的情况,并割让三镇之地,请女真罢兵。如若不然,大宋一百六十六年基业危在旦夕!

第一百三十六章 失控

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这句民间俗语,正道出真定太原二府的繁华昌盛。可如今的真定,却已经成为一座鬼城。自去岁金军南侵,围攻真定以来,军民团结一致,齐心抵抗。这让女真人十分恼火,因此破城之日,大开杀戒,城中青壮年男子几乎被斩尽杀绝。留下的老弱妇孺,在承受巨大的痛苦时,仍旧惶惶不可终日。他们被金军驱赶出城,掩埋遇难军民的尸首。看到自己的亲人,子弟遭此横祸,其心情可以想见。真定百姓在这种时候仍旧盼望着有朝一日王师北上,报这血海深仇,将女真狄夷赶出国土。

可此时的东京帝都里,大臣们已经吵作一团,围绕是战是和的问题上,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耿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