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二爷传奇 >

第54章

二爷传奇-第54章

小说: 二爷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基地的生产能力。有四五年的时间我们就可以搞出个有相当规模的军队,那样我们就谁也不掉他了。”

“迩冶,你凭什么会有乐观的预想呢?”

“我想贾太师应当会坚决抵抗的。他不同于那些投降的官员,他的地位太高了。如果他投降,难道忽必烈会给他个皇帝当当?”

“如果将士不用命,他一个太师又有什么用?”

“他现在用的几员大将如孙虎臣、苏刘义和夏贵都是他的亲信,而且都有不少实战经验,应当不会背叛他吧?”

“淮西制置使夏贵是他的女婿,手握重兵,但屡战屡败。”

“这人我知道,这几年虽然败绩不少。但好歹也算积极作战,在淮河一线牵制了元廷淮西枢密院麾下的重兵。他应当会为老丈人拼命的吧。”

“但愿结果是乐观的预计吧。”

“哦,我还看到一个希望。扬州一带还驻扎朝廷的大军,战船就有好几千艘。如果这只军队用于支援贾太师,应当有不少胜算。这次贾太师亲自率军阻击元军,说明朝廷的军队不再是各地的部队各自为战了,只有统一的军事行动才能与元军抗衡。”

“扬州的淮东大军和沿江制置司的水军是动不得的,他们是江南北面的屏障。”

“苏北的纵深很大。现在徐州和山东的元军没有什么大的动静。这只大军放在那里不用太可惜了。”

“迩冶,如果贾太师抵挡不住,是不是南宋就亡国了?”

“如果此战不能重创元军,北面的元军再压向扬州方向使之动弹不得,江浙势必危在旦夕,那样就离亡国不远了。只是我觉得很奇怪,照理还有五年亡国的。难道历史改变了?”

“为什么说还有五年亡国?”

“哦,是这样。宋朝自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黄袍加身时开始,南宋北宋共320年,那么亡国的时候应当是公元1279年。我让人将宋朝所有皇帝在位的时间加在一起,我们四个人在皇宫聚会的那年宋朝已经经历312年,那年应当就是公元1271年。现在是1275年二月,应当还有五年或接近五年才亡国。”

“哦,你这么一说我也有点想起来了。这是中学生必读的历史知识。会不会是加错了?”

“应当不会。我是请有学问的小姐们查的资料。”

“迩冶,会不会有这种可能。如果元军打到临安,小皇帝逃到别的地方又坚持了几年。”

“啊,有这种可能。如果是那样的话,小皇帝流亡和亡国差不多啊。”

“迩冶,你最近是不是在和参谋们策划一次行动?”

“正是如此。”

“是像上次那样到敌后练练兵吗?”

“不是练练兵那么简单,这次行动是战略性的。我打算利用我们的船队,在敌后搞几个根据地。一是为了牵制敌人的兵力,更重要的是搞我们的地盘,还有就是获取重要的矿产资源。在这里有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朝廷有人找我们的麻烦,到时候我们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不如到敌后去开辟自己的地盘。呃,志薄,我还没有最后拿定主意,如果朝廷能放任我们发展,我想保住富裕的江南啊。”

“唉,迩冶,对朝廷不能存在任何幻想,到敌后去打地盘你有具体目标吗?”

“目前有个很好的目标。我打算到苏北和山东的交界地带去。从那里可以向山东的山区方向发展,另外可以减轻扬州和淮东来自北面的压力。这样扬州一带的大军就可以腾出手来对付沿江东进的元军。”

“迩冶,你现在有多少兵力。”

“这里作战部队有三个营和一个连的兵力,还有两个连的炮兵。”

“战斗力怎么样?很能打吗?”

“武器和训练还行,但只有一百多骨干有实战和剿匪的经验。”

“迩冶,你那个兵工厂生产能力怎么样?”

“现在是手工生产了,生产能力远不如前几个月了。照目前的情况看,大概两个多月能生产一个连的武器装备。不过前几个月生产的武器还能装备五个连还多一些,这是准备用来到前方后发展兵力的。”

“兵工厂也到前方去吗?”

“那当然,即使武器没有材料制造了,但弩箭、子弹、手榴弹、炮弹和地雷是必须不断制造的。否则我们只能退回来了。我打算往山东方向发展就是因为山东是硝石的重要产地。硝石是制造弹药必需的物资。呵呵,忽必烈不允许山东煎制硝石,我们不理睬他。”

“前几天我看见有人往战船上吊装一个大水车,还有许多像机器一样的东西。那就是制造武器的机器吗?”

“是水轮机和附属的机器,在基地就是用来制造武器的。一共有三套,两套运到台湾去了。这一套是准备运到开辟的根据地去的,用它不仅可以制造武器,还可以制造机器。哦,志薄。你以前手很巧的,还自己装过收音机和电视机,还搞过航模和船模。你要是能把无线电搞出来就好了。”

“那怎么可能,元件从那里来?”

“试试看嘛。没事的时候就到兵工厂转转,看看那里的东西能不能再发掘出什么来。好像化学方法能搞出直流电,比如电池电瓶什么的。没事的时候就捣鼓捣鼓吧。我记得西方人研究宋朝科技有个认识,如果不是元朝的摧残,西方有的学者认为南宋就能造出汽车来。”

“哦,还有这种说法?”

“我是在一本洋人写的亚洲历史书上看到的。可能有些夸张,但意思还是明白的,宋朝的技术发展已经达到机器工业的边缘了。可惜以后几百年不进反退,原因是明摆着的。”

“好吧,我试试。看看能不能先搞出个电瓶。”

“好啊,这事你找韩震帮忙。他是兵工连的连长。我们有一批化学专家了,他们的多数人都送到台湾去了。这里只有六个,韩震是其中之一。呃,告诉你一个可能有点荒唐的想法。这个想法我已经跟安全说了,我让他在台湾组织几个人试试能不能从发酵的粪便里分离出氨水来。有了氨水就可以氧化成硝酸。”

“哈哈,确实荒唐,你怎么想出这种事的?”

“唉,还不是因为硝石太少给逼的。不过粪便里有氨水是肯定的。放屁出来的臭气就是ammonia嘛。”

第二卷 武装割据 第二章 占领海州(三)

2—3

丁家洲之战的结果让贾迩冶目瞪口呆。朝廷十三万大军布阵与元军接战,被人家一阵回回炮火攻击就崩溃了,率先逃跑的是淮西制置使夏贵。元军水陆并进乘胜追击了一百五十里,缴获无数,单战船就缴获二千余艘,贾似道的官印都被人家缴获了。宋军死伤惨重,多数是溺水而死。

丁家洲溃败后仅仅十二天,元军前锋占领了江阴,一路上的州府包括健康府都投降了。另外皖南的宁国府也投降了,临安受到来自北面和西面的威胁。幸亏早有安排,工兵连和运输营都安全撤回浏河。他们撤回浏河时贾迩冶是又气又乐,各路撤退的队伍向守财奴一样,不仅把生产工具都带了回来,而且连矿产品也没丢掉。为此贾迩冶让参谋部检讨命令行文中的含糊和不具体。

这些采矿和运输的队伍还带回了二千多溃兵,溃兵们一眼就看出不像兵也不像民的撤退队伍很不简单,而且他们还管饭。运输营营长门不合带来的溃兵最多,有一千二百多人。

郑不败率领的船队大约还需要半个月才能返回浏河,现在是没有办法将人都从海上撤走的。三个营在工兵连和运输营的支援下加固他们的防御工事,警卫连忙着编组和训练投奔而来的溃兵。运河号和钟山号开到浏河口,两艘战舰都加强了四个小炮班和一个战斗排。贾迩冶十分担心元军继续东进堵住浏河的出口。沙河号和茅山号两艘战舰安装了早已预备好的大迫击炮后也开到河口,在那里完成建造的扫尾工作。

元军没有继续东进,也没有大规模南下,元军阿术部将攻击的矛头转向江北扬州方向,在鄂州的阿里海牙部向西进攻大宋江陵军事重垒。朝廷在向江南一带增兵,并且收复了投降元军的常州、溧阳、广德和宁国,指挥这些军事行动的人物是张世杰。南方的宋军开始向临安集结准备保卫首都,淮西和淮东的宋军也有部分部队转辗南下入卫临安。朝廷颁诏号召各地投降的宋军将领反正,得一县者为知县,得一州者为知州。

郑不败率领的船队在期盼中终于来了,他们带来了四个连的装备、二十门小炮和五门大炮以及弹药和硫磺。加上兵工连生产的武器,现在储备有十个连的标准装备了。但是贾迩冶没有立即装备溃兵。这些投奔而来的溃兵已经达到三千五百余人,他们现在接受的训练只是投手榴弹,只有二百人被挑选出来接受侦察、通讯、狙击和炮兵训练。溃兵们无论以前是官还是兵,现在都是普通士兵。有些人偷偷溜走了,贾迩冶对此的政策是随他自去。

几天后郑不败率领两艘战舰和四艘商船以及附属小船运载四千多移民开往台湾。以后他们还会再来运输难民,但是贾迩冶不允许将船队再开进浏河。留守的当地二十名武装人员以后将投奔来的移民带到浏河口上船。形势危急时这二十名武装人员钻进芦苇荡打游击。

贾迩冶留下了一百名年轻的造船工匠编入工兵连,以后用于维修保养船只。三月下旬,五艘战舰、五艘商船和四十条小帆船,搭载六千四百余人驶出长江口,然后沿着海岸线向北航行。船队装载了大量各种物资,连造船剩余的木料都装船运走了,所有的造船平台全部毁掉。现在领航小组已经发展到四个小组,北上的舰队就拥有两个小组。

本来贾迩冶还想再看看战事的发展,希望朝廷能够稳住阵脚,出现一个相持的局面。但是这时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吴公公迫不及待地要求快点走人。大宋殿前指挥使韩震提议朝廷迁都南方,被丞相陈宜中杀了。韩震的部属不服,激发了兵变。叛军攻击嘉会门,射火箭至大内,文臣调兵将叛军镇压驱散了。韩震以殿前指挥使的身份提个迁都的建议应当是个值得考虑的策略,与执掌大权的文臣意见不合就落个被杀的下场,这说明大宋的政治体制问题太大。吴公公担心贾迩冶与朝廷合作会死的不明不白。

借助于东南风,船队四天后到达海州东面的东西连岛。开路的沙河号和茅山号一弹未发就在海峡中捕获了五条二丈多长的战船,俘虏水军四十人。无忌营的一个连登上岛后又俘虏了十名水军。

贾迩冶很纳闷,这里应当是宋军的地盘,怎么得到的报告说俘获的水军是元军呢?当晚旁听了一场对俘虏的审讯之后贾迩冶才搞明白,原来就在上个月元军东进集团占领芜湖至江阴一线之时,元廷出动两万大军先后占领了海州和涟州以及邳州。三地的宋朝知州都是不战而降。至于海州现在还有多少元军这些俘虏也不清楚,他们原来是宋军隶属海州统制的水军。咸淳七年攻击胶州失败后水军就剩这五十名老弱残兵了,由于他们的家眷都在海州,元军不担心他们逃跑,所以他们仍然像以前一样戌守东西连岛,只是变成为元军服务了。

在东西连岛参谋部临时指挥部里贾迩冶有点愣愣地出神。吴公公问道,“迩冶,需要改变计划更改登陆地点吗?”

“这还难说,先等待侦察结果吧。”

“你在担心什么?”

“啊?噢,我是在想元军的军事统帅很有才干,战略上不简单啊。呃,人家是老手,我们是新手啊。”

“能不能说详细点?”

几位参谋也围了过来。贾迩冶说道,“元军沿江东进的集团和徐州的军事力量同时发动进攻,这是战略上的配合。这样大宋在扬州一带的大军受北面的压力,就不能全力支援贾太师组织的阻击大军。现在阻击大军已经不存在了,元军东进集团战领了长江一线,又将攻击矛头指向扬州一带的宋军,淮东宋军遭受南北两面挤压的形式已经形成。邳州、海州和涟州被元军占领后,如果运河沿岸的淮安、宝应、高邮再丢掉。扬州一带的大军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且无处可退,陷入困境,甚至是绝境。”

项飞说道,“公子,扬州一带隶属沿江制置司的宋军拥有战船接近万艘,如果强行渡江向南突围。只要退到江南,即使损失一半人马,也应当是最好的结果。”

“我赞成这个观点,而且应当搞些动作隐蔽突围行动。这样才能避免在水面上与元军拼掉主力。但是驻军都有守土之责,没有上级的命令很难作出主动放弃防区的决定。所以出现这个结果的可能性很小。我现在最担心的是宋军统帅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和元军拼命,那样很可能会把本钱输光。如果又是投降将军,那情况更糟糕。”

吴公公问道,“迩冶,我们能有什么作为?”

“我们本来的打算是在这一带背靠苏北的宋军地盘,向胶东元军力量薄弱的后方渗透发展。现在形式变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