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刺明 >

第524章

刺明-第524章

小说: 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承恩将所有的奏章,都全部展平,露出一丝关爱的笑容,慢慢的说道:“皇上,夜深了,您先吃点东西吧。”

崇祯摇头说道:“不饿。”

王承恩素知自己主子的性格,死要面子活受罪。你跟他说得太多,他也不会改口的。他当即轻轻的招招手,让小太监将食盒提进来,将宵夜摆放在旁边的小餐桌上。其实,食盒外表精美,里面的宵夜却是非常的简单,只有小米粥、咸菜、薄饼等。

为了节省开支,崇祯下令将自己的伙食费,从原来的每个月一千零六十四两减少到不足四百两,尚膳监也减少了大量的人手。菜式也要求以素菜为主。当然,所谓的节约,不过是做给人看的。在崇祯看不到的角落,不知道有多少的银子,都被吞没了。

果然,闻到小米粥的香味,崇祯就忍不住了,他是的确饿了。在大伴的面前,他也不需要矜持什么的。他站起来,伸伸懒腰,就坐到一边去喝粥了。崇祯吃饭有个好处,就是比较随意,不需要人侍候。因此,其他的小太监,都全部退到了暖阁的外面。

崇祯喝粥的时候,王承恩将所有的奏章,都整理了一遍。若是别的太监,在整理奏章的时候,肯定会飞快的浏览一遍,然后将内容记下来,作为自己获取利益的资本。但是,王承恩从来不干这样的事。奏章的内容,他是肯定不会主动去看的。

和其他的太监不同,王承恩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又或者是将来,都没有什么揽权的欲望。他虽然是东厂提督太监兼司礼监章印太监,权力和以前的刘瑾、魏忠贤完全持平,不过,他从来不插手具体的事务,对政事也从来不发表言论。

这样做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不干涉政事,深得崇祯皇帝的信任。坏处是东厂被瘫痪了,国家机关失去了作用。以前的东厂,尽管极尽压迫文武百官之能事,让文武百官深恶痛绝,但是在情报系统方面,还是有比较大的用处的。东厂和锦衣卫可以迫害任何人,唯独不会迫害皇帝。东厂瘫痪,锦衣卫的势力又大大的缩减,其实对于崇祯皇帝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嘉靖、万历两个皇帝久居深宫,几十年不上朝,朝里的大小动静变化,却是从来瞒不过两人。国家的机器照样运转,为什么?还不是因为东厂和锦衣卫的情报侦察得力?只要掌握了东厂和锦衣卫,皇帝对于天下的掌控,就是杠杠的。故有人说,只要抓住厂卫,天下皆不是问题。

崇祯上台以后,宠信东林党的各位骨干。东林党最痛恨厂卫,又痛恨太监,因此,对于厂卫势力,还有太监势力,都极力进行打击。崇祯开始的时候,也很恨太监,很恨锦衣卫,很恨东厂。因此,在登基以后,大力限制东厂和锦衣卫的权限。王承恩本身的权力欲望很小,加上皇帝的限制,厂卫自然是元气大伤了。

等到后面崇祯发现,没有厂卫的帮助,自己根本无法了解天下政事的时候,大错已经铸成,没办法更改了。文官集团是绝对不会让厂卫继续坐大的。在他们极力抗拒下,东厂和锦衣卫,始终不成气候。说起崇祯朝的厂卫,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大伴,你坐一会儿。”

崇祯喝完小米粥,继续开始批复奏章。

王承恩知道自己主子的性格,是宁愿自己累死,也不愿落个怠政的名声的,因此,也没有怎么劝阻。崇祯的脾气,比较执拗,只要是他认准的事情,很少会改变主意的。即使是大伴,也无法劝说。这一点,连后宫的嫔妃都深有体会。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可以让崇祯稍微改变一下主意。这个人就是懿安皇后张嫣。但是她同样很少干涉政事。

第582章 西暖阁,崇祯(2)

事实上,崇祯的确有很多的奏章需要处理。他桌面上的满满当当的奏章,都是今天从内阁转来的。这是一天的量,而不是累积起来的量。自从登基以后,崇祯都坚持每天的奏章每天批阅,绝不过夜,除非是生病了,连笔都拿不起来。

一般来说,奏章在到达皇帝这里之前,会有内阁的批示,拟出大体的处理意见。皇帝看了以后,觉得没有什么需要修改的,过一过目就算了。有些皇帝甚至自己都不过目,直接将奏章交给司礼监处理。刘瑾、魏忠贤的权力,就是这样极度膨胀起来的。

但是,崇祯登基以后,所有的奏章,在内阁批示以后,他还要亲自批示。原因很简单,他信不过内阁。当然,这是心照不宣的,没有人会说出来。崇祯在十七年的时间里,换了五十位阁臣,换了十五位的刑部尚书。大臣的变更如此的频繁,焉能维持内阁的正常运转?

因为崇祯太勤劳,内阁的批示基本不顶事,有的甚至被崇祯臭骂,慢慢的,内阁这边,干脆懒得批示了,有奏章直接就转给了崇祯。崇祯也不怕辛苦,只要是有奏章,都必然要处理完毕,才上床就寝。由于奏章太多,他有时候一天只能睡两个时辰不到。

内阁转过来的奏章,是分了几种颜色标签的,分别代表不同的类型。红色的,是军务。蓝色的,是民政。黄色的,是皇室宗亲。青色的,是锦衣卫送来的。紫色的,是东厂送来的。还有其他的颜色,不一而足。

现在放在案头上面的,最多的就是红色的。这充分说明,在崇祯朝,军事斗争乃是第一要务。在度过二百六十七个年头以后,大明朝已经是一片的风雨飘摇。在关外,在关内,都处于一片的战乱当中。

东北的鞑子,龙精虎猛,越打越强,控制了辽东之地不说,还深入到明国的内部来抢掠。对于鞑子,明军已经基本没有反击之力,只能被动的防御。战争的主动权,完全是掌握在鞑子的手里。

这些红色的奏章,有相当部分是从锦州、山海关前线送来的。情报反映,辽东的鞑子,又开始有活跃的迹象,只是不知道鞑子准备有什么动作。辽东监军高起潜于是伸手问崇祯要钱要粮,要增加军队的数量,结果被崇祯大骂“窝囊废”。

陕西的民乱,情况也不是很好。洪承畴是有能力的,卢象升也是有能力的。崇祯要两人倾力合作,将民乱尽快的镇压下去。但是,两人不断的发动进攻,的确是斩杀了不少的乱军,却是没有办法将其剿灭。因为,乱军四处出击,行踪飘忽,根本不可能将他们全部围困在一起。

陕西民乱,是典型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明军错过了车箱峡那样的大好机会,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都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由于乱军实在是太狡猾,官军还遭受了一定的损失。其中,最大的损失,莫过于曹文诏的死。

曹文诏,山西大同人。在辽东从军,随熊廷弼、袁崇焕等抗击后金军。以功历官游击、参将等职。崇祯三年(1630)七月,擢升延绥东路副总兵。次年四月,杀害起义军首领王嘉胤,以功擢临洮总兵官。继在陕西晋先后击破多支农民军,受命节制陕西、山西诸将。后调之大同。

崇祯七年七月,鞑子入寇大同,曹文诏固守怀仁。因失地,论罪充军边卫。山西巡抚吴<觯烁疵俗鼙伲⒐ψ允辍3珈醢四炅露巳眨谡婺型氛颍ń窀仕嗾┍慌┟窬В载囟馈�

幸好,从总的局面来说,官军还是占据了上风的。陕西乱军已经不可能像当日在河南的时候那样,聚集起几十万人的兵力了。曹文诏的死,只是一个意外。崇祯下令厚葬曹文诏,以激励其他官军的士气。

还有山东的张准……

一想到张准,崇祯就有点恼火。

他自觉,对张准已经足够仁慈的了。默许他提督两府一镇的军务,这是大明朝开国以来,总兵官从来没有过的权力,即使很多勋臣权贵也不能做到。但是,张准还是不满足。张准居然又跑到了河间府来了。张准来河间府做什么?白痴都知道,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这个张准,真是个祸害。不将他彻底的消灭,朝廷实在是不放心。但愿吴三桂和许定国两人,能够将张准撵出去。不过,想到张准送来的鞑子的首级,崇祯内心又非常的矛盾。明国内部,好像张准这么能打仗的,还真是一个都没有。要是张准能够帮忙对付鞑子,那该多好啊

“嗯?”

忽然间,崇祯看到了一份奏章。可能是奏章的内容有些突兀,崇祯情不自禁的露出惊讶的神情。但是看完奏章以后,他的眉头,又情不自禁的牢牢的紧缩在一起。

这个奏章是史可法送上来的。史可法从张准那里得到鞑子即将入寇的情报,回到京城以后,立刻报给了兵部,请请兵部加以核实。但是,兵部尚书张凤翼,根本不相信,还冷嘲热讽史可法是多管闲事。史可法一怒之下,干脆写了一份奏章,直接送到皇帝这里。

按理说,这是不合规矩的。史可法不管军务,又是六品的官员,又不是言官,按照常规的途径,根本无法将奏章送到皇帝这里。这种奏章,在内阁就被截留了。如果没意外的话,史可法还会被追究责任。不过,可能是由于奏章的内容,实在是有些惊悚,内阁不敢截留,才送到了崇祯的面前。

“黄台吉……”

崇祯咬牙切齿的自言自语。

鞑子的每次入寇,都等于是在狠狠的抽崇祯的耳光,他对于奴酋黄台吉的痛恨,当然是不必表述了。如果鞑子真的发动第三次入寇,崇祯的脸又要被狠狠的打一次。这样的事情,崇祯是绝对不会允许发生的。前两次鞑子入寇,他还记忆犹新。那是刻骨铭心的耻辱,他无法承受的耻辱。

“把温体仁叫来。”

崇祯忽然叫道。

王承恩急忙派小太监去请人。

由于崇祯的超级勤政,每天批阅奏章都要到深夜,导致内阁每天晚上都要留人值班。内阁的几位大学士,轮流守候。要说大明朝那么多届内阁,最辛苦的一届,非崇祯朝的内阁莫属了。不但辛苦,还危险。随时随地都有生命危险。

今晚内阁值班的,正是首辅温体仁。很快,温体仁就到来了,简单的行礼以后,就被赐座。因为经常和皇帝议事,温体仁对西暖阁的一切,自然是熟悉到不能再熟悉了。温体仁一表人才,反应非常的敏捷,口才非常好,坐下来以后,就细心的观察崇祯的神情。没有发现什么异样,马上就完全放下心来。

崇祯直接将史可法的奏章递给他,皱眉说道:“长卿,对史可法的奏章,你怎么看?”

温体仁简洁的说道:“耸人听闻,不可不防。”

崇祯脸色阴沉的说道:“你说得仔细一点。”

温体仁娓娓说道:“微臣也曾收到谣言,说是鞑子即将入寇。微臣还派人调查过,流言是从真定府、保定府一带流传开来的。很多当地的百姓都相信了。大批的百姓,担心遭受鞑子的毒手,纷纷南逃。当地官府也无法制止。但是兵部和辽东方面,都没有确切的情报,臣不敢妄下结论。”

崇祯神情冷漠的说道:“史可法是从张准那里得到的情报。”

温体仁意味深长的说道:“陛下,万一是张逆的调虎离山之计呢?”

崇祯的脸色越发的阴沉。

温体仁的话,正好击中他的内心痛处。情报要是别人转来的,崇祯或许会相信几分。但是,情报是从张准那里得来的,崇祯就要高度怀疑了。要是他抽调京师的兵力支援边关,张准率军突袭京师,岂不是京师陷落?沉吟片刻,崇祯慢慢的说道:“还需小心谨慎。命令各地多调团练,维护京师。”

温体仁沉默片刻,委婉的说道:“皇上,是否让江南尽快将秋粮押解进京?要是各地团练到来,粮草不足,微臣担心……”

崇祯顿时有点恼怒,下意识的说道:“秋粮尚未入京?上次不是催过杨一鹏了吗?他想跟刘荣嗣一样吗?”

旁边的王承恩内心忍不住微微一惊,皇帝一怒之下,又要逮人了。温体仁不安好心,在刘荣嗣之后,又将矛头指向了漕运总督杨一鹏。偏偏皇帝对温体仁又是如此的信任,当真是无可奈何。

崇祯八年九月初三日,总督河道侍郎刘荣嗣被逮下狱。以前,刘荣嗣觉得骆马湖溃淤,漕运不通,乃提议从宿迁至徐州别凿新河,引黄河水注其中以通漕路。这项工程总共需要耗费白银五十万两,开挖新河二百余里。

其中邳州上下皆黄河故道。深尺许即为沙,朝挖成河,经宿沙落,河坎复平,如此者数四。待引黄河水入其中,波流迅急,沙随水下,遂淤浅不可以行舟。及漕舟将至,而骆马湖之溃决适平,舟人皆不愿由新河。

刘荣嗣亲往督之,欲绳以军法,入者苦淤浅,多怨。巡漕御史倪于义劾其欺罔误工,南京给事中曹景参复重劾之,遂逮下狱,坐赃病死。其后骆马湖复溃,舟行新河,无不思刘荣嗣功者。

其实,刘荣嗣被逮捕下狱,完全是因为温体仁的关系。只要有工程,就有油水,更何况是河道工程?温体仁想要插手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