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明末疯狂 >

第476章

明末疯狂-第476章

小说: 明末疯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很简单。按汝宁、归德故策行事耳。严格执行《三项法令》,这也是我以前向朝廷献过策的。秦兄弟!你也可以了解一下,这些年在汝宁、归德可有民乱?虽是天灾人祸,但我可以拍着良心说一句,这两府之中,只要勤劳肯干的,就没有饿死过一个人。而要平息民贼,也无非是剿灭其人力,不给其补充人力这两招而已。”

“先说剿灭其人力。在崇祯初年,我出京到归德地方,恰遇几万民匪作乱,而我身边只有二百骑。当日,置死生于度外,率二百儿郎斩牟酋于几万乱匪营中。至今也已十数年。身经百战不敢说,但也打了大小几十仗,侥幸未尝一败。而归德,汝宁百姓也都安居乐业。为何如此?”

“无他,无私心耳。我知道我在朝中名声很臭,又是为何?只是不肯同流合污,其他官员或为自己官位、或为自己财帛、或为自己亲朋故旧,就没一个为了朝廷安危。我只是用铁腕安定地方,就惹出刺杀、锁拿我之事,真是让人心寒。”

“哎——!不扯了,就说平靖地方吧!如陕贼远遁,鞭长莫及可能奈何不了他们,可是只要他们敢靠近,我汝宁军占着天时地利人和,定可将其一鼓拿下。原先只是因为政出多门、胡乱指挥,造成陕贼屡屡逃脱,但只要事权统一在我手,我敢下军令状,三年内必把陕贼驱至豫、楚以西。”

“之后,严厉执行《三项法令》,禁流民、禁抛荒、禁盗匪,只要铁腕下去,路间乡野就无流民,百姓也居有定所难以投匪。只用釜底抽薪之计,陕贼之兵源就将越来越少。”

“效果真的如此好?”秦公公将信将疑地问道。

“当然!我就在汝宁、归德实行,而连年大灾以后,这两府境外的流民、盗匪横行,只有这两府内平平安安。虽说不能称之为路不拾遗,但也能说民风淳朴了。”吴世恭答道。

“可为何其他官府没有施行呢?”秦公公的疑惑就更深了。

“一定要有强军压制地方。而且这强军还不能骚扰地方,对为将者品德甚严。要不然,不说那流民横行了,光说那些乡间劣豪阳奉阴违,就让此法令难以施行。”

“哦!”秦公公和王主事立刻是恍然大悟。

“那吴总兵,本官多问一句,如给你多拨粮饷,让你多募兵,是否可缩短平靖内地之时,而且能否彻底灭民贼,不让其再祸害陕西、四川呢?”王主事又问道。

“难!”吴世恭对王主事摇摇头,“当日我曾给秦兄弟去信,说过平匪之事要守坚城、关隘,再成一围剿大军,日夜兼程不停追赶陕贼。不知秦兄弟还记否?”

“确有此事!”秦公公点头道。

“但今日不同往昔。”吴世恭接着解释道,“往日陕贼也就几万人,而现在陕贼动辄十几万、几十万,所以官军一定要重点防御。如像以前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话,只是迎来一次次的惨败,就如以往熊督师、杨阁老和丁督师一样。”

“所以现在中原和川陕两处,朝廷只可选一。如我汝宁军挡住陕贼入中原之路,左将军移兵挡住陕贼南下,山西晋军和北直隶官军据黄河拦住陕贼北上,那朝廷就可用有限之官军困住陕贼。”

“而陕、川两地,陕贼已祸害十几年,该裹挟的百姓都裹挟干净了,该抢的粮草也都抢干净了,而且天灾不断、兵祸连连,已经是赤地千里,陕贼难以生存。朝廷完全可把这两糜烂之省作为陕贼灭亡之地,让肉烂在锅里。至于在这两地内的三边官军和川军,如他们与陕贼消耗了兵力,那朝廷完全就是白赚的。”

“只要这么一来,陕贼人员和粮草就补无可补,他们的兵力也将越来越少。再加上朝廷适当的招抚、分化,再在有利之机谨慎出击,用粮引诱等,这样的多种手段一使,最终陕贼就算是上天入地,也将会逃无可逃的。”

“好!”秦公公和王主事异口同声地赞叹道。虽然在谈话中他们俩一直在自谦,但派来与吴世恭谈兵事的,他们俩怎么会不懂军事呢?三脚猫的功夫总是有一些的。

而吴世恭是很清晰地描述了一番总战略,这让秦公公他们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所以说到这儿,秦公公他们就有些归心似箭了,不提那些只有崇祯皇帝和朝廷重臣才可决策的难点,光听这一番总战略,就让秦公公他们觉得没白跑了一趟。

于是秦公公最后问道:“长敬!你还有何话要杂家传给皇爷爷的吗?”

“也就这些了。”吴世恭答道,“那我就静候佳音了。不过丑话说在前头,我也最多等上三个月。如再石沉大海,我也就独自行动了。最多在辽东留一万兵,我将带着汝宁军主力返回河南。”

“长敬又何必如此心急呢?”秦公公规劝道。

“怎么不急?虽说名不正难以行事,但也就尽力而为,求个心安吧!秦兄弟,你是知我乃一贪享受之人,可前半生却戎马不停。真想不再劳心劳力,早日返回京城啊!”

“哎——!”秦公公长叹道,“那杂家也就不多说了。”

接着,秦公公回头望向了那锦衣卫千户和东厂百户:“前面所说的话你们可否记?”

“都记下了。”那俩人连忙抱拳躬身。

“那好!咱们连夜赶回。长敬!得罪得罪,军国大事要紧,杂家就先告辞了。”

“无妨!今日招待不周,本官也就不给众位备礼了,免得嫌疑。待他日天下太平,本官再相请众位同饮庆功酒。”

……

吴世恭终于与秦公公他们结束了这番长谈。在这番谈话中,吴世恭把自己的“精忠报国”与为大明朝“呕心沥血”的作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这是有些麻痹朝廷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吴世恭是想让大明朝向着好转的方向扭转过去的。

因此,吴世恭所说的确实是金玉良言,而且这战略也是一个很正确的战略。他就是要给崇祯皇帝和朝廷最后一个机会,让他们有了一个让明朝延续下去的选择。

但是,这个战略最关键的就是统帅的执行力。要有一名优秀的统帅指挥,还要有着一支劲旅。而吴世恭遍寻大明朝野,有着这样资格的人,却只有他本人一个。

当然,吴世恭不会去幻想没有什么天纵之才出现,毕竟原先也曾经冒出过一个意外的余子琏。不过吴世恭也很有自信,无论是什么天纵之才,只要他敢冒出个萌芽,吴世恭一定会明枪暗箭地把他掐灭在萌芽状态的。

所以现在摆在崇祯皇帝和朝廷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不采纳吴世恭的战略,那吴世恭可以心安理得地自由活动;另一个就是采纳了,那吴世恭就完全可以用朝廷的名义控制住豫、楚两地,成为真正的中原之主。

至于平定天下以后,吴世恭所说的什么回京啦!享富贵啦!那些话完全就可以听过就算,当不了什么真。因此,无论崇祯皇帝和朝廷是什么选择,吴世恭将来的所作所为都可以有了说辞,起码掌握了大义、掌握的舆论。

为此,吴世恭甚至不惜推迟返回汝宁,让汝宁的变故就这么冰冻下去。他只是向汝宁去信,让汝宁的一切返回原状,并没有治罪、惩罚任何人,也让留豫的汝宁军守在两府之内不得轻举妄动。

而秦公公他们快马加鞭返回京城以后,吴世恭的这番话又引起了朝中激烈的争论。不要说文官们难以忍受吴世恭把手伸到文官固有的地盘中了,连崇祯皇帝都对给予吴世恭如此之大的权利也很不放心。

不过为了稳住吴世恭,也为了利用他,在崇祯十四年十一月,朝廷终于给了吴世恭圣旨:让他主持救援在锦州和松山的被围明军。至于吴世恭索要的兵力,朝廷也没调拨京营的一兵一卒,就让其与蓟辽总督杨绳武、辽东巡抚叶廷桂、辽东监军高起潜和宁远总兵吴三桂等人商量解决。

注意:不是命令,就是商量!

第783章 捞东西第一

“大人!沿海各堡总共送来了八百多人,小人就去看了一下,这老的老、少的少,也就别提了。让他们走到松山都够呛,更别提打仗了。”余继向吴世恭汇报道。

“大人!到现在为止,凑来的人都不满四千,在开春前出兵已无可能。要不,大人再向朝廷上封奏章 ?让朝廷多少拨一些兵丁?”一旁的周俊吾劝说道。

吴世恭笑眯眯地听着众人的发言,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在圣旨下来以后,在辽东的最高文武官员立刻齐聚商议。而在这会上,互相扯皮也绝对免不了。到了最后,答应调拨给吴世恭的兵力就大大打了折扣,只有一万多,就远远不到三万人。

可是到了会后,那些军头却清一色悔诺,都死拽住自己的兵力不放,在折扣上又打了一次折扣。直到现在,才在督师标营、巡抚标营和监军标营中挤了一千人马给吴世恭。而在各路明将内,竟然也只有吴三桂调拨给了吴世恭二千人。

当时的吴三桂也是遍收溃兵,然后再把溃兵整合在一起。可这么一来,总有些刺头不服吴三桂的管教,所以这次正好把这些包袱都甩给了吴世恭。当然,这些刺头的马匹、盔甲什么的都是没有的,兵器也都是最简陋的。如果吴世恭要用到这些兵,还需花大价钱把他们给武装起来。还有一点也相当讨厌,那些刺头在吴三桂那里是刺头,难道到了吴世恭这里就不是刺头了吗?所以这些人照样不怎么服从吴世恭的管教。

而看到这样的结果,蓟辽总督杨绳武、辽东巡抚叶廷桂和辽东监军高起潜也有些看不下去了。不过他们也不敢强行征用辽东各军头的部队,怕激起兵变。因此,他们只给了吴世恭一个政策,让他可以到沿海各小军堡内征发军户,以此来补充兵力。

而现在明朝在山海关外的汉民聚集点,除了锦州、宁远等五大城以外,就只剩下宁远至山海关之间的一系列小军堡了,而且是以靠近渤海的为多。

这些小军堡,其实就是明朝一个个卫所堡垒。而这些卫所,基本上都是辽东系军将的“自留地”。可以这么比喻一下,这里的一个卫就如同内地的一个乡,一个千户所就如同内地的一个村。而军堡就是卫所内军户居住、守御清军的地方。

在平时,卫所内的军户就像农奴一般为辽东系军将耕种;在战时,军将就从军户中抽出男丁去作战。因此到了此时,这些卫所的军户和耕地,其实已经成为了那些辽东系军将的私人财产。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次明军的惨败也太甚了些,辽东系的军将,除了吴三桂这寥寥几人,其余的都被困在锦州和松山,没有几个能逃回来。因此,杨绳武和高起潜他们抽调军户的命令才能执行下去。

不过也是同样的不幸,这次明军的惨败也太甚了些,那些卫所内的男丁大多数都被杀、被围,遗留下的也都被卫所内的军官们死抓不放,因为还要依靠这些劳力来年耕种呢。因此,送到吴世恭军中的也就是这么几个,总共还不满千。而且年龄也是两极分化,老的一批最低年龄是四十;小的一批,最大年龄是十五,真的把汝宁军当成了慈善堂了。

见到吴世恭一副稳坐钓鱼台的样子,周俊吾就更有些急了:“大人!你就一定要在开春前出兵吗?准备成了这样,外面的人都等着看咱们的笑话呢。”

“他们是否觉得咱们特傻?”吴世恭依然笑呵呵地说道,“其实本官觉得他们才傻呢。督师大人拨给咱们的粮草、给养又不缺,还送给了咱们四百多户匠户,这些东西才值钱。”

对于不能补充汝宁军的兵力,蓟辽总督杨绳武总有些愧疚,所以调拨给汝宁军的粮草真的是足额,足足给了够半年的量。当然,按照明朝的陋规,也只是按照七成计算的,但这也足够四万多人使用了。而现在汝宁军全军才有三万五千人不到。其他的马匹、盔甲和兵器,杨绳武也同样挤给了汝宁军很大一部分。

更让吴世恭高兴的是,汝宁军以打造兵器、大车为理由,抽调了四百多匠户至军中。对此,辽东的各大军头倒未阻拦,白白地把这些人才都送给了汝宁军。

见到了吴世恭不以为然,周俊吾就更加着急了:“大人!所得只是一些微末,又何必欣喜?我汝宁军孤军在寒冬北征松山,那才是重点,恐损兵折将也难以救出洪督师。”

“给本官的是微末吗?”吴世恭依然是不以为然,“刺猬!你给思德说一说,当年咱们收拾战场的时候是怎么样的,连只苍蝇都不会留下,如果能捡到个铁锅,都可以乐个半天,就这么节省抠门才积攒下这么大的家当。而今天有人白送,那当然却之不恭了。”

“哈哈哈——!”余继这些汝宁军的老军官们都想起了以前的“光辉岁月”。

“再说!谁说一定要救出洪督师的呢?尽力而为即可。什么都应以我们汝宁军的利益为先。”吴世恭接着向周俊吾解释道。

这暗示一做出,周俊吾似乎有些明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