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唐-第2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萧亚轩拍了拍李红的肩头,说道:“妹妹,这一次我回来,已经很高兴了。”
他是指李红与王画结果终于水落石出。虽然身份低了一点,可是王画对李红那是没得说的。
想想以前的处境,兄妹俩人境遇前后是天壤之别。
李红点着头。
王画却对萧亚轩说道:“我们一道出去吧。”
正好难得一天多云天气。王画是要带萧亚轩到狄仁杰的坟墓前祭拜。
这一次大洋洲的开垦,首先给王家带来一个聚宝盆,这是从私人利益出发的。可这一次影响远远会超过萧亚轩的想像。
殖民地的开垦,不但会为自己带来巨大的财富,晚唐后唐朝天灾人祸,经常发生粮食危机,现在一斗米涨到几百文前,老百姓叫苦连天了,晚唐后几百文钱一斗米,是正常不过的了,有时候因为战乱发生,城中每斗米涨到几万文。
这只是粮食的角度。随着开元的到来,人口急剧增涨,土地紧张,棉花的出现更是加剧了这份紧张的到来。有了大洋洲几百万平方公里,原始的土地,将会减少这份危机感。主要哪里有许多地方天气暖和,适宜唐朝百姓居住。
还有,大洋洲百姓迁居得越多,两地来往密切,无疑会造成造船技术更加发达,为后面更广阔的大航海到来创造条件。来往密切后,还会造成商贸繁荣,为唐朝经济发展带来生机。
同时大洋洲只是一个号角,以后条件越好,更多的地方,比如非洲、美洲大陆进入人们的视野,如果这些地方全部成为汉人的殖民地,想像将来吧。这一点与欧洲那些国家的人不同。虽然他们创新能力无可否认,可是他们自由散漫,虽然国人喜欢内斗,可根观念很深。就是以后分裂成若干国家,遇到危机时,必然会联起手来。这就象一个比喻,弟兄俩可以打得头破血流,可遇到外人时,同样会联起手。这就是汉人最好的写照。数百年后,汉人有可能因为这次楔机,掌控了一半地球面积。那时候还会出现他穿越前,四面挨打挤压的局面么?
当然,那个什么扁与什么辉的不能算的。
也就是说,这件事办好了,远胜过世人眼中任何功绩。
因此,王画将萧亚轩带到狄仁杰墓祭拜,这是代表对这些开创者的认可。
来到白马寺狄公墓前,王画却意外地看到了一个人,魏元忠带着几个仆人也来到狄墓前,在祭拜。
王画奇怪地问道:“魏相公,怎么你也来了?”
魏元忠手倚着一株青松说道:“来看一下老朋友。”
王画轻声笑道:“魏相公,这番回到朝中可有什么感受?”
魏元忠低头不答。过了一会儿,他才向王画问道:“可某不知道你这几年倒底要做好什么?”
特别是指王画起兵之事。
王画哧笑一声说道:“魏相公,今天我在我恩师墓前,应当不会说假话吧。”
魏元忠点头,现在王画的想法许多人摸不着头脑。王画又答道:“恩师一生一世,只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但我在恩师灵前同样大胆地说一句,我王画虽然配不上恩师的高尚情操,但我依然爱这个国家,爱这个国家所有的百姓。但爱的考虑方式不同罢了。”
说到这里,他无比地讥讽道:“小雀笑鹏,彼且奚适也?我腻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也?魏相公,在这个问题上我不想多做解释了。”
他话说完后,魏元忠带来的几个家仆勃然变色,怎么说魏元忠声满天下,可不是王画一点浮燥之名能相比的,可是王画居然将自己比作一只大鹏,将魏元忠比作了一只小麻雀了。
第二十章 鸣
但魏元忠脸上却出现了微笑。
他做了一个手势,示意家仆稍安务燥,然后向王画施了一躬,说道:“某老了,以后就看你们。”
说完后满怀惆怅地离开。
王画也没有说话,目送着他远去,久久不语,随后与萧亚轩对狄仁杰祭拜。
送走了萧亚轩后,眼看就要进入七月了,可在这时候洛水暴涨,河水冲破洛堤,洛水两岸两千余户皆被洪水冲垮。
就连王画家中也一度积了半人深的水,许多东西被水淹没。南市同样也进了一尺深的积水。这是京畿要地,朝廷立即组织人手,将缺口堵上,安抚难民。但随着这一次事件的发生,米价应声猛涨,从五十几文,变成了六十几文,七十几文,然后一路飞涨到了一百多文,直到两百三十文才停落下来。
大臣们都吓傻眼了,这不是王画围困洛阳那次,只是洛阳城中慌乱,暂时性的涨价,不但洛阳,其他地方也因为洪水泛滥成灾,随声而涨。先是郑州米价接近两百文大关,然后关中米价跟着猛涨,从渭水到黄河中下游,许多地方米价都接近了两百文,或者已经破掉两百文大关。
这才是灾难性的大事。
为什么老武艳羡李世民时,每斗米经常在五文钱上下浮动。因为米便宜,换成现在的价值计算,每斤米才一毛几分钱,这么便宜,自然大多数人能吃得饱了。老百姓吃饱了肚子,自然不会造反了。可变成了两百多文,变成了七八块钱一斤米,可以想像有几个平民百姓吃得起?
也不用王画到朝堂上解释原因,大臣,甚至连李显也知道原因。从春天时米商借王画围城涨起米价后,米价在夏收后,还是维持在四十文上下,就知道主要是米商开始想囤积居奇。
与王画没有多大关系,只是王画给了他们一个理由,一个楔机。为什么会这样,也都明白,主要还是棉花。王画多次向李显说重点是在陇右,哪里是畜牧业地区,不是主要粮食种植地区。李显也象其他人这样传达的。但关中李显皇庄的成功,让许多人知道并不仅仅是在陇右才能种植的。当然陇右地方好,地方空旷,地价便宜,税务低。但陇右存在诸多不便之处,离中原远,运输成本昂贵。第二个各族混杂,时降时叛,没有安定的根本。第三远了管理艰难,还有因为远,没有多少佃户愿意前往。
所以仅去年一年,不单是陇右开始布满汉人足迹,从渭水到黄河,甚至到淮河流域,都有许多人取来棉花种子,种植。当然因为大量种植,棉布价格剧烈下迭,优质细棉布从每匹三十几文跌到十几文,普通棉布从二十文跌到八九文。连带着麻布价格都下跌了许多。
可对于棉农来说,还是暴利。最好的良田一亩地收入也不过两三石,他们地头卖价不是洛阳米价,能售出二十多文,顶多十五文罢了。半贯钱的收成都没有。但是换成棉花呢?
因此今年种植的人更多。
也不是普遍天下一片白了,朝廷也加强了管理,比如对棉田征收更重的税务,将一部分所得,加到种粮农户上面,减低少量粮农的税务,来强行控制棉粮种植比例,这一点不真是大臣吃干饭的。可政令永远是一回事,下面执行永远是另外一回事。比如唐朝的九等。王家没有崛起时,竟然缴纳的税务,并不比郑家与于家少到哪里去。反而因为政令的更改,下面一团糟。
又况且在政权交替更迭的时期。
因此有可能出现粮食紧缺,为什么出现有可能这个字眼?因为江南受到这一次冲击的波击不是很大,这也是唐朝主要粮食基地。
但就是这个有可能,主导了价格因素不稳定。市场经济存在严重的杠杆效应的。远不是今年十个人收成了二十个人的粮食,那么粮价就会下跌一半。如果朝廷出面,再加上一些大户人家的操作,有可能略微下跌那么一点点,如果推动它下跌,有可能下跌三倍四倍。反过来就更严重了。
如果紧缺,那怕十个人收成九人粮食,也是一个大问题了。剩下那一个人怎么办?将他活活饿死?这是不现实的。要么就平分下去,十个人都吃不饱了。这更加紧张,再有意地推动它,不能说是缺了一成粮食就上涨一成,相反,会上涨数倍,甚至十倍。现在就是这种局面,王画给了一次楔机。黄河两岸多处受到水患,才更加助长了暴涨的动力。
现在没有一成套的资本原理,但不代表着官员不知道,有可能连李显都知道这个原因。
可是怎么办呢?说到底,现在是私人经济,只要能卖出去,那怕卖五百文每斗米,朝廷也无可奈何。如果强行下诏,好了,我家没有粮食了,不卖了,反而有可能引起更大恐慌。或者查没,既然囤积居奇的,都是有背景的家族,怎么查?一查麻烦就大了。
可让大臣郁闷的是,就是有胆量,也不敢对李显进谏。去年还看不出来,今年随着棉花的大丰收,布匹价格还会下降。一旦下降到每匹布五文钱,多少人家会穿上新衣服。而且因为棉袄的出现,冬天北方贫困百姓将会少冻死多少人?这也是功绩。
至于对百姓的致富,没有人会去想,虽然棉花是暴利,可这种暴利都被各个地主占有了,真正受益的贫困百姓几乎没有。而且因为棉花的暴利,各地出现了许多强行吞并田地的案件,让各个州县官员头痛不己。还有许多强买奴隶的现象,总之天下汹汹。可以想像,进入七月后,棉花花正式采摘,各地“失踪”的人口还会更多。
也不能怪李显,李显用意是好的。如果将粮与棉问题解决好,就不管朝廷的收入了吧,可不但解决了百姓穿衣的问题,因为从棉到布也是一个细琐的过程,需要很多的劳力。那么妇女可以进入各个棉作坊,为家庭带来收入。利国利民。
可要说商人逐利而行吧,也不全然,不但是商人加入这场游戏当中,各地的庶族士族地主,名门望姓,甚至皇亲贵戚,同时也因为暴利加入其中。
你说怎么办?不能从上往下一起端吧,就是李世民在世,也没有这么大的魄力。
当然在米价从四十几文涨到五十几文时,不是王画一个人料到后果,朝中智慧之士也有不少。就象武三思没有智慧?只是智慧用的地方不对罢了。早就料到这种局面了,因此上奏,李显也下诏到江南调动粮食进入洛阳,平衡米价。…》小说下栽+wR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