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英国史演义-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盖茁椎婪颉で鸺文诟蟛普蟪肌N滤苟偬熳蚀嫌保缙ず枚蛔±浒宓剩谘6潦槭倍岳∥暮褪挥行巳ぃ杉ê懿睿鲜透盖锥既衔杂薅郏悄岩猿刹牡囊欢涡嗄尽�1893 年他被送到有名的桑赫斯特军校习武。这时,他广泛阅读军事、历史、文学、政治、法律等方面的书籍,对历史和文学尤其感兴趣,有的历史书籍,他能过目成诵。由于他的这种天赋,他后来著述颇丰,并因写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而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后话。再说丘吉尔从军校毕业后,就加入了第四骑兵团。父亲在他20 岁时就去世了,温斯顿得靠自己的奋斗去求生存和发展。从军后,为了发挥自己文学特长,他干上了军事记者这一行。为进行战地采访,他先后到过古巴、印度、苏丹,参加镇压当地民族起义的战争,度过了几年冒险生涯。英布战争爆发后,丘吉尔作为《晨报》军事记者来到南非前线。在那里,他与在印度结识的霍尔丹上尉邂逅,上尉邀他同乘一列装甲列车上前线。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火车行至途中遇到布尔人设置的障碍,结果第三节车厢出轨,列车进退维谷。正在这时,埋伏在近处的布尔人乘机开火,装甲列车中的英军据车抵抗,情况非常危急。丘吉尔作为记者,本应参加军事行动,但他急于脱险,自告奋勇去抢救机车。他和其他兵士一起,拼尽全力把出轨的车厢推出轨道。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使出轨的车厢同机车分离。他指挥受伤的司机拖着未脱轨的两节车厢,带着幸存者和伤员脱离了危险。他自己只身徒步沿着铁路去寻找英国部队,在路上发现霍尔丹等人已全部被俘,他自己想逃脱已经来不及了,俘获他的布尔人首领就是后来第一任南非联邦总理路易·博塔。
丘吉尔和其他俘虏被押往比勒陀利亚,关进一所学校里。一天晚上,他躲过布尔人的监视,爬过高墙,逃出了俘虏营。当时他身上只有75 英镑现金和几块巧克力。那天晚上夜色浓黑,伸手不见五指,加上地形不熟,身上又无指南针,东西南北难辨,他只能靠运气瞎闯。他身着便服,头戴便帽,朝着一个方向一口气走了两小时,恰好遇上一列火车,他跳上一节货车,随车远去。看到天快亮时,他跳下货车,躲到附近的一片树林之中,在那里藏了一整天,想等到晚上再搭别的货车逃跑,但事与愿违,在树丛中越来越感到饥肠辘辘,再也不能坐以待毙了,只得冒险上路,走不多远就碰到一处独屋,他因饥渴难忍,便冒险敲门。也该他大难不死,这里住的恰好是一个英国人,而且是几十英里以内的唯一的一家英国人。他在那里饱吃饱喝,躲藏了整整一个星期。
布尔当局发现丘吉尔逃跑后,到处悬赏捉拿他。他不能在此久留。后来在那位英国人和其他几个同胞的帮助下,他又搭上一列开往葡萄牙殖民地的货车,他躲在羊毛袋里逃过了边境检查,安全抵达洛伦索·马奎斯。在那里他找到英国领事馆,然后乘船南下到达英国控制的德尔班。因为他越狱的消息已传遍全世界,他到德尔班时受到英雄凯旋般的热烈欢迎,当时一家报纸就此事做了这样的描述:“丘吉尔先生??被人们抬在肩膀上下了轮船,并由一群仰慕他的热心人士用人力车把他从码头拉到市区,车后跟随着一大群挥舞着英国国旗的欢呼喝彩的人。他来到司令办公室时又激起了一阵爱国热情。”
后来,丘吉尔用生动的笔触写了一篇脱险记,登在《晨邮报》上,文章中免不了自吹自擂。此后,他又回到南非,任轻骑兵队中尉,曾参加攻打约翰内斯堡和比勒陀利亚的战役。他随同英军最先进入比勒陀利亚,迫不及待地赶到曾经囚禁过他的那所学校,亲自在那里升起了英国国旗。
关于丘吉尔历险的故事,暂叙至此。再说英军初战失利后,迅速从本土和各殖民地调集重兵增援,到1900 年初,兵力已增至25 万人。2 月,英军发起反攻,5 月吞并奥兰治,6 月占领德兰士瓦首都比勒陀利亚。6 月,宣布征服德兰士瓦。但战争并未就此结束,布尔人在以后两年里坚持进行游击战争,英国不得不再从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殖民地和自治领调兵增援。最后英军采取极其野蛮的方法镇压布尔人的抵抗,两个布尔共和国境内铁路两旁10 英里以内的房屋统统被英军烧毁,所有布尔人全部被赶进集中营,受雇于布尔人的非洲人也未能幸免。战争结束时,死于集中营的布尔人达2.8万人,非洲人更多。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布尔人参战者不过8.7 万人,而先后参战的英国军队达44.8 万。英国在这次战争中损失2.l 万条性命,耗去战费2.2 亿镑。
1902 年5 月,双方订立“弗里尼金和约”,两个布尔共和国沦为英国殖民地,但英国答应尽快给予它们自治权,保留布尔人的“阿非利卡语”(荷兰语)作为学校和法庭用语,成为英语以外的第二官方语言。英国还答应给予布尔人300 万镑赔偿,并给予免息(头两年)和低息优惠贷款。英国对战败者如此慷慨,这可能还是第一次,其实原因很简单:英国人和布尔人都是白人殖民者,他们在镇压和奴役非洲黑人方面有共同的利害关系,需要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非洲人。和约未对土著人的权利作任何许诺。1910 年,南非联邦成立后,仍旧长期不给土著人以选举权,在那里实行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种族隔离和种族压迫政策,在世界其他国家是很少见的。
却说20 世纪初年,英国正值自由党当政时期,坎贝尔—班纳曼和阿斯奎斯先后任首相,这时的英国正处在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时期,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逐渐集中在少数垄断巨头手中,自由主义在经济领域已逐渐失去市场。但在政治领域,由于工人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影响的扩大,自由党的社会改良主张仍大有用武之地。在这两届自由党政府时期,一方面在外交上联合法国和俄国,加紧进行战争准备,另一方面在国内实行一系列社会改革,安抚人民群众,稳定内部。社会改革的主要设计师是自由党的领导人之一劳合·乔治。
劳合·乔治1863 年1 月出生于曼彻斯特一个非国教的威尔士人家庭,父亲当过小学校长,家境清贫。他一岁多时,父亲就去世了,因生活无靠,随母亲投奔当鞋匠的舅父家,并在那里长大。14 岁时,他进入一家律师事务所学习法律。1884 年通过考试取得律师资格。4 年以后同玛格丽特.欧文结婚。1890 年,他在卡纳丰郡当选为下院议员,从此步入政界。他能言善辩,很快在议会崭露头角。在保守党执政的年头,他曾强烈抨击英国在南非的“非正义战争”,被称为“自由党大军的杰出将领”。1905 年,自由党领袖坎贝尔—班纳曼组阁,劳合·乔治被任命为外贸大臣。他看到社会主义在工人群众中的影响,认为自由党必须用同地主、酒商和贵族“作斗争”的方法来同社会主义斗争,把工人群众拉到自由党一边。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改革的方案。1906 年,他提出《商船条例》,规定改善海员生活条件。同年,国会还通过《工会争执法》,规定工会有权豁免民事诉讼,不许强迫工会赔偿企业主在罢工时所遭受的损失。此法还宣布工会组织工人罢工时设置纠察线为合法行为。
1908 年,坎贝尔—班纳曼病死,由阿斯奎斯继任首相,劳合·乔治任财政大臣,他原来的角色由温斯顿·丘吉尔担任。这届政府继续推行社会改良政策,其中最著名的一项社会改革措施是1911 年通过的《国民保险法》,这是劳合·乔治1908 年亲自考察了德国养老保险计划后提出来的。该法规定:雇主应对职工在雇佣期间受伤负责;凡失业者,不分男女,由国家每周发给7 先令的保险金;凡患病者,每人每周发给10 先令保险金,13 周后,减为每周5 先令;妇女患病者,每人每周发给7 先令6 便士保险金。这项保险计划适用于225 万工人。保险基金由工人、雇主和国家三方筹集,工人和雇主每周付4 便士,国家提供2 便士。
除以上保险措施外,在自由党执政时期,还先后通过对学校儿童免费供应午餐(1906 年)、对儿童实行健康检查(1907 年)、矿工8 小时工作法、建立劳动交易站、对血汗工厂规定最低工资等法律。这些法律的实施为英国成为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
实行以上社会福利措施,需要增加开支,战前的扩军备战更使国家财政支出大增。为解决财政赤字,劳合·乔治提出了一项所谓“人民预算案(1909~1910 年财政预算),提出征收累进制的遗产税、烟酒税和土地税。这一法案经下院通过后,在上院遇到多数土地贵族的反对。
本来,上院一般是不否决下院通过的财政法案的,但因这次法案侵犯了土地贵族们的利益,他们便拼死一争。1909 年12 月2 日,阿斯奎斯在下院提出一项议案,指出上院拒绝通过下院为本年度所做的财政预算,是违反宪法和侵犯下院的权利。下院以多数票通过此项议案。1910 年4 月,新议会又通过一项议会权力案,规定上院无权否决财政案,对普通议案的否决权也应严加限制,如果下院在两年时间里,对一项普通议案连续3 次通过,不经上院批准,即可呈报国王批准为法律,即上院最多只能推迟法律的通过时间,而不能否决下院执意要通过的法律。此项议案一送到上院,贵族们便暴跳如雷,拼命守住传统的权力不放。5 月,上院否决了这项议案。阿斯奎斯政府奏请国王另外册封约500 名新贵族,以保证该议案在上院通过,国王表示同意,上院贵族们眼看大势已去,只好让步,乖乖地通过1911 年议会权力案,随后经国王签署成为法律。这项法律对上院的权力作了很大限制,而相应地扩大了下院的权力,这是对议会的又一次重大改革。
再说20 世纪头10 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矛盾日益尖锐,它们相互倾轧又相互勾结,逐渐形成两个侵略性的军事集团,为一场世界规模的大战进行准备。
从19 世纪90 年代起,英国同德国的关系紧张起来,德国作为后起的工业国,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英国,到20 世纪初,它的工业总产值已超过英国。德国工业发达起来以后,它的工业品在世界市场上与英国展开激烈竞争,迫使后者步步退却。
在殖民扩张方面,德国像饿狼般扑向非洲这块尚未瓜分完毕的大陆,要拼命同英国抢食“弱国盘子里的东西”。在南非,它支持布尔人反对英国;在东非,它抢占殖民地,阻挠英国建设纵贯非洲东部铁路的“二C 计划”的实施;在中近东,德国从土耳其那里获得建造巴格达铁路的租让权,直接威胁着英国在这部分地区的权益;德国还有把它的势力经由高加索、伊朗,扩大到英国殖民地印度的意向;在远东,德国强租中国的胶州湾。德国的扩张势头,使英国大为不安。
更使英国惶恐不安的是,德国居然公开地对英国保持了几百年的海上霸权提出挑战。海上霸权是英国维护“日不落帝国”的法宝。德国组织“德国海军同盟”,鼓吹“德国的未来在于海上”。1898 年,它通过海军法案,开始扩建海军,2 年以后,又通过海军建设案,其序言说:“德国必须保持这样的海军力量,当和最大的海军国家作战时,有能够威胁那个国家的优势。”很明显,矛头针对着英国。德国用于扩建海军的费用从1898 年的3000 万美元增至1913 年的1.2 亿美元。
针对德国的海军扩军计划,自由党政府于1908 年决定,英国要在海军竞赛中实行“双强标准”,即英国军舰的吨位不得少于两个最强海军大国军舰吨位的总和。后来又决定,今后德国每造一艘军舰,英国就要建造两艘。英国在1905 年试制成功无畏舰,并着手以这种新型主力舰装备海军。1908 年决定建造8 艘主力舰,一些过时的军舰逐渐被淘汰。英国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海军,集中布署到北海,以对付德国这个主要敌人。
在扩建海军的同时,英国还大力扩充陆军,到1913 年,英国现役军人(包括英印士兵在内)已增加到41 万人。
在外交上。英国放弃19 世纪下半叶一直奉行的“光荣孤立”政策,与德、奥两国的仇敌法、俄调整关系,彼此结成盟友。
德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图谋不仅威胁着英国,也威胁着法国的利益。1870~1871 年的普法战争后,法国对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一直耿耿于怀,而且德国还企图夺取法国境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