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唯我独裁 >

第700章

唯我独裁-第700章

小说: 唯我独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如果中华帝国打造导弹防御系统成功,那么德联的洲际弹道导弹无法打到中华帝国本土,而中华帝国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却可以落到德联本土上的话,这个核均势就将被打破,对德联而言,这是致命性的威胁。

为了抗衡中华帝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德联一方面加紧了研发自己的导弹防御系统,另一方面则大力改进核导弹的性能。但中华帝国在导弹防御系统上面已经花费了五百多亿龙币,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对于经济脆弱陷入军备竞赛泥潭中的德联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但最终,希特勒还是咬牙通过了德联自己的导弹防御计划拨款。德联政府计划用100亿龙币来打造德联自己的导弹防御系统,但跟中华帝国的五百亿龙币投入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

第二卷 经营北洋 第717章 卫士导弹防御计划(2)

提前祝大家端午节合家快乐

~~~~~~~~~~~~~

德联妄图以跟中华帝国在导弹防御系统上一较高下,很快他们便发现打造一套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是多么的困难,先不说技术实力,单单是烧钱的资金开销就难道德联的科学家们了。

面对希特勒的一意孤行,德联的科学家们没有办法只好先打造一套简单实用的导弹防御系统PD33,只用来防卫德联首都柏林,覆盖整个德联和欧洲全境的导弹防御系统由其他北约成员国来承担。为了吓唬中华帝国,德联故意撒谎,号称PD33导弹防御系统可以侦测和拦截来自华约的任何弹道导弹的攻击。

而德联的令部分科学家们认为,除了德联自己打造导弹防御系统之外。德军的战略弹道导弹也应该提升战斗力,即只要做到突破中华帝国的卫士导弹防御系统,那么中华帝国耗费巨资打造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也就白费了。

为了做到这一点,德联科学家们积极开发新型弹道导弹。包括洲际弹道导、中程弹道导弹和短程战术弹道导弹在内,德联在短短五年时间里,研发了几十个弹道导弹型号。这些新型弹道导弹,大多数都以速度作为标准,德联科学家们分析,只要德军的弹道导弹的速度足够快,那么就会在中华帝国的雷达预警之前抵达,令其无法及时作出反应。

显然,德联科学家们的想法是值得肯定的。可惜时间研制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至,想要做到却是非常困难的。

但在德联科学家们的努力下。德军的弹道导弹技术还是大幅度提升了的。

其中,长程弹道导弹家族里,德军的R…9战略弹道导弹算是最优秀的了。R9为两级洲际弹道导弹,采用可贮存液体推进剂和惯性制导系统,在性能上与两年前的R7导弹接近。导弹两级的直径不同,第一级的直径约2.9米,第二级的直径约2.44米,第一、二级之间用截锥形级间段连接。弹头呈锥形。配置在地下井中。

由于R9弹道导弹的末端速度高达4马赫,一旦从外太空进入大气层,中华帝国现有的防空武器基本上难以拦截的。德军统帅部认为,保持强大的进攻弹道导弹力量便可以继续维持跟中华帝国的核均势。原本希特勒计划部署1500枚R9洲际弹道导弹,但最终受限于财力紧张关系,只实战部署了200枚。

中华帝国和华约称德联的R9洲际弹道导弹为SS…9,绰号黑羚羊。针对R9弹道导弹的巨大威胁。以及德联号称可以拦截来着华约的一切洲际弹道导弹的PD33导弹防御系统,中华帝国军方同样大幅度提升弹道导弹的性能。

作为同德联R9弹道导弹的对抗,中华帝国军方开发了西北风11型弹道导弹,编号SM…11,北约称之为SS…11咆哮者。

西北风级SM…11洲际弹道导弹长18。5米,宽1。84米。射程达6750海里(12500公里),标准发射重量345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45吨,投掷重量1088公斤,采用三节火箭系统进行推进。其中第一级、第二级火箭首次采用固态氢氧燃烧剂作为燃料。第三级为液态燃料的热发射方式。

固体燃料相对于液体燃料而言,液体燃料的分子活性强;化学稳定性也低;基本必须低温贮存;而火箭本身很难做到;所以基本是燃料箱不加注燃料;到使用的时候再加注。这样一来。液体火箭发射时,需要进行加注燃料,这将消耗相当长的时间。如果敌人的导弹已经发射了,预警雷达给出的时间往往不会很长,加注燃料时间过长则来不及进行发射便被敌人的导弹摧毁在地面了。

同时,五六十年代各国使用的火箭燃料一般都是液氢,由于氢分子极小对各种容器的侵蚀力可怕;不适合长时间贮存。因此,对于导弹燃料的储存来说是个巨大的难题,消耗庞大的经费。即便是中华帝国的资金宽裕,也对这种长时间的战备消耗感到头疼。

正因为这些不利原因,使得中华帝国的科学家们首先开发成功了火箭固体燃料。用在SM11洲际弹道导弹上的固体火箭燃料能够给导弹提供短时间的加速度,工程师们采用利用锥形装药或缓释技术来减慢固体火箭的燃烧速度。同时,固体火箭燃料常温化学稳定;对贮存要求不十分苛刻,使得日常维护费用大幅度下降。

对于SM11来说,为了能够顺利突破德联所谓的导弹防御系统,其导引系统采用改良的PDM…20惯性平衡导引控制系统,三级火箭助推下,不到六分钟便可以进入太空,并以4马赫的速度在太空飞行,重返大气层后,发动机点火的末端极速高达15马赫,基本上以德联现有的防空武器都无法拦截的。

不过,中华帝国的导弹专家们更是开天辟地的再SM…11洲际弹道导弹上面首次使用了多弹头分导技术。即弹头备北洋电气制造的重返大气层载具,内装3枚当量17万吨W…89型核弹头,以及八个金属片和诱饵假弹头,用来迷惑敌人的拦截导弹,大幅度提升攻击能力和突防能力。

而在圆周公算偏差值上面,中华帝国一直处于领先状态。SM11型弹道导弹的圆周偏差降至320米,后续改进型一度达到116米的超高精度,给德联造成巨大的核威胁,压力空前。

同样,中华帝国的盟友们也需要一定的核保护伞。尤其在欧洲附近的华约成员国,如英国、土耳其、亚美尼亚、冰岛等国家。中华帝国在这些国家都设有大型的陆海空军事基地,基地内部署有大量的核导弹发射井。

但这些基地靠近德联和北约各国。考虑到成本和实战效果,中华帝国军方是不会将SM…11这种长程洲际弹道导弹部署到那里的。取而代之的是SM…15前卫短程战术弹道导弹和SM…19中卫中程战术弹道导弹。这两款弹道导弹是基本型号,其后陆续衍生的型号众多,包括低空、中空、高空等各种用途。

其中,SM…15前卫战术弹道导弹则是中华帝国卫士导弹防御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即卫士2型导弹的改进型。

作为卫士导弹防御系统的核心组成部件之一,卫士2型导弹是中华帝国军方用来拦截德联洲际弹道导弹的重要武器之一。

卫士2反弹道导弹弹长(包括助推器)6。55米,翼展1。57米。速度9600公里每小时,射高165公里,最大射程900公里,推进装置采用皇家科技重工研制的MK32(紫耀星君)双重推力固体火箭,共三级发动机,战斗部采用碰撞式动能弹头,也可以携带小型核弹头。

卫士2型反弹道导弹是陆基反导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主要集中部署于中华帝国的西疆和北疆各大军事基地,因为那里跟德联和其他北约国家接壤。

但很快德联军方为了能够避开中华帝国的陆基反导系统的拦截,德联海军开工建造萨克森级导弹巡洋舰于1957年下水。

作为德联海军第一级导弹巡洋舰,是被中华帝国的龙卷风级导弹巡洋舰所刺激产生的。二战后期的大西洋海战期间,中华帝国海军的龙卷风级导弹巡洋舰将德国公海舰队的一艘超级战列舰击沉,这给德联海军的触动是巨大的。

战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德联海军一直在犹豫是继续发展战列舰和航空母舰并存的传统舰队,还是打造导弹巡洋舰和航空母舰战斗群。但最终德联吃紧的财政迫使德联海军暂时放弃航母战斗群计划,转而发展非对称海军力量,最终以核潜艇和导弹巡洋舰为主。

战后初期,德联海军的导弹巡洋舰设计和建造一直不顺利。直到德联的情报局窃取了部分来自中华帝国龙卷风级导弹巡洋舰的建造数据后。德联海军才自己摸索进行仿制,终于在五十年代后期才完成萨克森级导弹巡洋舰的建造工作。

虽然德联海军的萨克森级导弹巡洋舰是模仿二战期间的中华帝国海军龙卷风级导弹巡洋舰建造的。其落后中华帝国同类型的导弹巡洋舰十五年以上,但对于德联海军来说却是一个大大的进步。

为了突破中华帝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德联海军担负起了重要的任务。即按照希特勒的命令,德联海军的萨克森级导弹巡洋舰需要具备全球投送,全天候战斗值班,且能够搭载弹道导弹的战略武器平台。

在这种指示精神之下,德联海军的萨克森级导弹巡洋舰采用了核动力驱动,搭载新型的R…11洲际弹道导弹(华约代号SS…11),使得该级巡洋舰能够进入太平洋地区巡航,通过海基弹道导弹发射系统,避开中华帝国在西欧、中东和北美部署的陆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侦查,最快十五分钟便可以攻击中华帝国首都,令中华帝国无法做出及时反映。

萨克森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首舰于1958年夏天进入太平洋,一度靠近中华帝国在琉球群岛的白滩军事基地,令中华帝国极为紧张,派出大批战机、军舰和潜艇对其围堵跟踪。

萨克森号进入西太平洋地区活动的事情令中华帝国意识到了卫士导弹防御系统的巨大漏洞,于是中华帝国总参谋部立即进行相关方案的弥补,海军趁机提出打造海上卫士导弹防御系统的请求,并且获得中华帝国皇帝王晨浩的首肯。

光华五十九年,中华帝国财年军费预算通过了拨款150亿龙币打造海基卫士导弹防御系统的议案。该议案作为对陆基卫士防御系统的补充,以中华帝国海军台风级重巡洋舰、龙卷风级导弹巡洋舰、明级战略核潜艇等平台进行升级,安装海基卫士弹道导弹防御雷达侦查系统和卫士3型反弹道导弹武器平台。

第二卷 经营北洋 第718章 水下核力量的突破

到光华六十五年,中华帝国军方基本上建成了陆基、海基一体化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其中中华帝国海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对德联和北约的威胁巨大。在光华六十五年的中华帝国国防白皮书中提及了帝国海军的武备力量。其中,中华帝国海军的第一舰队(本土舰队)、第二舰队(太平洋舰队)、第三舰队(大西洋舰队)、第四舰队(地中海舰队)、第五舰队(印度洋舰队)、第六舰队(北冰洋舰队)、第七舰队(南冰洋舰队)这七大舰队共有2312艘各型战舰,总吨位457万吨,规模空前。

这些战舰当中,二十七艘超级战列舰、超级战列巡洋舰陆续在五六十年代退役,但她们并未被拆解或者出售,而是重新舾装然后被封存了起来,亟待日后重新上战场发挥作用。

到光华六十五年,中华帝国海军仅有一艘战列舰在服役,这便是全世界唯一的一艘核动力终极战列舰——光华大帝号。

这艘十几万吨的海上庞然大物,对德联和北约各国海军来说,威慑力一直没有下降过。尤其中华帝国海军在光华五十五年对光华大帝号战列舰进行了第三次现代化改装之后,前后耗时七年,改装费高达11。2亿龙币,最终令光华大帝号战列舰焕然一新,变得更加强悍了。

对光华大帝号战列舰的现代化改装主要集中在安装了一座卫士防御系统指挥中枢、8枚西北风…11型洲际弹道导弹垂直发射系统、128枚卫士3型防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前后各一座64单元垂直发射系统)。

由于改装后的光华大帝号战列舰安装了卫士防御系统的海上反导平台指挥中枢,因此该舰在和平时期作为本土舰队旗舰。担任本土海上防御指挥旗舰,战争期间则作为联合舰队旗舰使用。

当然。让光华大帝号战列舰作为卫士防御系统的指挥中枢,并非只考虑到该舰的政治明星作用,更看重的却是光华大帝号强悍的装甲防护,理论上可以抵御二十枚常规弹道导弹的攻击,加上其庞大的吨位安装了128枚卫士3反导导弹,再配合一百多座火神密集阵近防炮系统,抗饱和打击能力极强,在战争期间很难被敌人的导弹摧毁。这是其他战舰所无法具备的强悍防御能力,能够保障中华帝国海军在战时的反导指挥能力运作正常。

除了光华大帝号战列舰外,几乎所有战舰都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和升级,主要都安装了先进的雷达系统、卫士防御系统、卫士弹道导弹中继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