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唯我独裁 >

第189章

唯我独裁-第189章

小说: 唯我独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威廉二世也不可一世的傲慢自大,但是可没有迪特里希那么蠢。威廉二世找来他的嫡系海军大臣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商议对策。

提尔皮茨是个善于迎合的人,他升任海军大臣完全是因为拍准了威廉二世的马屁的缘故。威廉二世登基后就宣布德国要进行大海军计划,但是屡次遭到以俾斯麦为首的大臣们反对。为此,威廉二世罢免了俾斯麦,而提尔比茨支持威廉二世的大海军计划一下子拍马屁成功,由此成了德国的海军大臣,也把德国推向了英国的对立面,从此陷入了英德两国大规模的海军军备竞赛的深渊当中。

威廉二世和提尔比茨商议过后,认为以德国现有的海军力量是无法让清帝国交出胶州湾给德国的。要想让清帝国服软,就必须扩张海军。

以1898年3月德国海军的第一舰队的组建为标志,提尔皮茨公布了他所组织完成的新的《海军法》计划。新《海军法》规定,德国海军从1898年开始,总耗资6亿马克,预计1905年完成,开始了重新组建海军的过程。第一舰队包括两个分舰队,17艘战列舰、9艘大型装甲巡洋舰,以及26艘小型巡洋舰和其他小型舰只。这个规模的建设计划将使德国舰队与法国比肩,初步具有挑战英国的能力。为了取得支持,他拜访了俾斯麦和巴伐利亚摄政王,巴登大公,萨克森国王等寻求支持。还在德国境内组建海军协会以寻求民间的支持。

随着中国山东发生巨野教案,德国政府有了借口。

威廉二世首先命令海靖向中国提出六项侵略要求,包括惩办山东巡抚、赔款、抚恤、“租借”胶州湾、在山东筑路开矿等。

清政府担心事态扩大,如果引发其他列强联合,对清政府极为不利。同时,民间组织越来越放肆,不利于清政府的统治,因此清政府将山东巡抚李秉衡、巨野知县许廷瑞革职,赔偿教堂损失,代建德国教堂三处,逮捕大刀会九名成员入狱,其中处死二人,判徒刊二人,同时谕令各省地方官切实保护德国人的教堂、教士。

不过,对于德国“租借”胶州湾的要求,清政府以“恐各国援照,碍难实行”为由予以拒绝。

清廷得知德国有心要租借胶州湾,震惊之余,决定将胶州湾辟建为海军基地,让王辰浩调军舰驻扎胶州湾,防止德国效仿法国抢占广州湾事件悍然进占胶州湾。

德国政府确实计划效仿法国,但是德国在远东的海军力量不如法国远东舰队,而且此刻清帝国海军更加强大了,两艘全世界最先进的战列舰服役后,实力更大。况且,胶州湾距离清帝国海军基地威海卫太近了,德国远东海军司令迪特里希不敢贸然出兵胶州湾。

事实上,威廉二世和提尔比茨也没有指望迪特里希现在就能够夺取胶州湾,他们的真正目的在于给德国民众制造假象,即德国海军太弱了,以至于连清帝国都敢欺负德国海军。于是,威廉二世和提尔比茨借助这次事件,打着强化远东德国舰队,保卫德国海外侨胞的旗号,让《海军法》获得通过,并得到了德国民众的大力支持。由此,德国海军第一次大扩军行动得以正式展开。

第二卷 经营北洋 第234章给农民实惠

第234章给农民实惠

阳春三月刚过,北方大地陆续从冬眠中清醒过来,各地农民们忙着进入春播时间。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北方的农民们获得了一项政府专项财政补贴。

王辰浩升任直隶总督后,为了提高政绩,壮大自己在民间的影响力,决定为老百姓办些实事儿。基于“民以食为天”的古训,老百姓对于王辰浩的个人崇拜还仅限于形式主义和意识形态上,因此为了加深对老百姓的影响力,王辰浩决定从老百姓最看重的粮食上面着手。

没有什么事情比提高老百姓种地的亩产量更能够获得他们的拥护。而提高亩产量,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便是给农作物施肥。国际上的化肥已经出现半个世纪了,列强国家们凭借化肥技术,在他们有限的土地上种植粮食,提高粮食产量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不过,问题随之而来。列强国家的化肥生产还处于初级阶段,仅仅做到了磷肥、尿素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氮肥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还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列强生产的化肥价格高,中国老百姓根本用不起。

随着京津唐工业基地内的各大工业项目的陆续建设完成,北洋化肥厂的一系列化肥生产线下线投产。除了生产当前国际上主流化肥尿素和磷肥外,北洋科技两位德籍化学家德国化学家哈伯(F。Haber)与博施(C。Bosch)合作创立了“哈伯…博施”氨合成法解决了氮肥大规模生产的技术问题,其中哈伯独立完成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氯化钾和转化为硫酸钾的方法,而硫酸钾即为农作物所必须的钾肥。

这样,北洋科技重工率先完成了农作物三要素氮、磷、钾肥的大规模工业合成化生产项目。随后北洋化肥厂便立即组建了相关生产线,开始生产氮肥、磷肥、钾肥和尿素等。

北洋化肥厂生产的这几种化肥,成本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但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还是有些贵。同时,传统的老百姓并不认同化肥,认为农家肥更好,因此北洋化肥厂从投产开始,几个月没有卖出去一袋化肥。

针对这种情况,王辰浩于是制定出一系列措施,即打开化肥销售市场,为北洋化肥厂赚得利润,又要令老百姓们获得实际实惠。

首先,王辰浩以直隶总督的身份向直隶省各地发布命令,要求各地官员向当地老百姓提供农业贷款,贷款项目包括老百姓耕地所需农具的出售、出租,老百姓购买当年的农作物种子,以及佃户偿还地主所需的相关费用。

接着,关于贷款利息问题。王辰浩明确下达政令,但凡购买并使用北洋化肥厂生产的化肥的农户,当年不产生利息,次年按照前五年平均亩产量的增加量部分,抽取10作为利息。如果次年亩产量低于前五年平均水平,则不收取利息。

对于拒绝购买北洋化肥厂生产的化肥,亦或者购买后不使用化肥进行施肥的农户,利息为4喱。

老百姓是很难偿付4喱的利息的,相比较前者而言,政府的贷款条件等于变相的将老百姓种地的风险改由政府来承担,老百姓当然高兴了,因此政令一下,老百姓们纷纷向当地政府贷款种地,同时领取各种化肥,并且保证按照贷款合同规定,在自己的地里使用化肥。

为了保证化肥在民间的顺利推行和科学使用,王辰浩令北洋科技生物实验室相关专家,以及北洋化肥厂技术员工组成调查团,调查团行走于直隶省各地,监督和帮助当地农民合理施肥,帮助提升直隶省的粮食产量。

按照农工商总长周复的年度报告,1897年直隶省人口两千万,粮食总产量六百万吨,人均三百公斤,处于勉强温饱状态。

提高直隶省的粮食产量位居重中之重,于是王辰浩给周复下达了1898年的工作任务,要求他完成一千万吨粮食的生产任务。

周复一听王辰浩让他完成一千万吨粮食的生产任务,顿时变成了苦瓜脸。周复在李鸿章幕府二十几年,对于直隶省的粮食产量知之甚详。自大满清入主中原以来,再风调雨顺的年景也没有超过七百万吨粮食的时候。

“大人,这一千万吨粮食是不是太多了,卑职恐难完成。”

看着周复也有不行的时候,王辰浩顿时就乐了。

“周大人勿须担心以前直隶省没有超过七百万吨的纪录,是因为农民不知道化肥的重要性。同样都种玉米,美国人一亩地能打三百斤粮食,而我们的一亩地也就百十来斤的产量,还得指望老天爷照顾。究其根源,美国人大量使用化肥提高产量,加上科学管理才有这个产量。咱们现在也用上了化肥,不指望一下子就达到美国人的种地水平,但提升四成产量还是有把握的。如果管理得当,及时控制住病虫害,以及水利工程跟上的话,翻一番翻两番都不是问题。”

周复还是苦着脸,在他看来,王辰浩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粮食的事情,哪里是你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反正王辰浩动动嘴皮子就给周复定下了计划指标,实际行动还得周复自己进行。办好了,那是王辰浩领导有方,办砸了责任都是周复的。

周复心中满腹牢骚,但是王辰浩一点儿都不松口,周复也不敢反对,只好硬着头皮接下来任务。

“大人,卑职以为,应该调动老百姓种地的积极性。卑职建议在老百姓的贷款种地问题上,如果亩产量能够翻一番,则免除其贷款一半的利息。如果亩产量翻两番,则全部免除其贷款利息。大人以为如何?”

王辰浩满意的点点头,笑道:“周大人就是有点子这样一来,不愁老百姓不卖力种地打粮了。还是那句话,我只看结果,至于中间的过程,周大人可自行斟酌。”

周复顿时松口气,还好王辰浩没有勒紧缰绳,否则一点儿灵活权利都没有的话,那事情就不好办了。

不过,王辰浩又重点强调道:“俄国人还在不断增兵远东,这场战争不可避免,我们必须要储备足够的粮食。除了直隶省的粮食产量要提升之外,我们还有一个储备一千万吨粮食的战略计划。”

周复点头道:“阮大人已经跟卑职谈过了。卑职计划在军粮城粮库基础上,兴建一批大型粮仓,用以储备粮食。”

接着,周复带着疑惑问道:“大人,我北洋陆军不过三十几万人,把海军将士们都算上,一年十五万吨粮食就足够了。为何要储备一千万吨战备粮呢?”

“你觉得浪费了?”

周复摇摇头,道:“粮食没有浪费之说,不用可以转售出去。只是储备这么多粮食,恐怕会压住大量的流动资金。”

王辰浩点点头,明白周复的担忧。

“你只看到了一面”

王辰浩笑了笑,接着说道:“既然中俄战争不可避免,那么一旦战争打响,将是一场空前的战争。俄国拥有数百万陆军和庞大的海军,如果不一下子打疼了俄国人,让俄国人不敢再来挑衅中国,那这场战争就会像俄土战争一样打上几百年,永不休止。大战一起,少则一年半载,多则几年,粮食作为战略物资势必大规模涨价,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一千万吨粮食对于我们的军队来说可以吃上几十年,但是平均到四亿人口上,也就个把个月而已。”

周复当即明白了王辰浩的意思,原来王辰浩是有着更长远的战略部署。周复也是开明之人,对王辰浩未雨绸缪早作打算佩服不已。

只是,储备一千万吨粮食谈何容易。按照大米每吨三十龙币的价格计算,一千万吨就要耗费三亿龙币。以直隶省当前的财政,周复顿时摇摇头。

“大人,直隶省财政恐怕难以支撑。”

王辰浩摆摆手,笑道:“这个周大人不必担心,直隶省财政赤字的部分,我会想办法补充的”

周复知道王辰浩有钱,但是三亿龙币也不是那么好承担的。

“大人,直隶省的财政跟您个人的财产还是分开的好,否则将来跟朝廷没法算清这笔账了。”

王辰浩知道周复的好意。清政府各个行省的督抚都只能担任两年,两年一换地方。一般来说,督抚封疆们都不会自己掏腰包来弥补财政亏空,因为两年后换人时,这笔钱就白扔了。

像李鸿章坐拥直隶总督二十多年没动地方,只是一个特例。王辰浩能否坐稳了直隶总督的位置,这点儿并不能打包票。如果朝廷执意调走王辰浩的话,除非王辰浩造反,否则就得听命。

王辰浩不是没有想过这一点,但他最终还是认为朝廷不敢轻易调走他,因此也就放心大胆了。

此时此刻的王辰浩,脑海里回荡着一句经典的话:人生最悲哀的两件事是,一人死了,钱还没花完;二人没死呢,钱花完了。王辰浩手里的资金已经滚到二十亿美元了,他不担心第二件悲哀的事情。

他似乎体会到为何美国第一首富卡内基将他的资产用作慈善事业了,或许也是基于第一件悲哀的事情。但王辰浩不会像卡内基那样捐献给慈善事业,王辰浩眼前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希望他的钱能够帮助自己的国家实现工业化,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起来,不再挨欺负。

第二卷 经营北洋 第235章风雨京畿

第235章风雨京畿

清政府的维新改革进入到第四个月,帝后两党的矛盾进一步加深。随着袁世凯投机光绪的帝党阵营,不到二十天时间时间便成功的分了荣禄的兵权,掌控了半个北京城防务。帝后两党的权利争斗由此面临全面激化。

光绪本没指望斗过慈禧,给康有为等维新派成员们的密令中已经充分显示他的恐惧,但意外的是,袁世凯的个人能力非常强,不到二十天便取得了北京城一半的兵权,令帝后两党在北京的军事力量达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