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宅男当崇祯-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爱卿,快快动手,给朕算这盆里有多少水,这雨下了多少?”
其实,杨改革自己好歹也是经历了新中国的九年义务制教育的,这算面积,算体积重量,然后算降雨量,也是学过的,不过自从当毕业之后,这学的也就交给老师了,要算,就要重新温习一下才行。
不过,既然来了这大明朝当皇帝,焉有再自己算的道理,皇帝是干什么的?就是有全天下的人伺候的人,当然是找别人算了。
众大臣朕的懵了,心里嘀咕着皇帝还真敢想,真敢干,这天上降雨不是玉帝降旨,龙王爷跑腿的事吗?怎么我们一届凡人也要算这东西?
不过这皇帝问的是今年的粮食,也是天经地义,算是勤政爱民了。也不好说什么。只能伸着脖子看监正李祖白是如何测量这降雨的。
李祖白也不含糊。
又奏道:“启禀陛下,臣要测量这铜盆的口径,大小,需要工具,请允许臣取来。”
杨改革迫不及待,想看看这明朝的人士是如何测量这降雨量的。立刻道:“大伴,立刻叫人速度取来。”
“是,陛下,奴婢这就叫人去取。”王承恩立刻答应道。
第22章 春雨贵如油(二)
不一会,钦天监历科李祖白的测量工具就拿来了。
一个木箱子。
打开木箱子,里面有杨改革“熟悉”的东西。
直尺,三角板,貌似还有圆规。这些东西,可都是以前上数学课的时候必备的工具啊!这样杨改革想起来自己小学时候数学老师的那个木制三角板,木制的尺子,如果再有粉笔和黑板,嘿!这不是回到小学时代了吗?
杨改革是看得发楞了。心想,这明朝的数学难道已经牛B到如此程度了。和现代工具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
杨改革心里已经是翻天的巨浪!历史课不是说明朝很黑暗吗?咋这些东西几百年前就有了,难道几百年都没进步?
本来不过是想用自己来自二十一世纪的超越时空的知识,调戏、戏弄明朝的这些士大夫一下,没想到明朝就出来一个如此牛B的人物,给自己开眼界。
杨改革实在忍不住,于是开口问道:“李爱卿,你手里拿的是何物?”
“启禀皇上,臣手中所拿,名字以此唤作,直尺,三角尺,圆规,用来计算铜盆的面积,和水的数量,还需要用到称,斗,纸和笔,臣皆备好。”李祖白正儿八经的给杨改革解释着。
“呔……这……”这回轮到杨改革目瞪口呆了。半响,又说道:“李爱卿请继续。”
李祖白用手里的直尺量了量,然后取出纸,蹲在地上写写画画。
杨改革看了,觉得他这样不方便,于是又对身边的王承恩说道:“大伴,看他蹲这不方便,送个小凳子给他用。”
王承恩亲自跑下去,给李祖白搬了一个小凳子,方便李祖白计算。把李祖白感动得……,也得到了大臣们的嫉妒,红眼病发作。我们都站着,你却又小凳子。
一会功夫,李祖白就算好了:“启禀陛下,臣算好了,这铜盆为圆口,直径一尺,面积大约为七十八平方寸……”李祖白很快就算好了。(也不知道古代是不是叫平方寸)
这让昨天复习了半夜圆面积算法的宅男杨改革不敢相信。
“七十八平方寸?你这是怎么算出来的?根据什么?”杨改革问道。
“启禀陛下,臣是根据圆面积公式计算的,以圆周率乘以半径的平方,就可得出这铜盆口的圆面积了。”
杨改革吓了一跳,“公式”!明朝就有公式了,自己还准备在这大明朝好好的秀一番呢,没想到啊没想到。这公式明显就是昨天杨改革梦回百度,重温的圆面积计算公式(圆面积=圆周率X半径的平方)。
杨改革对这个来了兴趣了,问道:“李爱卿,既然你能算出这盆口的面积,大约也就能算出这有多少水吧。”
杨该给还准备考一下这李祖白的其他本事。
哪里知道李祖白却说:“启禀皇上,这水的重量,只要称一下,就可以得出重量。”
称一下就行了?杨改革无语了。就这样简单那。自己还准备根据水的密度算体积算重量呢。
“那,李爱卿,你继续。”杨改革无语,自己准备露一手的,还专门梦回百度查了一下各个公式,自己还默写下来,打算好好羞辱一番明朝士大夫的,没想到,还有一个懂行的。自己这下是显摆不成了,郁闷的很。
说着李祖白就拿出了一杆小称,又用了一个容器,称起水的重量来。
“启禀陛下,这一盆里的水重约八两二钱。”李祖白说道。
“是吗?也就是说,这一尺长的圆盆,从昨天晚上到现在装了八两水?”
“启禀陛下,是的,大约有半斤多点。”李祖白正经的说道。
“呃……八两……怎么变成半斤了?”杨改革越说,声音越低,闹不明白这到底怎么了,是自己耳朵有问题吗?还是这个人脑袋有毛病啊?半斤和八两一样重?
在一边的王承恩听了皇帝的自言自语,正闹不明白这八两和半斤的问题,也有点意外,连忙小声提醒道:“皇上,这一斤就有十六两重啊!”
“切……叱……一斤十六两??这……”杨改革够郁闷,这怎么明朝的换算单位和自己原来的不一样。感情别人说的“半斤八两”,是一样重的意思,自己原来还以为这“半斤八两”说的是差不多重呢,都不满一斤,四舍五入,就都算一斤的意思呢。
“这,李爱卿,你再算算,这一丈方圆该有多少雨降下?”
“启禀陛下,一尺方圆得水半斤,一丈方圆得水五十斤。”李祖白飞快的报出了答案。
“嗯,这样啊!那一里方圆呢?能得多少斤水?”
“启禀陛下,这一里长就是150丈,所以,方圆一里大约得水一千一百万斤之巨。”这回李祖白算得比较久一点。算到这里,李祖白的额头已经冒汗不止了。这种“超级规模”数字的运算,李祖白已经觉得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那纸面上写的数字,已经是好几行了,草稿纸,已经花去好几张了。
“那么,这百里方圆呢?朕看这乌云滚滚,也不止百里。你且当百里算吧。”
下面的大臣已经吓傻了,方圆百里?这方圆一里就有一千一百万斤的水了,百里方圆……估摸着,当真是天文数字。
下面的大臣呆住了,我们的头顶上怎么会有这样多的水?不会吧?那倒下来怎么没砸死人?
真的有这样多?
假的?
真的?
迷惑!困惑!不解!郁闷!
各个大臣觉得自己的脑瓜不够用了,这一千一百万斤的水是多少啊?这数字写在纸上得用多少纸啊?
李祖白不由自主的颤抖起来。这种超级运算,让他耗尽了脑力。皇帝让他运算百里方圆的降水量,他估摸着,自己得用一张很大很大的纸才能完成运算,才能写下这数据。
“启禀陛下……臣……臣,臣需要……更大的纸张运算。”李祖白抹了抹额头的汗,决定运算。这种技术型的人,在自己熟知的领域遇到了挑战,则是越战越勇。是个执着的人。
“可以。”
很半天,李祖白终于哆哆嗦嗦的拿出了一份答案,但是不敢读,颤颤巍巍举过头顶,颤声道:“启禀陛下,这……这,这实在……是……是……我……我,臣,臣不敢念。”
大殿的大臣今天吃惊都吃了一箩筐了,现在再吃一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敢念的?都很好奇。
“大伴,你去帮助李爱卿念一下吧。”
“是,皇上。”王承恩答完就去帮李祖白念答案。
……
王承恩把纸拿在手上,眉头皱着,疑惑了半天,才大声念道:“一百一十二亿五千万……”
轰隆隆~!大殿里如同一阵巨雷想过。众大臣被这“天文”般的数字震惊了!
……
半响,都没人说话,都在心里消化和接受今天的这种事情。
天上怎么会有这样多的水?俺们从城头往下扔块砖,都能砸死人,这叫守城杀敌。那天上有百亿斤的水,掉下来,这叫什么?我们怎么没被砸死呢?奇怪!假的?
众大臣正在疑惑中!
杨改革忽然说了句:“这样多的水都在天上?为何朕就上不得天呢?想朕贵为天子,也想着有一天,能上天看看啊!”
噗~~~~~!
大殿里,众大臣,心里有了将满腔热血仰天狂喷的冲动。以缓解这句话对他们的冲击。
上天!这是多么一个天真的话题。
严肃!一定要严肃!不准笑出来!
憋闷,难受,吃惊,今日又再次大吃一斤,一些大臣仿佛被巨雷雷过,全身外焦里嫩。说不的话,做不得声。
第23章 春雨贵如油(三)
大殿里,静寂无声,无言以对。
众人的心思里,有如十八级台风肆虐过。今日这件事早已超过他们的预料和知识的范围,也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极限,超负荷运转的结果就是当机。
杨改革的话犹如投在平静池塘的一颗石子。“咚”的一声,激起层层的波浪,一层一层的向外传开。大明朝的这滩死水,又激起了一朵小浪花。
“众爱卿,谁可以为朕解惑?”
……
半天没人回话,不是冷场那样简单,许多大臣的眼睛已经直了,根本就没有注意还有个皇上。
过了一会,李祖白终于第一个回话了:“启禀皇上,这云雾轻灵,所以就能上升,奈何人太重,是不可能上天的。”
“李爱卿,那为何天上有一百亿之巨的水在朕的头顶?难道朕接下来的水是假的不成?”
“启禀皇上,微臣不敢,只是这水是无形之物,聚散无常,人不可能像水一样无形而又聚散,又如何上得了天呢?”李祖白的知识已经不怎么够用了,只能尽量的给皇帝解释。
这个问题,其实,学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宅男杨改革比他清楚的多。
“既然如此,这云雾轻,就能升腾,那为和不用布或者其他不透气的东西做成皮囊,束缚住这些云雾或者轻灵之气,这样不是可以上天了吗?”
杨改革的话有如一道霹雳,直击李祖白已经很脆弱的心灵。是啊!既然水都能上天,轻灵之气能飞腾,那为何不用东西束缚住这些气体,然后不是可以带着人飞腾了吗?
这~!皇帝是天才?李祖白心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来。
然后忽然发狂,叫道:“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帽子也甩到一边,披头散发,挥手乱跳,有如着魔一般,眼睛通红,乍一看,有如恶鬼上门。再加上这群臣呆滞的目光,眼神僵直,身形死板,猛一看,这太和门大殿就如同那阎王殿里一般的阴森恐怖。
“肃静!”一声大喝,大殿里顿时安静下来了。原来是持剑的“大汉将军”看这大殿里如同着魔一样的情景,心里也惧怕,这才忍不住发喊,叫醒这些人。
这他妈的太诡异了!持剑的“大汉将军”想到。
一个词:回阳了。
地上跪了一地的人,皆口呼有罪。
杨改革也难得和他们计较。
“众爱卿,今日之事过于惊人,没想到会这样,这都是朕的不好,引起朝臣们如此失态。唉!李祖白,朕觉得朕的这个想法是可行的,你就专门给朕做这个能个上天的东西吧,嗯,用一个口袋束缚住轻灵能上升的气,看能不能带人上天……”
话还没说完,群臣里就出来一个人反对:“启禀陛下,万万不可,陛下来万钧之躯,怎么能冒如此之险?万一出事,臣等有和面目去见先皇……”说着,还流泪了。
搞得其他大臣一窝蜂的对这件事叫停。
“……皇上不可啊!……皇上……祖宗基业啊!……”
“皇上千万别……”
“不可……”
……
杨改革用手压了压,大臣们才安静下来。
杨改革说道:“朕今日做这件事,是为了求证人能不能上天,并不是朕要亲自去试验。众位爱卿今日也看到了,这方圆百里范围就下了一百一十亿斤的水,一个人不过百十斤重,为何就不能托着人上天呢?”
杨改革的话让大臣们一时口塞,无语,确实,这一百多亿斤的水都能上天,那为何一个百十斤的人就上不得天?是啊!皇帝的想法也没错,用个袋子束缚住那些上天的气,不是就带着人上天了吗?
可是,人能上天?众大臣心里始终是不信,这与“常识”不符,肯定是假的。但是,今天,钦天监的李祖白给大家解释了天上有多少雨,也是事实,一时更是难以定论。俗话说,眼见为实,亲眼看到的事,要自己否认他,还是有难度。
杨改革继续说道:“嗯,李爱卿,今日你解惑有功,朕准备给你官升一级,你是几品官。”
杨改革的想法很简单,遇到这样一个“人才”,当然要好好用用。
“启禀皇上,这不可。”一个大臣还没等杨改革的话说完,就出来反对了。
杨改革很生气。凭什么读四书五经能做官,这样“学问”的人就做不得官了。难道做官全得经过你们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