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明末朱重八 >

第314章

明末朱重八-第314章

小说: 明末朱重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所有人都不知道,熊文灿之所以能招抚郑芝龙,原因是郑芝龙本来就想受抚了,两人属于一拍即合。后来剿灭刘香,赶走荷兰人,全是靠着郑芝龙的实力,熊文灿本人根本没出啥力气,一旦离开了郑芝龙,他屁事也干不成。

但是崇祯本就是识人不明之人,杨嗣昌的眼力也不怎么高明,所以两人都以为熊文灿是个人才,当下两人商议已定,决定调来熊文灿担当总督……

数日之后,朱元璋正在监督着手下的官员们组织百姓照料“早土豆”,突然见一探子风风火火跑了过来,手上拿着一份布告纸,递到朱元璋的面前,大声道:“将军,这是咱们的探子从山*西的驿道上劫来的,好像是皇帝发下来的什么诏书,兄弟们不识字,只知道这封诏书十分重要,是用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来的,便在驿卒换马的时候偷来了……请您过目。”

朱元璋随手接过来,翻开来看,这一看,脸色不由得就青了三分。

只见这封诏书是这样写的:“流寇蔓延既久,生民涂炭已极。不集兵会剿,贼不能速除;不多措钱粮,兵不能大举。帑部匮诎,设处无方。廷议改因粮为均输,暂累吾民一年,除此腹心大患。筹思再四,万非得已。……今责成所在抚按,大张榜示,备述朝廷为民除残、多方轸恤至意。遍集官吏,严行戒饬,递布乡村,详加劝谕,使远迩尽知,贫富均纳,果能遵行无扰,自然好义乐输,剿功告成,一体叙录。”

看完之后,他不由得长叹了一声道:“朱由检这个倒霉的孩子,他又被什么人给骗了?居然又要加赋税,他这是生怕百姓反得不够多吗?还要再逼反一批良民,给贼人增上几十万兵力。”)

四五四、和官兵做交易

崇祯十年,朝廷开始了征收“剿饷”的行动,大好江山,上亿百姓,又一次在税吏的催逼之下颤栗,崇祯的倒行逆驶已经到了难以挽回的程度,一时之间,良民百姓再度一怒而起,化身为贼。

闯王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老回回马守应、曹操罗汝才等人的实力均得到了不小的提升,军队的规模又一次扩大,朝廷的十面张网还没张得起来,剿匪的行动还没开始真正的展开,倒先把贼军捧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这时候的陕*西也有大批的百姓从四面八方涌入,潼关、武关两关门前人山人海,无数百姓拖儿带女请求朱军开关,让他们进入陕*西地界入朱军的伙。

这倒也算是巍为奇观了,此时驻守在潼关的头领是一座城和一朵云,驻守在武关的依然是杨洪,这两关的头领都不是王二那种天真烂漫正义感暴棚的人,看到难民狂涌而来,并没有立即开关民们进来,而是担心其中夹有官府的探子,因此一时半刻不敢开关。赶紧写了书信,请朱元璋定夺。

朱元璋大笔一批:“开关!”些许探子根本不放在他的眼里,朝廷要探就让他们探好了,岂有害怕探子而不收下这许多人口的道理?

结果这一开关就不可收拾了,从潼关和武关涌入陕*西的人口只是短短几日就有好几万,而且后面还在不停地跟着来人……由此可见,朝廷在百姓们的心目中已经跌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至于朱元璋本人。则来到了绥德!

绥德可以说是陕北的门户之地,从绥德向东,就是黄河渡口吴堡,这个叫吴堡的渡口,扼秦晋之要冲,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是陕*西通向华北的桥头堡。吴堡虽然名字里有一个“堡”字,其实是一个横跨黄河两岸的渡口城市。这里的黄河河面有接近一里宽,两岸都停泊着许多渡船,原本这些渡船每天引渡人客。十分繁忙。此时却根本不敢离岸。

原来吴堡的西岸一半,被许人杰领了一万朱军占着,而吴堡的东岸一半,则被孙承宗派遣了一只晋兵占着。两军隔渡口相望。处于一种非常微妙的气氛之中。

朱元璋带着一群心腹。赶到吴堡,走到江边坐定,许人杰便迎了过来。低声道:“对面的晋兵挡住了百姓们,不让他们渡河来投靠我们,现在那边已经集了数万百姓,哭声震天。”

朱元璋点了点头,向对岸眺望,一里宽的江面并不算远,对面河沿上的官兵表情都能依稀看得清楚,只见对面有许多百姓正在江边徘徊,对着朱军哭泣,而官兵而且长矛和朴刀驱赶他们,不让他们靠近岸边的渡船。

说起来山*西境内的百姓也挺惨的,因为山*西与陕*西之间隔了一条黄河,晋民要想入陕,必须经过渡口,但是渡口乃是兵家必争之地,朝廷岂有不派军队驻扎之理?所以他们全都被挡在了对岸,不像河南的百姓那么方便,河南百姓要入陕只需要走到潼关或武关之下哭喊一阵,朱军便放他们进去了,官兵根本就不可能将翻山越岭过去的百姓们全都挡住。

许人杰道:“对面的百姓哭喊声十分凄凉,我军士兵多有相救之心,但是……渡河作战实在太过困难,咱们办不到。”

朱元璋点了点头:“嗯!官兵在对面以逸待劳,只需等我们半渡而击之……”

许人杰问道:“那要怎么办?那些百姓全都放弃么?”

朱元璋摇了摇头,他怎么可能放弃大明朝的子民?于是挥手下令道:“从延安府运钱来,咱们找官兵赎人!”

许人杰大奇:“赎?这……这不可能吧,古往今来,哪有贼人出钱向官兵赎人回来的?只有官兵出钱从贼人那里赎人质的事情吧。何况……这不是浪费钱吗?”

朱元璋突然笑了:“一点都不浪费钱!朝廷倒行逆施,从百姓身上榨取钱财,而我军却仗义疏财,愿意为了百姓花钱消灾,这是一个绝好的提高名声的方法,凭什么不花这笔钱?这笔钱一旦花出去,百姓们就会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他们应该舍了性命跟着谁办事,全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许人杰这才明白过来,原来还有这么一说。

旁边的红娘子却不太理解了,她忍不住问道:“这种完全不合情理的要求,官兵应该不会答应吧,他们怎么可能和咱们这些贼人谈交易?我猜官兵见信就会立即撕成碎片!”

朱元璋笑道:“你不了解官……这些家伙一旦碰上捞钱的机会,哪有放它溜走的道理?别管咱们是不是贼,他们是不是官,既然有办法搞到钱,那当然是先搞到再说,反正这些百姓对于他们来说也不算什么,他们入不入陕,与镇守渡口的军官没有半分关系。”

红娘子将信将疑。

当下朱元璋一边派人去延安府运钱过来,一边写了书信,派人划小船送过岸去,表示愿意出钱赎买愿意去陕*西的百姓,开价五文铜钱一个。

红娘子满以为这封信会石沉大海,没想到只过了一个时辰,对面就派了一个心腹亲兵过来谈判来了,这名心腹亲兵一脸怂样,一看就是个打仗不在行,马屁梆梆响的类型,到了朱元璋的面前,他居然给朱元璋行了个大礼,嘴里叫道:“朱八大王有礼了,小人代表我们家将军来和您谈谈赎金的事……”

红娘子真是又好气又好笑,这也叫官兵?见了贼人居然恭敬有礼,你当有钱就是爷么?

朱元璋却已经见怪不怪,他低声道:“你们将军打算如何?”

那小兵道:“将军说,五文一个太便宜!”

红娘子心想:五文钱买个人确实太便宜,这简直是把人当草在卖。

却听那小兵道:“涨到十文一个,咱们就成交!”

红娘子哎了一声,险些站立不稳,心中大骂:十文在陕*西只能买到一斤土芋,你们把人当什么东西在买来卖去啊?

朱元璋道:“成,十文就十文,你们那边放一船人过来,我们就给你们送一吊钱过来,一手交钱一手交人,谁也不吃亏。哦,对了,小孩、老人、妇女要给我打个半价。”

那小兵也道:“这些人可以半价,但是青壮要涨到十五文。”

双方三言两语,就二一添作五,把几万百姓都给卖了,旁边的红娘子听得冷汗直流。她实在无法理解,这样的交易究竟是怎么可能谈得成的!想了许多天之后她才想明白,那名朝廷的军官卖的东西根本不是他自己的,他完全就是空手套白狼,不赚白不赚,所以才会这么痛快地答应下来。

红娘子确实是人生经历太浅了,她不知道这样的现象在中华巍巍五千年中真不算少见,把公家的东西拿去私自贱卖,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了,别说古代有,就算到了后世,所谓的“新时代”,照样有许多官僚把公家的东西拿去打折处理赚钱。警察会把收缴的毒品拿去卖给毒贩,质检局的驻虫会把没收来的假货拿去偷卖给小贩……这官场上的龌龊,一言怎能尽叙。

过了几天,朱元璋叫人从延安府运来的银两到了,官兵那边就乘着夜色,把难民们一船又一船地往着西岸运,其实按照大明的律法,百姓是不能离家太远的,一旦被士兵抓住,就要充军,但到了崇祯十年之时,天下早已混乱,百姓满天下流徙已成常态,这些官兵不但不管,还从中捞钱,却也是正常现象了。

百姓们被运到西岸,立即在岸边跪成一排,对着朱元璋感激涕零,因为他们在江面上错船而过时,听到了朱军士兵在数钱给官兵时说的一些只言片语,知道了他们是被贼人买过来的,不由得对这位善良的“贼王”敬佩不已。当然,那些人是得了朱元璋的吩咐,故意把这件事说给他们听的,他们却不知道了。

这几万百姓被区区十文钱买下来了人,还买下了心,从此以后对朱军忠心耿耿,这里就不详叙了。

将百姓全都接过来之后,许人杰又凑了过来,低声问道:“朱八哥,听说朝廷打算十面张网,全力剿灭我们,也不知道河对面的晋兵什么时候会开始渡河作战?我早就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就等他们过来的时候好打一个半渡而击的漂亮战役呢……”

朱元璋笑着摇了摇头道:“他们不会过来的!”

许人杰一听,顿时大为失望:“什么?十面张网了也不过来打咱们?那他们剿个屁匪啊。”

朱元璋道:“他们要打也会先打在四川流窜的三十六营,不会先来对付我们。”

许人杰奇道:“这是为何?”

朱元璋道:“陕*西已经被我们占据,对于朝廷来说,这里算是失地。而四川尚在朝廷手中,换了任何人来处理,都要先保住自己手上的地不失,再去夺回失地,哪有不管不顾自己手上的,先去抢别人碗里的道理?”)

四五五、黑杆兵

许人杰听说陕*西打不起来,官兵会先去四川,大为沮丧,因为这就意味着他不能打仗了,这对于他来说可不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

却听朱元璋道:“你不会闲着的,收拾一下东西,准备跟我入川。”

许人杰大吃一惊:“入川?入川去做什么?”

朱元璋脸色沉重地道:“入川去帮一把三十六营……这一次朝廷举倾国之兵,集二百多万两军饷,以十面之势压三十六营,我们如果不帮他们,他们就要完蛋了。”其实朱元璋是在危言耸听,因为他很清楚地知道朝廷的十面张网并没有把李自成和张献忠干掉,他们两人依旧活得好好的,数年之后将大明葬送。。。

但是朱元璋也知道一个小细节,在崇祯十年末朝廷十面张网之后,三十六营受到了重大的打击,李自成连吃数场败仗,最后只余下七骑跟他逃窜进入深山,史籍记为“息马深山”,隔了好几年才东山再起。

而张献忠也被朝廷逼得走投无路,最后在谷城接受了熊文灿的招抚,在谷城“造房数百间,买地种麦,与民间两平贸易”,直到崇祯十二年,张献部才重举义旗,再次造反。

他们两人低调了这几年倒是没什么问题,反正最终都能翻身,但是他们一低调下去,朱元璋就很危险了,朝廷的十二万大军如果从四面八方一起攻陕,那可不是朱元璋愿意看到的景象。他现在还没能完成充分的准备,不想和朝廷打这么大规模的硬仗。。。

因此,当下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历史!让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个怪物不要受到这么重大的挫拆,让他们能在这次大会剿中撑过来,继续流窜牵制朝廷。

听到朱元璋这么一说,许人杰顿时就精神了起来,大喜道:“太好了,入川入川,我又有仗打啦。”

朱元璋嗯了一声。然后问道:“我前几年教你训练的山地作战的士兵。你训练得如何了?”原来自崇祯八年荥阳大会之后,朱元璋就将川中白杆兵的战术教授给了许人杰,而许人杰也专门去组建了一只叫做“黑杆兵”的部队,这么多年来一直在训练。还没有投入到实战中过。这一次朱元璋打算入川。才顺口问起。(注:关于朱元璋教许人杰白杆兵战术的事,请查阅本书第三百七十二章。)

许人杰最喜欢鼓捣这些稀奇古怪的兵种,按后世的说法。这就是个发烧级的战术,他一听朱元璋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