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血沃轩辕 >

第157章

血沃轩辕-第157章

小说: 血沃轩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斌心中叹息,这崇祯虽然已经觉悟,但从小生长在皇家,所见所闻,无不是天下最阴暗的事情,国家败亡如此,却还在想着如何运用权势心机。可再仔细想去,他说的也没错,自己不想当皇帝,可旁人就未必没这心思了……

“朕得拜托你三件事。”崇祯实在走不动了,一屁股坐了下来:“第一,想办法帮朕找到子民,让他们隐姓埋名;第二个你总也姓朱,将来不要改了大明的国号;最后一个,就是帮朕报仇,将来带着李自成和金虏皇帝的头来祭奠朕!”

正说着,前方忽然疾驰而来数百骑,领先一员战将冲到面前,一见二人,下马就拜:“臣济南总兵李天齐拜见陛下、武英王,臣李天齐护驾来迟,万死之罪!”

“李天齐?朕听过你的大名,你是武英王麾下的大将啊。”崇祯笑着让他起来,看了看周围:“这里是什么地方?”

“回陛下,此处是得子岭,传说附近有座小山上的山神庙,求子最为灵验,故此得了这么个名字,这里已近山东地界,陛下勿忧。”李天齐起身道。

“得子岭,得子岭。”崇祯默念了几遍,忽然对李天齐说道:“李将军,你给朕找纸笔来。”

李天齐心中大是不满,情况如此危急,追兵就在后面,道这位皇上还有心思舞文弄墨,可看了一眼朱斌,终于还是心不甘情不愿地找来了纸笔。

崇祯略略想了会,在纸上一挥而就,却又从怀中拿出了一个印玺,盖好连着印玺一起交给了朱斌:“武英王,这东西,你留着。”

正在这个时候,就见一名江南军士兵快马而来:“回陛下,武英王,后面大约有近二百骑兵朝此奔袭而来,一柱香的功夫就到!”

“陛下,请上马!”朱斌大声说道。

崇祯却摇了摇头:“朕实在没有力气了,得子岭,这里就是朕的毙命之处了……”

其实谁都能看出,崇祯的确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也许他背上的伤势还不至于就要了命,但这位皇帝的心,却因为大明的败亡,而彻底地死了!

朱斌咬了咬牙,嘶声厉吼:“李天齐,给我把那些王八蛋全部宰了!”

“末将得令!”李天齐大声应道,翻身上马:“兄弟们,武英王有令,把那些王八蛋全部宰了,都跟着老子上啊!”

“大将出征胆气豪,什么样的王爷就有什么样的部下。”崇祯微笑着说道,向朱斌招了招手:“来,陪朕去那山神庙看看。”

这崇祯不知道哪来的力气,居然在朱斌的搀扶下,硬生生爬到了那座小山的山头,他并没有进去,只是在外面看着山神庙,出神地说道:

“神仙,神仙,为什么你就救不了大明的江山?”

忽然,他回头,从怀中拿出了那面被鲜血染成通红,从紫禁城一路带到这里的战旗:“武英王,朕再加封你为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兼蓟辽督师,加天下兵马大元帅,拿着这面战旗,去恢复我大明的江山,朕,求你了!”

朱斌接到战旗,一字一顿地说道:

“臣,忠勇武英王,江南总督,骁骑大将军朱由斌接旨!臣至多五年之内,誓必恢复我大明万里锦绣江山!”

崇祯脸上泛出了一阵红润,接着身子摇了摇,软软地倒了下去……

朱斌急忙将他抱在了怀里,轻声在他耳边说道:

“陛下,你知道吗,其实臣根本就不属于这个时代,臣来自几百年后,来自另外一个世界,大明,本来从陛下开始就亡了。可是朱斌向你保证,我决不会让这段历史在我眼前重演的!”

崇祯本已暗淡下去的眼神,忽然又恢复了几分生的光彩,他愣愣地看着朱斌,过了一会才说道:“天意,真的是天意,朕放心了,放心了……”

他慢慢地闭上了眼睛,嘴里喃喃地说道:“江山,江山……朕累了,累了十七年了,十七年……现在朕什么都不用管了,朕终于可以好好地睡一觉了……”

他睡了,再也不会睁开眼睛,这位一心想振兴大明,但却无力回天的皇上,就在这小小的山坡上,永别地告别了这片江山……

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一日,大明崇祯帝朱由检,因伤重死于得子岭!

朱斌放下崇祯的尸体,慢慢起身,他看着手中那面有鲜血染红的战旗,脸上没有悲哀,也没有一点的愤怒,他出奇地平静。

李天齐走上了山,见到崇祯的尸体,身子抖了一下:“王爷,追兵已被斩绝……王爷,陛下已经去了……你,你……”

朱斌让人害怕地笑了:“带着陛下的尸体,回江南,大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是为国难之日,命令江南全军戴孝,准备出征,恢复我大明万里江山!”

第248章 吴三桂的抉择

大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北京城破,闯贼五十万大军进入北京;十七年三月二十一日,崇祯帝朱由检死于一座小山岭上,为大明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

三月二十二日,忠勇武英王朱斌到达济南,在济南亲设灵堂,祭奠崇祯。武英王之所领地盘,自朱斌起,全部军民戴孝,江南、济南、台湾、澳门变成了白色的海洋。

二十六日,江南军之郑天瑞部、黄飙部、郭飞部、刘风部等江南军大部主力,出江南进发山东。亲自坐镇济南指挥的朱斌,严令于四月中旬前,全部控制山东各城!

同日,朱斌以忠勇武英王,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身份,发告大明子民书,书言崇祯虽去,大明未亡,江南军十万雄兵,誓死收复北京,一雪崇祯之恨,一雪大明之耻,凡天下军民忠勇之士起兵勤王!

山东战场的江南军根本就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各城接连被江南军所控制。武英王之名天下尽知,山东军民无不闻风而来。

但就在山东逐渐被江南军完全控制的时候,忠勇武英王朱由斌却忽然病了,而且病得相当沉重。甚至有风言,武英王是因感念崇祯之死而落下的病,可能已经活不过春天了……

……

而在这个时候的北京,从三月二十三日开始,以明投降大臣陈演、朱纯臣为首的官僚,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李自成“劝进”。在贼军方面的牛金星、宋献策等人,成天在忙着筹划新皇帝登极的事。

四月初一,在牛金星的布置下,文武官员再次“劝进”。闹得最起劲的是复社名士周钟。此人一面和魏大中的遗孤魏学濂联名向李自成提议安葬先帝,一面按照牛金星的意思写了一篇文章——《士见危致命论》,把改换门庭的他们,说成是识时务的俊杰。

牛金星对这篇文章赞赏不已,周钟因此而沾沾自喜,见到熟人就夸“牛老师”的知遇之恩。他还写了一篇“劝进表”,称颂李自成“比尧舜更多武功”,谴责崇祯皇帝是“独夫”。

北京的遗老以为是奇耻大辱,想不到魏学濂竟然要抢“头功”,对人说,“比尧舜更多武功”这些话是他想出来的,周钟根本想不到这点……

与此同时,向来打着所谓“迎闯王,不纳粮”,“三年不征,一民不杀”旗号的大顺军,在进入北京之后,繁华的北京城,也让他们开始迷失,逐渐暴露出他们的本性!

其一是所谓的“追赃助饷”,大顺政权以刘宗敏为首的官员,不分青红皂白,不加区别地把大明朝廷的官员统统认定为赃官,而且索要的数目之大让人触目惊心。

实在拿不出钱的官员竟向商人借贷,无银还要借绸缎充饷,使得商人钱货一空,市场混乱,完全超出了追赃的界限,弄到了失控的境地。

对拿不出钱的官员实行严刑拷打的大顺将领中,不管有刘宗敏这些人,还包括公认“用刑宽大仁义”的李岩……

而追赃助饷对大顺军自身的危害也极为严重,最明显的是在很大程度上败坏了军纪,彻底瓦解了军心。

大顺军士兵无饷是追赃助饷的原因,入城之后没有发饷,只有资饷于敌,这就很难加以控制。大顺军刚入城时,的确是秋毫无犯秩序井然的。而散居百姓家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先搜兵器火药,然后让百姓供应食物。没有丈夫的女子,强行发配给士兵,奸淫杀戮,用尽了一切暴行。稍微有些反抗的百姓,立刻被这些“义军”士兵杀死在刀下……

至于那位闯王李自成,和他的亲信将领,入宫后即将崇祯帝的宫女作为战利品进行瓜分。李自成、刘宗敏和李过各挑选了有姿色者三十人,牛金星、宋企郊等将领各得数人。

李自成未等登基,已经安居皇宫,过起皇帝的生活来。李自成入居大内,即唤娼妇和梨园数十人入宫,三月二十一日,明朝文武百官按照大顺政权的要求进宫朝见李自成,从早至晚,足足等了一天失望而归,李自成不过在宫中饮酒而已。

本来江南军在山东突然发起的攻势,让李自成感到了害怕,但随后传的朱由斌病重,即将不久于人世的消息,又让李自成大喜,彻底地放下心来!

李岩曾经进言,朱由斌此人诡计多端,只怕是以此来蒙蔽大顺军,但李自成完全没有放在心上,反而认为这是李岩在那杞人忧天。

唯一让李自成觉得有些担心的,就是同样手握精兵的吴吴三桂。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决定派遣降将唐通带了犒赏银子四万两,以及吴襄的家书,前往山海关招降吴吴三桂……

又说吴吴三桂在接到皇帝的圣旨,放弃宁远,率领兵马保卫京城后,三月二十日抵达丰润时,得知京城已经陷落,便退回山海关,与部下、父老一起遥望南面的京城,嚎啕大哭。

吴吴三桂入卫京师不成,返回山海关屯驻。他焦灼、苦闷;往事、眼前的种种事变,都涌上了心头……

自投身行伍以来,吴三桂一直驰骋于辽西大地,与清兵长年周旋。他以防边固疆自任,自恃关隘坚固,加之辽兵勇悍,料清兵也难以突破。他忧虑过时局艰难,却不曾想到贼军会如此迅速地把建都达两百余年的北京攻破,也不能想像庞大的明兵和众多如云的将官竟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他简直不敢相信眼前所发生的这一切。昨天,他还是堂堂的总兵官、平西伯,而今天,君王是亡国之君,他是亡国之臣。他又想到自己的家,父母与妹妹等亲人三十余口尚在北京,生死未明,吉凶未卜。一阵阵悬念而产生的隐忧撕扯着他的心。

他这时才感到自己真成了一个无国无家之人。他想到这里,不禁茫然,悲从中来。不过,可以肯定地说,他不会想到死,不会以身殉国。

要知道,他才三十三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他为什么要想到死呢?他还是一军的统帅,掌握四万人的强大武装力量,其中有三千余人还是他吴氏的子弟兵,凭借这个资本,他自信还会有作为的。今后怎么办?他徘徊不定,心里尚无定算。

投清吗?这一出路不能不在他思想中闪现过,但回顾以往他对清的一贯态度和他的基本思想,这时他不会想得那么多,或者可以说,他把这一想法暂时排除了……

投贼军?谁知道李自成能否立住脚跟,建立一代新王朝?再说还不清楚李自成对自己的态度,眼下也不能考虑。吴三桂正处在明清政权换代的十字路口,在他眼前摆着的这两条路,他必须做出选择,寻找出路。

他感到目前形势变化莫测,鹿死谁手,还不能作出肯定的结论。吴三桂估量了各方面的力量,权衡利害得失,还是采取了静观形势变化的态度。他要等待形势明朗,并且稳定下来以后再作打算。他觉得此着不失为万全而保险之计。所以,他在山海关按兵不动。

果如吴三桂所料,他选择的时刻很快来到。这就是李自成主动向吴三桂采取行动,向他发出了招抚的信息。李自成进入北京时,各镇将皆降,唯独吴三桂和朱由斌坐拥大军不降。

李自成他意识到了占有山海关的重要性,志在必得。他曾派明降将唐通、白广恩率部东攻滦州,作为夺取山海关的第一个步骤。但进攻没有得逞,被吴三桂击败,退回北京,吴三桂也没有追击,仍驻师关上。

而李自成最担心的是,驻兵山海关的吴三桂何去何从,对大顺政权至关重要。他深知吴三桂和他的辽兵都是勇兵悍将,实为大顺军的一支劲敌。

山海关距北京七百里路程,又跟清兵一关之隔,近在咫尺。因此,吴三桂进,可威胁北京;退,可凭山海之险固守;逃,可举足即至清兵营中。如若两者联合起来,将置农民军于险境。李自成想到吴三桂及其辽兵的存在,寝食不安。

当吴三桂接到唐通带给自己的信,父亲吴襄在信里说:

“明朝大势已去,天命难违,皇帝去世,父亲也危在旦夕。识时务的人也可以随机应变了。如果及早投降,不但能够得到嘉奖,而且可以成全孝子的名声。万一意气用事,一意孤行,兵败之后,父亲性命不保,你就身败名裂了……”

吴襄掌握在农民军手中,对劝降吴三桂起了直接作用。在授意唐通和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