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血沃轩辕 >

第150章

血沃轩辕-第150章

小说: 血沃轩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他一个人独自坐在那,嘴角边露出了一丝微笑:

“朱斌,朱斌,朕想你啊,当初朕给了你二十万两银子,让你将来放我一命,看来你,你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

在皇太极死后,葬昭陵,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皇太极突然病逝后,他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位,改元顺治。因为他年龄太小,众议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与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摄政。

皇太极死后仅一个月,济尔哈朗、多尔衮与诸王贝勒大臣便做出征宁远的决策,凡出征的将领大臣先除丧服,为出征做准备。

此次名为征宁远,实际是攻取宁远以西至山海关之间的中后所、中前所、前屯卫三城。他们的这一战术很明显,就是要先剪除防守薄弱的前屯卫三城,军事上叫避实击虚。夺取此三城,便切断了宁远与大本营山海关的联系,从而把宁远彻底孤立起来,再集中力量对它发动攻击。

崇祯十六年年九月十一日,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统领大军,携红衣炮和各种火器自沈阳出发,直奔宁远而来。

清军越过宁远,首先攻击中后所城。

攻城是在清军抵达中后所的第二天,即九月二十四日傍晚开始的。清军先填平壕堑,拥至城下,用云梯、挨牌攻城,红衣大炮轰击城墙。激战一夜,于次日将城轰开,明兵溃退,清兵随之入城,擒斩明游击吴良弼、都司王国安等二十余人,歼灭明马步兵四千五百人,俘虏达到了四千余人。

接着,九月二十九日转攻前屯卫,至十月一日破城,斩杀明总兵李辅明、袁尚仁等三十余员将官,又再次歼灭四千余人,俘获二千余人。

济尔哈朗乘胜扩大战果,派护军统领阿济格尼堪率部分八旗兵进攻中前所。守城的明总兵黄色得知前屯卫城已陷落,惊惶失措,弃城而逃。清军进入中前所,俘获千余人。

此次战役,前后不过七八天,明军做了力所能及的抵抗,很快被清军连连击败。明军到了这个时候已不堪一击,而清军却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对明军的战斗攻必克,战必胜。

中后所三城失陷了,从锦州至山海关四百里间如今只剩下宁远,它成了名副其实的一座孤城。虽然济尔哈朗、阿济格在夺取三城后并没有向宁远发起攻击,但它已完全处于清军的控制与包围之中。城内军民人心惶惶,不断有逃亡及降清的事发生。

吴三桂忧心忡忡,焦虑不安。他眼睁睁地看着清军把中后所三城逐一攻克。他还能有什么作为呢?他神不守舍,烦闷时,不由自主地登上城楼,举目远眺!

在大道上,满清侦察兵不断地出没;远处山峦,大明修建的烽火台、哨所、台堡林立,都已被清军夺占。

入夜,四周死一般的沉寂,只听得南边海潮涨落的涛声,偶尔隐隐传来几声牛角号声。吴三桂感到一阵心寒。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使自己的心情安静下来,他不知道等待他的将是什么命运。

他用忧郁的目光关注着局势的哪怕是微小的变化,寄托着某种期待,究竟期待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不过,有一点他是想得很明白的,这就是在三城失去之后,他感到他和他的将士们继续留在宁远已失去实际意义,坐以待毙,只能是为皇上尽忠了。

然而,人越是在危机时,求生欲越是强烈。这时,在他心里确实产生了欲求脱离险境的愿望。于是,他的思绪便集中到一点。倘在此时,圣上下旨调他离开该多好……

可谁知道哪一天才能做得到?他强烈相信自己是忠君的,在没得到朝廷的命令前,他决不能离开宁远城。况且,律法规定:“守土者擅弃封疆,律无赦。”他也不敢擅自弃宁远而逃的。他想到忠君报国,似乎又恢复了某种信心……

“总镇,金虏攻城的日子看来就在眼前了,咱们该怎么办啊?”参将林庆宗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在了吴三桂的身边,看着城外的清兵,担忧万分地说道。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吴三桂苦笑了一声:“想要开城决战,可咱们又没有这样的力量,困守孤城,又等不来援兵,听说现在连京师都已经危险了……这样下去,宁远早晚都会落在金虏的手里啊……”

林庆宗长长地叹息一声:“看来,咱们真的要做大明的忠臣孝子了,朝廷其实还是不信任总镇的,要不,也不会把老爷调到京城去了……”

吴三桂摇了摇头,也是重重地叹了口气,自己的父亲吴襄他作为“废将”已退休在家,闲居数年,连俸禄也给取消了。现在经蓟辽总督王永吉代为请求,崇祯批准给吴襄俸禄。这次又把吴襄调进京,还授予提督御营的要职。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崇祯为了害怕吴三桂这里出现问题,特刻意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做为了人质留在京城……

吴三桂烦躁地在城楼上走了两步,忽然眼前一亮,抓住林庆宗说道:“你明日就启程,速去江南,将我兄弟朱斌秘密请来,此人足智多谋,他一到来必有主意!”

武英王之名天下尽知,朱斌身后又有富裕的江南和强大的江南军以为依靠,林庆宗听了也是大喜:“总镇放心,末将这就刻日启程,一定将武英王请来……”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吴三桂的这一请,却不知引发了多少的故事,那些轰轰烈烈的战斗,那些视死如归的冲锋,也都即将在这一刻上演!

第240章 平西伯

作为吴三桂使者的林庆宗尚在路上,而中原的战局却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李自成同时分兵四出,追剿明军残部。明将白广恩、左光先、陈永福、马科、牛成虎等人见大势已去,都相继向贼军投降。陈永福因为曾射瞎李自成一只眼睛,本不敢投降,李自成折箭示信,表示不计前嫌,并封他为文水伯。

除在榆林城下遭到了坚强抵抗外,李自成军很快占领了陕甘宁夏等地。此时,大明的西北角几乎全在他掌握之中……

1644年终于到了!

这一年正是大明崇祯十七年,满清顺治元年。这一年,在这一年之内,不,几个月之中,甚至数日间,形势变化之大,恰似天翻地覆,大明建国近三百年之定局为之巨变。历史公平地给每个人特别是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提供了新的机遇,生死浮沉,荣辱升降,无不决于瞬息之间……

这一年的元旦,西安城大雪,日月无光;北京城里,则是风沙尘暴,咫尺不能见人。

李自成本拟在这一天登基称帝,但糟糕的天象搅坏了他的兴致,幸亏有人及时献上一副对联,叫做:“风云有会扶真主,日月无光灭大明”,这才算是圆了场。

但就是这一天,李自成也只是随便走了个过场,建国号“大顺”,年号“永昌”。他本人并没有正式称皇帝,仍称“顺王”。以西夏始祖李继迁为太祖,并追尊曾祖以下先人。

他又建中央政权机构,以牛金星为天佑殿大学士,位列丞相;以宋献策为军师。增置六政府尚书,设弘文馆、文谕院、谏议、直指使、从政、统会、尚契司、验马寺、知政使、书写房等官。以五等爵大封功臣。李自成建国改元,标志着流寇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预示着即将向大明政权发起最后的攻击……

正月初八这天,李自成统率百万大军自西安出发,东渡黄河,分两路向北京进军:一出山西,经太原、宁武、大同、宣化等地,趋居庸关;一出河南,经卫辉、彰德诸府,入河北,经邢台、河间,趋保定。然后,两路大军会师于北京!

其实在在大顺军内部,对北伐并不都是赞成的声音。

北伐派,以顾君恩为代表;而反对派,则以牛金星为代表。

牛金星绝不是担心北伐不能取得胜利,而是担心取得胜利之后,大顺军不能确保胜利的果实。对天下大局,牛金星要比顾君恩看得更远一些,他不但看到了一片大好的内战形势,更预见到了即将到来的满清入关。

虽然连牛金星都反对,但攻占富庶的北京城,推翻大明王朝这个巨大的诱惑,已经容不得大顺朝的首脑人物们冷静地思考了,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李自成,终于决定继续执行顾君恩计划,自山西北上攻北京。

而北京的崇祯也过得不开心。这一天,来朝贺新年的文武官员集体迟到,还站乱了朝班,文官站到武官列中,武官窜到文官队里。据说这一天,遥远的凤阳,也发生了地震。这不是一个吉利的兆头,冥冥似乎在预言这一年的血光之灾。

这一年是农历甲申年,这一年的天翻地覆,史称“甲申之变”!

李自成的侄子李过率先渡过黄河,李自成大军继进,于正月二十三日攻占重镇平阳,山西明军多望风而降。二月五日,大顺军进抵太原,两天后城陷,明守城官员大都慷慨死节,晋王朱求桂却投降了。

李自成在太原发布了永昌元年诏书,声讨大明王朝。但其中也承认,“君非甚暗”。→文¤人··书·¤·屋←然后又立刻分兵两路,南路刘芳亮出固关,入河北,自南面包围北京;李自成亲率北路军,拟自大同、宣府、居庸关,自西面攻北京。

在宁武关下,大顺军遭到了顽强抵抗。守宁武关的山西总兵官周遇吉,是大明朝大厦将之时,最后一个愿意死战殉节的将军。他坚守不降,给大顺军以沉重杀伤,李自成甚至一度想到放弃北伐。

最后,大顺军发挥人多势众的优势,分军数队,不计损失地轮番攻击,宁武关终于被攻陷。周遇吉督众巷战,马厥后又徒步格斗,亲手杀大顺军数十人,最后力尽被俘!

可他大骂不屈,被大顺军悬于高竿之上,乱箭射死,其尸体也被剁为碎片。周将军夫人刘氏,也率全家自焚而死,展现了大明臣子的威武不屈。

李自成因为在宁武关下损失惨重,几乎准备退回陕西。恰在此时,大同和宣府的守将却不约而同送来了降书。李自成大喜过望,遂决意继续北上。三月一日,大顺军占领大同,六日,占领宣府,兵锋所向,居庸关守将唐通也于三月十五日投降。

通向北京城的大门敞开了!

而此时,北京城正在遭受鼠疫的折磨,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在这次鼠疫中死去,在天灾人祸的折腾下,北京城已经完全丧失了抵抗力。三月十日,明昌平驻军因缺饷哗变。十六日,大顺军占领昌平明皇陵,当时只有十二座陵墓,并且将十二座享殿焚毁,并砍伐了所有的护陵松柏。

局势如此糟糕,大臣李明睿劝崇祯迁都南下,名目就叫做“亲征”。崇祯这时候还是显示了大明天子的骨气,不愿背上“逃天子”的骂名,断然拒绝了这一要求。

准备抵抗到底的崇祯,手里此刻调得动的,只剩下驻守宁远的吴三桂的数万人马。但是一旦调用吴三桂,势必只能放弃宁远,在这件事上,崇祯又犹豫起来,这个时候他想到了在北京城中吴三桂的父亲吴襄……

当日崇祯在中左门召见户兵两部和吴襄,征询弃地守关之策。

谁想吴襄明确而坚定地说:“祖宗之地尺寸不可弃!”

崇祯知他害怕承担“弃地”的责任,急忙对他解释说:“此朕为国家大计,绝对不是你们父子的责任……”随即话又转到三桂能否对付农民军:“贼军的攻势一日紧似一日,你认为吴三桂能抵挡住则军吗?”

吴襄胸有成竹地说道:“臣料定贼军远道而来,不过是做试探性的攻击,若是将臣的儿子调来,臣子必生擒之以献陛下!”

崇祯听吴襄说得如此轻松,不禁笑了出来:“逆闯已百万,怎么在你看来要消灭那么容易?”

“贼军声言百万之众,实际上都是些流民组成的乌合之众,他们还没有见到真正的精锐辽军是怎么样的。”吴襄大声保证道:“咱们过去屡战屡败,皆因诸将所率之兵毫无战斗力,遇贼军非溃即降,以五千人往,就等于给对方增加五千人;以一万人往,则又增加一万人,遂使贼军越聚越多,势力愈加壮大;相反,明兵势力越发衰落下去。而一旦遇到当初的武英王之强大江南军,贼军就溃不成军,如今贼军屡胜而骄,是因为没有遇到强劲的对手,若以臣子之兵当之,当立擒之!”

听到朱由斌的名字,崇祯沉默了会问道:“卿父子之兵几何?”

吴襄忙顿首请罪:“臣罪万死!臣兵按册八万,其实只有三万余人,因为非几个人的军粮才能养活一名士兵。此各边通弊,臣父子也是无奈行之。”

崇祯顿时大喜,随即又想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把宁远之兵调到江南,需要多少军饷?”

“百万!”【。52dzs。】吴襄连想也没想就答道。

崇祯一听“百万”,不禁吓了一跳:“就算宁远将士全来,又哪里用得着那么多军饷?”

“陛下,其实百万还是说少了。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