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第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忧国忧君的心思,又有谁能够体会?
《离骚》的由来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博闻强识,深知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对外交礼节也非常熟悉,善于外交辞令。因此他入朝就能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出外就能接待各国使节,处理对各诸侯国的外交事务。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
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因为屈原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有一次,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修订完成。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据为己有,但屈原不肯给他。他就对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的。但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大肆宣扬自己的功劳,说是‘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怀王听了,非常生气,对屈原日渐疏远。
楚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佞谄之徒所蒙蔽,颠倒是非,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屈原对此感到万分痛心,所以忧愁苦闷,沉郁深思而写成《离骚》。所谓“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屈原坚持公正,行为耿直,对君王一片忠心,竭尽才智,但是却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其处境可以说是极端困窘。他为了国家大公无私却被君王怀疑,尽心尽力为国君工作却被小人诽谤,怎能没有悲愤之情呢?屈原写作《离骚》,无非是为了抒发这种悲愤之情。这篇诗传到宫中,却成了子兰、靳尚等人攻击的材料,诬陷说屈原把怀王比作桀纣。怀王一怒,撤掉了屈原的官职。
忧国忠君
屈原被贬退之后,秦国派张仪出使楚国。张仪骗取了楚王的信任,使齐楚绝交。楚怀王此后一再被秦国侮辱,而屈原由于远在齐国出使,鞭长莫及也不能规劝楚王,只能干着急。
秦昭王时,秦楚结为姻亲。楚怀王忽然接到秦王的来信,请他到秦国武关地方,商谈秦楚永世友好的办法。怀王左思右想,决不下主意:要不去,只怕秦军向南进攻;要去呢,又怕秦国心怀叵测。怀王的小儿子子兰首先劝怀王:“秦王愿意和好,这机会可失不得。”靳尚也说:“走一遭儿,至少有几年太平。于是决定前往,出发前屈原伏在车前,大声恸哭,悲声说道:“大王啊!秦国如虎口,这危险冒不得哟!你要想想楚国的祖宗和百姓,不能单听小人的说话哟!”无奈楚王犹豫不决,靳尚站出来狠狠地对屈原说:“今天是大王出门的好日子,三闾大夫说这些丧气话什么意思?”然后吩咐侍从拉开屈原,扬鞭催马,簇拥着怀王走了。正如屈原所料,怀王刚一到秦国,就被扣押,最终落得客死他乡的可悲下场。
楚顷襄王继位后,任命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因为是子兰劝怀王入秦,楚国人都把此事的责任归罪于子兰。屈原对子兰的所作所为,也非常痛恨。虽然自己遭到放逐,却依然眷恋楚国,怀念怀王,时刻惦记着能重返朝廷,重振朝纲为国家效力。他总是希望国王能突然醒悟,他的荒唐行为一下子彻底改变。他总是不忘怀念君王,复兴国家,扭转局势,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流露这种心情。然而他终究无可奈何,也不可能再返朝廷了。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怀恨自己后勃然大怒,让上官大夫去向顷襄王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一生气,就把屈原放逐到了更为边远的地方。
屈原投江
顷襄王二十一年,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传来:秦将白起进攻楚国,占领郢都,楚国的宗庙和陵墓都被毁了。楚国要亡了!他沉浸在无限的悲哀之中,他头也不梳,脸也不洗,昏昏沉沉的,就这样走了几天,到了汨罗江边。他在清澈的江水里看见了自己的满头白发,心里像波浪一样翻腾起来。一位渔翁看到他,就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这里来呢?”屈原说:“全世界的人都污浊而只有我是干净的,大家都昏沉大醉而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我才被放逐了。”渔翁说:“一个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能随着世俗风气而转移,全社会的人都污浊,你为什么不在其中随波逐流?大家都昏沉大醉,你为什么不在其中吃点残羹剩酒呢?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般的品德,而使自己落了个被流放的下场呢?”屈原回答说:“我听说过,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身躯的人一定要把衣服上的尘土抖干净,人们又有谁愿意以清白之身,而受外界污垢的玷染呢?我宁愿跳入江水之内,葬身鱼腹之中,也不让自己的清白品德蒙受世俗的污染!”于是,屈原写下了著名的《怀沙》,然后怀抱石头,投入汨罗江自杀而死。
第175节:新读史记(下卷)(175)
青年才俊
贾生名叫贾谊,是西汉著名的大儒。贾谊所出的这个时代正是西汉政权刚刚建立的年代,它既给贾谊带来了施展才华的机遇,也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坎坷和痛苦。他是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贾谊十八岁即以能背《诗》《书》、通诸子百家言、善属文而闻名于郡中在当地成为知名人物。李斯的学生河南守吴公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对他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政绩卓著,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廷尉就借机推荐贾谊,说他年轻有才,精通诸子百家。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一职。
当时贾谊只有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从此,二十二岁的贾谊便踏上了仕途,成为西汉政治集团中的一员。
调任长沙
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与汉初的形势天差地别,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认为自己为国家效力、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为此贾谊干劲儿十足,立即提出了对朝廷各项制度的改革方案。这个方案涉及面非常广,包括朝服、律法、官制、乐理等各个方面。
当时正是汉文帝刚刚上台,天下并不稳定,一切对规章制度的信心都在重新建立的过程中,而贾谊帮助汉文帝治理国家井井有条,展现了过人的治国能力。汉文帝非常欣赏这个年轻人。但是,贾谊毕竟年轻,忽视了在朝为官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人际关系。或许,贾谊的内政能力能够和萧何这样的名家相提并论,但是在待人接物方面,二十多岁的贾谊实在是太差了。当时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但是,贾谊的才华遭到了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等人的嫉妒,而且他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都与他们相左,老臣们就决定要扳倒贾谊这个小孩。他们在文帝面前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汉文帝于是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改任他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贾谊一生太顺利了,受到这样的挫折难免有些举止失措,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天气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是因为是被贬到这里的,心中非常不愉快。在渡过湘水的时候,他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在赋文中他借凭吊屈原抒发了自己的抑郁之情。
转眼之间,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已有三年。一天,有一只鸮鸟飞进他的住宅,停在了座位旁边。楚国人把鸮叫做“服”,是不祥之物。贾谊原来就是因被贬来到长沙,又十分不适应长沙的气候,看到这个情景,更加悲痛伤感自觉去日无多,于是就写下了一篇赋文来自我安慰。这两篇文章文采斐然,但是或多或少地都有些那么牢骚的意思,传到汉文帝那里,刘恒在感叹贾谊的文采之余,也时常怀念那个很有才气的小伙子。
天妒英才
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在接受神灵的降福保佑。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深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的老师。
好运开始掉头了,贾谊应该吸取当年的教训,收起锋芒,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在政治上求得更大的发挥。但是贾谊还是老样子,汉文帝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反对汉文帝封赏更多的刘氏宗室成员,认为这样将来必然引起国家动荡。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这确实是有眼光的,但是时机不对,汉文帝也不肯听从。贾谊还因此又把各位诸侯王们都得罪了,仕途再次蒙上了一层阴影。
第176节:新读史记(下卷)(176)
几年之后,粱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没有机会在政治上一展才华,就都把心血放在梁怀王身上,渴望将来有所作为。现在梁怀王死了,贾谊一方面觉得自己当老师的有责任;另一方面觉得自己的理想彻底破灭,于是悲痛欲绝,常常哭泣。贾谊的身体本来就不太好,现在又是这样一个状况,很快就垮掉了。转过年来,贾谊去世,年仅三十三岁。
初露锋芒
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表字为长卿。他少年时喜欢读书,学习过剑术,所以,他的父亲给他取名叫犬子。司马相如在他的求学过程中,十分仰慕蔺相如的为人,因此,他把名字改为相如。
后来,司马相如家里出资给他捐买了个郎官的职位,他得以侍奉孝景帝,担任了武骑常侍,但这不是他所喜好的工作。汉景帝不喜欢辞赋,但是他的弟弟梁孝王却与他相反。一次,梁孝王进京朝见,跟随而来的有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县人庄忌先生等,这些都是知识渊博、口才极佳的人。司马相如见到他们后,十分羡慕他们的人生道路,于是,便以生病为由辞去了官职,旅居梁国。梁孝王让他和诸位儒生住在一起,司马相如终于有机会与儒生、游说之士朝夕相处、互相学习,在几年以后,写出了其大作《子虚赋》。
归乡蛰伏
正当司马相如春风得意的时候,梁孝王突然去世了,他门下的宾客、儒生等都一哄而散,司马相如失去了生活来源陷入了困境,也无奈地返回了家中。他平时与临邛县令王吉的私交很好,王吉曾经对他说:“你长时间地在外游学求官,如果遇到了什么不顺利的事情,尽可以来找我。”于是,司马相如便去投奔了王吉,被他安排住在城内的都亭里。
王吉每天都去拜访司马相如,并且竭力表现出恭敬的样子。最初,司马相如还以礼相见,后来,他逐渐觉察出王吉有些不情愿,就派人谢绝了王吉的拜访。这让王吉心里很不是滋味,因此,在日后,他就表现得更加谨慎、恭敬。
临邛县里有很多有钱人,其中,卓王孙家里就有奴仆八百人,而程郑家里也有几百个奴仆。有一次,他们两个人互相商量说:“听说县令府上有位贵客,我们最好准备酒食来宴请他一下。”此外,两人还同时邀请了县令。县令到来后,卓家的客人已经上百了。快到中午了,卓家便派人去请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却以身体不适为借口推托掉了。看到司马相如不来,王吉不敢动一筷子的酒食,他只得亲自去迎请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不得已,便勉强前往。
姻缘巧合
司马相如到临邛时,有车马跟随,而他的仪表又雍容娴雅,十分潇洒,全城的人都想一睹他的俊秀容貌。很多人都是冲着他来的,司马相如入座后,果然满席的客人都被他的风采所倾倒。宴会进行到酒酣兴起的时候,王吉给司马相如奉上了一把琴,对他说:“我私下里听说,长卿喜欢弹琴,希望您弹上一曲为大家助助兴!”司马相如盛情难却,就弹奏了几曲。当时,卓王孙有个女儿叫卓文君,她刚刚守寡,十分喜欢音乐。所以,司马相如便和王吉你一曲我一曲地交相弹奏,用琴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