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 >

第55章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第55章

小说: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做了什么坏事,所以才狼狈为奸。”皇帝命令此事交给廷尉处理。

  第149节:新读史记(下卷)(149)

  那时鲁谒居已经病死,事情牵连到他的弟弟,就把他弟弟拘禁起来。张汤审理别的囚犯时,看到鲁谒居的弟弟,就假装没理睬他,表示自己没有护私,找机会再暗中帮助他。鲁谒居的弟弟以为张汤故意不理睬他,心中不平,就让人上告张汤和鲁谒居共同匿名陷害李文的事情。这事交给减宣处理,减宣曾同张汤有嫌隙,他接过案子,把案情查得水落石出,但还没来得及上报。
  长史积怨
  正巧有人偷挖了孝文帝陵园里的殉葬钱,丞相庄青翟同张汤约定一同去谢罪。到了皇上面前,张汤心想只有丞相必须按四季巡视陵园,丞相应当谢罪,与他没关系,就不肯谢罪。丞相谢罪后,皇上就派御史张汤查办此事。张汤想按法律条文判丞相明知故纵的罪过,丞相忧虑不已。而丞相手下的三个长史都曾遭张汤欺压,对他忌恨,正想设计陷害。
  其中一个长史叫朱买臣,他是会稽人。庄助让人向皇帝推荐朱买臣,朱买臣因为熟悉《楚辞》,和庄助一同得到皇上的宠幸,从侍中升为太中大夫。这时张汤还是个小官,在朱买臣等面前下跪听差遣。不久,张汤当了廷尉,在办理淮南王案件时排挤庄助,朱买臣对此十分不满。等张汤当了御史大夫,朱买臣因犯法被撤了官。他前去拜见张汤,张汤坐在椅子上接见朱买臣,他的属官也没有对朱买臣以礼相待。朱买臣对此深怨不已,恨不得把张汤整死。另外两个长史一个是王朝,他是齐地人,凭着儒家学说当了右内史;另一个是边通,是个性格刚强暴戾的强悍之人,曾两次做过济南王的丞相。从前,他们都比张汤的官大,不久因犯法降为长史,却要对张汤行屈体跪拜之礼。张汤因为屡次兼任丞相的职务,知道这三个长史原来地位很高,就常常欺压他们,结果双方的矛盾也就越积越深了。
  含怨自杀
  三位长史合谋对庄青翟说:“开始张汤同你约定一起向皇上谢罪,紧接着就出卖了你。现在又要审理你,他这是想取代你的职位。我们知道张汤的不法隐私,咱们可以一起扳倒他。”丞相于是就派属吏逮捕审理张汤的朋友田信等人。田信是个商人,张汤常将皇上奏准还没颁布的经济法令提前告诉田信,田信就提前囤积物资,大发横财,然后同张汤分赃。丞相将这些事情上报给了皇帝。皇上就故意向张汤问道:“我所要做的事,有的商人会预先知道此事,趁机囤积货物,这好像有人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他们一样。”张汤当然不敢承认是自己泄漏了消息,于是假装惊讶地说:“一定有人偷偷泄漏了消息。”这样武帝心里对张汤就产生了怀疑。
  这时减宣也上奏了张汤和鲁谒居犯法的事。武帝果然以为张汤表面忠厚内心狡诈,欺君罔上,就派人审问张汤。张汤却对自己的罪过一概不予承认,心中还愤愤不服。于是皇上又派赵禹审问张汤。赵禹责备张汤说:“皇上怎能不知道情况呢?你办理案件时,被你夷灭家族的有多少人啊?如今人家告你的罪状都有证据,天子处理你的案子十分为难,想让你自杀认罪,你又何必在这里抵赖呢?”张汤只得写信谢罪说:“张汤没有尺寸之功,起初只当文书小吏,陛下宠幸我,让我位列三公之位。我无法推卸罪责,只能伏法。然而阴谋陷害张汤的罪人就是三位长史。”张汤上书之后就自杀了。后来,汉武帝又怜惜张汤,把三位长史处死了。丞相庄青翟也因此自杀,竟造成了两败俱伤的下场。
  杀人如麻的王温舒
  王温舒是阳陵(今陕西省高陵县西南)人,年轻时曾干过盗墓的勾当。他后来当了小官,因善于处理案件慢慢升为御史。他督捕盗贼,杀死了很多人,逐渐升迁为广平都尉。他选择郡中十余个豪强做他的助手。因为他手中掌握他们每个人的罪行,所以能控制他们为自己效力。他到任后,齐地和赵地的盗贼都不敢接近广平郡,广平郡也因此道不拾遗。皇上听说后,就升任王温舒为河内太守。
  王温舒在广平时,就很了解河内的豪强奸猾人家。他到河内后,下令郡府准备五十匹私马,安置在从河内到长安的驿站中。他用在广平郡的办法安排了手下官吏,就开始逮捕郡中豪强奸诈的人。经他查出的豪强奸猾相连坐的有一千余家。他上书请示皇上,罪行大的就灭族,罪行小的处死,财产全部没收。由于提前安排了驿站,所以保证了他的奏书送走不过两三日,就可以得到皇上的答复。河内人都很奇怪王温舒的神速。他在任三个月,所杀豪强竟至于流血十余里。河内郡内再也没人敢随便说话,也无人敢在夜晚出行,晚上也听不到犬吠之声。少数没抓到的罪犯,都逃到附近的郡国,但王温舒一直把他们追捕回来才算完事。

  第150节:新读史记(下卷)(150)

  皇上以为他才能出众,就将他升为中尉。他治理政事还是效仿河内的办法,调来那些著名的酷吏同他一起共事。一开始,因为义纵当内史,王温舒惧怕他,还没有敢任性去实行酷政。后来义纵被处死了,张汤下台之后,王温舒担任了中尉就可为所欲为了。
  唯权是图
  王温舒文化水平很低,办事不分青红皂白,脑子也很糊涂,就是敢杀人。担任中尉后,他很高兴觉得可以施展抱负了。因为他熟悉关中习俗,了解当地豪强和凶恶的官吏,所以豪强和凶恶官吏都愿意为他出力,为他出谋划策。当地的盗贼和凶恶少年就用设检举箱的办法,搜集告发别人的情报,还设置特定官员督察违法犯罪的人和盗贼。
  王温舒为人嘴还很甜,善于巴结有权势的人,他对待没有权势的人就像对待奴仆一样。有权势的人家,即使违法乱纪的事堆积如山,他也不去管。无权势的,就是高贵的皇亲,他也一定要欺侮。他玩弄法令条文,玩弄文笔设计陷害下层的一些触犯刑法的平民,好威迫上层豪强听话。对于违法犯罪的人,一定深究他们的罪过,许多人都被打得皮开肉绽。或惨死狱中,或判决有罪,没有一个人能走出监狱。
  人们说他的得力部下就像戴着帽子的猛虎一样。于是在中尉管辖范围的奸猾之人,都隐伏不敢出来,有权势的人就替他宣扬名声,称赞他的政绩。在他担任中尉的几年里,他的属官大多因为他包庇豪强权门的机会收受财物变得富有起来。
  夷灭五族
  后来,王温舒因触犯天子而被免官。汉武帝想修建通天台,但发现没有人可以役使。王温舒就建议考核中尉部下逃避兵役的人,结果查出几万人可去参加劳动。皇上很高兴,就任命他为少府,后又改任右内吏。他处理政事同从前一样,上任后违法乱纪的事就得到了遏制。此后他又一次丢官,但很快又被皇帝委任。
  汉武帝下令征讨大宛的军队时,朝廷下令征召豪强官吏,王温舒却把他的属官华成隐藏起来。这时,又有人告发他收受贿赂和其他一些罪责,罪行之重应当灭族,王温舒畏罪自杀了。这时,他的两个弟弟以及两个姻亲之家,也各自因为犯罪而被灭族。光禄徐自为说:“可悲啊,古代有诛灭三族的事情,而王温舒犯罪竟至于同时夷灭五族!”
  盗贼遍布
  自从王温舒用严酷凶残的手段处理政事受到朝廷的青睐后,各级官吏都开始效法王温舒。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是百姓一不小心就会触犯法律,所谓官逼民反,刑法越严到了苛刻的地步,只会使天下的盗贼越来越多。他们大的团伙多达数千人,擅自称王称号,攻打城池,夺取兵器,释放罪犯,拘捕惩罚郡太守、都尉,杀死二千石的官员,发布檄文,催促各县为他们准备粮食。小的团伙也有几百人,至于劫掠乡村的多得数也数不过来。
  于是武帝开始派御史中丞、丞相长史督办剿灭之事,但还是不能禁止。天子又派官员拿着符节,发兵攻击,有时剿灭大的团伙时,应该处死的竟多至一万多人。还有那些私通盗贼,供应粮食遭到株连的多达数千人。至于犯罪的首领,往往几年之后才能抓住。此时,那些被打败走散逃跑的士卒又聚集成党,占据险要的山川反叛。他们往往聚众躲藏在偏僻易守难攻的地方,朝廷对他们无可奈何。
  后来,朝廷颁行“沈命法”,如果当地群盗产生而官吏没有发觉,或发觉了却没有捕捉到规定的数额,有关主持此事的官员都要处死。从此以后,官员怕被诛杀,纵然有盗贼也不敢上报。就算上报,上级官府害怕捕不到盗贼,为避免遭到连累,也不敢向上汇报。所以天下的盗贼越来越多,而政府上下互相隐瞒,玩弄文辞,期望逃避法律制裁。
  事必躬亲的减宣
  减宣是杨县(今山西省洪洞县西南)人,他因为政绩突出,被调到河东太守府任职。将军卫青派人到河东买马,看到减宣才能出众,就向皇上推荐,于是他被征召到京城当了大厩丞。他当官做事很公平,因此得以逐渐升任。皇上派他处理主父偃和淮南王造反的案件,他充分利用法律条文深究罪责,杀了很多人,他因敢于判决疑难案件而备受称赞。

  第151节:新读史记(下卷)(151)

  他屡次被免官又屡次被起用,担任御史及中丞之官差不多有二十年。王温舒免去中尉之官后,减宣担任左内史一职。他管理米盐之事,无论事情大小都要亲自经手,亲自安排县中各部门的财产器物,县令和县丞也不得擅自改动,如果他们敢不服从命令,减宣甚至对他们处以重刑。同时为官几年,其他各郡郡守都只能办好一些小事而已,但是唯独减宣能从小事办到大事,凭借他的力量保证政策顺利推行下去。
  后来,因为他的属官成信与他结怨。成信逃走藏到上林苑中,减宣派郿县县令杀死了成信。官吏和士卒射杀成信时,不小心射中了上林苑的大门。减宣被交付法官判罪,法官认为他犯了大逆不道之罪,减宣只得被迫自杀。
  不循古法的杜周
  杜周是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南)杜衍人。义纵当南阳太守时,把杜周当做得力助手,荐举他做了廷尉史。他服侍张汤,深得张汤赏识。张汤屡次说他才能出众,官职升到御史。皇帝派他审理边境士卒逃亡的案件,很多人被他判处死刑。他上奏的事情很合乎皇上的心意,他同减宣相接替,担任中丞十多年。
  杜周治理政事与减宣相类似,但是他处事慎重迟缓,外表宽松,内心苛刻。减宣当左内史时,杜周为廷尉,他治理政事仿效张汤,善于窥测皇上的意图。皇上想要排挤的,就趁机加以陷害;皇上想要宽释的,就长期囚禁待审,替他申诉冤情。他的门客有人责备杜周说:“为皇上断案,不遵循三尺法律,却专以皇上的意旨来断案。作为法官应当这样吗?”杜周说:“三尺法律是怎样产生的?从前的国君认为对的就写成法律,后来的国君认为对的就记载为法令。适合当时的情况就是正确的,何必要遵循古代法律呢?”
  杜周中途被罢官,后来当了执金吾,负责追捕盗贼。他曾逮捕查办桑弘羊和卫皇后兄弟的儿子,十分地苛刻残酷。天子认为他尽职无私,就升任他为御史大夫。他的两个儿子都当了郡守。他治理政事残暴酷烈比王温舒等更厉害。杜周开始当廷史时,只有一匹马,而且配备不全;等到他位列三公,子孙都当了高官,家中钱财积累也多达好多万了。
  初露头角
  张释之是西汉文帝时南阳堵阳县(今河南方城东)人。早年和他的哥哥张仲生活在一起。张释之很早就当上了汉朝的下级官吏骑郎,那是家里掏了几个钱,并不是他的本事的缘故。但是他的官运很糟糕,侍奉汉文帝,十年了都没有得到升迁,默默无闻。张释之的交游比较广泛,但是因为职位比较低,所以俸禄远远不够开销。当时张释之和自己的兄长住在一起,所以常常要花老哥的银子,时间一长,他老哥的产业也大大地受到影响。不过张释之老哥的为人真是不错,一点儿也不埋怨弟弟,倒是张释之自己过意不去了。张释之说:“做郎官这么长时间,当官当得连老哥的财产都跟着减少,这还当个什么劲?”于是他就决定要离职不干。
  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觉得让他离去是朝廷的损失,就请求汉文帝调补他做谒者。汉文帝这个人也不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的人,于是就把张释之叫到面前试试底细。张释之可能有些紧张,开始时没有搞清楚状况,就大谈特谈利国利民的大计方针,结果刘恒听得有些不耐烦,说:“说些接近现实生活的事,不要高谈阔论,说些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