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黄沙百战穿金甲 >

第284章

黄沙百战穿金甲-第284章

小说: 黄沙百战穿金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是守城,并不需要冲锋陷阵。他就只穿了一件皮甲,接到劝降信,他不断地掂量,一时难以决断,在王洪心目中,大辽和大周没有区别,关键是看那边更强。

第二天,王洪正在城墙下的军营里呼呼大睡。忽听城墙上鼓声、叫声大作,他提起长枪,几步就窜上了城墙,只见漕运河上帆墙如林,沿河西岸兵马如蚁,王洪没有想到大周军队如此众多,看了一会,对着亲卫喊道:“快给我拿汉服出来。”

亲卫飞一般地朝城墙下跑去,不一会,就取过一套衣服。王洪脱下契丹军服。对亲卫道:“把衣服拿下去放好,别弄脏了。”换上汉服,王洪悄悄地对身边地副将道:“周军势大。不如投降吧。”副将是王洪地心腹,跟随王洪时间已很久了,他看着王洪换上汉装,已猜到了他的心思,就道:“我们本是中国人,现在是重归故国,正是顺应了民心。”

宁州全城有九里长,全城守军不过三千人,站在城墙上稀稀拉拉,而且大周军队来得突然。城墙上的防务也极不完善,擂木、石块等战具在匆忙间也没有备齐。

王洪已有很久没有穿中原衣服了,契丹人地衣服要比汉服相对窄一些,中原衣服初初上身,王洪只觉得浑身不自在,他左扭右扯了一会,感觉才稍好一点,他观察了一会周军的阵势,对副将道:“让全城青壮年全部上城。拿上木棍或其他称手的武器,不要让周军瞧轻了。

副将跟随王洪多年,素知王洪多智,听到如此安排,脑筋转了几转,就料到这是为了以后投降增加些份量,就乐呵呵地下了城墙。

柴荣身穿银色铠甲,在侯大勇、李继勋等众将地簇拥之下,来到了宁州城下。柴荣观察了一会城墙的防务,对紧跟在身边的侯大勇道:“城墙上不过三四千人,安能挡得住大军一击。”正在说话间,只听得城头鼓点一阵紧似一阵,城墙人头攒动,竟有上万人之多。

侯大勇视力极好,他抑望城墙,在人头不断增加的时候,发现城头越来越多的是没有衣甲的老百姓。在侯大勇的模糊地记忆中,柴荣北伐可以说是兵不血刃就夺取了幽州北面诸镇,没有遇到特别激烈地抵抗,但是,眼前的宁州城,守军似乎准备进行坚决的抵抗。

“难道,历史又发生了改变?”正在胡思,赵匡胤“泼喇喇”提马过来。

“守将王洪是员汉将,这厮胆小如鼠,铁骑军到达宁州之后,就一直高挂免战牌,任凭军士们百般辱骂,就是不出来交战。”

赵匡胤身材壮实,头盔下是一张神采奕奕的国字脸,并未下马,在马上向柴荣行了一个干脆的军礼。在朝堂上,赵匡胤总是恭敬谦和,而此时一身戎装,威风凛凛,八面威风。正显英雄本色。

柴荣一脸轻松,他用马鞭指着城墙道:“赵将军,此战是北伐第一仗,只许胜不许败,你有何良策?”

赵匡胤胸有成竹地一笑,道:“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这宁州城不过数千守军,面对十万大周禁军,想要守住九里长的城墙,根本是痴人说梦,臣在德州之时,听闻这宁州守将王洪为人极为狡滑,并不是一员敢打硬仗的猛将,他如此之举,就如商人一样,为自己多捞一些本钱,有待价而沽之意。”

赵匡胤之言,深合侯大勇的心意,他暗道:“难怪禁军征伐,每战皆用赵匡胤,这乱世英豪果然是了得,并非徒有虚名之人。”

赵匡胤笑道:“如不出臣所料,今日中午,就能在宁州城内温酒烹羊。”赵匡胤一提马缰,带着四名亲卫,奔向宁州城墙,赵匡胤五人全是清一色地黑马,而马蹄均有白色印迹,二十个白色马蹄翻飞,转眼间来到了宁州城墙之下。

赵匡胤深吸一口气,对着城墙吼道:“我是大周铁骑军统领赵匡胤,宁州守将王洪听着,你本汉家儿郎,岂能做契丹走狗,现在大军已至,正是回归大周的好机会。”

王洪对副将道:“原来此将就是大名鼎鼎地赵匡胤,不知侯大勇是否也在大军之中。”侯大勇率领黑雕军在河套破了契丹名将耶律大光地数万大军,只是此战之光辉,被柴荣南征的胜利所掩盖,但是在契丹军中,侯大勇之名却是如雷贯耳,远在赵匡胤之上。

王洪探出城垛,道:“向来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要想取城,只管攻来。”副将看着周军黑压压一片,而且运河中还不断有战船开来,担心地道:“大帅,周军势大,若他们一怒攻城,应该如何是好?”王洪拈须摇头道:“赵匡胤也算是大周名将,凡是名将定是读过些兵书的,所以一般在攻城前都会尽力劝降,不会轻易损兵攻城。”

果然,赵匡胤又道:“王将军要为全城百姓作想,若要抵抗,破城之日,定然片甲不留。”

侯大勇在一旁看着,就如在看戏,这北伐第一仗,居然是嘴仗。

王洪没有回话,他慢慢地走到角楼上,对着军士们道:“军士们,周军势大,宁州城肯定守不住了,你们说,是战还是降?”

城楼上只有极少数地契丹人,他们面色苍白地看着城外的周军,城破之时,汉人或许能够免于一死,而他们则必将九死一生。一名契丹军士猛地抽出腰刀,狂吼道:“你们这些胆小鬼,还是不是男人。”话没有说完,一名汉军猛地一刀从其背部刺入,这一刀直入内脏,契丹军士“啊”地一声,重重地摔落在城墙上。

这一下如捅了马蜂窝,百多名契丹人纷纷抽刀抵抗,此时城墙上除了三千多汉军,还有上万的普勇老百姓,他们明知必死,可还是拼死反扑。

在契丹军士身边有不少老百姓,他们在城里已和契丹人生活了二三十年,在心里其实已模糊了契丹人和汉人的界限,因此,完全没有提防到身边还有契丹军士,在契丹军士疯狂砍杀下,一时手足无措,转眼间城墙上就倒了血肉横飞。契丹军士毕竟人少,等到汉军清醒过来之后,一阵砍杀,契丹军士全部倒在血泊之中。

王洪身边有十几名武艺高强的亲卫,因此,他抱着双手看着城墙上的格斗,战斗结束之后,他狠狠地骂道:“老子待他们不薄,却在这里反水,真应了那句古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奶奶的。”

城头众将都静静地看着城头上的骚动。

过了一会,王洪站在角楼上,大喊道:“我是宁州刺史王洪,赵将军,我想问一句话,若我献城以后,能否保证将士和百姓的安全,如果不能保证,大家就来个鱼死网破。”

赵匡胤已知事情成了,他“哈、哈”笑道:“天朝军队,军纪严明,岂能枉杀百姓。”柴荣见城墙上王洪还在犹豫,提马上前,道:“王洪听着,只要你肯投降,朕保证全城百姓无事,你还可官居原职。”

王洪听了“朕”字,知道陛下柴荣也来了,心中大喜,对副将道:“陛下金口玉牙,而且当着三军的面所许下地诺言,料来不会有变。”他从角楼上下来,道:“开城门,出城迎接陛下。”此时副将心中直懊恼,“怎么自己就没有换上汉服。”

只听几声炮响,宁州城门慢慢打开了,吊桥也“嘎、嘎”地放了下来,不一会,一员汉将带着三千兵将,从城门处“哗拉拉”涌了出来,他们在柴荣马头数百步,一齐跪下来。“吾皇万岁万万岁”,如满天的蝙蝠,轰然飞起。

第218章 决战幽云(八)

大周禁军虽然号称为大周第一强军,但是,禁军中的骑兵臼耐饼不高,铁骑军是北伐先锋军,二万人的部队中有骑兵四千,这个比例和其他部队相比已是极高的。

大周马匹缺少的主要原因还是产马地的逐步丢失,这个恶果在唐时已经显现,当时安西诸军承担着极为繁重的边防任务,但是安西诸军的马匹比例极少,据《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略云:安西节度使,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国,管戍兵二万四千人,马二千七百匹。而战马比例最高的是河西诸军,河西节度使有军队七万三千人,战马有一万九千四百匹,比例也就有27%左右。

大周此时尚未统一,又丢掉了幽云十六州,战马来源比之唐朝更有不足,禁军中骑兵比例能达到208,已是极为难得了。

只有黑雕军是众军的例外,黑雕军长年镇守西部边境,收服了浑末部吐番人和清水河流域,得到了极为良好的产马地,因此,黑雕军就如一直胡人军队一样,骑兵占了部队的绝大多数。

一千禁军骑兵,在何五郎的率领之下,沿着拒马河西岸,直扑易县北部的瓦桥渡口。

柴荣北伐的战术分为二步,第一步就是收服拒马河南岸的三关三镇,而且他并没有按照常理出招,而是以拒马河为界,最先攻取最为北边的益津关和瓦桥关,另外派出一支奇兵在拒马河沿岸袭扰敌军,切断拒马河两岸契丹军的联系,若顺利占领了益津关和瓦桥关,则益津关和瓦桥关更南面的莫州、瀛州和淤口关就被周军完全包围,成为瓮中之鳖。按照大周派往契丹细作的情报,三关三镇均为汉将,在被包围的不利情况之下,十有八九会选择投降。

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也是侯大勇向柴荣进献之计。

何五郎脸上有一道长长的伤痕,还没有完全结疤,这道伤痕使何五郎原本五官分明的面孔显得颇有些狰狞,他嘴上骂骂咧咧,“想休息,没门,除非马匹累了。”何五郎虽是初来乍到,可是他一脸凶相。倒也镇得住同样是久经沙场的禁军军士。何五郎从灵州南下之时,选了十名和他性格相投的部下,都是敢于猛冲猛打的汉子,这十名汉子骑术精绝,骑着清一色的若尔盖精壮战马,默不作声地跟在何五郎身后。

苏文森手下骑兵一百人,几乎全是留在禁军中的一千黑雕军残存下来的老兵,执行完阻杀任务之后,他们如今也成了何五郎的部下。苏文森对于楞头青何五郎,原本还有一丝不服气。可是通过一天行军。见何五郎虽然蛮横,但是排兵布阵、调度人马均合法度,完全是一派大将风范。并非纯粹的莽撞之人,心气稍平。

一千骑兵马不停蹄,从宁州出发,不过两天,就赶到了易州北面的瓦桥渡口。

瓦桥渡口位于拒马河上游,河水并不是很宽,平时水浅之时,可以涉马而过,瓦桥渡口是易州通往涿州最重要的渡口,只要堵住了瓦桥渡口。易县地契丹军则无法北逃。

站在瓦桥渡口,除了少量游骑外,众骑都下马休息,何五郎皱着眉头看着'w/w/w/。w/r/s/h/u。c/o/m/'周边的地形,一言不发。

何五郎来到禁军之后,成为铁骑军左厢副都指挥使,是吉青阳的直接手下,吉青阳在泾州之时,就见识过拼命五郎的手段。知道他是一员不要性命的猛将,因此,把抢占瓦桥渡口这一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何五郎。因为铁骑军本身骑兵只有四千人,还有夺占益律关的任务,何五郎就只带了一千骑兵抢夺瓦桥渡口。

“我们是骑兵,如何守这鸟桥,把这几支小船烧掉,到易县城下和契丹军决战。”何五郎在心中稍有犹豫,终于决定放弃死守瓦桥渡口,而采取更加灵活的战术。

何五郎率领的一千人,是禁军两个营,按禁军编制每营五百人,设一个指挥使,一千人就有两个指挥使,一为娄敬,另一为吴显,这两人是赵匡胤的心腹手下,平时唯赵匡胤马首是瞻,他们对于吉青阳、何五郎等一干边将,心中并不服气。

这一次,何五郎带队数百里奔袭,没有多少休息时间,已让他们苦不堪言,此刻听了何五郎之言,娄敬和吴显对视一眼,娄敬梗着脑袋道:“我等地任务是防守瓦桥渡口,轻易离开这里,若丢了渡口,是要掉脑袋地。何况我们只有一千人,如何能与易县守军决战,这不是摆明了去送死。”

何五郎按下性子,解释道:“易县有契丹军五百人,另有汉军四千人,实力颇为雄厚,若他们发现我们占据了瓦桥渡口,全力来进攻,我们守得住吗?”

娄敬和吴显两人没有答话。

“既然守不住,不如我们主动进攻,把易县守军歼灭在城外,只要击败易县守军,这瓦桥渡口就根本不用守了。”何五郎投军以来,每战都要进攻,在他的头脑中,很少有死守一地的概念。

娄敬同样是一个楞头青,他从心里瞧不起来自灵州地何五郎,听完何五郎的解释,依然不服,道:“这是乱命,恕末将不服。”

何五郎半眯着眼睛,盯着娄敬,脸上刀疤在轻微地抽动。何五郎身边的亲卫熟悉何五郎的脾气,到此时,已悄悄地手放在刀柄之上。

何五郎“嘿、嘿”笑道:“原来如此。”话音未落,只见刀光一闪,娄敬硕大的头颅已经飞上了天空,何五郎所用的侯家刀极为锋利,头颅落地之后,娄敬的身体仍然立着马上,鲜血“突、突”地往外直涌。

吴显没有料到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