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混元仙君-第1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人说尚先生教人,得先站三年桩,虽言过其实,但站桩是为筑基、定型,找劲增力。故站三年桩还远远不够,应经常不断地站才行。如长时间不站桩,不但腿弱、周身劲散,而且会使姿式变形,因云,为了长功力,坚下盘,舒筋理气就得经常站桩。
如不是专这治病养生的需要,仅为练好形意拳,以求达到体用兼修,就尚先生所传是不需要再练别的桩功。先生常说“怎么讲(按拳经所说的要旨)就怎么练,怎么练就怎么用”。换句话说“怎么用,匠R簿透迷趺戳贰薄U庋攀橇肺?久而功纯,用才有效。形意拳的练和用基本都采用三体式所用的腿劲和步型,(套路中也有少数适应特殊需要的其他步型)。走起来一般就是“行如槐虫”的“槐虫步”。不管前脚怎么脚怎么蹬,定型动作还是离不开三体式这因为练为所用,熟能生巧,功纯自精,所以说三体式才是形意拳万法归一的桩功。故人们把它视为“入道之门”,称它为“母式”。
人们练桩功最初都觉得苦涩难熬,久之才会回味无穷,乃至桩实根固,内外充实;体质增强,六合劲整。故前辈常说:“桩功是个宝,得它才能好。”如果不这样做,什么“不动如山岳”,“打要远,气要摧,拳似炮,龙折身”等技能,那只能是空谈。因为根不固欲发无力,又怎能放人制敌。
形意拳技法,从站桩开始到正式动作,不论是练外形,还是究内意,从静到动,从简到繁,从练到用,都有它内涵深邃的技法理论,是初学者必须掌握的,应该对它练熟悟通,形成自然,使之一动即有,不思自得才好。这些技法理论是根据古代哲学、道家养生中医内经阴阳五行之说结合武术技法形成的,故其技法多用哲学用语概括之。
在练三体式之前,先作自然直立的预备式,目的是为了调息、静心、宁神,排除杂念。正因为它是“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故前人称之为“无极式”。静立是为了准备练动作,由“无为变有为”,虽然外形未动,而“精神确有所专注‘,故有“无极转为有极”之说。接着就屈臂、屈腿,但左右阴阳不分,两臂贴身抬起,双手相依下按置于腹前,上下束而为一,为做动作作好准备,即所谓:“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源。”故前辈称之为“太极式”。从上述三体式前的三步曲,从“无思无意”到“神有专注”而至“动作即发”这三步曲正是由静到动的,是对内在精神意识的良好训练。经曰:“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露真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这些论述在技击上都能起到使对方难知动静、虚实,起到震撼军心的作用。经曰“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绝明,觉明则神气相通,万物归根合成一气”。尚先生说:“形意拳主要练的就是神与气。”丹书云:“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练习时,只有定心宁神,才能意气流行,只有绝于杂念猴象,使神有专注。才会启发灵性。只有这样在锻炼上才能扶入精微,神气贯通;在使用上才能灵感过人。因之在学练中对这默默无为的过程切莫忽视。
当开始做动作,两手握拳由肚脐向左右拉开,这一动作包括以两前臂贴身向左右拧转撑开的束身之力。左右阴阳既分,故称为“两仪式”(即阴阳)。《内经辑要》说:“它是一个机动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和统一性。”用在形意技法上,是泛指人体的相对部位和在动作上反映既相反、又相辅相成的关系。如上下,前后,左右,向背,仰伏,动静,虚实,刚柔,束展,伸缩,收放等等动作和作用,两者既相反、相成,又相称和相撑,因之在技法上概以“阴阳”代之论之。
所谓“三体”,又叫“三才”,原指天、地、人。而在形意拳经中称人体也是个小天地,故亦有三体之说,这就是形意拳“三体式”的名称由来。也叫“三才式”或“鹰捉式”。所谓“三体”即泛指上、中、下三盘,亦即头、上肢、下肢,亦包罗上下、内外、通体。前辈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锻炼扶微功到。如能做到阴阳相合,内外一气,三体纯一,在练功找劲上则能“无可无不可”,故曰“三体重生万物张”。
拳经所讲的“四象”,更是属于纯技术的象形取意的一身之法,与所谓太阳,太阴,少阳,少阴无关。它指的是“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谓之“四象‘。借以求得夹剪劲的鸡腿,三折之势的龙身,沉肩竖项的熊膀,宜顾宜打的虎抱头。这四种象形技法正是形意拳一身之法的概括指南。在锻炼中时时处处能做到要求,则练之增益,用之得力。拳经所讲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中医用它来说明五脏和人体有关机制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生化和制约的关系。形意拳就是根据中医内经阴阳五行之说用以怯病,健身,变化器质,培养体力和技术的,因之练五行拳既是为了对身体增益,故要遵循相生之理来练;遇有病理变化,又要用相乘和反侮(即顺克和逆克)加以制约,故而运用这生克制化之理。但在五行拳技击的使用上,却不能生搬硬套地来运用这生克之理,因为技击使用是千变万化的,必须“随机应变”,“用无定法”,故也不存在必须用什么拳克制什么拳,否则就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形意拳对“六合”这一技法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六合”是形意拳的技术之本,故形意拳的前身就曾叫“心意六合拳”和“六合拳”,说明“六合”是构成形意拳的技法核心。练形意拳的人磨砺以求的“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完整一气”,是为了向更高级的技法造诣进军的基础,而“六合”是最直接的为它建立技法前提的,就是“六合”。当然这个“六合”不是指哲学的“天地四方谓之六合”而是指人体的内外三合。外三合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是要求上下肢的各个根节、中节与梢节做到上下相合。三催劲整,动作如一,才算做到外三合。所谓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只有做到心动意发,气力齐行,才算做到内三合的技法要求。但还必须与外三合的上下相合,三催劲整,动作如一这三者完成一体,才算做到内外六合,达到“周身完整一气”。所谓的“三催劲整”即是上肢肩催肘,肘催手;下肢的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上下肢的三催劲完整一气,动作如一,才算做到“三催劲整”。
拳经所讲的“七拳”就是“头、肩、肘、手、胯、膝、足”。也就是人体用以发挥进击作用的七处发劲的突出点,人们比作闪烁发光的“七星”,故也叫它“七星”。而是利用六合整劲散发威力的七处发劲点。
尚先生在讲到六合劲整、七拳发威时,又提到人体练功要练有“八面劲”,只有抓住这个技法要领,才能逐渐追求到“哪沾哪有”的技法高超境地。实质也正是掌握了“以上、以下十五处打法,俱不脱丹田之气”这一技法窍要。
形意拳按地域分主要有河北山西两派(也有人将河南心意拳列入共三派)近代河北、山西,交流频繁且同为李洛能传人故两派拳法内容风格技击特点及练法较接近,河北一派以郭云深,刘奇兰、李存义、孙禄堂等为代表,拳势舒展,稳健扎实,山西一派以车永宏、宋世荣、布学宽、宋虎臣、宋铁鹿等为代表拳势紧凑,劲力精巧,然山西派又可分为车、宋两支。车派拳势古朴动作明快,宋派发力颤抖,内功精微。
第二卷 成长篇 点穴歌诀 卸骨歌诀 擒拿歌诀
少林点穴秘诀与卸骨擒拿术略言
点穴、卸骨、擒拿,为少林寺秘不传人之技,今择其要者略举于下,以见少林寺武勇奥博之一斑也。
点穴、卸骨、擒拿皆注重指功,有三步功夫九步练法。简而言之,须练指练握力,练眼神,练身法、步法。高乘者由实劲而虚劲、透劲,方始大成。兑之,以练指手劲力为第一步。
古传点穴歌:
人身之血有一头;日夜行走不停留;遇时遇穴如伤损;一切不治命要休;子时走在心窝穴;丑时须向涌泉求;对口是寅山根卯;辰封天平已凤头;午时却与中脘会;左右命宫分在未;凤尾归申封门酉;丹肾俱为戌时位;六宫直等亥时来;不教汝博斯为贵。
人生有百八穴;七十二穴不致命;故不俱载。其三十六致命之穴,为拳家所应知。
头额前属心经,心主血不可损,损后遇风三日死,不遇风则可免。
两眉中间为眉心穴,打重则三日必死,轻则免。
头额两边为太阳穴,打重则七日死,或半月死,惟损及耳目,流泪成凝者不死。
头脑后为枕骨,管十二经,又名督脉,为一身之主,损重者一日即死,轻则五日或七日亦当死。脑后两边所属太阳经,有藏血穴,打重则损血浮气,四十日必死。
近耳后为肝胆经,有厥阴穴,打重者则四十日必死。
心口上为华盖穴,属心经,打重则人事不省,血迷心窍立死,轻则心胃气血不能行走,当速治否则三年必死。
心口中为黑虎偷心穴,属心经,重伤二十日必死。
心口下一寸五分,为巨阙穴、为心幕,遇打则人事不省,当向右边肺府穴下半分,用臂拳打去即醒,若醒后不愈,则一百余日必死。脐上水分穴,属小肠胃二经,重伤二十八日死。
脐下一寸五分,名气海穴,重伤者九日死,轻者四十八日死。
脐下三寸名关元穴,伤重者五日死,轻者二十四日死。
脐下四寸名中极穴,伤重者大小便不通,十二日死、轻者一百零八日必死。
左乳上一寸六分为膺窗穴,属肝经、伤重者十二日死,轻则四十八日死。
左乳下一寸六分,为乳根穴,伤重者则吐血死,轻者三十四日内死。
右乳上一寸六分为膺窗穴,属肺经、受指甲或刀枪伤者,一百日死。
右乳下一寸六分,为乳根穴,属肺经、打重则九日死,或两鼻出血而死、轻者一年必死。
左右乳下一同受伤,名为一计害三贤,三暗伤者必死,此心、肝、肺三经也,重者七日死,轻者五十四日死。
左乳下一寸六分旁开一寸,为期门穴、属肝经,伤重者三十八日死;右乳下一寸六分旁开一寸为期门穴,属肺经,打重者三十六日死,轻者五十四日死。
心下巨阙穴两旁各开五分,名幽门,左属肝,右属肺,若用冲天炮拳击之,一日即死,它拳一百余日死。
左肋近脐处为血门,名商曲穴,伤重者五月而死,轻者十月而死。
右肋近脐处名气门,为商曲穴,伤重者五月而死,轻者十月而死。
左肋稍骨尽处边为血囊,名章门穴,伤重者一百余日死,轻者二百四十日死。
右肋稍骨下一分腹结穴,为气囊,伤重者六十日死,轻者一年死。
凡人背上穴道,乃生死所至,背上数下第十四节骨下为命门穴,伤重者一日半不醒而死。
第十四骨节下两旁各开一寸分处,为肾俞穴,伤重者吐血痰十四月而死。
第十四骨节下两旁各开三寸,名智堂穴,属肾经,伤重者三日死。
肾俞穴下两旁各有气海俞穴,伤重者三十三死。
尾闾囊下,两腿骨尽处中间,名鹤口穴,伤重者一年死。
肛门前,阴囊后为海底穴,伤重者七日死。
以上穴道皆伤人命,故受伤者当急服药品以保性命为要。至于普通治伤等方则以
三棱15克赤芍5克骨碎补5克
当归3克蓬术3克元胡索3克
木香3克乌药3克青皮3克
桃仁3克苏木3克
十一味同煎,若大便不通慢加大黄12克,若血凝气滞、则加砂仁9克可也。
点穴歌诀:
天门晕在地,尾子不还乡,两肋丢开手,腰眼笑杀人,太阳并脑后,顷刻命归阴,断梁无接骨、膝下急亡身。
歌曰:上止天庭二太阳,气口血海四柔膛,耳后受伤均不治,受伤鱼笠即时亡,前后二心并外肾,鱼睛目定甚张忙,肋稍掖手艰于治,肾俞丹田最难当,夹脊断时休下药,正腰一笑立身亡,伤人二乳及胸膛,百人百死到泉乡,出气不收无药石,翻肚吐粪见阎王。囟门髓出阴阳混,君则何须觅处方。
卸骨
卸骨传自少林寺僧,由来已久。卸骨之法,须手法之精纯,功力之宏大,方能收着手成擒之功效。其要法为捏、卸、推、揉等法。一为捏骨,即用姆指与食、中二指,捏握欲卸之关节,用手上之巧劲,使其关节错位脱臼,失其正常功能。卸法则用掌、指、拳(虎爪拳、鸡心拳)攒打骨缝与衔接处,使关节歪斜错位,失其效用。推法即修正关节之法,须察其应推之骨,用两手或一手扶住,然后视其关节之方向,或从下向上推,或自外向内推,或斜推。使其离臼之骨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