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官途-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元璋默默地看着长子,这是他最疼爱的长子,从他出生到吴王世子再到大明太子,寄托了自己多少心血和期望,虽然他政见时时与自己相左,但这也是他所期望的,他也深知严刑峻法只能适于建国之初,只有当他杀尽一切威胁朱明天下的掌权新贵,才能放心地让儿子施行仁术,用他制定的严法和仁君结合,以宽严相济治理大明,方才是长久之道。
可是长子的病体......
朱元璋暗暗长叹一声,又对侍卫道:“既然太子求情,可免东宫御医死罪,发配岭南充军。”
他又看了看跪在地上、身体日渐瘦弱的长子,心中一阵酸楚,便上前将他扶了起来,“皇儿,适才父皇心中焦急,一时说话不慎,你不要怪父皇。”
朱标已经渐渐平静下来,父皇为了平息自己的激动,竟罕有地饶了御医一命,令他心中十分感激,他亦惭愧地说道:“儿臣怎么敢怪父皇,其实儿臣的身体确实也事关大明国运,确实不该瞒住父皇,这是儿臣之错。”
“你坐下说话吧!”朱元璋轻轻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关切地对他说道:“你的病不能激动,先平静下来。”
父子二人面对着坐下了,朱元璋这才想起他来东宫的目的,太子的病体已经微妙地让他改变了想法,不过事情还是要问清楚的,他沉吟一下便问道:“朕前段时间听说你的一封信引发了一场风波,还牵涉到了蓝玉,那信中你写了什么?”
朱标一共给蓝玉写过三封信,其中最严重的一封信是回复蓝玉请他及早即位的内容,丢的偏偏就是这封信,好在信已经烧了,他不敢说实话,便借用了另一封信的内容道:“蓝玉曾求我替他在父皇面前美言,他愿意领军去征讨北元,但父皇已经任命四弟为主帅,我就回信劝他,去征讨西番叛蛮同样也是为陛下效忠,就是这封信不小心遗失了,引起了一场风波。”
尽管太子说得轻描淡写,但朱元璋心中仍然有些疑惑,只是太子病重,他不好再追问,便点了点头道:“皇儿说得不错,西番叛蛮涉及湖广钱粮重地,其意义并不比北征蒙古差弱,朕也是思量了很久,才让他去平叛,至于你四弟征北元,有傅友德协助,朕也可以放心。”
朱元璋其实也担心事情闹大,引出不必要的乱子,他已经决定暂时此事按下,以免影响到太子的声誉。
他沉吟一下又问道:“这封信现在在哪里?”
在父皇面前说谎是件极其危险之事,不到迫不得已朱标也绝不会欺骗父亲,他不敢再说谎,便吞吞吐吐说道:“父皇,儿臣怕有心人拿这封信去做文章,便派人出去追查,这封信已经被儿臣的手下追到,因怕引出事端,儿臣令他得信后就把此信烧毁,儿臣不敢隐瞒父皇。”
“那你派了谁去追查这封信?”朱元璋的话渐渐问到了他所关注的焦点。
朱标不敢隐瞒,便道:“儿臣是派侍卫长俞平前往,可又担心他能力不足,后来儿臣又派了另一名心腹前往暗中行事,就是他夺得了此信。”
“他叫做李维正,是吧!锦衣卫百户。”朱元璋似笑非笑地望着儿子。
尽管知道这件事瞒不过父皇,但父皇突然说出来,还是令他心惊胆颤,他慌忙跪下道:“儿臣有罪,擅自将他编入锦衣卫,请父皇责罚。”
朱元璋之所以关注这件事,是因为这件事虽然小,但它却是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里他就可以知道哪些儿子在窥视太子之位,从锦衣卫的调查报告上看,次子秦王、三子晋王、六子楚王和七子齐王都参与了,他一直想知道四子燕王有没有参与?
现在他已经确认这个锦衣卫百户就是长子派去追信,而此人最后是出现在燕地,也就是说燕王也可能参与了这封信的争夺,这是他不愿看到的事情,当然,只是可能,锦衣卫并没有查出有燕王参与的迹象。
这件事朱元璋悄悄放进了心中,他暂时放下此事,又接着问太子道:“那你觉得此人如何?”
虽然俗语是‘知子莫若父’,但有时候也可以反过来说,‘知父莫若子’,朱标明白了,父皇既然这样问自己,那就是表示父皇同意李维正跟随自己,他心中欣喜,连忙趁机道:“此人虽然年轻,但思路慎密,且胆大心细,最重要是他对儿臣忠心耿耿,儿臣信得过他,儿臣恳请父皇任命他为儿臣的新侍卫长。”
朱元璋却淡淡一笑,不再提此事,他换了一个话题又道:“有一件事情朕已经想了很久,一直想找个机会给你说说,那就是我大明王朝是否该考虑迁都,朕即位之时,蒙元尚占据北平未退,黄河以北的大半领土都在他们控制之下,所以定都金陵,又有富庶的苏杭做后应,这个决策在当时看是明智且正确的,可时易事移,我大明的疆土已扩至北方长城、辽东,西至云南甘肃,再以偏居一隅的金陵为都就显得有些不妥了,而且前年捕鱼儿海之战后,北元元气大伤,已不再像从前那般威胁中原。”
说到这里,朱元章顿了一下,小心地看一眼儿子的气色,见没有什么异常,他又继续道:“大明国都位于金陵,治理天下总有一种鞭长莫及的感觉,朕其实从洪武三年便开始考虑迁都,因为当时要修中都,唯恐国力不足,而且北元势大,所以迟迟不动,这几年我大明国家日益强盛,国库也有了盈余,朕又开始考虑迁都之事,朕比较中意汉唐故都长安,皇儿以为如何?”
朱标见父皇换了话题,他也不好再求李维正之事,思绪也转到迁都上来,迁都之事父皇并不是今天才提,以前也多次提及,不少大臣也提出金陵自古就不是长治久安之都,不宜做大明国都,但当时财政拮据,朝廷没有能力迁都,后来随着父皇把自己的陵寝选在神烈山,此事也渐渐不再提了,不料今天父皇又突然提及此事,而且已经明确指出新都为长安,这让朱标一时难以回答。
朱元璋似乎也知道让儿子立刻回答不现实,但他需要儿子的态度,他站起身负手走了两步,又回头微微一笑道:“朕考虑迁都已有二十年,这两年才终于下了决心,但这又是一件举国大事,要先考察民情、要探风水、要修建宫殿,要做大量的迁都准备,还要考虑财政的承受,所以就算从今天开始进行,没有十年二十年的时间也不可能完成,朕年事已经高,恐怕在朕的手上是看不到这一天了,迁都之事就由你来完成。”
在父皇目光炯炯的注视下,朱标知道自己须要做出一个明确的表态,他毫不犹豫地说道:“儿臣愿秉承父志!”
“好!”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本来朕打算让你今年去长安考察,但你身体不好,今年就作罢了,你好好调养,明年再去长安考察,现在时辰已经晚,你休息吧,朕还要批阅奏折,就回宫了。”
“儿臣恭送父皇回宫。”
朱标将父皇送出东宫,他站在台阶上躬身道:“恳请父皇保重龙体,早一点休息。”
朱元璋点点头,便命龙辇起步,在数百侍卫太监的簇拥下,龙辇很快便离开了东宫,龙辇中,半明半暗的光线不停在朱元璋阴冷的脸庞上变换,他还在想那封信之事,他可以不追究太子写信给蓝玉,也想不追究太子最后毁了这封信,但是他却不能容忍丢信后所引发的争夺,一是几个儿子竟闻风夺信,他也要施以惩戒;二是蓝玉儿子大意丢信,也必须要严惩。
朱元璋慢慢将玉带向肚子下按了按,冷冷地自言自语道:“蓝玉,怎么又是你!”
..............
(如果能上九千推荐票,老高今晚再加更一章,决不食言)
卷一 卷进大案 第七十五章 一份手谕
次日一早,李维正接到锦衣卫镇抚司的命令,命他立刻去官署报道,蒋指挥使大人要见他,这是李维正任锦衣卫百户以来第一次进锦衣卫官署,所见的第一个上司竟然是锦衣卫最高掌权者蒋瓛。
锦衣卫官署位于皇城前部的白虎街上,周围都是大明的最高军事机构,如正对面的五军都督府等等,目前在锦衣卫下设有五个卫所,有五名千户官,目前共有锦衣卫普通校尉五千余人,共分为两部分职能,一种是皇帝的左右仪仗侍卫,个个高大威猛,又称‘大汉将军’,计一千五百人,另一种才是皇帝的特务机关,有四名千户官,三千余人,李维正加入的正是后一种,也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锦衣卫。
锦衣卫共分南北两个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传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曾削减锦衣卫的部分权力,将锦衣卫囚犯交还刑部,但不久又重新恢复了锦衣卫的权力。
而南镇抚司则负责本卫的法纪、军纪,是锦衣卫的内部管理结构,管辖范围也涉及到宫内的‘大汉将军’仪仗侍卫。
李维正被一名官员领到署衙,并没有立刻去见蒋瓛,而是在外房更换了麒麟服,并配绣春刀一把。
提到锦衣卫的穿着,人们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身着飞鱼服,腰挎绣春刀的大汉形象,其实这并不完全正确,绣春刀可以人人佩带,但衣着服饰是人身份地位的象征,焉能人人一样。
锦衣卫中只有正六品以上的中高级官员才能穿着飞鱼服和麒麟服,这是因为飞鱼服和麒麟服本身是大明朝服,其中飞鱼服在大明朝服中仅次于斗牛袍,属于二品朝服,而麒麟服是四、五品官员的朝服,所以锦衣卫身着飞鱼服、麒麟服是一种荣宠和身份的象征,并非全员穿着,只能是百户以上的锦衣卫职官才有,而百户以下的锦衣卫低官和普通校尉则身着罩甲或甲胄,外形与普通军服无异。
不过锦衣卫的服饰有一个特殊的地方,那就是颜色为金色,无论飞鱼服、麒麟服,还是罩甲和甲胄都是耀眼的金色,和一般官员完全不同,十分鲜艳夺目,让人一眼便可认出锦衣卫的特殊身份。
李维正所穿的就是一领金色的麒麟服,他身材高大魁梧,腰挎绣春刀更显得威风凛凛,引领他的官员又告诫他几句,便把他领到蒋瓛办公所在的屋前。
房间由里外两间组成,外间坐着十几名书吏,负责整理文书和撰写报告,现在正是早上忙碌的时候,锦衣卫各千户送来的各种报告堆积如山,书吏们忙得头都抬不起来,阅读、分类整理各种报告,一些有标记的重要报告他们不敢看,都送到一名中年文士面前,再由他批阅后呈送指挥使大人。
这名文士约四十岁,他叫吕思远,长得面目清秀、笑容和蔼可亲,他是蒋瓛的笔杆子兼心腹幕僚,许多的重要的锦衣卫通告都是出自他的手,一些重大的行动方案也是由他一手策划,他虽然没有什么具体职务,但锦衣卫上下官员无不怕他,私下里皆称他为‘毒秀士’。
他见李维正进来,便向他笑着点了点头,向里屋指了指,意思是蒋大人在等着你呢!李维正虽然不知道他是谁,但他在屋里所坐的位子和他的年纪,以及他从容不迫的气度都和其他人完全不同,显然是个特殊人物,李维正也恭敬向他回了一礼,吕思远的笑容更加可亲了,一直目送李维正进屋去。
蒋瓛昨晚被朱元璋的砚台砸掉了三颗牙齿,半边脸被墨染得漆黑,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洗净,使他的脸上隐隐透着一种晦暗之色,他从今天早上到现在都阴沉着脸,一言不发,他的下属不知发生何事,都对他惧怕之极。
今天一早,蒋瓛得到了太监传来的皇上口谕,着令李维正赴锦衣卫官署任职,这其实就是李维正的正式任命了,锦衣卫地位十分特殊,由皇帝直属,中下级官员任免都是指挥使的实权,他不敢怠慢,立即下令李维正前来报道,一般人看来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只有经历了昨晚惨痛教训的蒋瓛才知道今天这个任命非同寻常,意味着李维正的百户得到了皇上的亲自认可。
一个小小的百户竟然得到皇上重视,无论如何蒋瓛不会等闲视之,更况且他又是太子的心腹,所以他要亲自接见李维正,笼络也好、试探也罢,总之,他必须要向太子表个态。
他刚刚拿到一份由宫里送来的皇上手谕,正要细看,门外便传来了报信声,“指挥使大人,李维正已经带到。”
“进来!”蒋瓛拉开抽屉,将手谕放了进去,顺便从藏在抽屉里的一面镜子里看了看自己的脸,光线很暗,看不清楚脸上的墨迹。
片刻,门推开了,李维正从外面走了进来,他只是百户,上面还有副千户、千户、南北镇抚使、指挥佥事、指挥同知,最后才是指挥使,虽然他是太子的心腹,但毕竟官职卑小,他上前一步,左膝跪下道:“百户李维正参见指挥使大人。”
蒋瓛也是第一次见到李维正,这个昨天害他挨打的百户,他上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