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烈将军史迪威-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作战准备感到担忧。第二天,何应钦交给他一份准备在桂林整训第二批30个师的
名单,这又激起了史迪威的希望和热情。9月份他一连向蒋介石递交了4份报告,详
细阐述了他对中国战区整训和作战的具体设想。在9月16日的一份报告中,他甚至建
议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军队,向华北日军的侧翼发动一次联合进攻,并要求向包括共
产党军队在内的西北部队“给予充分的供应”。
然而,正在史迪威满怀热情地为中国战场出谋献策的时候,一场新的阴谋和风
波正在向他袭来。
8月14日至2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率领各自的三军参谋长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再次
召开联合军事会议。英国人像在“三叉戟”会议时一样,仍然起劲地反对发起缅甸
战役。只是由于美国方面的坚持,英国人才勉强同意维持“三叉戟”会议决定的方
案,但对出动海军力量控制孟加拉湾和缅甸沿海仍坚持保留态度。
会上,丘吉尔为了维护英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利益,并分散美国人对中国战区的
注意力,要求成立一个以英国人为统帅的东南亚战区。美国方面表示赞同,因为这
似乎有助于拉住英国人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上承担一些责任。会议决定,以英国海
军中将路易斯·蒙巴顿勋爵为东南亚战区最高统帅,史迪威任副统帅。这样的安排
使史迪威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形势,他要同时对三套指挥系统负责。作为中国战区参
谋长,他要对蒋介石负责;作为东南亚战区副统帅,他要对蒙巴顿负责;作为美国
驻华代表,他还要对本国政府负责。史迪威认为,这简直像是“谁也弄不清楚是怎
么回事的中国式的九连环”。
正是利用这一点,宋子文在华盛顿大肆活动,以“改组中国战区”的名义,试
图要美国方面取消史迪威中国战区参谋长的职务。9月15日,宋子文在得到蒋介石的
允许之后,向罗斯福呈递了一份备忘录。其中谈道:“目前史迪威既是中国战区的
参谋长,又独立掌握着中缅印战区美国空军的指挥权,他还负责印度和中国的后勤
补给、中印空运司令部和兰姆加尔的中国驻印军,并参与云南中国远征军的部分指
挥事务。此外,他还握有美国陆军部授予的、没有中国方面参与的对华租借物资控
制权。在如此千差万别的范围里掌握那么多错综交叉的权力,将会造成对未来战争
可能十分危险的摩擦。”他要求美国政府重新考虑史迪威的地位。
罗斯福不反对接受宋子文的要求,但为了避免与陆军方面引起麻烦,他把此事
推给了马歇尔,并写了一个条子:“亲爱的乔治,你和宋子文博士谈谈这件事好吗?”
马歇尔的态度是可想而知的,史迪威是他最信任最器重的将领之一,又是经他推荐
才出使中国的,这些人不遗余力地要摘掉史迪威,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给他出
难题。他明白地告诉宋子文,美国不会改变现在的指挥结构。但是,罗斯福的特别
助理霍普金斯却私下里向宋子文表示,如果委员长本人正式提出要求,总统会考虑
召回史迪威的。有了从白宫后门放出来的这股风,宋子文仍然没有放弃撤换史迪威
的企图。
10月初,宋子文从华盛顿回国,途中在新德里稍事停留。在那里,他会见了刚
刚就任东南亚地区统帅的蒙巴顿和罗斯福派往中国的信使、美国陆军后勤司令索默
维尔将军,他们的任务是去重庆向蒋介石通报魁北克会议的决定事项。宋子文试图
在这两位将军去重庆以前,就给他们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让他们支持他撤换史迪
威的要求。他对蒙巴顿蛊惑说,史迪威和中国军队的关系非常紧张,任命史迪威作
东南亚战区的副统帅可能会造成“难以预料的灾难性后果”。接着他又告诉索默维
尔,罗斯福总统已经同意召回史迪威。他的这些伎俩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反应。蒙巴
顿不会在上任之初就让人挤走他的副手,一个最精通中国事务的人;索默维尔不相
信宋子文说的话,因为他离开华盛顿之前,罗斯福丝毫没做这方面的表示。
宋子文如此费尽心机,不择手段地要搞掉史迪威,与其说是为了蒋介石,倒不
如说是为了他自己。他认为,如果挤走史迪威,他就有可能掌握美国对华租借物资
的控制权和分配权,这不仅可以给他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还可以增强他在政治上
的地位。他可不是一个甘于寂寞的人,在他心中永远燃烧着对权力和金钱无法熄灭
的欲火。
10月7日,史迪威从重庆赶到新德里会见了蒙巴顿和索默维尔。蒙巴顿是英国女
王的表兄弟,出身于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从他狐狐落地就已经获得皇家海军上校
的终生军衔。在出任东南亚战区统帅之前,43岁的蒙巴顿被提升为海军中将。史迪
威对居于一个比他年轻17岁的统帅之下,并没有感到什么不快。他和蒙巴顿的第一
次会面十分融洽,日记里留下了他对蒙巴顿的第一印象,“路易斯是个好人”,
“精力充沛,厌恶消极和保守”,“非常真诚友好”。蒙巴顿没有提起来子文对他
说的话,只是表示希望中美英三国在这个战区的合作能像“一个幸福的家庭”。
10月15日,史迪威和索默维尔一同飞抵重庆。第二天,当索默维尔去会见蒋介
石的时候,一场酝酿了许久的疾风暴雨突然向史迪威袭来。蒋介石在宋子文的鼓动
下,明确地向索默维尔表示,史迪威必须被解除职务。“一条响尾蛇没有发出响声
就咬人了”。
出人意料的是,蒋介石的“摊牌”,竟引出了戏剧性的变化。
宋美龄和宋蔼龄找到蒋介石,反对撤换史迪威。她们认为:“如果你使这位美
国英雄失去在中国的指挥权,那么你在美国就会非常不得人心,那就可能得不到他
们的飞机大炮或其他任何东西。”原来,从9月中旬开始,宋美龄和宋蔼龄突然改变
了对史迪威的态度,多次主动找史迪威密谈,表示支持他的军事改革方案。她们围
绕的一个话题是搞掉何应钦,让宋美龄担任军政部长。同时也谈到了许多其他问题,
甚至包括宋美龄和蒋介石的夫妻关系。史迪威曾在9月13日的日记中记载:“我们订
了攻守同盟,不管原因何在,她们是认真的,也许我们能取得一些进展。”
至于宋氏姐妹为什么会突然对史迪威采取这样的态度,直到今天仍是一个很难
说清楚的问题。许多人尝试着从某些方面找出背后的真实的动机和原因,但都无法
得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结论。美国著名记者白修德认为,“蒋夫人和孔夫人以女性的
方式介入了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愈发深重的苦难”。“她们站在史迪威一边的介入,
也许是由于对涉足重大政治问题的渴望;也许是由于仍不为人所知的家庭不和;也
许是出于对同盟国合作事业的最真诚奉献。不论他们动机如何,他们对史迪威的突
然支持取得了成功”。
10月16日当天,蒙巴顿从印度赶到重庆。索默维尔立即向他通报了情况,史迪
威和他们一起进行了长谈。蒙巴顿虽然对史迪威的刚烈性格和暴躁脾气也有些忧虑,
但他刚到一个新的战区任职,正需要有熟悉情况的副手协助,因此,对突如其来的
变故感到十分惊讶和气愤。他同意先由索默维尔去劝说蒋介石改变主意,并要他传
话给蒋介石,如果一个指挥了中国军队近两年的军官在作战的前夜被调走,这将使
他无法使用这些军队。
第二天晚上,宋美龄和宋蔼龄给史迪威打来电话,告诉他“有个转败为胜的机
会”,她们劝史迪威去见蒋介石,当面向他做些解释。史迪威已准备平静地接受事
实,他对她们说:“我不想呆在一个不欢迎我的地方。”宋美龄很诚恳地劝史迪威
“大度一些”,“坚持一下”。宋蔼龄也接过电话,说:“如果能闯过这件事,你
的地位会比以前更为稳固。……你会成为一颗不断升起的星。”史迪威记下了他当
时的心理活动和反应:“我犹豫了好大一会儿时间,但她们竭力坚持,我最终点了
头。”
宋氏姐妹马上陪史迪威一起去见了蒋介石。刚烈倔强的史迪威压住心中的愤懑,
按照宋氏姐妹导演好的话对蒋介石说,我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中国的利益,如果我
有什么错误,那只是由于误会而并非有意,我将尽全力给予合作。“‘花生米’改
变了立场,演起了戏,竭力显得态度和蔼。他说了两点:第一,我应明白总司令和
参谋长的职责;第二,我应避免任何优越感。……蒋介石说,在此条件下我们可以
和谐地继续工作。”
一场风雨来得猛,去得也快。已久经波折的史迪威对此亦处之泰然,“在整个
乱子的过程中,我觉得十分轻松,没有遗憾,也没有自责。一种令人愉快的感觉。”
而蒋介石却在气势汹汹地摊牌之后,不到48小时,便无奈地草草收场,尽管史迪威
给他铺了台阶,但仍不能不使他显得十分尴尬。不久,导演了这幕闹剧的宋子文神
秘地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半年多的时间。
10月18日至20日,史迪威、蒙巴顿、索默维尔和蒋介石、何应钦等人在黄山召
开会议,讨论反攻缅甸的作战问题。会议出现了新的气氛,“快乐的家庭式会议”。
中美英三方共同商定,反攻将在1944年1月15日开始,整个战役由蒙巴顿统一指挥,
中国驻印军在作战前期亦由英方指挥。蒙巴顿对会议的结果感到非常惊喜和兴奋,
史迪威却仍然保持了谨慎的态度。他认为:“我面对的全都是拖延、虚伪、懒散、
迟钝和麻木不仁。此外,还有阴谋、攻汗、欺诈和阻碍。只有当真正的战斗开始以
后,我才能愉快起来。”
一场风波过后,出现了新的局面。尽管史迪威对蒋介石的反复无常和形势变化
的波谲云诡保持着警惕,但仍不能不为取得的一个个进展感到高兴。
11月6日,史迪威应召拜会蒋介石。那天蒋介石的态度十分热情,会谈一开始便
满足了史迪威期望已久的一项紧迫要求,答应向云南整训部队调派5万人的补充兵员。
史迪威觉得:“这条响·尾蛇真是和善极了。”蒋介石一再询问了史迪威的想法和
要求,当史迪威表示再没有其他问题之后,蒋介石端出了他的真实目的:“那么好
吧!现在我正式请你为中国方面准备一份在开罗会议上的报告。”
原来,罗斯福和丘吉尔已商定于11月下旬在开罗召开一次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议,
蒋介石将应邀出席。这是他第一次出席正式的国际会议,自然十分重视。他想通过
这次会议提高他的国际地位,并争取到更多的物资援助。而借史迪威之口说出他想
说的话,或许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史迪威愉快地接受了这项要求,很快就起草出了一份包括作战设想和具体要求
两部分的文件。关于作战设想,他提出了要分三批装备和训练90个陆军师。第一批
30个师将于1944年1月投入反攻缅甸的作战;第二批30个师计划于1944年8月向广东
方面发起进攻;第三批30个师将在1945年1月开赴前线。关于对军事援助的具体要求
主要有,同盟国应在1944年雨季之前以陆海空军力量全力以赴地打通中印地面交通
线;美国提供90个师的装备器材;每月向中国空运1万吨物资;帮助中国建立起一支
独立的空军,待占领广州、香港地区后,美国应向华南派出10个陆军师和3个装甲师,
组成由美国人指挥的中美联合部队,尔后会攻华中和华北。
11月13日,史迪威把这份计划交给蒋介石,“‘花生米’接受了,或用他的话
说,在打通太平洋的联系之后,将任命一名美国司令统领在华的中美军队。”毫无
疑问,这个指挥职务是史迪威为他自己设计的,所以他在整个文件中对这一条最为
重视;而当蒋介石接受这一条时,他自然感到十分兴奋。不过,也正是这一设想,
成了日后史迪威与蒋介石矛盾激化的重要起源。
11月22日,史迪威与蒋介石夫妇等人一道出席了开罗会议。会议的主要议程是
中美英三国的联合对日作战问题,而反攻缅甸。则成为三方代表激烈争论的焦点。
会上,蒙巴顿以缅甸战役总指挥的身份,提出了东南亚战区最高司令部起草的作战
计划。该计划除规定了从利多、英帕尔和云南三个方面进行地面作战外,还提出了
集中海空军力量和两栖部队占领安达曼群岛,控制孟加拉湾的“海盗”行动。但是,
丘吉尔和英国皇家参谋长艾伦·布鲁克反对立即向亚洲调派大批海军舰船,要求推
迟或取消“海盗”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