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评传-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食的务本思想又与
①《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四○。
②[清]左孝同:《先孝事略》,见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23 页。
③《与谭文卿》,《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九,页六一。
④《左氏家庙》,《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469页。
⑤《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19 页。
①《与孝宽》,《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196—197 页。
②《〈宝山县志〉序》,《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268页。
③《〈宝山县志〉序》,《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268页。
抵御外侮结合起来,并有农产品商品化的思想倾向,说明他以农为本的主张并没有维护封建的自然经济的原意。更
重要的一点是,左宗棠的重农思想中并未带有抑商的因素,反而他强调的是既重农也重商,力主保护工商业,表明他的
农业思想既吸取了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精华而又不泥古,他重视农业、保护工商的思想超越了那种维护封建自然经济的
重本抑未思想。因此,左宗棠的农业思想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所稗益。即使是晚于左宗棠的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也同样强调以农为本,重视农学。郑观应(字正翔,号陶斋,广东香山人)说:“中国伊古以来,以农桑为本。内治
之道,首在劝农。阡陌广开,闾阎日富,似于耕作垦荒之事,我行我法,得以自用其长矣。”①康有为(字广厦,号长
素,广东南海人)认为:“万宝之原,皆出于土,故富国之策,咸出于农。上古重垦辟,有尽地力之教。”②孙中山
(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广东香山人)主张改良农业,认为“收获之多寡迥乎不同者,农功之勤惰为之也。”
他建议对中国古代农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农政全书》加以推广普及,使这些书不仅为“文人学士博览所
资”,更应做到“家喻而户晓”,以改变那种“虚有其文”的状况。他强调指出:“以农为经,以商为纬,本末具备,
巨细毕赅,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也。”①加强对农学的研究推广和重视农业的地位,对于促进社会
经济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①[清]郑观应:《垦荒》,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第 73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②[清]康有为:《请开农学堂地质局以兴农殖民而富国本折》,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第 349
页,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①孙中山:《农功》。《孙中山全集》,第 1卷,第 4—6 页,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二、纾商力、挽利权、听任商办企业
在中国古代社会,手工业、商业同农业都是社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工商业曾受到人们的重
视。管子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②商鞅说:“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农辟地,商致物,
官法民。”③在“以农为本”的主导思想中,“禁末”论也随之而出。
管子、商鞅等人也都提出抑未的主张,但他们所指的“末”是“雕文刻镂”和“锦绣纂组”等奢侈品的生产。管子
说:“使刻镂文采毋敢造于乡。”④商鞅说:“未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⑤直到战国末期的韩非才把
“末”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工商业。韩非说:“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趣本务而外未作。”⑥
在这里,韩非明确将从事工商业和游食的人都包括在“末作”的范围以内。此后,中国历史上以工商为未的思想逐步发
展,到西汉时就成了流行观点。于是,重农抑商和重本抑未才成为同义语。①这种“重本抑末”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
绵延了两千年之久。
“重本”固然稳定了小农经济,维持了国家机器的运转,“抑未”却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古代的社会经
济难以注入新的活力,终于在近代落后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因此,所谓“抑未”即压制工商业的思想是十分有害的。尤
其是在近代社会,如果不鼓励工商业的发展,那么中国的社会经济根本不可能向近代化的方向迈进。对于一个思想家来
说,能否冲开传统的重本抑未思想的束缚,并大力倡导兴办工商业,这是评价其思想是进步还是落后的一个重要标准。
从本书传主的言行来看,他对工商业的基本态度是扶持而非压抑,其发展工商业的思想主要表现在野商力、挽利权、听
任商办企业三个方面。
(一)纾商力
左宗棠纾商力的主张是针对商人面临着重重盘剥、“视商务为畏途”的状况而提出的。
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田赋、盐课、茶课等项,自清朝开国初便有定制。咸丰三年(1853年),清政府为镇
压太平天国起义筹集军饷,试行厘金制度,次年推广到全国。厘金乃作为一种工商税对运销过程中的商品征收捐税。这
样,经营盐、茶的商人除了交纳正课外,还要被征收厘金,只能惨淡经营,收获微利,维持生计。然而,除去正课和厘
金,盐商、茶商还要交其他苛捐杂税。以茶务为例,即有“捐助、养廉、充公、官礼四项陋规作为杂课”,“积弊相沿,
由来已久”,“本行商人及外行商贾所以视茶务为畏途者”,实“因杂课繁重之故”。①从盐务来看,也有“军标、马
价、盘费、
②《管子。小匡》。
③《商君书。弱民》。
④《管子。立政》。
⑤《商君书。外内》。
⑥《韩非子。五蠹》。
①《中国经济思想简史》,上册,第 145—146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版。
①《变通试办茶务章程》,《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452页。
钦工、普育、鳌峰等六款帑息“,盐商”终岁经营,半耗于陋规之需索,半迫于帑息之虚驮。商力几何,其堪此层
层朘削,而不倒罢相踵乎?“②因此,左宗棠主张对盐务和茶务进行改革,目的是”有裨国课,有便商民,力除从前积
弊“③,”纾商力而保利源“。④在盐务改革方面,左宗棠主张改”就场征课,按包抽税“为试行票运。清代征收盐课
的办法可谓变化多端。雍正年间,”各场委官监管,地方官随处设卡,委员收税,先完课而后给单,听其配运售卖“。
乾隆年间,”归商办理,划地分售,即以当年所收税银作为引额“,结果”此法一变,商之浮费遂增,盐之行销遂隘
“。”后人补偏救弊,朝令暮更“,”迨道光年间,一变为佥商,再变为试办,三变为官运,而盐法之败坏极矣“。⑤
如官运之始,”销路尚觉疏通,迫其后官视为利薮,开销挪垫,虚抵搪塞,办运者扣费以人私橐,督销者卖私以取盈余。
比课额太悬,则又捏报失水抢毁等情,上下分肥,弊端百出,遂致所领成本逐渐消磨。“①咸丰初年,户部鉴于”商疲
引滞“的情况,采取”就场征课、按包抽税“的办法。由于当时正在进行清军镇压太平军的战争,在战火中”场署大半
无存,官坎莫考“,各场员”遂不驻场经理,借寓省垣。遇有海私进口商人收买运销,各场员则冒认场分,指私为官,
截角收买,借图渔利,以致埋、坎全废,遍地皆私。??此场务之积弊也。“②面对着盐务”积弊相沿“的状况,左宗
棠”亟筹通变之方“。同治三年(1864年),左宗棠向清廷上奏提出在浙江试行票运的建议。他”拟请杭、嘉、绍、松
四所一律试改票盐,无论新商旧商,但能纳资到库,即给票认地行运。并于各府设立府局,稽查销数。所收课银,全数
提作正课,解充军饷。内外杂课,概行停支。??总之,创办之始,首重辑私以疏票引,痛革浮费以纾商困,核减卖价
以敌邻私,严查煎数以杜影射。舍此四者,别无良策。“
③第二年,左宗棠又上奏请求在福建试行票运。他说:“闽省盐务,积弊相沿,已非一日,全纲受病,亦非一端。??
计惟改行票运,厘、课并抽,庶可借图整饬。”①于是,左宗棠“毅然有改行票运,试办一年之请”。通过“试办票运,
实收实解,方且一洗从前挪移陋习。从前解款半,而今解款倍之,其无侵蚀之事可见。旧商只令照额认为,分别买票帮
销,完缴课厘,不准挂欠,一切浮费概行革除”。左宗棠在福建试行票运仅半年,“所收实解之款已抵前此一年及一年
半之数”,而且“察之商情,均以为便也”。②这说明各种“浮费”的数目要比清政府对盐务的正课高出二至三倍,左
宗棠把盐务称作“腥羶之场”、“奸弊之薮”不是没有根据的。左宗棠将上自闽浙总督衙门,下“至大小盐务衙门规费
一概革除,计所裁之数每年不下七八万两,又停收一
②《闽商力顾票运课厘恳免兼征帑息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册,第 95 页。
③《闽商应带完课银请归票运案内收算划完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册,第 75 页。
④《闽盐票运成效截数造报拟请著力定章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册,第 91 页。
⑤《沥陈闽省鹾务积弊请试行票运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2册,第 132页。
①《沥陈闽省鹾务积弊请试行票运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2册,第 132页。
②《沥陈闽省鹾务积弊清试行票运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2册,第 133页。
③《两浙商盐议请试行票运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册,第 530页。
①《沥陈闽省鹾务积弊请试行票运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2册,第 134页。
②《沥陈闽盐试行票运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2册,第 323页。
切杂支之款。是皆向之所谓以陋规太多为苦者,一经厘革净尽,群情欣然,如沉疴之释体“。③左宗棠还建议将盐
商历年”积欠带输筹银分别减免,总期商力稍纾,渐能照额买票赶运畅销,或可以盈补绌“。④左宗棠在福建试行闽盐
票运一年并取得明显的成效后,于同治五年(1866年)上奏请求将闽盐票运著为定章。他指:一年期内尽心筹办,取从
前销册两相比较,赢绌迥殊。如果著为定章,得人而理,庶几弊尽利生,商民均便,有裨国计,良非浅鲜。设非遇阴雨
过多,场壤缺产,地方有事,馆埠滞销,课额当不至过于减少也。??如有额外加买运帮行销者,固听其便;或销数短
绌,事出有因,以至本代票额不能买足者,亦似应准予尽征尽解,不限以额,俾纾商力而保利源。这样,闽盐票运制度
的实施,使得所有愿意运盐的商人都可以通过领票的方式进行较为自由的运销。左宗棠盐务改革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商
民均便“和”纾商力“。这同道光十一年(1831年)两江总督陶澍进行的淮盐改革颇有相通之处。陶澎在淮北推行票盐
制度就是为了解决”商困课绌,发岌不可终日“②的问题。道光十五年十二月(1836年 1月),接署两江总督兼两淮盐
政的林则徐对陶澍的票盐改革予以赞赏,认为前督臣”陶澍于辛卯纲起,将湖运滞食各岸减轻科则,改行票盐“,是”
试行有效“的。
③曾协助陶澍进行淮盐改革的魏源指出:“票盐特尽革中饱蠹弊之利,以归于纳课请运之商,故价减其半而利尚权
其赢也。”④显然,左宗棠继承了陶、林、魏的思想和作法。光绪八年(1882年),左宗棠任两江总督时对陶澍的淮盐
改革表示敬佩,他认为“道光十一年前督臣陶澎创行票法以救淮北之穷,严剔陋规以除准南之弊”①是卓有成效的,可
惜的是这次改革行之不久便受到“格守遗法”者的干扰,加上后来太平天国起义席卷东南,“金陵被陷,盐法荡然”。
左宗棠在两江总督任内力主淮盐票运,“定为永远章程,庶几裕课、便民、恤商三者兼权并计推行,尽利其法,乃可大
而可久。每于接见僚属士绅时,往复谘商,得其大概,而新旧商贩知事在必行,行之宜有益无损,于是领票认引者纷纷
而来。”②在茶务方面,左宗棠也以纾商力为改革的重点。同治十一年(1872年),左宗棠在甘肃颁布了《变通试办茶
务章程》,系统提出了他的变通、改革主张。该章程的内容有四条:一,招商应先行清欠也。查商人欠课甚巨,又有积
欠各案官本生息银两,以此众皆视茶务为畏途。
非畏茶务,畏积课也。??若不通融办理,亦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