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风-第2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耍舛夹枰炻硇锌瞻愕厣柘搿K醢彩淙黄缴晕恼卵首愿海侨盟⒚髡ビ突⒚薹幕裁吹模悄讯瓤刹皇且话愕母摺�
王静辉转身从书架上拿出一本奏章,交给司马光和王安石。两人打开一看那字体便知道这是驸马独有的「硬笔书法」,以前司马光曾经看见过,自驸马婚后,驸马和外界来往的书信、奏章等一切文字性地东西都是由蜀国长公主或是旁边的那个内侍来抄写的副本,像这样「原汁原味」的出自驸马亲自手书的札子是很少能够看到了。
这本奏章是王静辉在取得了皇帝赵顼在土地所有权的许诺之后,便开始对厢军屯田的各个要点地一个计划说明。王安石被人称为过目不忘,虽然和王静辉这个变态相比是个假货。但一目十行的本领是少不了的,他最先看完这本札子,看过之后连他也倒吸了一口气:不能不说这是一份庞大的计划,在这份计划书中,王静辉打算最初的五年当中要用厢兵屯田来消化三十万厢军,随后的二十年当中还要陆续在河北诸路和秦凤、永兴继续投入厢兵开垦土地屯田,甚至在北方屯田的同时,还要慢慢的将屯田的目标转向荆湖两路。
司马光和王安石两人心中默算了一下,如果照王静辉这本札子这么干下去,那大宋几十万厢兵还真不够用的!事实上王静辉考虑的不仅是厢兵屯田这么简单,他要在北方和西北建立粮食生产基地,使得大宋南北粮食供需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基础上,最重要的便是北方屯田一旦成功,那以后和契丹与党项大打出手的时候,大宋不用为后勤付出沉重的代价,后勤需要尽最大可能在北方自己消化掉,还有便是减轻大宋运河的运输压力,分担因为自然灾害造成运河不畅而导致的风险。至于对荆湖两路的开发那是迟早的事情,「湖广熟,天下足」这个口头禅他还是知道的,不过荆湖两路自然条件现在还是非常恶劣的,属于官员流放区。
与司马光不同的是,王安石从这本札子中读出了另外的味道——厢军屯田的重点不是在河北诸路,而是西北的秦凤、永兴!第一个五年当中裁减的三十万厢军有二十三四万要用在这里,在时间上和数量上,这都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举动,按理说有韩琦的奏章,厢兵屯田的重点应该在河北诸路,但王静辉却把重点放在了西北,这到底是为什么?!
司马光也看完了这本札子,有些忧虑的说道:「改之,如果真的能够按照这本札子顺利执行成功的话,那对大宋来说自然是功在千秋的事情,不过你在文中写到不仅要把土地的所有权给厢军,为其提供种子和工具这也都罢了,但还要提供耕牛等牲畜,那这厢军屯田还没有见到结果的时候,朝廷要为此花出一大笔的启动资金才可以。现在朝廷财政刚刚有所好转,这么做可能会使以前的财政盈余全部搭进去也不够啊!」
王安石对司马光的话倒不是很在意,在他看来只要能够把厢军这个大包袱给解决了,那花出去的钱和以后地长远利益相比是极为划算的。
他更在意的便是王静辉把这么多的厢军全部塞到西北去,还要限时,他到底想要干什么?
王静辉笑着说道:「君实先生的担忧是十分有必要的,不过这笔钱学生已经想好了出路,朝廷只要掏出一小笔钱,甚至不用掏钱便可以解决厢军屯田地启动资金!」
厢军屯田的启动资金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把种子、农具、耕牛、安家费等这些乱七八糟的费用算在一起,每一万厢军屯田地启动费用不会低于八十万贯,第一年粮食没有见着还要继续投入口粮钱。第二年才能够逐步走上正轨,这中间又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所以说屯田也不是朝廷想干就能够干的了地事情。司马光只是一瞬间便明了这笔启动资金的规模恐怕不会低于一场战争的费用。此时说出来也是非常中肯的,不过王静辉地回答也是够让他们震惊的。
驸马不是一般的大财主,估计大宋能够比他更富有的人也就是皇帝了。「难道驸马想出这笔钱来推动厢兵屯田?!」王安石和司马光心中都浮现出这么一个想法,不过王静辉很快便对此做出了解释。
「我们可以鼓励商人。让他们也参与厢兵屯田!」这便是王静辉早已经想好的退路了,这么大地一笔财政开支要是全让朝廷来掏腰包,估计他会被政事堂的相公们五马分尸的,当初他也曾为这笔启动资金而发愁,不过后世那些「先画饼。后付钱」风险投资的事情听多了,他也不知不觉的拿过来先用着,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王静辉打算给大宋的商人画饼,让他们来买单。此举虽然不是很厚道,但确实是双方都能够得利的事情,王静辉说什么也要在「诈骗」这条路上走上一遭了。
虽说是「君子不言利」,但王静辉可没有少在朝堂之上言利。不过就是不敢公开站在士林地对立面上来高呼言利罢了,经常参加福宁殿议事的大臣们都知道王静辉那张「充满铜臭」味道的嘴脸——这是以前参知政事赵忭老儿的评价,不过赵忭已经因为司马光弹劾他家人贪墨被放逐了。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知道大宋皇家海运的事情,驸马把太皇太后到参知政事曾公亮在内全部一网打尽,连皇帝都掏了三十万贯的「份子」,不仅聚集了恐怖的资金来做生意,还用丰厚的利润讨好了各方势力,许多人都打破头加入其中,奈何人家的资金缺口全都补上了。联想到这样通天的本事,两人对王静辉放出的「豪言」先是信服的点了点头。
「两位先生,随着大宋海外贸易的深入发展,海外夷国对我大宋的货物需求量与日俱增,不过制造商品是需要原料的,棉布离不开棉花,食用油离不开油菜籽和花生……学生在楚州任职的时候就想到由于纺织和榨油利润大,会诱使农户大量种植棉花、油菜等作物,但这就影响到粮食的种植,虽然做出了限定,但这就像往开水的锅里面加水一般,只能暂解燃眉之急。」
「呵呵,改之难道想在屯田的地上种棉花吗?这倒是个好主意!不过这又和屯田启动资金有何关系呢?」王安石笑着问道,他隐约的猜到王静辉的方法了。
「介甫先生所料虽不中但亦非远矣,厢军在屯田的时候不仅要种粮食,棉花和油料作物获利倍于粮食,可以快速缓解朝廷在屯田上的压力,自然是要大力种植的。不过此计还需朝廷做些配合,虽然楚州在学生离任的时候就对粮食和棉花的种植面积做了限定,但这并不能够挡住别的地方,所以只要朝廷明文宣布粮食的种植必须保证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则可以使纺织商人和榨油商人将目光投向厢军的屯田,朝廷只需从中以利诱之便可以获得屯田所需要的启动资金了!」
「这样算来确实可以弥补朝廷屯田的费用!」王安石笑着说道,旁边的司马光也点点头表示同意。
「那么学生以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不知两位先生对将土地所有权交给厢军还有何异议吗?」王静辉也笑着说道。土地所有权毕竟是十分敏感的事情,如果自己先不给他们两人画饼,恐怕屯田计划还是会受到两人的阻击而流产。
王安石和司马光这才明白过来驸马的用意,两人互视一眼笑着说道:「政事堂上我二人自然要争取!」
第一百八十章 默契
在目前大宋的政治格局当中,只要皇帝赵顼、王安石能够点头,几乎就可以算是通过了,如果司马光在打上保票,那自然便是再完美不过的了。王静辉得到了王安石和司马光的答复后,心中也是非常兴奋,只要土地所有权到手,其他的事情都好办了许多,只要这个口子一开,他相信以后的厢军屯田所遇到的麻烦将会减少许多。「利」字当头来屯田,自此厢军屯田不仅仅是朝廷摆脱沉重负担的行动,也关系到被裁减厢军自身以后的生活问题,相信境况要远比以前单纯的去屯田效果要好的多。
送走王安石和司马光后,王静辉叫人去请李管事和刘账房过府有要事相商。李管事恐怕是王静辉一系相关人员中最为忙碌的人了,前段时间河北旱灾,为了向魏国公韩琦表示自己对其重视而把李管事派往河北亲自来协调赈灾事宜。其实像这样的事情,王静辉都是筹谋很久了,一旦有灾害发生,只要一接到他的手令,其旗下产业就会密切合作来完成赈灾事宜,根本用不着李管事这样的核心人员来亲自参与其中,不过是让韩琦更有面子罢了。
「珍泉兄,河北一行真是辛苦你了!」
「没有什么!改之,不知道你叫我们来又有何吩咐?」李管事客气的摆摆手说道,他和王静辉认识这么长时间,两家的关系已经说不清是道义还是利益相互维系,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双方到现在谁也离不开谁。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王静辉请他们两人坐下后,才将朝廷即将要准备厢军屯田地事情详细的说出来。虽然这其中限制各地棉花、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短期内肯定是有损于商人的利益的,但长远的看能够保障粮食供应免去后顾之忧才是大远见、大生意。榨油机和纺织机都是王静辉一手改进发明地,虽然是用此奠定了楚州商会,但徐氏从中也占有相当大的份额。每年从中得到的利润可非是一个小数目,一旦朝廷按照他地方案来实行屯田,那短期内利益受损是肯定的事情。
王静辉对他们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前前后后地事情都如竹筒倒豆子一般全部都说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也都摆在明处,李管事和刘账房都是久经商场考验的老手。驸马说的这么详细,他们心中自然会有杆称来衡量利弊得失。说完后,这中间两人地境界高下便显露无疑:刘账房还是老样子,手里紧抓着钱袋子不松手。一听说己方利益将会有所受损,嘴上说不出来,但脸上的表情明确的反应了他内心中的不平;而李管事则是详细问清楚了事情的各个环节后,便波澜不惊地等待王静辉的最后指示。
王静辉对于两人的表现心中也是有数,刘账房也只能如他的称呼一样来管管钱是最合适不过的。而李管事才是真正有眼光的生意人,虽然不知道人家心中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单单这份镇静地功夫便是一个优秀商人所必备的素质。
李管事到没有王静辉想的那么复杂,在李管事和徐老的心目中,驸马对个人的享受看得比较淡漠,除了要维持一个驸马基本的体面之外,没有什么要花钱的地方。今天驸马把他们招来就是为了规避风险的。
两家都连成一体,徐氏吃亏就等于驸马本人吃亏,虽然王静辉时不时的脑袋发热做些慈善事业,但徐氏并非小气之人,再说没有驸马,徐氏就是再发展一百年也到不了这个程度,两者并不冲突,在这方面到显得王静辉多心了。
「厢兵屯田的事情基本上就是这个情况,虽然朝廷对此最后的意见还没有定下来,但皇帝、王安石和司马光都表示了同意,我想获得中书政事堂会议的通过不过是个时间问题罢了。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商业上如何推动此事的进一步发展,并且能够从中谋取长远的利益!」王静辉介绍完基本的情况后,淡淡的说了一句。
王静辉突然觉得自己好像是个一无是处的人,虽然自己定下了基本的框架,但涉及到具体操作方面似乎也只有跟在别人后面用自己的经验和眼光来做些补漏洞的工作,不过幸好在商业上有徐氏和他密切合作,不用担心他那庞大的商业帝国会在一夜之间哄然倒下。
「如果想要进行厢军屯田,五年内裁减三十万厢军,那每年至少要有六万厢军去屯田,一万厢军的启动费用在八十万贯,六万厢军就是近五百万贯,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改之,朝廷能够出多少钱?」李管事知道这件事肯定要推行下去,这是王静辉一手策划的,说什么也要帮忙。
「朝廷养着厢军每年的花费也不少,厢军虽然比禁军的军饷要低些但每年也要三十五贯到四十贯之间,六万厢军最少也是两百万贯,这两万万贯的钱朝廷肯定是会掏的。皇帝那里已经同意从内库所获利的海外贸易利润中抽出一笔钱来支持屯田,我估计不会少于百万贯,剩下的两百万贯便是朝廷财政和我们的钱了!」
李管事听后笑了笑说道:「朝廷政事堂的相公们既然要决定屯田,现在朝廷财政比前几年要好的多,至少也要拿出五十万到一百万贯来壮门面,那落实到我们头上的钱也就一百多万贯,这笔钱不算多,问题是该怎么来筹集,是我们一家独大呢,还是联合其他人一起来分这块肉?!」
王静辉摆摆手说道:「吃独食可不好,况且自大宋皇家海运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