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白话鬼谷子 >

第4章

白话鬼谷子-第4章

小说: 白话鬼谷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17),乃为之变(18),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19)。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20),事皆不疑。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21)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基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22),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23)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24),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25),或以事上,或以牧下(26),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27)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28),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29)。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30)。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31),如腾蛇(32)

    之所指,若羿(33)之引矢。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34)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35)。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见其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36)。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已不先定,牧人不正(37),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入,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注释'①古之大化者:化是教化,大化者指圣人。

    ②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同返,覆,都是反复的意思,追溯过去的经验,进行研究以面对当前,认识未来。

    ③动静:是指运动和静止。④虚实:真伪的意思。

    ⑤来今:未来与现在。

    ⑥反而得覆:调查过去,研究现在,以定将来的对策。

    ⑦人言者动也:别人发言就是动。

    ⑧辞:倾诉、主张、陈情。

    ⑨言有不合:所说的话不合理。

    ⑩应:答应。

    (11)象:法象,仿造形象和原形比较,确定正误。

    (12)比:比较,和原则比较确定正谬。

    (13)象比:按照形象进行比较。

    (14)钓语:如钓鱼投饵一般,在交谈时给对方以诱饵,以便引出对方的话头。

    (15)罩(读jī)网,置是捕兔子等野兽的网,网是捕鱼等水产的网。

    (16)会,聚集的意思。

    (17)其言无比:如果言辞不能进行比较。

    (18)乃为之变:改变方法。

    (19)牧之:进行调查加以说明。

    (20)愚智:愚者和智者。

    (21)鬼神:指死者的灵魂和万物神明。也指天地间一种精气的聚散变化。

    (22)敛:收藏、制止。

    (23)开情:敞开心怀叙述。

    (24)象而比之,以牧其辞:用形象、比喻法,驾驭言辞。

    (25)或因此或因彼:从种种事情发端。

    (26)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或者事奉君主,或者观察民情。

    (27)情诈:真诚和虚伪。

    (28)式:定式、形态、态势。

    (29)观其所托:分辨出主张的本意。

    (30)见微知类:从微小的事情上,观察出大事物的变化。

    (31)符应不失:如同合于符节一样,来响应。

    (32)腾蛇:飞龙的意思。

    (33)羿:即后羿,传说中的神箭手。

    (34)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假如你想要知道他人,就必须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后,才能知人。

    (35)比目之鱼:一双眼睛生于身体一侧的鱼,经常是两尾并游,这里比喻恩爱夫妻。

    (36)燔骨:烧烤的骨头上所带的肉。

    (37)牧人不正:不能公正地驾驭人。

    '译文'古代以大道教化众生的圣人,所以能与无形共生共存,是自然物化的规律。反顾而回溯以往,再回首察验未来,既可以知古,也可以知今。既可以了解对方,又可以知道自已。

    依动、静、虚、实的运动原理,如果在未来及现在得不到实践,就可以反思历史去研求前人的经验。有些事要反复考察探索才能把握。这是圣人的见解,不可不认真研究。

    别人说话,是动态的;自已缄默是静态的。要根据别人说的语,听他的辞意内涵,如果,对方言辞有矛盾,要反复地追问他,对方(真正)的答辞就会出现。

    语言有形象性,事物可用比喻。因为有形象与比喻,所以要观察藏在言辞下面的含义。一般地说,形象可以模拟事件,比喻可以比附言辞,然后以“无形”的规律来求得有声的言辞,引诱对方说出(我方)所要知道的事,从而得到与人、事相吻合的真相。这就像张开网逮野兽一样。多张一些网,汇信而来的野兽就会多些。如果把捕野兽的方法用在人事上,只要方法合宜,对方就会自已“出来”,这就是钓人的“网”。要经常拿着这个“网”,追逐对方,如果从对方的言辞上不能进行比较,就要改变方法。用“形象”的手段,使之感动,以体会对方的思想、情感;进而控制对方。自已返回去,对方再度来,双方言辞均有形象、类比,于是心中就有数了。反复地用言语攻击、偷袭对方,事虽万变但不失于“言辞”,用“言辞”申明大道。圣人以此诱导惑化愚人、智者,使万事不容置疑。

    古人善于从反面听别人言论,这可以改变鬼神,而刺探到实情。他们随机应变,很得当,对对手的控制,也很周密。如果控制不周密,得到的情况就不明了,得到的情况不明了,心里底数就不实。要把形象和类比,灵活运用,就要会说反话,以便观察对方的反映。想要听别人讲话,自已就要沉默;想要敞开,就要先收敛;想要升高,就要先下降;想要获取,就要先给与。

    要想了解对方的内情,就要运用模仿和类比的方法,以便把握对方的言辞。

    同类的声音可以彼此呼应,合乎实际的道理会有共同的结果。或者由于这个原因,或者由于那个原因;或者用来侍奉君主,或者用来管理下属。这就要分辨真伪,了解异同,以分辨对手是真实情报还是诡诈骗术。活动、停止、言说、沉默都要通过这些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也都要借助这些模式,都在事先确定法则。用反向形式来得到对方的回应,以观察其寄托。所以用这种反向思维的方法,自己要平静,以便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事理,论说万物,辨别雄雌。虽然没有论及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据细微的征兆,探索出同类的大事。就像刺探敌情就要深居敌境,估计敌人的能力,再摸清敌人的意图,像验合符契一样可靠,像飞龙一样神速,像后羿张弓射箭一样准确。

    所以要想掌握情况,要先从自已开始,只有了解了自已,然后才能了解别人。了解别人,就像比目鱼一样形影相随;掌握对方的言论就像声响与回音一样相符;明了对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样不走样;侦察对方的言辞,就像用磁石来吸引钢针,应用舌头来剥取焦骨上的肉一样万无一失。自已暴露给对方的微乎其微,而侦察对手的行动要十分迅速。就像由阴变阳、又像由阳转阴、像圆变方、又像方转圆一样自如。在情况还未明朗以前,要用圆略来诱惑对手,在情况明朗以后就要用方略来战胜对方。无论是向前,还是向后,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可用这个方法来控制。如果自已不事先确定策略,统帅别人就没有规范。做事没有智术,叫做“忘情失道”,自已首先认真确定策略,再以此来统领众人,策略要不暴露意图,让旁人看不到其门道所在,就可以称为“天神”。

    '解析'本篇“反应”实际是阐释了一种回环反复的思考方法。在对客体的观察中。只有回环往复的思考才能接近事件的客体,获得真知。

    作者认为,对其事物要“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

    对世间一切事物皆当如此,了解今天必须反观历史,预测未来必须以现实为依据,此即“圣人之道”。

    本篇还提出了把握对方谈话之道的“钓言之道”。所谓“钓言之道”就是让人家说出真话,这是发挥主观智能的高招。钓言时要明了对方情况,辨清对方是真情还是诡诈。历史及现代生活中许多谍报用间的事件,都发人深省他说明行“钓言之道”反复观察以知事物真相的重要。

    如春秋时,伍子胥劝吴王夫差灭越,而吴王既辨不出伍子胥对他的忠心,也看不出越王勾践的用计,因而遭受国螟身亡之难。

    吴王失误。吴王夫差贪图眼前利益,要去攻打齐国,伍子胥劝阻他说,“齐国和吴国习俗不同,语言不同,即使我们得到齐国的土地也不能居住,得到齐国的百姓也不能役使。而吴国和越国疆土毗邻,田地交错,道路相连,习俗一样,语言相通。我们得到越国的土地能够居住,得到越国的百姓能够役使。越国对于我国也是如此。现在舍弃越国去进攻齐国,这就像担心虎患却猎杀野猪一样,虽然可能获胜,但后患无穷。”

    太宰嚭(pǐ)说:“伍子胥的话不可听信。君王如果进攻齐国并战胜它,然后移兵,以大军压晋国之境,晋国一定会俯首听命。这是君王一举降服两个国家啊!这样,君王的命令一定可以在中原各国推行。”吴王夫差认为太宰嚭(pǐ)说得对,不听从伍子胥的意见,而采用了太宰嚭(pǐ)的计谋。

    过了几年,越国人报复吴国,攻破了吴国的国都,灭绝了吴国的世系,毁灭了吴国的社稷,夷平了吴国的宗庙,夫差本人也被活捉。夫差临死时说:“死入如果有知的话,我在地下有什么脸面见子肾呢?”于是用巾盖上脸自杀了。

    这个故事说明糊涂君王,祸患还没有来时无法使他明白;祸患到来之后,他们虽然明白过来也来不及了。夫差死到临人才知道伍于肯的策略是正确的,才发现自己愧对伍子胥。

    那么勾践用什么计呢?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越国要求跟吴国讲和,吴国的条件是要勾践夫妇到吴国给夫差当仆役,勾践答应了。

    勾践将国事委托给大夫文种,让大夫范蠡随他夫妇前往吴国。到了吴国,他们住在山洞石屋里。夫差每次外出,勾践就亲自为他牵马。有人指骂他,他也不在乎,低眉顺眼,始终表现一副驯服的面孔,很讨夫差的欢心。

    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范蠡预测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会好,他就亲自去见夫差,探问病情,并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向夫差道贺,说他的病很快就会好的。夫差问他怎么知道。勾践就胡编说:“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点苦,用医生的话说,是得了‘时气之症’,所以病会好,大王不必担心。”果然不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顺,深受感动,就把勾践放回国去。

    勾践回国之后,卧薪尝胆,二十年以后,终于报仇雪耻,灭掉了吴国。

    本篇中的投石问路,是掌握对手想法的很重要的手段。在社交、政治等活动中要随时根据对方反应制定策略,以便施展自己的手段,但不应露出自我行踪。

    淳于髡(kún)救薛地,正是掌握齐王的心理,因势利导,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战国时代齐国名士孟尝君因与齐王闹翻而辞去宰相职务后,便回到自己的领地薛。他本想好好地休养一段时间,但是出乎意料地发生了南方邻国正计划举兵进攻薛的事情。只有向齐王求援才能解燃眉之急,但是孟尝君刚同齐王闹翻,确实不好开口。此时,恰巧奉齐王之命出使楚国的淳于髡,归途中顺便到薛地向盂尝君问候。孟尝君一听到这个消息,真是喜出望外,心想:“一切都要依赖他了。”

    淳于髡是齐国的入赘女婿,身长约五尺,人很机灵,能言善辩,因而经常奉命差遣,每次都不辱使命地完成了任务。他博闻强记,学问不属于哪一派,与人交谈时善于察颜观色。由此看来,交涉此事对他来说是最合适的了。

    淳于髡和齐国王室有密切的关系。与宰相孟尝君的关系也很密切。

    当淳于髡来到薛地时,孟尝君优礼相待,分别时亲自到郊外为其送行,对他说:“楚国人攻打薛地,我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侍奉您了。”淳于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