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

第242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2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十句,「云何善修习」是一直贯下来,贯了这十句,下面省略。要是把它念到完整的句子,云何善修习念觉分,云何善修习择法觉分,乃至於云何善修习空,云何善修习无相,云何善修习无愿,这样的句子大家就懂了。这段经文清凉大师注解不多,但是也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修涅盘因」。在大段里面,这属於第五段。「七觉三空,十地品广说」。所以在此地只是把名目给我们说出来,前面就是七觉支,后面「空,无相,无愿」是三空,到下面经文「十地品」里面会有很详细的说明。但是我们现在距离十地品还相当的遥远,因此学习这段我们也要概略的说说。
  什么叫做七觉三空?七觉支是「三十七道品」里面的一个科目。三十七道品一共是有七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下面就是七觉支,八正道。所以七觉支也是大小乘教必须要学习的科目,都在日常生活当中,通常在大乘教里面,称它作助道品。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三十七助道品这是基本学习的科目。八万四千法门是八万四千不同的方法,修什么?总离不开这三十七个科目。
  三十七分做七段,我们现在一般讲法单元,七个单元,这是其中之一。这个单元里面有七个科目,第一个是念,『念觉分』,我们怎样学习念觉分?这很重要。在我们心情沉闷的时候,我们一般讲精神提不起来,念佛,静坐,我们不讲参禅,我们讲静坐。念佛堂里面,我想很多同学都见过,几乎念佛堂每天都会出现这个现象,有些人念著佛昏沉了,打瞌睡了;最容易发生的现象,在止静的时候。绕佛绕了几圈之后,大家坐下来止静的时候就有人睡著了,坐在那个地方睡著了,这个现象常常有,这叫昏沉,精神提不起来。这个时候佛就教我们,就是要起这个念,我们要选择什么法门来对治,把自己的精神振奋起来。所以七觉支这七条是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觉醒,你说它多重要!
  我们选择的方法,这是净宗方便,我们选择的方法是念佛。念佛也有方法,当昏沉的时候怎么办?大声的念。你大声念会不会吵到别人?你把大众秩序扰乱也不好。所以一般选择,虽然是止静,他可以起来在当中拜佛,用这个方法把自己的昏沉打掉;或者是大众止静,你还是可以继续绕佛,用这种方法也行。现在科学仪器很发达,像随身听,我们把念佛堂念佛的佛号可以录下来,为什么?在念佛堂的时候,大家念佛的声调、音调都要一致,才不至於混乱,这是庄严道场。录下来之后,我们可以放在随身听里头,当昏沉的时候我们把声音开大,自己听得到,外面人听不到,不干扰别人,这也是个办法。这个办法在现在行,从前没有这些机器,没有法子。所以从前人选择只有拜佛、绕佛,不干扰别人,用这些方法。古大德教导我们,你就用下面「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你用这三种把你的昏沉打掉;择法、精进、喜,下面我们一条一条再介绍,用这个方法。
  另外一个现象叫掉举,就是心浮气躁,跟昏沉恰恰相反,心浮气躁,妄念纷飞。有很多人说,我不念佛、不静坐的时候没有妄念,这一静坐下来,不知道这妄念从哪里来的,怎么会这么多?吓得他怎么样?吓得他不敢静坐。这是错误的,一定要晓得,妄念不是静坐时候才有的,而是什么?静坐时候你才发现,没有静坐的时候就是这么多。因为你心念不集中,你就没有发现到,这想静下来之后,这才发现妄念这么多。我们一般在用功的时候,这两种毛病常常现前,一个是提不起精神,一个就是心浮气躁,妄念太多,佛经上叫掉举。在这种状况之下,你就可以用轻安、用定、用舍,用这三个觉支来对治。
  由此可知,七觉支是对治我们用功时候常常起的这两种烦恼,一个对治昏沉,一个对治掉举(就是心浮气躁)。功夫用得力的时候,在日常生活当中也会有这种情形,工作的时候,处事待人接物。昏沉,在日常生活当中,昏沉是精神提不起来,比较少;心浮气躁,现在几乎普遍都见到,无论你在什么地方,你只要冷静观察,现在一般人急躁。也就能够体会到他的妄想多,分别执著多,情绪不稳定,很容易发脾气,这是属於掉举,也就是他心定不下来。像在从前社会,无论是士农工商,一般所见到的人情绪都很稳定、温和,言语都缓慢,动作也缓慢。我们看看曾国藩的家书、家训,你看他教导他的子弟,他这个家书、家训写得太多了。由此可知,他对这个问题很重视。年轻人要学稳重,稳重从哪里学起?一切都缓慢,不要叫人看到急躁,无论遇到什么样艰难的问题,心地都是如如不动,这有道理。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清净心生智慧,智慧才能解决问题;心浮气躁生烦恼,烦恼怎么能解决问题?烦恼只有把问题愈搞愈复杂,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此可知,七觉支的宗旨,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教我们要学稳重,思想、言语、动作。我这一生见到一个人,章嘉大师,这个人给人的印象,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无论在什么时候你去看他,他都好像在入定,言语少,速度很慢,动作也少,也很缓慢。你跟他见面的时候,自自然然不敢放逸,他有那个摄受的力量,自然就会对他尊敬。我这一生只看到这么一个人,其他的两位老师跟他不一样,真正修行人。你们看到照片上他老人家穿的服装,一年四季都是那个样子,那个服装很厚,当然冬天没有问题,夏天他也是这样。
  有一年,台湾第一次发起印《大藏经》,是用日本《大正藏》做底本,台湾翻印,头一次翻印。佛教会一些人在台湾做全岛的宣传,希望大家认识《大藏经》,热烈的来支持、购买《大藏经》。因为这个书很大,成本很高,确实是不容易,就邀请章嘉大师带这个团环岛去介绍。那个时候也有一些年轻的法师陪同,其中有一位年岁比大师轻的,大师那个时候差不多将近六十岁,他们只有四十多岁,看到章嘉大师穿那么多衣服,就问他:您老人家热不热?那是夏天,这些年轻法师都是拿著扇子,章嘉大师没有,就问他您老人家热不热?大师回答一句话很妙,「心净自然凉」。这些法师们听到,感觉到非常惭愧。这就是人家心地清净,冬天他不冷,夏天他也不热。一般讲这是修行功夫,也就是说,你的心有没有到清净程度。
  永远没有昏沉,没有掉举,功夫得力的现象。昏沉跟掉举都是功夫不得力,念佛人对这个要特别的留意,为什么?有这两种现象障碍往生。在现前障碍你,不要说一心不乱,障碍你功夫成片,障碍你的悟门,你不能开悟。所以七觉支在修行来讲,它是很重要的一个科目,它能帮助你排除昏沉、掉举,使你真正得到定慧均等。定慧均等,那就是禅。念佛也是禅,它不用参究也不用观心,它用持名的方法,达到的效果跟禅定没有两样,所以佛在《大集经》上说念佛,特别是讲持名念佛,这是「无上深妙禅」,这是佛说出来的。离开禅,不是佛法,只要是佛法,我们就晓得八万四千法门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式学禅。这是「念」,正是宗门大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个念一起,马上就觉。此地这个念就是觉,昏沉、掉举才起来,妄想、杂念才起来,立刻就觉悟,就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对治。
  第二个择,『择法』,择是选择,选择用什么方法来对治。简单的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在基本上来讲,你要把外面境界看清楚,你不能被这些迷了。《金刚经》在中国佛教经典里面,可以说知名度排在第一。佛教经典很多,很少有人能说得出来,但是大家都知道有一部《金刚经》。由此可知,《金刚经》在中国社会是多么受人欢迎。不但是学佛的人必读,不学佛的人,只要是读书的人,一生当中说他没有读过《金刚经》的,那太少太少,都曾经读过,为什么?开智慧的,帮助你择法的。所以你善能觉了、善能辨别这一切法当中,哪是真的、哪是假的。
  佛将一切法给我们归纳六桩事情,性、相、理、事、因、果,这六个字把一切法统统包括尽了,没有一法能超出其外。你晓得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所以你才不会错误选择,把假的当作真的。本性就是清净心,就是真心,本来具足无量的智慧德相,大乘经佛常说「本来具足」,这是真的。但是众生很不幸,无始劫以来,一念无明迷失了真心,迷失了本性,随顺外缘起无量无边的烦恼。诸位要晓得,无量无边烦恼就是无量无边智慧德相迷惑以后产生的现象。迷悟之体是一,迷悟的相不一样。我们讲性相,迷悟,性是一不是二,悟的是性,迷的也是性,性没有迷悟。但是迷了之后,相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觉悟的相是一真法界,不一样。觉悟了,在《华严经》上讲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迷了的相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六道迷得深,四圣法界迷得浅,这要知道、要认识清楚。
  《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要被这些幻相(虚妄的相)欺骗,你执著这些虚妄的相,坚固不舍,这个错了。坚固不舍这些虚妄的相,这就是六道轮回的根本。为什么你出不了轮回?生生世世,你出不了轮回,就是你对於这个虚妄的东西执著,你把它当真,错在这里;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知道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教菩萨要把这四相放下,可不能执著,不但不能执著,分别都不可以。执著,这就变出六道轮回;分别,这变出十法界。所以离分别执著,不但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
  这个道理大乘教里头讲得太多太多。佛为什么千言万语,苦口叮咛?我们迷得深,虽然听佛讲经,这一下觉悟,像闪电一样放了一下光明,时间很短暂,离开讲堂,马上就迷了。佛知道这是众生的老毛病,这是众生的习气,怎么教?必须是千遍万遍、无数遍的提起,让这个经教长时期的薰习他,密集的薰习他,会产生作用。诸佛菩萨就是这么成就的,长时密集的薰习,觉悟了。我们学佛,你就知道「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功夫不能成就。统统讲薰习。世间人不是善薰习就是恶薰习,学佛的人不是佛法薰习就是世俗薰习。世俗薰习,那就是轮回的薰习;佛法的薰习,那就是涅盘的薰习,不一样。
  今天我们想想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我们接受佛法的薰习是几个小时?我们接受世法的薰习是几个小时?到什么时候功夫才得力?给诸位说,每天要是能够做到二十个小时佛法薰习,四个小时世法薰习,你这一生肯定成就。怎么知道?我们从世尊当年在世教学明白了,释迦牟尼佛他带著这批学生,每天跟他们讲经说法、研究讨论,几乎都没有休息,他不累吗?在我们想像当中,他不会累,为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法喜充满,他怎么会累?每天休息,中夜(中夜就是四个小时)这四个小时睡眠。可是他们这些人是用打坐代替睡眠,我们一般人讲不倒单,他用入定。定,恢复体力,真的是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比我们睡觉的效果还要殊胜。因为睡觉,昏沉,入定不昏沉。七觉支就是调整你入定,帮助你进入禅定的境界。禅定境界是定慧等持,定跟慧是平等。如果慧多於定就浮躁,定要是多於慧就昏沉,这是初学的人往往没有法子避免的两种现象。
  所以懂得选择法门,这个意思深广无际。在我们整个修学过程当中,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知道自己现前生活的环境,学习的环境,哪个法门比较适当。在今天这个环境之下,我们一般的根性,持名念佛是最方便的,也最快速,也最稳当、最殊胜,选择这个法门。选择之后,法门选择了,接著底下要选择老师。没有一个老师帮助你、指导你,法门选对了也很难成就,也不容易。我们一生能不能有成就,老师的关系太大!有了老师,还要选择同学,很重要。如果有老师没有同学,好比你走路,你一个人没有伴侣,你会走得很辛苦,同学互相切磋琢磨,菩提道上有伴。老师是指路的,不是陪你走路的,同学是陪你走路的,不一样,这不可以不知道。
  另外就是选择修学环境,每个人一生福报不相同,根性不相同,缘分不相同,所以都不是一桩容易事情。果然是利根,那就方便多了,为什么?他淡薄,天性就柔和,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不论是顺境、逆境,他都能保持身心的平静,这是修道最好的条件。中人以上,中等根性以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