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一生必读的60本书 >

第19章

一生必读的60本书-第19章

小说: 一生必读的60本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术士,毫无科学价值〃,比〃相命之术更可笑〃。不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本世纪指20世纪编者注在西方各国广泛流行达几十年,从学术角度涉及并渗进了医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美学、历史学、哲学、法律、宗教、人类学、民俗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因此,若要研究现代西方文化,那就不能不研究弗洛伊德的学说,就不能不读这本《梦的解析》。 

     
 



《雪国》

    《雪国》 
    以敏锐的感受及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 

    在虚幻、哀愁和颓废的基调上,以病态、诗意、孤独、衰老、死亡来反映空虚的心理、细腻的感情和忧郁的生活,追求一种颓废的至美,达到一种空灵虚无的艺术至境。 

    20世纪10部影响深远的小说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的《雪国》是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代表作之一,全书不足8万字,与许多中外名着相比,也许算不上鸿篇巨制,但这本书在日本却真正是家喻户晓。只要一提起《雪国》,连饭馆的厨师也能立即流利地背出小说的开头。 

    哀绝的美,在川端康成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与川端康成所信奉的禅宗思想中的〃虚、空〃有关,这其中也有后人所说的〃东方美〃的成分在,而川端文学的精髓正是表现在《雪国》这一代表作中。长篇小说《雪国》对于川端康成这位以短篇小说而成名的作家来说,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这不仅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而且也是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作品。《雪国》挖掘到了川端这个作家可以将自己优秀的资质作为不朽的作品留给后世的矿脉。 

    川端氏的《雪国》里,纤细连接着强韧,优雅与人性深渊的意识互挽着手。在其明晰之中,隐含着不见底里的悲哀,尽管属于现代,中世纪日本修道僧的孤独哲学却呼吸于其间。他对用语的选择,显示出现代日语极致的精妙,以及微妙的震颤和战栗的感受性。 

    着名学者 三岛由纪夫   

    由于川端康成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川端文学作为世界文学之一事实上已增强了它的权威。 

    着名学者 长谷川泉   

    川端文学是丰富多彩的,但并不复杂,总是清洁和透明的。 

    着名学者 奥野健男   

    从《雪国》开始,川端的创作无论从内容或从形式来说,都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即以抒情笔墨刻画下层少女的性格和命运,并在抒情的画面中贯穿着对纯真爱情热烈的赞颂,对美与爱的理想表示朦胧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和徒劳毫不掩饰的渲染。对人物心理刻画更加细腻和丰富,更加显出作家饱含热情的创作个性。 

    着名学者 叶渭渠   

    川端康成的作品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实质。 

    摘自1968年诺贝尔委员会授奖辞   

    川端康成的《雪国》 

    《雪国》,是从现代主义向日本古典主义美意识转换时期的作品,是川端这一时期最初的优秀小说。以《雪国》为契机,川端脱离了现代主义,发挥出了长篇作家的个性。战后的长篇《山音》、《古都》与此是一脉相承的。 

    《雪国》是以温泉乡越后汤泽为舞台的。在这里,自由撰稿的舞蹈研究家岛村认识了当地的艺妓驹子,两人逐渐熟悉起来,经常见面。 

    从川端作品中登场人物男女关系的构成方式、对自然的安排方式,以及对事物的接触方式来看,可以说其特征就是对于对象的浸透力。 

    男性登场人物,如同女性般纤细、安静,总令人感到不像是男性。另一方面,出现于川端作品中的女性,并没有女人粘稠的情念。情趣是有的,而情念即使有也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殆尽了。 

    如果将中性这个概念加以扩大,那么登场的男性也好女性也好,都包含于其中。川端作品中男性与女性的区别,似乎归结于对异性的浸透力之不同。 

    川端的作品即使写到性,故事情节也并不纠缠于性欲。作品的着眼点在于男女相互之间浸透与融合的状态。 

    川端文学具有动摇作品根基的浸透力,正是它牵动着作品的世界。所谓浸透力,是指渗透于作为对象的人与物之中的力量。《雪国》中几乎不存在戏剧式的起伏和冲突,所以如果不能体味到活跃着的浸透力,也许就会觉得再没有比这更无聊的世界了。那样的话,作品中就只剩下日本的美与情趣了。 

    《雪国》虽然只是淡淡地描写了驹子与岛村的交往,但是如果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浸透力,就会发现这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在幽艳、光润的文体底层,如同透过细细的网眼,那充满浸透力的描写仿佛从对象的肌肤直抵内脏。没有丝毫粘连,却像雾一样弥漫开来,并且渗透到对象的深处,于是岛村和驹子淡淡的交往就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人或为男、或为女,这是川端文学的基本认识,然而,无论男女都不是性欲式的存在,可以说这一点也是川端文学的重要的人类认识。 

    我认为,作为个人的人和男女相对的人,以及作为集团的人,分别是不同的存在。但在川端文学那里却没有这种区别。人类的结合,全部都是异性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也同样,所有的人都处在相互渗透着的人类关系的世界里。川端关注的焦点在于,亲密熟悉的程度、相互渗透的程度。 

    《雪国》这部作品,如果从语言的意义这一层面来看,只不过是淡淡的日常生活的持续。但是,如果注目于表现浸透力时的那种光洁和亲密,也就是说注目于语言的价值的话,就不由你不感到川端是位了不起的作家。 

    川端作品中男女的结合,与自然四季的律动相似。主人公们带着同四季变迁一样的韵律,产生恋情并互相渗透。这与神灵主宰万物的观点是相通的。在某种意义上是原始宗教式的,这也可以说是日本文学的传统特征。 

    有一种自然理念认为,惟一的神创造了自然和人间的一切。如果从这样的理念出发,无论如何也无法产生《雪国》那样出类拔萃的感受性。川端文学是在另一种原理的基础上成立的与人性毫无关系,男女之间一旦相互浸透便发生恋爱,人类也可以同样地浸透于自然和万物。 

    川端康成的死亡方式也非常具有川端特色。在工作间以煤气自杀,这是安静地离世方式,就仿佛自己以极为自然的感觉,朝死亡的方向渗透过去。 周阅 

     
 



《边城》

    《边城》 
    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 

    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亚洲周刊20世纪100部 

    最优秀的中文小说第一名 

    20世纪中国10部影响深远的小说之一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他的小说以恬静平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构建了一个属于他的〃湘西世界〃,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边城》是他的〃湘西世界〃的灵魂。 

    《边城》是一部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作者创作时〃心里怀着不可说的温爱〃,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表现出一种优美、自然而又不违悖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阅读《边城》,首先震撼读者的是沈从文的不经意的、淡如行云流水的语言,他那诗意的笔触点染下的边城宛如悠然自得的桃源。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部《边城》足以让沈从文在现代文学中笑傲于世人,也足以让他与世界文学的一些所谓的顶级作家们比肩且毫不逊色。然而他的创作力非常惊人,80多部作品集使他成为成书最多的现代作家之一,这方面跟老舍和巴金有一比。其实他不仅仅只有《边城》,反过来讲,《边城》也不仅仅只属于他,它更属于湘西,属于我们的民族。 

    着名学者 易森   

    沈从文的长篇小说《边城》是一部杰作,它的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两个方面呈现出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它们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的模式;继鲁迅《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边城》作为近代以降守成文化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提炼,〃揭示了主体民族对自我诗意想像的虚拟性和策略性〃。 

    着名学者 刘洪涛   

    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惟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自来带在人物的气质里的。 

    着名学者 刘西渭   

    《边城》中的牧歌情调不仅具有陶渊明式的闲适冲淡,而且具有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渺,是真正的返璞归真。 

    《中国现代小说史》   

    迟读《边城》 

    时光破碎的质感,苦等未果的宿命。有始无终的故事,有头无尾的情缘。 

    三年前看沈从文的《边城》,书未读到嘴边便轻轻放下,是沉不下心去品味这淡漠似水的故事。三年后看沈从文的《边城》,从头至尾地细细咀嚼,浮躁的心却终未能读懂那缓缓流泻指间的时光气息…… 

    《边城》必定是暗涌着的,而沈先生的文笔又无疑是优秀的。书中的文字像是散落的碎片,片片映射着故事中的淡淡无奈和隐隐惆怅。细腻到了极致,温婉却有血性。起初读时,怕这清新优雅的笔触承载不动如此动情的暗涌,比起这内容的厚重,文字的确是显得单薄了。但文字和内容的默契往往总是出人意料的巧妙。这完美无暇的融合和游刃有余的真实分明是来自沈先生对边城生活谙熟通达,汩汩流自笔端的文字载着清雅恬静的风景与这水乡故事从此便有了一脉相承的完整。 

    边城也是隔绝的,边城的人则是纯真的,便也是这样的纯才使边城的人有了浓浓的爱和彻骨的痛,有了真正的爱憎与哀乐。也正是缘于纯真,这爱和痛才所以是暗涌着的,它们缺乏表达的出口。翠翠的心空寂,纯的空寂,三年前〃二老〃的话三年后却仍了然心间。沈先生也必定有爱,更有品味爱的本领。〃对于农民和士兵,怀有不可言说的温爱。〃无疑这题记里的话成了《边城》表现的主旨。而我更相信是沈先生天生诗意的灵魂才真正赐予了他爱的能力。文革时的沈从文,被迫置笔,扮起了清道夫的角色,在给表叔的信中写的不是种种愤懑却只淡淡地说:这里的荷花真好,有空一起来赏。在逆境中发现美丽,找到所爱。我想,这正是《边城》之所以像饱含了浓浓感情的清茶的原因所在。 

    我羡慕沈先生的清雅之致,自在随意地把《边城》写得飘飘于空,而这其中惟一无法释然的却只有人的感情。这感情是男女之爱、血缘之亲,更应是蕴涵了沈先生浓浓的思乡情结。于我看来,与其把《边城》看成一篇纯小说,更不如说它像沈先生对家乡湘西凤凰割舍不下的情怀。《边城》对景物的描写是如此地抽离、洒脱,似与故事有了脱节。殊不知那却是一种真实的美,是沈先生以散文的笔调、诗曲的意境,为湘西家乡所描绘的一幅水墨画卷。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惊心动魄的氛围、波澜曲折的情节,一切都只是真实的美和贴近人性的关怀。 

    我爱这《边城》里的未知宿命,一切的等待莫非都会是殊途同归的悲哀?而充斥在这等待之中的煎熬确是如何的具体清晰。 

    我永远解读不了《边城》的美,不是因为时代的隔阂,不是因为环境的变迁,只是我那浮躁的心啊,它已不再纯真。 

    正如城市中的我永远也无法想像出那梦中渡船的模样……(暗地纯白) 

     
 



《喧哗与骚动》

    《喧哗与骚动》 
    世界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作品 

    南方种植园制度的一曲〃挽歌〃 

    一部讲授创作技巧的教科书 

    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百部世界经典着作之一〃 

    人们谈论意识流小说,就不能不谈他的《喧哗与骚动》,谈论福克纳虚构的着名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