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作者:(波兰)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C的目标,即:在亚洲恢复战前帝国统治,避免任何可能加强中国的行动,以免危及亚洲的殖民主义,特别是在香港。这是英国从邱吉尔以下都在执行的战略。
尽管情况复杂,她看来对于美国可能转而支持中国实现团结还保留着一点信心。这从前面所引她在给格雷斯·格兰尼奇的另一信中欢呼罗斯福第四次连任可以得到印证。在史迪威事件之后,罗斯福确曾对斯诺说过,“我一直在同那里(指中国)的两个政府打交道。我想继续这样做,直到我们能把它们拉在一起。”①
①宋庆龄自重庆致美国理查德·杨,1945年2月17日。戴维斯被调到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工作,因为赫尔利决心把他从中国撵走。关于谢伟思,宋庆龄的话可说不幸而言中了。调回华盛顿后他被抓起来,后来被解除外交工作,多年以后才得以复职。再往后,他才被公认为当时采取了正确的
那末,怎样来看待罗斯福的立场和行动的变化?他起初看来是站在史迪威一边的,后来又似乎屈服了——为此,直率的“乔老倔头”(史迪威的绰号)称他“老橡皮腿”,①但在撤掉史迪威职务后不久,他看来又转了方向。有些作者把这一切看作是策略而不是软弱。随着战争临近结束,美国取得了全世界最强大国家的地位,罗斯福要保持所有的关系和考虑所有可能的方案。他的主观愿望是:国民党的存在有赖于美国,所以美国可以促使它进行某种程度的改革;中国共产党如果看到美国是唯一能迫使蒋介石和解的外力,又是唯一可向他们提供战后经济援助的来源,会变得不那么革命。美国的总目标是防止他们靠拢苏联。至于苏联本身,它已被战争弄得精力枯竭,如果在战后的安排中给它一点“奖励”(包括从日本人那里得到一些在中国领土上的利益,这是俄国始终垂涎的),就可以使它不支持中共,并且它会看到同国民党和睦相处对它有利,因为它打交道的对手还是国民党。这样一来,美国就可以操纵一切。
①这个词有双关的意思,一方面指他在对华政策上不够坚定,另一方面因罗斯福患小儿麻痹症后双腿行动不便。——译者
在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决定苏联对日开战的条件)上,罗斯福的政策以及为后来的波茨坦会议制定的政策(罗斯福4月12日逝世,波茨坦会议7月举行),包含了上面所说的一些因素。他开明、灵活、反对法西斯,但他在历史上是个“大海军”主义者,并且是在管理着一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变成的、空前未有的超级大国,因此他不可能完全没有“由美国领导世界”的想头。这一切的逻辑发展必然使他支持蒋介石,尽管他个人不喜欢蒋。
罗斯福在德国和日本投降之前就去世了。在中国,美国支撑蒋介石的努力到这时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了。美国官员中站在史迪威一边的统统调任或回国。在史迪威时期任驻华大使的克拉伦斯·E·高斯在史迪威被召回后辞职,由赫尔利继任。他很快就除掉了中国出生、精通汉语、熟悉中国社会的两位外交官戴维斯和谢伟思以及其他了解中国的人。史迪威的后任魏德迈将军也很快召回了驻延安美军观察组组长包瑞德上校——他的汉语流利、对中国的情势很敏感。所有美国在华官员和军官,以及隶属美国陆军管理和进行新闻检查的美国记者都接到通知,警告他们不要做任何不利于蒋的事情或发表任何不利于蒋的报道,尽管在新闻记者、甚至在那些急于打完仗回家去的美国大兵们中间几乎普遍对蒋感到厌恶——需要发出警告,也许原因正在于此。
在延安,在1945年4月23日一罗斯福总统逝世后不到两星期——中国共产党举行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并通过它的领袖毛泽东,发出了它自己的、独立的声音。
在这篇题为《论联合政府》①的报告中,毛泽东首先指出,虽然对德战争已近胜利、对日战争的胜利也已在望,“中国现在仍然不团结,中国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危机。”为了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保证中国战后的进步,必须实现孙中山完成革命的遗愿,并以联合政府来代替蒋介石的国民党独裁政府。但是国民党内的顽固派正在“等候某一个同盟国(指美国)在中国大陆上驱逐日本侵略者到了某一程度时,他们就要发动内战。他们并且希望某些同盟国的将领们在中国境内执行英国斯科比将军在希腊所执行的职务(屠杀抗击法西斯侵略者的希腊游击队)……企图把中国抛回到1927年至1937年的国内战争的大海里去。”
①斯诺着《复始之旅》。
毛泽东又说,在世界范围内,反轴心国的战争将获胜利,但“历史的若干暂时的甚至是严重的曲折,可能还会发生;许多国家中……反动势力还是强大的。”
他在严肃地回顾历史之后说,中共不会再像1927年时那样,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受到突然袭击,当时国民党当局的转向使中国革命的胜利被葬送,并且使中国遭受了几十年的民族灾难。
他说,中共首先将为实现孙中山的理想而带头奋斗。中国要获得和保持独立。“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民主政治将建立起来。实行“耕者有其田”。“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空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所有这一切主张都同中共现阶段的一般纲领或基本纲领相一致。
他明确指出,中共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把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但当前必须为实现现阶段的纲领而努力。
宋庆龄看来事先知道中共七大的任务,因为她曾对人预言,七大的内容将具有世界意义。
8月初,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很快对日宣战,击溃日军,解放了中国东北——日本在大陆上的最重要基地。8月14日,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国民党政府代表团中有宋子文而不是误传的宋庆龄——她一直在重庆,从未离开过)。①
①《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29—1100页。
8月28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到达重庆。他们是应蒋介石的电邀并由仍然以调停者角色出现的赫尔利大使飞往延安迎接的。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讨论如何在结束战争和战后时期保持团结。
8月30日,毛泽东到重庆后的第二天就去看望宋庆龄。这说明他对宋的尊重以及宋在他眼中的重要性。他们自1927年在武汉分手之后,这是第一次见面。
9月1日,她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出席了苏联大使馆为庆祝《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而举行的盛大鸡尾酒会。国民党官员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民主人士也都出席,象征着这是一次统一战线的聚会。
9月6日,她以保卫中国同盟主席的名义,宴请毛泽东、周恩来等人。9月8日,她出席了毛泽东、周恩来为招待在重庆的各国援华团体负责人举行的招待会,这些团体主要是通过保盟向解放区提供援助的。毛泽东在会上致词,感谢各方人士的援助并希望这样的援助在战后时期能够继续下去。①
①斯特林·西格雷夫在《宋家王朝》一书中说,“1945年8月,庆龄同子文一道被派到莫斯科,在8月14日在那里缔结了中苏同盟。这是从1931年以来她离开中国的唯一的一次——除了去香港以外。”(中译本,第440页)他的根据是埃德蒙·克拉布着《俄国和中国》(英文),1971年出版。本书作者手头没有这本书,无从复核。不管怎样,这不是事实。
这些活动无论在国内或国际上都空前地提高了保卫中国同盟的声望。从某种意义上说,保盟的工作达到了顶峰。
毛泽东和周恩来在重庆同蒋介石进行了40多天谈判,在10月10日双方签订了一项《国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包括和平建国、逐步实现民主化、统一全国武装部队和改组政府。
在空泛的提法上,“纪要”中没有任何双方不一致的地方,但在具体问题上则并未取得协议——其中原由是很明显的。从国民党方面来讲,它下定决心要把中共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统一”到它的统治之下。在共产党方面,它同样下定决心,决不允许重复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历史,要保卫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和保持人民军队的本质——但为了显示诚意,它同意撤出几个重要的根据地、缩编几个师。
全国人民由于渴望和平建设,对双十协定还是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但事实证明这个协定是短命的。因为重要的不是纸面上的原则而是实际的行动。蒋介石的行动是部署内战。即使在谈判期间,他就向部下颁发了在十年内战期间编写的《剿匪手本》。在协定起草时,他已下令向解放区进攻;协定签字后墨迹未干,他又下令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约50万已经投降的日军奉国民党之命继续武装守备占领区或参与进攻中共领导的军队。所以,双十协定签订之后接踵而来的是军事冲突。
这时,外国干涉已如箭在弦上。9月末,也就是重庆谈判还在进行时,美国海军陆战队企图在山东烟台(旧名芝罘)登陆,为解放区军民所阻止。这标志着西方的“炮舰政策”时期(外国军舰在中国可以横冲直撞、毫无忌惮)的结束——至少在解放区是如此。数千名美国海军陆战队于是转而在国民党控制的天津和青岛登陆,他们现在的任务不是像原来所计划的那样在华北登陆后对日军作战,而是阻止日军向中共领导的军队——正是它们一直在对日军浴血奋战——投降。美国陆战队在天津、青岛市外同八路军发生了冲突,并很快就同昨天的敌人(日军)共同来守卫桥梁等等重要设施。不久,美国军舰和飞机把史迪威将军当初装备训练出来作为抗日劲旅的蒋介石精锐部队,从印度运送到华北和东北,以用于内战。
在重庆,在双十协定签字前两天,即10月8日晚,发生了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秘书李少石(廖梦醒的丈夫)因意外事故被枪击重伤不治的不幸事件①。廖梦醒的父亲、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廖仲恺是1925年在广州被国民党右派暗杀的;她的弟弟廖承志1941年自香港脱险归来即被国民党逮捕,囚禁于上饶集中营。此时又发生了这一惨剧,廖梦醒悲痛欲绝。宋庆龄同廖家有长期的友谊和深厚的感情,她是第一个赶到医院去悼唁和慰问的。廖梦醒回忆说,宋庆龄安慰她、鼓励她并要她好好休息(梦醒在保盟工作),使她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①应邀的外国团体有美国的“中国救济联合委员会”、英国的“联合援华会”和“公谊救护队”,英国红十字会、美国红十字会和“世界学生救济基金会”。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冷战”的开始,中国、中国的革命和中国的未来,确实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但1945年究竟不再是1927年了。国内反对内战和争取新的未来的浪潮高涨。
何香凝在1945年11月1日致函宋庆龄、孙科和宋子文,把这一反内战浪潮同孙中山的革命事业联系起来。信中说:
“我们四人都是亲受孙中山先生的临终嘱言的人。我们不忍看见在国外的压迫解除之后,民族的前途又陷于黑暗。我不能到重庆去,希望你们三位向蒋先生苦言力争停止内战,一切问题以政治协商求得合理解决。如此,庶几能告慰于总理及先烈在天之灵与八年来流血牺牲的将士和同胞的英魂。”①
①关于这次事件可参看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1898—1949》,第603—605页。
但是,蒋介石不听一切劝告,一意孤行,继续展开内战。宋子文和孙科虽然有时不同意蒋,但他们终究属于国民党的最高层,不可能同宋庆龄、何香凝联合一致行动。但人民群众不愿意回复到过去年代的情绪开始高涨和深化,逐步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周围——中共和它领导的军队虽然反对内战,但能够对付它并最终击败挑起内战的罪魁祸首。
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宋庆龄在抗战胜利后又在重庆滞留了约3个月,于1945年12月回到上海——她已睽违8年的家乡——并准备进行新的斗争。帮助宋庆龄和保卫中国同盟运送医疗器械及药品给解放区。1944年因与蒋的矛盾,奉调回国任美军地面部队司令,旋调第十军军长,1946年病故。立场并且可说是那个时期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
第十七章 在战后的上海:1946—1949年①
(一)和平或内战
1945年宋庆龄回到上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