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解-净空法师_共51会-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牵徽ǖ牡胤剑降诎四甑厣喜派荩颐蔷兔靼琢朔鹚玻⒍鍪瞧吣昶吒鲈铝闫咛臁5厣喜懦ざ鳎厣喜菽静簧幕埃说比皇芗⒍觥N颐窍胍幌耄衷诘暮宋浔绕鸸愕耗抢铮歉鐾Σ幌靡蠖嗌俦丁9愕骸⒊て槟抢锉徽ǖ牡胤剑蛭涑镜难现兀降诎四甑厣喜懦げ荨K缘谌问澜绱笳骄褪欠鹚驳男∪值搅恕4笕质切乔虻幕倜穑颐墙裉炜吹降幕鹪郑⒐獾男翘澹蔷褪腔穑且黄鸷#艟褪且黄鸷!4笕值淖纯鑫颐呛苣牙斫猓衷谛∪值那樾危笾律衔颐悄芴寤岬揭恍浅?膳拢〉谒撵攀歉L欤执锊坏健�
《大智度论》上佛告诉我们,色界天人主要是修禅定,如果单修禅定不修福,哪有那么大的福报!所以他要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这是色界天人的存心。他布施、持戒,修布施心得乐,布施得多,快乐就多。所以他能舍、他肯施,这样才能够以他的定功生到四禅天。四禅的差别也是以定功浅深、修福多少,而产生的差别相。
【无想天。】
四禅里面还有一个特别的一层,『无想天』。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是外道天,多半都是学佛,把佛的意思解错了。修定,定里面什么念头都没有,一念不生,无想,修成功就到这个地方去往生。有定没有慧,这是错误;禅定的意思是定里头有慧。「禅那」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静虑」;「静」是定,「虑」是有观照功夫在,也就是说他明了,他不是死定。一念不生,但是样样清楚、样样明了,这才叫禅定。如果只是一念不生,外面什么都不知道,这个不行,这是有定无慧,这样修成功,你将来就到无想天去。佛法修的是「定慧等持」叫做禅定。奢摩他、毗婆舍那,「奢摩他」翻作止息,「毗婆舍那」翻作观想,或者是翻作观见、观察,它有这些意思。单修就偏在一边,都不能成就。单修定的人容易昏沈,修成了也是无想天;单修慧的人不能得定,心是飘浮的,妄想很多。为什么著重在禅定?禅是定慧均等、定慧等持,这个功夫就是正确的。
后面这五种是圣人修行的处所。
【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通常也称为「五不还天」,什么人住?小乘三果,也叫做「净居天」,所以四禅是凡圣同居土。凡夫天里面福生、福爱、广果跟无想,这四种天人见不到净居天人,知道他们是在这地方修行,但是看不到。就像我们这个世间,我们这个地球也是凡圣同居土,有佛菩萨、阿罗汉住在我们这个地方,我们人看不见。你们拜慈悲三昧水忏,里面讲迦诺迦尊者的道场在四川,普通人去是荒山,什么也见不到,悟达国师去的时候,见到庄严道场。凡圣同居土,有缘才见得到,没缘见不到。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迦叶尊者还没有入涅盘,在鸡足山,他也常常出来,出来我们也不认识他,他会变化。他要等弥勒佛出世,将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传给他。弥勒佛出世,经上讲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迦叶尊者要等这么长的时间。人心得清净,寿命是自在的,想住多久就住多久,不碍事。
所以我劝导大家要发愿,愿力要超过你的业力,你就转了,你就得自在。你要是不肯发愿,你的一生决定受命运的支配,你逃不出命运。一定要发大愿舍己为人,你才能够得自在,生活自在、寿命自在、住世自在、教化自在,所有一切事业没有一样不自在,愿力不可思议!为什么不发愿?唐朝法照大师,我们净土宗第四代祖师,他在五台山见到文殊菩萨的大圣竹林寺,这是有缘的人。他见到文殊、普贤,看到法会一万多人聚会,文殊菩萨在讲经说法,他还听了一座,还向文殊菩萨请教:「佛法已经进入到末法,末法时期的人根性比较钝,修什么法门容易成就?」文殊菩萨教他修念佛法门求生净土。法照本来是参禅,听了文殊菩萨的教诲,发愿专心念佛。他又请教:「佛怎么念法?」文殊菩萨传授他念佛的方法。以后他离开五台山,离开之后还到处做记号,怕迷了路,下次再来。结果做了几次记号再回头,庙没有了,一片荒山,才知道不可思议,道场不见了。凡圣同居土,凡夫见不到,没有那个缘分见不到圣人的境界。
经上讲凡圣同居土有三处: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这个世间是一处,欲界第四天兜率天是一处。兜率内院是弥勒菩萨道场,兜率天人见不到,只听说,不知道在哪里。第四禅的净居天,就是五不还天,这三处是凡圣同居土。他们在这里修行,虽然都是三果圣人,为什么叫「不还」?不再到欲界来了,他在这个地方就成就了。经上说,利根的人,他就在五不还天,直接在这里证阿罗汉果超越三界,超出六道轮回,这是利根的阿罗汉。如果迟钝的,他还要通过四空天,才能出得了三界;利根的人不必通过四空天,直接就证阿罗汉,就出了三界,这是净居天人。五不还天我们不必再多介绍。三界里面见思烦恼讲见思惑,三界八十一品;三界分九地,每一地九品,九九八十一品的思惑,到五不还天才能够断尽,断尽再证阿罗汉果。
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世间,菩提树下示现成佛,成佛之后就是教化众生。教化众生要有人启请,没人请,佛就无能为力。世间人谁认识释迦牟尼佛!谁知道这是一个大智慧的人、天人大导师,谁认识?世间人没有人启请,在这种情形之下佛就要入般涅盘,就要示现灭度。净居天人见到了,他们看到释迦牟尼佛示现,赶紧下来启请,净居天人代我们启请,所以佛才住世八十年为我们讲经说法三百余会,我们要感激净居天人。他要不请法,我们这个世间哪有佛法能闻,他们也很慈悲,怜悯一切苦难的众生,劝请如来说法。
末后有一个
【摩醯首罗天。】
有些经上说『摩醯首罗』就是色究竟天。在此地为什么要把它单独列个名字?经上也有说,摩醯首罗是净居天人的上首,这个意思也还不错。净居天就是五不还天里面,最受人尊敬的这一位大德,称为摩醯首罗。这是於禅定得大自在,所以摩醯首罗也可以称为大自在天。这是色界十八层天,简单就介绍到此地。
底下一句是,
【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
『乃至』两个字是省略。这是讲「四空天,无色界天」。无色界天的天人,实在是凡夫里面很聪明、很有智慧。在中国古代的老子,他出现在周朝,春秋的时代,与孔子同时代,年龄比孔子大。这个人聪明,他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他说我有很大的忧患,什么忧患?就是我有身体。身为苦本,如果没有身体多好、多自在,高级凡夫,所以他知道身是苦本。如何把身舍掉,不要身?他厌弃色身,加强他的定功,确确实实他能够把这个色身舍弃掉、离开了,往上再提升,我们一般人讲灵界,依佛法来讲只有神识没有色身,这一类我们就称作「无色界」。色界天,色界天人欲离开了,这严重的烦恼五欲六尘舍掉了,出离欲界到了色界。色界还有色相、身体、居住的环境,这个东西还是麻烦,还不是究竟,把这个舍掉就到了四空天。四空天还是六道的范围,并没有出离六道。
「四空天」第一个是「空处天」,色离开之后这就进入空处,心缘虚空没有色相,这个定叫虚空定。第二叫「识处天」,空也能舍掉,空跟色是相对显现,所以虚空不是真实的。他要把空也舍弃掉,空舍弃掉了还有个识存在,这是就他所缘之处给它建立一个名称,叫它「识处」。其实舍空是不著空,不是真正把空舍掉。不再执著空相,心里头空跟色对立的念头没有,这个时候识在,所以叫识处。这一个修行人,如果发现「识」还是个麻烦事情,还不是究竟,识就是分别,分别也把它舍掉,那就入「无所有处天」,无色界的第三层。修这个定的时候,一切内外境界都放下,内外两边境界都放下、都舍弃,所以叫「无所有」。到最高的这一层,『非想非非想处天』,因为他连「识」也不缘,所以叫「非想」;不起作用之处也不缘,所以叫「非非想」。「非想非非想」这是三界里面最高的境界。非想非非想说法很多,可以参照经论里面的说法,《楞严经》里面讲得很详细,一般《佛学大字典》里面也有详细的解释,这是无色界天。
往往一些学人到这个境界,以为就是如来果地上所讲的大涅盘,他不知道这是非想非非想天,以为入这个境界就永远不生不灭。哪里知道他还是有寿命,他的寿命就是他的定功,他的定力能够保持多久?经上讲八万大劫,这个数字很可观。八万大劫是怎么回事情?我们这个世界一次「成、住、坏、空」是一个大劫。一个大劫里面有四个中劫,就是成、住、坏、空这四个。我们现在娑婆世界,现在住的是成、住…的「住劫」。八万大劫就是这个世界成、住、坏、空八万次,他有这么深的定,他的寿命这么长。世界成、住、坏、空八万次到了时候,他还是要堕落,不能再往上升,只有往下堕。那个堕就堕得很惨!一般人常讲爬得高摔得重,《楞严经》上讲四空天人,堕落下来之后多半是堕阿鼻地狱。从最高的跌到最低,为什么?谤佛、谤法、谤僧,毁谤三宝的过失,堕阿鼻地狱。为什么他有毁谤三宝的念头?他一想我已经成佛,证得大涅盘,为什么今天还会堕落?心里就起怀疑,诸佛如来说的话是假的不是真的,这就堕落了。是他自己误会错认,那不是如来涅盘境界。不但不是如来果地,小乘果地也不是,完全产生误会。
所以修行愈往上面去,那个境界邪正愈难辨别,这是世尊在《楞严经》上,为什么给我们说五十种阴魔。魔境现前我们把它当作佛境界,就吃大亏了。所以我们初学的人要想避免魔障,唯一的方法依教修行,佛在经上讲的决定顺从,别人讲的,不是佛经上所说,决定不能够依靠,这样就能够避免落入魔道。所以最要紧的是我们要信佛,我们是跟佛学,我们亲近一个善知识,这个善知识所说的,是经上所有的,我们相信;经上没有的我们不相信,不能跟他学。佛说无量法门,说的时候应机而说,机不同佛说法不同,因此我们要学哪个法门,依靠哪个经典,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然后才不至於错解如来真实义。譬如佛跟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是有,我们修净土就依净土经典。佛在其他经典讲万法皆空,你要说,佛曾经说过一切皆空,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也空,好了,你就不相信,你不是把自己这一次机会错过了吗!学哪个法门就依照这个法门经典来修学,与这个法门讲的不一样,那个经典决定不能依靠。
其实这个道理很浅,并不是很深,不难懂。像现在在大学里念书,你学那一个科系,一定要依照这个科系本科的课程,你不能学别的科;你学其他的科目,跟你的科目不相同,不但不能有帮助反而要破坏,这不是一个道理吗!佛在经上常常以医王来做比喻,这个比喻就更明显。大夫给病人诊断开的药方,开给你的药方别人不敢吃,因为害的病不一样。你吃这个药,一吃就好;别人一吃就死了。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种不同的药方,度八万四千种不同的病人,怎么可以随便乱吃!所以我们修往生的法门,一定要依据「往生经」。《大藏经》里面,三经一论叫「往生经」:《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天亲菩萨的《往生论》,这三经一论。《普贤行愿品》、《大势至圆通章》是后人加进去,加得很好,也可以依靠,决定没有问题,现在称为五经一论。我们念佛求往生要依据这个经典,那就没错,不能依靠其他经典。其他经典里面所说的,与我们这个经典理论、方法、境界相应的可以参考,不相应的决定不能读,决定不要去看,我们自己的功行才真正有把握、才会有成就。
如果你什么经都看、什么经都学,你的麻烦就大了,不但你自己修学不能成就,也不能教化众生。你教化众生这里扯一点、那里扯一点,会把众生搞得迷惑颠倒。今天学佛非常非常困难,我为什么不教佛学院,道理就在此地。佛学院开了许多课程,请了许多法师,把这些学生天天讲得迷惑颠倒,如醉如痴,收不到效果。我自己学佛得一点利益,好在很幸运遇到善知识,是一个人教,接受一家之言,走一条路,这很单纯,不复杂 ,不会有疑惑,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以后我们才了解,儒家、佛家所讲的师承,就是这个意思。我跟一个老师学,听一个老师的话,这一个老师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