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阅读的年轮 >

第20章

阅读的年轮-第20章

小说: 阅读的年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大放心。

    我一直以为,这种行为不过是一种虚荣的追求,属于人类普遍的弱点,而持
有需求遍及古今中外没有什么奇怪——以这种本质主义的态度,总是很容易地把
什么问题都打发掉。

    事情可能没有这么简单。

    持有需求离不开虚荣却不等于虚荣。作为一种大面积大规模展开的社会镜像,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化的文化季风,它显现出特定的现实区位和轨迹。至少,在财
产私有体制之外,持有价值大概是不可想像的。稍有一点历史经验的人都可以记
得,在实行共产主义供给制的当年,人们天天都会需要和使用供给品,却很难产
生持有的兴趣。持有多余的三套棉被或者五处住房,即便不算违纪,不受查究,
也是不可理喻的怪诞——因为这除了是一种累赘和麻烦的保管服务,根本不可能
给持有者增添丝毫荣耀或别的什么。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任何人会对空气、泥沙、
野草、海水等等产生持有热情,没有任何人对气象台一类公共服务设施会产生持
有冲动,比如说没有人会牛皮哄哄地说他名下有三个气象台,就像有些人夸耀他
名下有三座别墅。作为社会的共有资源和财产,从空气到气象台永远在私权范围
之外;对于人们来说,它们永远只有使用价值,不可能诱发出持有的需求。义务
的公物保管员毕竟不是什么美差。

    持有价值也不大可能产生在贫困线以下。在那条线以下,穷人都很朴质,只
可能朴质。他们不会觉得貂皮比羊皮更保暖,不会觉得保暖之余的貂皮或羊皮还
有什么用途。他们最讲实际,除了肌肤和肠胃之类器官的生理需要,他们不愿意
为任何“不中用”的东西花上半个铜板的冤枉钱,对上等人如数家珍的品牌怎么
也找不到感觉。这证明持有需求是一种剩余购买力的表现,是一种小康现象,富
裕现象,发达和准发达社会的现象。人在这种社会里,生存已不成其为问题,于
是体面的生存才会成为问题,关于体面的符号构造和符号流通才会成为问题,才
会成为人心所系,并且重塑人们对待商品的态度。

    最后,发达的传媒手段和强大的文化传播,也是产生持有价值的一个重要条
件。查一查我们身边那些品牌和明星并不生效的地方,那里一般是小孩、老人、
乡下人,还有一些不大关心时务的人,比如说有点“呆”气的学人。他们花钱较
为讲究实惠,关心冰激凌的口味但不会在乎它的品牌,喜欢好听的歌曲但不会在
乎歌手的名气。这不取决于他们有没有钱(他们很可能不缺钱),而是因为他们
较少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和引导,较少接受从报纸、电视、邻居以及写字楼里传
来的广告信息,对时尚的辐射不怎么感光。他们是文化潮流的边缘人或者局外者。
在他们身上,至少在消费的这一层面上,更多地表现着人的自然和本真面貌。他
们也会要求体面,关于体面的概念同样也会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受制于审美
和功利、个性和公众、经验和幻想等各种各样的因素,以及各种各样因素之间互
渗和互动的过程。但他们受年龄或别的什么原因所限,置身于文化潮流之外,持
有价值就不能使他们兴奋起来。可惜的是,这样的消费者并不为多数商家喜爱。
很多商家的金矿只能在人们的持有需求那里开掘。当全球进入传媒信息时代,这
些商家正在利用电子大众传媒的高速扩张,把大众成功地改造成“受众”,正在
全面引导和训练着大众的消费态度。为了尽可能地不放过漏网者,专门针对小孩、
老人、乡下人以及其他不识时务者的商业宣传手段也正开发或已经开发得手。在
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而本真的生存,或者说大体上自然而本真的生存,还有多
大的可能来抵抗文化工业的强制?

    有意思的是,文化工业在当今的兴盛一时,恰恰是大众亦即“受众”自己造
成的。对文化工业源源不断的资金注入,来自大众在温饱之后的消费重心偏移,
来自大众对符号和感觉的购买,包括对每一件商品里广告成本的自愿支付,包括
通过广告公司对一切无线电视和无线广播的间接性支付——人们不必有享受免费
服务的窃喜。文化工业正是依赖这些钱,依赖人们在持有需求方面的财务安排,
才得以聚水养鱼,才得以弹足粮充和兵多将广,形成独立和日益壮大的产业,并
以雄厚实力进一步开发和调教大众亦即“受众”的持有需求,进一步源源不断地
制作出品牌或明星的时尚。在一个传统权威广受挑战和亵渎的时代,人们总算找
到了替代之物,让时尚正在成为新的权威,由大众供养并反过来强制大众。从这
个意义上来说,持有价值不是别的什么,它不是永恒和普遍的现象,不是什么天
经地义;它只是私产体制、富康阶段、传媒社会以及文化工业的产物——而文化
工业与持有需求互为前提,互为血源和母体,是人们自己造就出来然后再来造就
自己的力量,是自己的异在、异变和异化。

    文化工业的出现,正在鲜明折射出自然人与文化人的紧张,每一个人自己与
自己的紧张。

    这种对貂皮的消费,暴露了商品在使用价值之外,已经有了另一种重要的属
性:持有价值。

    其实,不光是狮城女士的貂皮与实用性无关,也不光是当今越来越多的服装
在男女消费者那里藏多于用,符号储备的意义多于用物储备的意义,在更多的消
费领域里,人们的购物行为也让传统经济学家们觉得可疑起来。BP机都是用来通
讯的吗?恐怕不是,众多第三世界的中学生腰里都别着它,但无从用起。哲学名
刊都是用来阅读的吗?恐怕也不是,众多高雅之士把它买来搁在书架或者餐桌旁
的显眼之处,并不打算真正翻上几页。风景旅游区是让人亲近大自然的,然而有
些游客千辛万苦驱车赶到这里,到头来几乎什么也没干,甚至对山光水色看都没
有看一眼,只是把自己关在宾馆里打一夜的麻将或者看一天的电视。他们并不在
乎这里的自然怎么样,他们只在乎这里的风景区很著名,是上流人周末或节日应
该来消受消受的地方,是不可不来的地方——而他们已经这样干了,事情就已经
完结。

    这些人的消费,显然只是一种持有(BP机、哲学名刊、旅游风景区的名声以
及其他一些人们认为很好的东西)的实现,因此品牌和明星当然最有可能成为他
们的目光所向。他们的需求不能说不是一种真实,不能说不是生命中的重要内容,
却已经大大偏离了实用(包括备用)的需要,偏离了传统经济学曾经奉为基石的
使用价值,正在被社会环境里扑朔迷离的心理/ 文化信号所虚构。在这个意义上
来说,他们身上如火如荼的持有需求,是第二级需求,是需求的转喻和能指。难
怪F。杰姆逊总是在日本、法国这些发达国家而不是在穷国,更多地发现生活“能
指化”现象。在我看来,所谓社会生活里的各种“能指化”,不过是对虚拟经济
和虚拟文化的另一种解读。

    需要指出,第二级需求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之后多了文化这一只“更
加看不见的手”,正在使供求关系出现扭曲和失常。既然偏离了人们的实用,市
场或可容纳的商品数量,或可出现的商品价位,便不再可能以人口一类的数据作
为测定基础,而只能被变幻莫测的文化潮流所左右。消费已不再是自然行为,而
是需要“引导”的,是“引导”出来的变数。文化潮流的这种引导可以刺激某些
商品的超常生产,却不会对潮流突变前后的生产过剩和市场动荡负责,更不会对
这种生产加之于自然资源的恶性榨取负责。某些传统经济学家的预测,相信地球
的有限自然资源在一段时间内还可以支持人类的生存,其前提是人类对使用价值
的需求尽管有弹性,却仍然有限,比如一日三餐就是一个基本限度。然而现代人
持有需求正在取消这个基本前提,它的重要特征恰恰就是无常和无限,它使一食
可费千金,一乐可费千金,使市场变成一个突然出现在现代社会里的无底洞——
再多的貂皮大衣也不一定能填满它。如果我们的商品生产在利润的驱使之下,开
足马力去填补这个巨大的空间,如果我们的生产和消费变成这样一种“无限制资
本主义(美国学者语)”,可以肯定,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只可能迅速加剧,不
光是貂皮,这个星球上所有的资源都将很快地耗竭一空。

    这个无底洞应该让人不寒而栗。

    /* 49 */第二部分贫困与贫困感(1 )

    我一直敬仰数学,抱怨“文革”中断了我的数学课程。我还相信,任何不能
充分运用数学方法的学问,不能成其为科学。不过,一个也许无知的问题一直在
跟随着我:数量化的方法如何适用于心理/ 文化现象?如果说,我们可以把蒸汽
机和棉花的生产销售数量化,甚至可以把教育、出版及其他高智能产业不无牵强
地数量化——把智能描述成工业货品的模样,但我们能不能计算一下持有价值?
能不能努一把力,弄出几个关于人们持有价值的开发、流通、储存、分配、实现
的数学模型?

    但愿是可以的。但愿有朝一日,任何一种心理/ 文化现象,这些忽有忽无、
忽聚忽散、忽大忽小的东西,统统在电子计算机的规划和控制之下,不再使有些
经济学家们神色茫然。

    在那个时候,经济学家们不但可以计算贫困,还可以计算贫困感。

    一般来说,贫困产生着贫困感;同样是一般来说,前者与后者似乎又并没有
什么必然联系。勉强温饱的人,常常可以自得其乐和自觉其足,在穷乡僻壤悠悠
然哼着小调。我访问乡下的时候,为了让这些农民相信眼下天天吃肉的日子算不
上皇帝的日子,相信还有比这里更清洁、更漂亮、更富足的村庄,外来人常常得
费尽口舌。听他们说起美国乡下的厕所里也喷香水和铺地毯,有些农民会冲着言
者哈哈大笑:“你诳人!”

    比较而言,倒是有很多丰衣足食的人,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家里
有了彩电、冰箱、VCD 、万元存款,还觉得自己可怜兮兮,简直他妈的活得不像
个人。有时候,他们的委屈在肉碗面前也可能有些动摇,他们的一些邻居和朋友
就可能及时地帮助他们坚定,用“外面世界很精彩”的种种传说,逼着他赶快放
弃高兴起来一下的念头。有一位作家曾在南方某个座谈会上就这样百思不解地说
过:“我还没觉得自己怎么穷,但周围的人非让你觉得穷不可!”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里,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足够根据,来发现自己的贫困。
西方发达国家就不去比了,光是在中国,传媒上告诉我们,每天都有那么多人在
消费“人头马”、“劳力士”、“皮尔。卡丹”、“奔驰”、高尔夫俱乐部以及
万元宴乃至十万元宴,影视中的改革家也多是在豪华宾馆里一身名牌地发布格言,
在这种超高消费的比照之下,什么样的工薪收入才能免除人们的贫困感呢?因为
自觉贫困,因为自觉贫困深重,人们当然没有理由要安心本职工作及其工薪收入,
没有理由不去业余走穴、投机宰客甚至贪污腐败,也当然没有理由要把自己的敬
业、道义以及守法看得那么重要。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很多人本来不算太贫困的
生活也贫困了,很多人足以让一般西方人也羡慕的优裕生活条件也黯然失色了,
贫困感像感冒一样到处流行。这种贫困感不但发生在真正的穷人那里,更多时候
是发生在不那么穷的人们那里——因为后者比前者更可能接触传媒,更有条件了
解到刺激自己的超高消费动态,并为之愤愤不已。常常是,对品牌和明星的持有
欲望,还有这种欲望在现实中或多或少的受挫,遮蔽了他们自己实际的富裕。

    事实上,如果透过传媒上的某些宣传花絮而深入实际生活,就可以知道,并
不是周围的中国人都在喝“人头马”,也并不是喝“人头马”的中国人都腰缠万
贯——我认识的其中一位,家里其实连一个像样的衣柜都没有。这就像挂着BP机
的中学生,可能还有学费之虞;穿着名牌衬衫的人,可能还得借钱治病。超前消
费只不过是穷人对体面的某种预支。从一个客观的标准来看,这些人不应该与名
牌洋酒有缘。然而当今的消费常常不是在“客观标准”下发生的,酒的使用价值
并不总是比持有价值更受到人们看重。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