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笔记(齐世荣版)-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度的人身自由。但他们还不是土地所有者,尚未获得彻底解放,农民租种土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绝大多数是世袭,但须缴纳世袭地租,农民对租种的土地有广泛的支配权,甚至无须领主事先同意就可出卖份地,只是购买者必须缴纳的封建赋税,法国农民的这种处境在欧洲很独特。十二世纪以来,劳役租转变为实物代役租,十四世纪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封建主图把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这样就使农民的产品直接投入市场,广大农民为适应市场需要,不断扩大生产以提高产量,这需要大量投资。另外,随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出现一支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常备军,使农民国税负担不断增加。如果农民没有相当大的货币来源就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和生产,于是多数贫苦农民为解一时之需不得不向高利贷者伸手。高利贷的渗入农村,不仅盘剥广大农民,而且也侵蚀封建主占有土地的基础。城市市民和官僚贵族手中的大量货币资本,乘封建主急需金钱之机,便购买他们的土地和征收地租的权利。他们购得土地,然后以定期租佃的形式交给农民耕种,按对分制原则分配产品,这种对分制实际上是由封建土地所有制向资本主义租佃制过渡的一种形式。商人高利贷者以土地作抵押向农民提供贷款,其利息往往转化为固定地租,像世袭地租一样被摊派到农民的土地上,世代缴纳,永无止境,故称为“租上租”。所不同的是,世袭地租是交给封建主的,租上租则付给高利贷者。十六世纪前期,法国农村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已经开始,不过它与英国的方式不同,而是采取了国债制度和包税制度的形式。由于十六世纪“价格革命”的发展使征收固定地租的封建贵族损失惨重,封建国家为了补偿贵族的损失,便大量增加国税。而新兴资产阶级和商人高利贷者采取包征间接税的办法实行敛财,他们把国家预备征收的税款事先垫付,从而获得向居民直接征税的权利,包税人在征税中大肆搜利,获得了巨额利润。从1522年开始,法国政府发放有息公债劵,资产阶级于是购买公债,把钱贷给国家,依靠高利贷获取高额利润。货币大量集中在少数大商人和包税人之手,这就为法国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创造了前提。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商业中心的转移,法国的海岸的城市和港口(如波尔多、拉罗舍尔、南特等)逐渐繁荣起来,成为东西方贸易和新旧大陆贸易的中心,在这种形势下,法国西南部朗该多克地区的纺织业中最早出现了一批分散和混合的手工工场,商业和信贷资本家一开始就在流通流域采取包购包销办法干预生产,后来直接插手生产领域,使城乡小生产者处于依附地位,形成萌芽状态的分散的手工工场。法国君主专制政府实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为了保证城镇居民商品粮和原料的供应,对粮食出口实行禁制关税政策,对工业品进口则实行保护关税政策,这样一来就提高了法国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从1489年至1515年法国政府颁布许多法令,批准恢复和重新开设定期市集和地方市集命令地方各级封建主,禁止在商路上和河流中设置关卡,保证水陆交通自由,统一征收道路税和市场税,规定“王尺”为统一的长度标准。1544年又建立里昂银行,统一了币制,这些措施对手工业的发展十分有利。
2、法国专制制度的加强。十六、十七世纪法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迫使统治阶级寻找新的统治方式,在城市资产阶级和中小地方贵族的支持下,法国开始了君主专制制。君主专制制最早始于路易十一时期(1461-1483年),在其以后的三代君主(查理八世、路易十二和法兰西斯一世)时期才正式确立。在这期间(70年),三级会议停止召开,国王凭自己军队的实力任意征税,国务会议掌握行政管理大权,一切重大决策都由国王及其少数近臣决定,只有巴黎高等法院才有进谏的权力,以及国王年幼时指定摄政王的权力。由于国王宫廷豢养大批官僚、贵族,供养庞大的常备军,因而需要巨大的财富,然而法国国库经常空虚。专制政府财政的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对内掠夺,增加捐税,二是对外掠夺,发动侵略战争。主要办法是压榨农民、征收国税,法国国税在十五世纪末大约为300万里佛尔,到十六世纪中叶增加到900万里佛尔,由此可见专制政府对国内人民剥削的沉重。3、宗教改革和雨格诺战争。十六世纪法国的统一和王权的强大,限制了罗马教廷对法国教会的过分贪求。1348年,法王查理七世的国务诏书,规定宗教会议的权力高于教皇权,主教和修道院长由教士选出。1576年,法兰西斯一世与教皇签订“波伦亚协定”,规定法国高级教职由国王任命,教皇批准,这些使得教会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十六世纪二十年代,路德派宗教改革思想开始在法国传播,而法国宗教改革家卡尔文由于在国内受迫害逃亡瑞士,以日内瓦为中心建立宗教改革的新派别――卡尔文教派。四十年代,其改革思想开始在法国传播。但新教徒受到亨利二世设立的“火焰法庭”的疯狂迫害。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法国逐渐形成两个派别,一个是反封建的宗教改革派,有依附农民和城市市民,另一个是反对君主专制的封建反对派,其核心是中央和地方的封建贵族寡头。这一派又因其信仰不同而分为两个集团。一个是并入王室领地较晚的法国南部地区集团。由于国王从北部、中部诸省贵族中选拔国家官吏,因而引起南部贵族不满。他们信仰反正统教的卡尔文教派,这一集团的信徒称为“雨格诺教徒”,其首领是波旁的安蒂昂、康迪亲王、那瓦尔的亨利及海军将领科里尼。另一个是法国北、中部诸省的集团,他们接近国王,处于国王严密控制之下,独立其首领是军队统帅弗朗索瓦?介斯公爵和枢机主教亨利?介斯,由于这两个封建贵族集团有深刻的利害冲突,使得法国贵族间的内战始终处于一触即发之势。1559年亨利二世去世,法兰西斯二世即位一年即死去。十五岁的查理九世取得王位,于是宫廷贵族各集团为争夺国王监护人头衔进行激烈斗争。1560年以安蒂昂?波旁为首的一派。打算召开三级会议,解除介斯家族的职务,以保障波旁党利益,不料阴谋败露,安蒂昂、康迪以叛乱首犯被判死刑,只因法兰西斯二世1560年12月突然死去才幸免于死。1562年3月,弗朗索瓦?介斯率军队通过瓦西镇,忽然听到雨格诺教徒在谷仓内作礼拜唱赞美诗,介斯下令袭击手无寸铁的雨格诸教徒,当场杀死23人,伤100余人,瓦西镇惨案成为法国内战爆发的信号。(表面上为宗教战争)此后内战持续30多年,史称“雨格诺战争”(1562-1594年),分三个阶段:(1)由瓦西镇惨案到圣巴托罗缪之夜(1562-1572年),这阶段的特点是:两个封建主集团为把持国王夺取国家政权而斗争。在双方交战军队中,有相当部分的外国雇佣军,法国内战由于外国干涉而更复杂化,英、德新教诸侯都支持雨格诺教徒,而西班牙腓力二世则支持介斯派。双方互有胜负,于1570年8月8日签订圣热曼“和解敕令”,准许新教徒可在全国范围内作礼拜,可担任国家官职,并留下四个要塞由他们控制。这是雨格诺教徒取得的最大胜利。(2)由圣巴托罗缪之夜到天主教联盟的成立(1572-1576年),1572年8月18日,是那瓦尔王亨利与国王之妹马格丽塔结婚之日,新教徒领导人齐集巴黎准备参加婚礼。太后喀德琳则认为这国对抗介斯家族的手段,于是和其亲信们密谋消灭雨格诸教徒。事先在他们的住处画上白十字标记。8月24日,圣巴托罗缪节,这天凌晨两点到四点,按统一信号对雨格诺教徒进行大屠杀。到24日中午,巴黎被杀的两千多人,其中包括科里尼。此后双方又发生了两次战斗,最终国王不得不准予新教徒在一切地方(除巴黎和王宫地区外)有信教自由,除以前要塞外,另加8个要塞。雨格诺教徒配置2万人驻守,加强了防御,俨然如国中之国。(3)由天主教联盟的建立到亨利四世进入巴黎(1576-1594年),这阶段斗争的结果是瓦洛亚王朝灭亡,波旁王朝正式建立。1574年9月查理九世去世,其弟亨利三继位。他宣布死后王位由他的近亲那瓦尔王亨利继承,这对介斯党是一打击。他们也走上建立独立组织的道路。1576年成立天主教联盟,由亨利?介斯领导,宣布一切天主教徒必须服从联盟,企图以此夺取王位。但亨利三世利用联盟内部矛盾,依靠城市和普通贵族的支持,宣布自己为天主教联盟首领,并把它改名为“王家联盟”。1585年那瓦尔的亨利正式成为王位继承人,介斯党看到大势已去,于是建立了“巴黎联盟”,积极策划推翻国王。1585年5月,国王逃出巴黎,12月派人刺杀了亨利?介斯,这件事使巴黎反国王的运动十分高涨,那瓦尔的亨利率大军从南方逼近巴黎,国王也于1589年4月联合他共同向巴黎推进,然而8月1日一名多米尼加派修士扎克?克勒芒潜入军营刺杀了国王,于是亨利?波旁即位,但他信仰雨格诺教,天主教徒和巴黎贵族不愿承认他,继续和他作战,亨利四世于是决心改奉天主教。1593年7月23日他重新皈依天主教,得以于1594年3月进入首都成为全国公认的国王。为平息雨格诺教徒的愤怒和结束长期内战,亨利四世于1598年4月13日颁布了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法国国教,恢复天主教的礼拜,没收的土地的财产归还天主教僧侣,而雨格诺教也获得信仰与崇拜自由,有权召集自己的宗教会议和担任国家官职,并为他们保留了100多个要塞作为履行敕令的担保。南特敕令实质上是交战双方的和约,它标志着法国内战的最后结束。由于它承认了新教的信仰自由,所以也是西欧第一个对异教宽容的范例。4、亨利四世与黎塞留的统治。长期的雨格诺战争给法国带来巨大灾难,农民群众深受其害,不断反抗贵族。为缓和农民反抗情绪,亨利四世采取了一些对农民让步的政策,废除了过去几年农民积欠的税额,甚至部分地区降低税额,并严禁税吏夺取农民的耕畜和农具以抵偿欠税,此外他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恢复和发展农业,如规定粮食可自由运输,奖励推广新农作物等。亨利四世对工商业也实行奖励和保护政策,他注意发展手工工场,并实行保护关税政策,禁止法国原料出口以满足本国需要,扶植本国的新兴工业。亨利四世实行强硬的对外政策,他认为法国的主要敌人是西班牙和德国的哈布斯堡王朝,因此他极力联络英、荷兰及瑞士、北欧等新教国家,准备在欧洲建立一个强大的新教联盟,来对抗天主教的支柱西班牙和奥地利,这个计划为国内天主教徒不满,1610年5月当他准备出发到前线时,被耶稣会派遣的凶手刺杀,路易十三即位。1624—1642年,枢机主教黎塞留担任路易十三的首相,大权独揽,国王凡事都依靠首相。黎塞留善于把国王的利害和自己的利害结合起来,在政治方面为巩固专制制度做了很多工作,他在《政治遗嘱》中公开宣称:“我的第一个目的是使国王崇高,我的第二个目的是使国王荣耀。”他本人虽是僧侣贵族,但他把国家利益置于教会利益之上,强迫教会付出大量捐税,严厉对待耶稣会士的反抗活动,他还促使国王下令拆除所有封建主的堡垒,禁止贵族间的决斗,并严酷惩罚宫廷贵族和反对派的阴谋活动,。1621年,雨格诺派代表在拉罗舍尔集会,决定以洛盎公爵为首发动暴动,1627年黎塞留亲自率军围攻。1628年10月攻克拉罗舍尔,其它地区的雨格诺教徒也遭失败。国王于1629年颁布“恩典敕令”,仍允许雨格诺派的信仰自由,但剥夺他们的政治特权与军事力量。为巩固中央集权制,黎塞留对国家行政结构也实行了改革,他在各省派遣一个主计官,直接向国务会议负责,监督地方行政、财政、司法等,这个职位不能买卖、转让和世袭,随时由中央政府任免,其实际地位在总督之上,因此地方实权完全转到国王官吏之手。在中央机构中,国务会议虽是最高行政机关,但实际徒有虚名,一切实权完全集中在首相和他手下的主管部门手中。在对外政策上,黎塞留继承了亨利四世的现实主义政策,他的目的是保持欧洲的“政治均势”以削弱哈布斯堡王朝,他执政期间,法国常备军达15万人,并策划法国参加了三十年战争,在战争中他利用各种方法来阻止哈布斯堡王朝的强大。1642年黎塞留死去,第二年路易十三也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