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面对面的杀戮 >

第48章

面对面的杀戮-第48章

小说: 面对面的杀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苑矫娴牟皇视Φ取4送猓芯咳嗽被谷衔源蚬痰木裆嗽崩此担嵌运劳龅目志宥巧甭镜淖锔校ɑ蚩志澹┐俪闪宋;姆⑸。吉莱斯皮,《战争对市民和士兵的心理影响》(纽约,1942),页180。事实上,就像我们此前看到的那样,让多数论者感到吃惊的是士兵在杀人时竟能如此自然。有精神病学家在1918年说过:    
    眼下有数以百万计的士兵,原先都是规规矩矩的市民,性格中没有任何鲁莽或嗜血的因子,也很在意自己的舒适和安全,现在不仅将自己置于极大的危险中,而且心甘情愿忍受极端的困苦,并参与伤害自己的同类,且没有通常伤害猫、狗时的厌恶。约翰·麦克迪,《战争恐惧症》(剑桥,1918),页11。    
    


第八部分:医者于役医者于役 4

    这样看来,不堪杀戮的人倒是反常的。    
    精神病学家得出了一个骇人的结论,即士兵在战争中精神崩溃,很多情况下不是因为必须杀人引起的,而是因为战争没有给他们杀人的机会。不打照面的现代战争不能给他们以“个人的满足”,个性化的杀戮没有施展的空间。精神病学家约翰·T。麦克迪在一战结束时曾说:在此前的战事中,士兵身处死亡的边缘,但也得到了    
    某种形式的补偿,因为那样的战斗更带劲,短兵交接会让他们更频繁地得到满足,从个人英雄主义中得到欢欣。    
    一旦认识到“战争中没有张扬个性的空间”,士气会消沉下去,“再也没法激动起来”。现代士兵要面对无名的动因,他的侵略欲也会变得莫名。精神病学家告诫说,其结果可能是他们会对敌人心生怜悯(“这自然会动摇军心”)。约翰·麦克迪,《战争恐惧症》(剑桥,1918),页14及111。类似的告诫见G。史密斯、T。皮亚,《炮弹休克及其教训》(曼彻斯特,1919),页9—10。战斗中,战士的情感无法应对自己身份的迷失。    
    如果没有办法可以让士兵发泄其攻击欲,精神疾患便会找上门来:这是此后战事中许多精神病学家得出的结论。海军R。科恩少校、J。迪莱诺上尉,“战争引起的亚急性情绪紊乱”,《战争医学》,7卷5期(1945年5月),页285;伊莱·金斯伯格、约翰·赫默、索尔·金斯伯格,《精神病学与军方用人政策:二战经验的重估》(纽约,1953),页27;莫里斯·西尔弗曼,“和平时期英国远东驻军精神崩溃的原因”,《精神科学杂志》,96卷403期(1950年4月),页497;“心理医学专家的第三次会议”,1940年9月21日,页3,伦敦档案局之战争部222/1584;陆军埃德温·怀恩斯坦少校、加尔文·德雷尔中校,“对战斗引起的忧虑的动态研究”,《美国陆军医疗部简报》,9卷,增刊(1949年11月),页15—16;海军梅耶·齐利格斯少校,“战争恐惧症:在一个太平洋岛上的精神病学经历和管理”,《战争医学》,6卷3期(1944年9月),页168。陆军少校马文·F格雷伯发现,部队中倒是非战斗人员最常出现精神崩溃,因为其所从事的工作太平和,从中难以得到满足。陆军马文·格雷伯少校,“海外非战斗精神伤员治疗中的麻醉综合法”,《战争医学》,8卷2期(1945年8月),页85。可以让士兵释放其侵略欲的运动战如二战,给士兵带来的紧张要远比“静止”的战事少。陆军里斯上校,“备忘录:陆军中的精神神经症——1939年9月到1940年6月”,页1,收伦敦档案局之战争部222/1584。有一种观点认为,战斗疲劳症的产生多半是因为士兵本能的“或打或逃”的反应受到了阻斥。要是打不能打、走又不能走,那他们一定会极度忧虑——这种思想状态是很不利的。海军R。科恩少校、J。迪莱诺上尉,“战争引起的亚急性情绪紊乱”,《战争医学》,7卷5期(1945年5月),页285。阿拉干战役中,就有精神病医生报告说“与猛烈轰炸相比,士兵们更适应追或被追”。“精神病学——阿拉干战役”,未注明日期,页6,伦敦档案局之战争部222/1571。适应力强的士兵可以通过消灭源头(即敌人)来宣泄忧虑和火气,但如无法发泄仇恨,就会出现神经病症状:这是两位研究人员1918年得出的结论。陆军埃德温·怀恩斯坦少校、马丁·斯泰因上尉,“战斗人员的上胃肠道心因性不适”,《战争医学》,8卷5期(1945年11—12月),页367。用一名军事观察家的话来说就是:“身受威胁而又无能为力是忧虑的根源”。唐纳德·霍尔,“捍卫民主行动中的压力、自杀和军役”,《战争医学》,161卷3期(1996年3月),页161。另见J。朗德尔、R。厄萨诺、H。霍勒韦、D。琼斯,“战斗紧张症与美国空军”,《战争医学》,155期(1990),页515—518。    
    在一战开始几年,战斗疲劳症被认为是神经受到了物理损伤所致,于是就自然地认为是身体的创伤,如被活埋或被狂轰乱炸等,造成了“神经”的崩溃,在其发展过程中恐惧和罪感几乎不起作用。但渐渐地,医疗人员开始认为,或许心理因素才是精神崩溃的充分条件。这些条件一旦得到满足,恐惧和杀人的行为本身就立刻变得十分重要。正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杰出普及者、英国精神分析学会主席欧内斯特·琼斯所说:战争是对“文明准则的公然背弃”。在战争中,士兵不仅被允许、甚至受到鼓励    
    去做一个文明人自始至终摈弃的行径……各种原先被禁止或藏匿的冲动,残忍的、暴虐的、嗜杀的等等,都被煽动起来了,早先的内心冲突,即弗洛伊德认定的所有精神病症的缘起,原先一直是通过“抑制”冲突的一方来解决,现在都得到了加强,而生命体本身也不得不重新面对它们,而这时环境已完全改变了。欧内斯特·琼斯,“战争休克和弗洛伊德的神经官能症学说”,收S。弗伦齐、卡尔·亚伯拉罕、欧内斯特·西梅尔、欧内斯特·琼斯(编),《精神分析学和战争恐惧症》(伦敦,1921),页47—48。    
    


第八部分:医者于役医者于役 5

    其结果是,一旦“回到常人的精神状态”,心理就会受到严重的冲击。约翰·麦克迪,《战争恐惧症》(剑桥,1918),页11。这种现象在步兵中尤其严重。他们能更多地感受到毁灭欲的后果,这一点和比如说海军人员等比有很大差别。海军弗兰西斯·布雷斯兰中校、霍华德·瑞姆少校,“海军的精神病学问题”,《战争医学》,6卷4期(1944年10月),页219。    
    尽管杀人还没有被认为是情绪失控的原因,但一些精神病学家,特别是倾向于精神分析学的精神病学家,已经开始把两者联系起来。如在美(他在一战中是康奈尔大学医疗心理学系的讲师)英(二战时他在英国剑桥教过精神疗法)说话都很有份量的约翰·T。麦克迪,在他的《战争心理学》(1917)中突出讲了升华在消除人杀戮时恐惧心理方面的作用:    
    敏感的人无法从杀戮中获取乐趣——或者直截了当地说吧,敏感的人必然会承载双重的压力,很快就会痛恨自己所要担负的任务,这种仇恨不久就会化成恐惧。一旦出现了恐惧,就只有投降或者生病两条路了。约翰·麦克迪,《战争的心理学》(伦敦,1917),页53—54。    
    也有其他精神病学家持类似观点。1919年,爱德华·W。拉泽尔博士对华盛顿神经和精神疾病学会说,纵使士兵能说服自己杀人是对的,他“尚不成熟的自我理想”也会拒绝接受如此突然的转变,进而与其意识产生冲突。在战斗中,这样的士兵将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本性是嗜杀的。对攻击和暴虐冲动的禁锢一旦解除,再加上当事人无力升华或压抑死亡的意识,就会产生个体无法承受的压力。约瑟夫·D泰希尔(1953)和格雷戈里·齐布尔克(1943)曾强调过俄狄浦斯幻象的重要性,不过儿子因父亲和自己争夺母亲的爱而对其充满杀欲、罪感纠缠的仇恨,被战时杀戮的要求打乱了。爱德华·W。拉泽尔博士,“战争的心理学和精神分裂症”,《精神分析评论》,7卷(1920),页227…228。二战的论据见爱德华·斯特雷克、肯尼思·艾普尔,《精神病学与现代战争》(纽约,1945),页24。士兵在上战场时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满心罪感,总在想象一次的谋杀,这样的罪感早在他参军之前就有了。如有士兵心怀强烈的俄狄浦斯式的罪感,就会更加认同死去的人。如果再担心自己会受惩罚,被阉割或处死,他在战场上就会退缩,不事抵抗,终日沉浮于幻想。约瑟夫·泰希尔,“‘战斗疲劳症’或死亡忧虑症”,《神经和精神疾病学刊》,117期(1953年1—6月),页240—241及格雷戈里·齐布尔克,“对死亡的恐惧”,《精神分析季刊》,12期(1943),页465—467。    
    人有时没法升华或抑制对杀戮的恐惧,在某些情况下或人群中的几率要大些。既然多数士兵坚持杀敌是为了效忠战友,要想精神伤员尽可能地少,就只有把士气和“进攻欲”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供所有医务人员传阅的函件,“士气、纪律和精神健康”,未注明日期,页4,伦敦档案局之战争部222/218;伊莱·金斯伯格、约翰·赫默、索尔·金斯伯格,《精神病学与军方用人政策:二战经验的重估》(纽约,1953),页17—18及31;艾伯特·格拉斯,“简介”,收彼得·伯恩(编),《压力的心理学和生理学:关于越战的一次专门研究》(纽约,1969),页ⅩⅩ—ⅩⅪ;陆军W。林德塞尔少校,“战争疲惫”,《皇家炮兵杂志》,53卷(1926—1927年),页462;查尔斯·米尔斯,《战斗疲劳症在法国1914—1918:据战地日记》(剑桥,1940),页38—39;“心理医学专家的第三次会议”,1940年9月21日,页3,伦敦档案局之战争部222/1584;陆军埃德温·怀恩斯坦少校、加尔文·德雷尔中校,“对战斗引起的忧虑的动态研究”,《美国陆军医疗部简报》,9卷,增刊(1949年11月),页12。睡眠不足、精疲力竭、思想幻灭,都容易减弱人对杀戮压力的承受能力。在某些战区,睡眠成了严重的问题——在1945年的意大利,三分之一的步枪手每晚只能睡(不到)四个小时。塞缪尔·斯托弗等,《美国大兵:战时与战后,卷二》(普林斯顿,1949),页79,据对1766名步枪和重型武器连队士兵的调查。另见伊莱·金斯伯格,《表现方式》(纽约,1959),页38。研究发现,他们如果可以定期撤出前线好好休息,则作战时间可以翻番,且不会产生严重的精神问题。“预防精神病学”,《美国陆军医疗部简报》,6卷5期(1946年11月),页493。爱国理想的幻灭也使战士的情绪易出问题。二战时,这个问题在空军特别严重,那里的实际情形和一般人对于空战罗曼蒂克的想象相差太多,使得许多年轻飞行员的心理落差很大。陆军查尔斯·米勒少校,“空军人员延缓的战斗反应”,《战争医学》,8卷4期(1944年10月),页256。最后,实际参与——而不只是旁观——施暴会大大增加严重精神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内奥米·布雷斯劳、格伦·戴维斯,“创伤后精神压力症:战时紧张性刺激的病原特征”,《美国精神病学杂志》,144卷5期(1987年5月),页578—583及雷切尔·耶胡达、斯蒂文·萨斯韦克、厄尔·吉勒,“接触暴力及越战老兵慢性创伤后精神压力症的严重程度”,《美国精神病学杂志》,149卷3期(1992年3月),页333—336。    
    


第八部分:医者于役医者于役 6

    一般认为,有两种人容易精神崩溃:懦夫和“女子气”的男人。许多随军卫生官员都认为之所以会发生心理崩溃,是懦弱的表现。建筑业工人统一工会,《塞珀·黑斯提斯案》(伦敦,1943),页3;“诈病”,《英国医学杂志》,1917年7月28日,页117;“战争抚恤金委员会代表与部长会议:1930年4月25日布里斯托尔会议纪要摘录”,收伦敦档案局PIN15/2946;查尔斯·米尔斯,《战斗疲劳症在法国1914—1918:据战地日记》(剑桥,1940),页51—53;托马斯·萨蒙,《英军精神疾病和战争恐惧症(“炮弹休克”)的护理与治疗》(纽约,1917);《精神健康》,1卷4期(1917年10月),页516;R。威廉姆森,“炮弹休克之后神经衰弱和精神衰弱的治疗”,《英国医学杂志》,1917年12月1日,页714。靠装疯买傻逃避战争的也大有人在。“前列兵某某”,《战争就是战争》(伦敦,1930),页97—98;J。哈钦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