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门 作者: 黄坚-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一个故事,佐证了这种说法。自我感觉良好〃毋俞于人乎〃的耕柱子,墨子在楚国,给他弄了个官。耕柱子当了官,几个同门兄弟去看他,去了四个人,煮了半锅饭;饭没吃饱,饭后,也没安排洗个头,沐个足什么的。几个小兄弟憋了一肚子气,〃回京〃后,参了耕柱子一本,说〃耕柱子在楚国当官有什么用,我们几个不远千里去看他,吃得寒酸不说,一吃完,就把我们晾在一边。〃墨子嘿嘿一笑,〃话别说得太早〃。果然,没几日,耕柱子托人送来一堆钱,还附上一封短信,诚惶诚恐地说,这是专门孝敬给老师您的。墨子点点头:瞧,我说什么来着(《墨子
耕柱》)7
据说,墨子步行天下,奔走不歇,以及墨家子弟的活动经费,很大一块,就来自像耕柱子这样出外做官者的供奉,否则,没有钱,门都出不去,就别奢谈什么远大理想和抱负了。
墨子作为老师,口才自然了得。那时候,老师一般都光说不练(写),所谓著作,大都是弟子的追忆、追记,口才不好的,估计成不了老师。《墨子
公输》,唇枪舌剑,势如破竹,那是墨子口才的正面形象,墨子口才,还有侧面形象。
《墨子
公孟》记载:有个家伙,老是跟着墨子师徒转悠,但又不肯办入学手续。墨子看他资质不错,身体强壮,思维敏捷,就对他说,你做我徒弟吧,学会了,我让你当官。那人一听,就入学了。学了一年,跟墨子要官。墨子说,不给你官,讲个故事给你。鲁国有兄弟五人,老爸死了,老大成天喝酒,不管。四个弟弟就对兄长说,你把父亲埋了,我们给你酒喝。老大一听,高兴,就把阿爹埋了,然后跟弟弟们要酒,兄弟四人异口同声:没酒。你埋你爸,我们也埋我爸,那老爸只是我们的老爸吗?你不埋他,人会笑话你。墨子说,你跟我学道理,不学,人也会笑话你。这个身体强壮,思维敏捷的人,如果想要墨子退学费,估计是退不回来了。8
下面这个,更狠。
鲁人有因子墨子而学其子者,其子战而死。其父让子墨子。子墨子曰:〃子欲学子之子,今学成矣,战而死,而子愠,是犹欲粜,糴售则愠也,岂不费哉!〃(《墨子 鲁问》)
鲁国有个人,让儿子跟墨子学本事,谁成想却死在战场上。作父亲的责怪墨子。墨子说,你让你儿子来学本领,现在学会了,打仗打死了,你却怒气冲冲,这不是准备卖粮,粮食卖完了,你却生气了,岂不荒唐!
墨子姓墨,墨者,黑也,看来,确实有点黑。
最早的穷人经济学
司马迁马虎了事、含糊其词的寥寥数语,没有交待清楚,墨子到底是什么时候人,但后世诸多学者,还是从《墨子》本书和先秦其他典籍的旁证中,推断出墨子大概的生卒年限,即春秋末至战国初,也就是孔子和孟子之间的那段年月。
也就是说,诸子的重量级人物,只有墨子,亲身见证了发生在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的三家分晋(这一年,周威烈王册命韩、赵、魏三国为诸侯。始于公元前458年的裂分晋国,至此正式定型为〃三家分晋〃,并获得法理承认,而划上句号)。这一事件,标志着东周王朝春秋的结束和战国的开始。
春秋向战国的转变,是中国第一次严格意义的社会革命。这场革命,并非像〃汤武革命〃(《周易 易传 革彖传》)那样,一股力量取待了另一股力量,你方唱罢我登台,而是发自社会内部,由生产工具的演变,导致生产力的变化,从而引起社会关系的重新摆布。
墨子在一个最有利的历史观察点上,目睹了这场惊心动魄的伟大变革。
那时,铁器的广泛使用,新型生产方式的普及,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释放,带来了GDP的疯狂增长,相对比值远远超出今天的规模与水平,城市化如雨后春笋,到处都很繁华,到处都是有钱人的样子,但毫无疑问,在繁华热闹的背后,穷人更多,贫寒人家更多,平民百姓更多。墨子说,〃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墨子
非乐上》)这话并非虚幻想象,而是社会实情那时候,找不到工作,并不是社会的主要问题,但饥寒交迫,疲惫丧命,却是时刻要面临的可怕威胁。
墨子赶上了,看到了,大声说出了自己的话。
第一次,中国历史上,有巨大影响力的思想者,从民众的角度,发出了穷人的声音,而且是以连续、集束的方式发出。
首先是经济上,也就是生存方面。《非命上》里,墨子提出著名的〃三表〃论,就是世间任何理论和言论,都得先有个说话的根据和检验的标准。这个标准,第一是〃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也就是较诸历史。第二、第三,分别是〃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和〃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在墨子的思想里,这是个重要而普适的标准。即,凡是对百姓有利的,就是应该的;凡是不利于百姓的,就是不该的。
《节用》提出:〃诸加费不加民利者,圣王弗为〃又花钱,又对老百姓没实际利益的,不干。
《非乐》篇,墨子指出,之所以反对搞那么多大型文艺晚会,反对建那么多超豪华剧院、音乐厅,不是不知道歌剧好听,流行音乐好听,民族唱法好听,而是,那些玩意〃亏夺民衣食之财〃,〃不中万民之利〃,〃将必厚措敛乎万民〃。不耗费天文巨资,不耽误正事,〃好听〃得起来么?
《非攻》篇,更是直接从老百姓的利益角度,说明战争的得不偿失,〃今师徒唯毋兴起,……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今唯毋废一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今尽王民之死,严下上之患,以争虚城,则是弃所不足而重所有余也。为政若此,非国之务者也〃显然,这只是小老百姓的看法,王公大人,岂能作如是观?〃厕役以此饥寒冻馁疾病而转死沟壑中者,不可胜计也。此其不利于人也,天下之厚害矣!而王公大人乐而行之,则此乐贼灭天下之万民也,岂不悖哉!〃(《非攻下》)那年头,打仗是来钱、来利最快、最丰厚的勾当,相当于现今的拆迁搞房地产和资本运作,你叫我别弄?怎么可能!死人有什么好奇怪,人反正都要死,只要不死我,不弄白不弄。两个〃乐〃字,画龙点睛,一针见血。
墨子几乎是本能地意识到,百姓人民经济上的穷困、窘迫,与政治密不可分,这就使墨子将自己的经济观点,延伸到了政治领域。于是,墨子喊出了即使在今天,也极具震撼和冲击的声音:〃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法仪》)〃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尚贤上》)〃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尚同上》)很简单,但也很吓人。从上到下,一律以选当任。当然,怎么选,还得另说,但首先,得是这个字:选。
管你是天子,还是村长。
墨子就这样,贯穿了中国最早的穷人政治经济学。
第四部分:遥望庄子,一个平民思想家的生活剪影
我想,庄子,其实是个孤独的人。
钓鱼
鱼,或钓鱼,对于庄子,是一道惹眼的风景。
《庄子》一书的开篇,就是从鱼开始的。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庄子
逍遥游》,以下《庄子》引文,单注篇名)。一般人说《逍遥游》,《逍遥游》和《齐物论》,是《庄子》被人说的最多的。冯友兰说,庄之所以为庄者,主要就在《逍遥游》和《齐物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转引自《十家论庄》)总是着眼于鹏飞万里,〃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却忘记了,鲲是鱼,大鹏鸟,也是鱼变的。
对于鱼,先秦诸子均有语涉。老子说过〃鱼不可脱于渊〃,孔子说〃多识于鸟兽虫鱼〃1,孟子〃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韩非子》有公仪休嗜鱼不受全的故事。但这些,跟庄子一比,都是〃小鱼见大鱼〃。
假如说,一个人,也像一个国家,也弄个动物来作自己的徽章,比如美国的鹰,德国的熊,中国的龙,那庄子的徽章,就是鱼。
庄子被很多人知道,甚至,被很多人喜欢,跟鱼有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秋水》)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外物》)
这两个故事特别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知道的人很多。冯友兰,还有后来好多人,总是喜欢说〃庄之所以为庄者〃,然后噼里啪啦写上一大堆,其实,我觉得,这两条鱼故事,就是庄之所以为庄者。
换一个人,想都别想。
除了上面两条鱼故事,庄子,还说了好些鱼哲言。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至乐》)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外物》)
说鱼之外,庄子还亲自钓鱼。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途中。〃
庄子曰:〃住矣!吾将曳尾于途中。〃(《秋水》)
这个故事,另有两个版本。一个被司马迁写在《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迁写庄子,总共写了293个字,这故事,就花了105个。另一个在《庄子
列御寇》,虽说内容有点出入,但意思都差不多,都是说庄子宁愿钓鱼,不愿当官。
庄子钓鱼跟政治的碰撞,《淮南子 齐俗训》的篇尾,也带了一笔。
故惠子从车百乘,以过孟诸,庄子见之,弃其余鱼。
因为憎恶政治人物的炫耀、摆谱(仇官心理?)但又不好、不便,或不敢,不愿、不屑,当场叫骂,所以,只好应了弗洛伊德的情感转移、替代说,把自己钓的无辜的鱼,倒回了河塘里,以示对于政治财富的抗意。
这里顺便说一句,庄子和惠子,后来成了朋友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朋友我想,这次余鱼对百车的冲突,这次的〃倒鱼抗议〃,也许就是他俩友谊的缘起。以后,就有庄子上大梁去找惠子;有了惠子回国后,俩人携手游濠上。这世界,友谊,往往从对立开始。
所谓不打不成交。
《庄子》书中,最让人心潮澎湃的一次钓鱼,在《外物》篇。这也是中国传奇小说的源头之一,〃小说〃一词,或许就出于此(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先秦诸子,别说对鱼的描写,没人可及庄子项背;更没人像庄子这样,本身就是个钓鱼者。鱼在中国古代,是常见的生命象征物,鱼水之欢,至今仍是形象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