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10三国风云人物正解 >

第4章

10三国风云人物正解-第4章

小说: 10三国风云人物正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拢┝醣冈诖唇降墓讨校3O缘酶示尤讼拢挥肴苏叶欢屠崛缬晗拢辉诤驼栽啤⑿焓⒖酌骷罢潘傻攘绺星榈氖焙蛄鞴幔辉诼乘嗨饕V莸氖焙蛄鞴幔簧踔寥ザ庹星资保诠媲啊⒃谧约旱姆蛉嗣媲岸级啻瘟骼幔难劾岢3J肿嘈АK3H崛醮ο拢芤匀峥烁铡!           
识人的境界     
  刘备识人较准,他既能看清一个人的特性、能力,也能把握一个人与自己的感情深度,这也是他作为一名杰出领导人的高超之处。 
  刘备曾准确地指出过关、张二人各自的优缺点。他认为,关羽能体贴士卒,但在众将面前傲气太足;张飞能尊敬有才能的将官,但却经常酒后鞭挞士卒,并让这些士卒留在身边。他指出,这将是张飞的取祸之道(见《三国志·蜀书》)。刘备夺取汉中后,众将都估计会让张飞镇守,张飞本人也这样认为,大概正是考虑到张飞的上述弱点,刘备提拔年轻将领魏延为汉中太守,三军皆惊(同上书)。魏延成功地守住了汉中,而张飞果然因刘备所指出的缺点而被叛军杀害。 
  赵云在公孙瓒手下不甚得志,而刘备与之初次见面,就甚相敬爱,有不舍之心,分别时让赵云“屈身事之,相见有日”。这说明他十分看重赵云,而对数次推荐过他的公孙瓒,内心却是瞧不起的。在当阳长坂坡,刘备军队被曹操击溃,赵云只身单骑往曹兵方向奔去,许多将官都认为是赵云投曹操、图富贵去了,惟有刘备坚信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第四十一回)果然是赵云杀透重围,去救刘备儿子阿斗。 
  刘备临终前曾问孔明以为马谡之才如何,孔明认为马谡乃当世之英才,刘备则告诉他:“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第八十五回)后来孔明派马谡守街亭重地,马谡果然指挥失误,街亭失守,导致孔明全军溃退,误了出征大事。 
  刘备不仅有知人之明,而且能较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极限。他虽然认为“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第六十回)但当孔明问他“明公自度比曹操若何”时,他答道: “不如也。”(第三十九回)他认为自己“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第三十七回)。正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界限,才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聘请大贤辅佐,待之如师。每个领导者都有自己的能力界限,能明白自己的能力界限要比妄自尊大高明得多。            
凭什么一身领袖之气——曹操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省州市)人,曾为洛阳北部尉,后迁为顿丘令,黄巾起义时拜为骑都尉,立有战功。何进执掌朝政时,为典军校尉。董卓乱朝时,以骁骑校尉身份接近董卓,颇得信任,后谋刺董卓未遂,逃回家乡,招兵买马。组织军队后,他联络袁绍等十七路诸侯,发起讨董联盟,在诸侯中崭露头角。讨董联盟解体后,曹乘乱在山东一带扩充势力,曾因父仇攻徐州陶谦未克,回兵救兖州被吕布击败于濮阳,后设计于定陶击败吕布,平定了山东。在董卓之乱被平定后,其余党李傕、郭汜仍对朝廷构成威胁。皇帝降诏召曹操保驾。曹入朝后,接受董昭建议,移都许都,自封为大将军、武平侯,后迁为丞相,曾先后打败袁术、吕布、袁绍等劲敌,并数次击溃刘备,招降刘琮。在攻取江南的赤壁大战中,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后击败马超,并夺取张鲁的汉中,又复失汉中于刘备。一生征战南北,统一北方,军功卓著,被封为魏公,后为魏王。死后王位传于儿子曹丕。曹丕称帝后,谥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曹操是魏国政权的实际创始人。他一生征战,打败了不少强大军阀,为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是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 
  现代西方心理分析学家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他认为一个人在生命开初的若干年,会在心灵和肉体之间建立起最根本的关系,从而会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或生活样式,并产生相对应的情绪和行为习惯,而这样的生活样式及情绪、习惯几乎会贯穿于一生的所有表现中,人一生的行为必定会和他的生活样式协调一致(见阿德勒著《自卑与超越》第一、二章)。按这种观点,以曹操幼时的生活样式分析其一生的思想特点,看来是很适宜的。 
  “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第一回)有三件趣事,值得一叙。第一件事,操的叔父因操游荡无度,常在操父面前说操的坏话,操忽生一计,见叔父来,假装中风倒于地上,叔父惊告于其父,父急来看视,操却安然无恙,父问道: “叔父说你中风,现已好了吗?”操答道: “我从来没有此病,只是因为叔父不喜欢我,所以被诬枉。”父相信了儿子,至此,叔父再说起曹操的坏话,操父并不相信。第二件事,操少年时,得到很多人的高度评价。汝南许劭因能准确评价人物而知名,操前往见劭,问自己将是怎样的一个人,劭回答: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听到后很高兴。第三件事,操为洛阳北部尉时,一到任就在县城四门设置五色棒,无论什么人,只要犯禁就打。一次,中常侍骞硕的叔父犯禁,被操巡夜时捉住,以棒责打,于是没有人再敢犯禁,操威名大震。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曹操具有以下生活样式: 第一,坚持以法治众,不计较出身门第,按法赏罚;第二,胸有大志,喜欢与名人交往,喜欢自称英雄;第三,善于搞权谋,应变能力强。这些特点确实贯穿于操一生的思想性格及行为习惯中,也构成他领导行为的主要特色。            
法治亦有情     
  曹操的治军思想更多地属于法家思想体系。他在作战中常制定军法,监督众将实施,并且自己率先执行。 
  曹操曾派曹洪与徐晃增援潼关以拒马超,临行吩咐: “如十日内失了关隘,皆斩,十日外,不干汝二人之事。”(第五十八回)结果曹洪临阵不听劝阻,第九天失了潼关,几乎被曹操斩首。曹操领大军攻打袁术盘踞的寿春,他传令众将: “如三日内不并力破城,皆斩!”(第十七回)两员裨将临阵退却,他亲斩于城下,大振军威,众将终于斩关落锁,夺取寿春。 
  曹操的儿子曹彰领兵出击乌桓时,临行前曹告诫他:“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法不徇情,尔宜深戒。”(第七十二回)能对自己的儿子以“法不徇情”相告诫,的确是难得的。事实上,曹操制定的军法,他能够率先执行。曹出兵攻张绣时,逢麦熟季节,沿路百姓见兵而逃,不敢刈麦,操告谕百姓,严申军法: “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第十七回)深得百姓欢迎。不想操乘马正行,田野中飞出一鸠,将所骑之马惊入麦田,踏坏了一大片麦子,操即叫来行军主簿,让处分自己的踏麦之罪,主簿问:“丞相岂可议罪?”操答道: “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于是拔剑就要自刎,众人急救免脱。当时还有人搬出“法不加于尊”的《春秋》古训说服曹操,操考虑良久,终于“割发权代首”,并让人以发传示三军,宣称“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于是全军无不凛遵军令。在这里,操拔剑欲自刎无疑是做样子给众人看的,但他作为示范教育,确是值得称赞的。第一,使全军知道了法纪的严肃性,培养了军队的法纪观念。第二,一反“法不加于尊”的儒家传统观念,表明在军法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有特殊人物。有人认为,“割发代首”是曹操的一次诈术,其实,我们的着眼点应该主要地放在这一行为的后果上,曹操作为三军统帅,他依靠法纪来实施自己的领导活动,自己违法而请求处分,这与他以法治众的思想是相一致的,即使不能严厉处分,亦希望有处分的表示,这是一个领导者的高明之处。曹操敢以自己违纪受处分的事例作为全军法纪教育的活教材,单是这一点,也不是所有的领导人都能办到、都愿办到的。 
  曹操以法治众的领导方法还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赏罚观和用人观上,这两个方面将在后面专门讨论。这里要提出的是,他的思想有时儒法混杂。比如,曹操在打败袁绍追剿袁谭时,天气寒冷,河道结冻,粮船无法行动,曹操令当地百姓破冰拉船,许多百姓闻令逃跑,曹操准备捕获斩杀,但百姓听得此信后又亲往营中相投,曹对这些百姓讲: “若不杀汝等,则吾号令不行,若杀汝等,吾又不忍,汝等快往山中藏避,休被我军士擒获。”(第三十三回)要按法令办事,就要斩杀这些百姓,要以仁义行事,就要保全这些百姓,法治和仁治发生冲突时,操以妥协的方式解决,让百姓逃往山中躲避。这样,他将百姓有意放于军法不可及的山中,保全了其性命。儒家思想所以能在社会上流传深广,原因之一是这种思想表面上富郭嘉像。 
  有人情味,易被人们在感情上接受。曹操也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儒家的某些思想常能引起他的内心激荡。操在击败袁绍、夺取冀州后,曾亲往袁绍墓下设祭,哭得非常悲哀。他向众官回忆描述了昔日与袁绍一同起兵时的情景,说袁绍当初对他说的话就像昨天说过的一样,“而今本初已丧,吾不能不为流涕也”(第三十三回)。并向袁绍之妻赐以金帛粮米。 
  曹操的谋士郭嘉曾把曹操和袁绍作了比较,认为曹操在十个方面胜过袁绍,其中有两条是说: “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第十八回)。这两条确实表明了曹操以法治众的优越性,而儒家思想的渗入又使他增加了争取人心的思想基础。            
平等 用成绩说话     
  曹操主张论功行赏,不计贵贱,这是他以法治众思想的必然表现,也是他的领导活动卓有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曹操的奖赏观是具有丰富内容的。 
  首先,曹操坚持有功就赏、有罪就罚、一视同仁、不厚亲薄疏的原则。十八路诸侯伐董卓时,董卓勇将华雄连斩联军几员大将,诸侯中无人可敌,这时,平原县令刘备手下马弓手关羽阶下请战;袁术得知一弓手要去迎敌,竟要让人赶走关羽,还是曹操说了公道话: “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关羽片刻间提华雄头进帐,张飞鼓动诸侯乘势杀入关中,活捉董卓,袁术仍怒喝道: “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曹操仗义执言反驳说: “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第五回)袁术以“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相要挟,曹操暗使人送酒肉抚慰刘、关、张三人。在这里,关羽等三人因官职卑微,袁术竟然不愿给予立功的机会,立了大功又没有一句好言相慰,而曹操的态度则大相径庭,即使在特殊的情况下仍然以特殊的方法按功行赏。曹操在征张绣时败师于淯水,而他的心腹将领夏侯惇所领的青州兵劫掠乡民,操手下将军于禁即带领本部人马沿路剿杀青州兵,安抚乡民,青州兵回奔曹操,报告于禁造反,于禁见操后,未先辩解曲直,先立营寨做好抵御张绣追兵的准备,等击败追兵后,于禁才向操汇报剿杀青州兵及立寨前未及时辩解的原因,操当面表扬说: “将军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坚垒,任谤任劳,使反败为胜,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第十六回)并奖金器一副,封益寿亭侯,并责夏侯惇治军不严之过。夏侯惇原本是曹操的族弟,在和于禁的军队闹矛盾后,操公正地评判了双方的是非曲直,并无任何偏袒之心。淯水一战,曹操折了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及帐前都尉典韦。战役结束后,曹操亲自哭祭典韦,对诸将说: “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第十六回)事实上,典韦勇力过人,武艺殊绝,是操手下的得力干将,是难得的人才。操回许都后,又对典韦立祀祭之,殊遇其子。次年曹操再征张绣,至淯水,触景生悲,忽于马上放声大哭,众将惊问其故,他答道:“吾思去年于此地折了吾大将典韦,不由不哭耳。”(第十八回)随即下令停军,大设祭筵,吊奠典韦之魂。操亲自烧香哭拜,全军为之感动,祭完典韦后,方祭侄儿及儿子。可见,操对他手下人的态度如何,取决于部下的功劳,而不是取决于部下与自己的亲疏关系。 
  曹操有时还奖赏那些能提出和自己不同意见的人,即使这些意见没有被采纳。操平定河北后,袁绍的儿子袁照、袁尚远投沙漠,西奔乌桓而去,操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