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会议室 作者:陈玉福-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年
内容提要:
作品通过描写戴着人大代表、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桂冠的吕黄秋,打着改革的旗号称霸一方,为非作歹的凶残行径,揭示了贪官与黑社会相互勾结,卖官鬻爵、行贿受贿,由钱权交易进而演变为黑权政治的触目惊心的现实。作家陈玉福用他的文学之笔,敲响了腐败不除,将亡党亡国的警钟。
小说在描写廉洁战胜腐败、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时,既真实又清醒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也就是说,在描写两种力量的斗争中,作者始终没有脱离对个人因素的肯定,小说中如果没有英明、周到细致、正直、廉洁的省委书记陈刚,新城市的黑社会帮派势力就不可能被摧毁,小说最终的胜利,不全是法制和人民的胜利,而是权高一等的省委书记陈刚和他所信任的市委书记于波个人领导者的胜利。这是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既揭露了官场腐败的根源,又带给人们深沉的思考(思考政治体制上的弊病以及多年来现实生活中存在人治大于法制的现象)。作者虽然让读者看到了亮色,看到了光明,也同时咀嚼到了苦涩。
目录:
第一章 省委决策
第二章 汪吉湟的历史
第三章 市委书记
第四章 祁贵出道
第五章 酒中有乾坤
第六章 金屋藏娇
第七章 临危受命
第八章 好雨知时节
第九章 汪强的历史
第十章 黑云压城
第十一章 道高一丈
第十二章 公安局的麻烦
第十三章 狐狸尾巴
第十四章 欺世惑众
第十五章 紧急行动
第十六章 都市英雄
第十七章 人变鬼的过程
第十八章 千里追凶
第十九章 女人是祸水
第二十章 红色通缉令
编者的话
陈玉福先生辛勤创作、寒暑不辍,在其二十七年的创作生涯中,发表、出版了五百万字的作品。中国作家网、搜狐、新浪及《南京日报》、《贵阳晚报》、《兰州晨报》等一百余家海内外报刊连载过他的作品,反响强烈。他写故事曲折跌宕,时有妙笔,惊心动魄,荡气回肠;塑造人物善于从侧面取势,大处着眼,细微处着墨,各色人物跃然纸上,历历如在眼前。因此,他的作品大多脍炙人口,让人爱不释卷。“1号”系列长篇中,有三部登上了全国百家书城十大畅销书排行榜。
甘肃人民出版社徇读者之要求,在陈玉福先生“1号”系列六部长篇小说中精选了四部,又在其他作品中筛选了中篇小说八部、电影文学剧本八部、短篇小说三十九篇,收入《陈玉福作品系列》,约二百四十万字,分八卷出版,以飨读者。
收入《陈玉福作品系列》中的中短篇小说和电影文学作品,都是作家二十七年来发表在《人民文学》、《小说》、《小说月报》(原创版)、《电影文学》等几十家刊物、报纸上的优秀作品。在编辑《陈玉福作品系列》的过程中,出版社坚持收录“1号”系列的全部长篇小说。然而,陈玉福先生为了向读者朋友们负责,坚持只选了其中的四部,其严谨的态度诚足可贵。
在甘肃的作家中,出文集者凤毛麟角。为什么不叫文集而称作品系列?是考虑到陈玉福先生还年轻,才四十五岁。喻意有二:一是作家创作刚刚上道,宽广的文学之路就在眼前;二是八卷之后还有十卷、二十卷,甚至更多……
这是我们的期待,也是读者朋友们的愿望。
《陈玉福作品系列》总策划:张旭东
第一章 省委决策
你们听听老百姓是咋说的?“市委书记军事化,卖官书记咚咚嚓,法院院长不懂法,公安局长卖字画,水利局长守的干河坝,电力局长点的蜡,粮食局长搞自杀。国有资产私人划,下岗工人泪哗哗。”
一
5月20日10时20分。晴天。
省委一号会议室里作出的重大决策
省委常委会进行到了最后一个议程:关于新城市委班子的问题。
省委书记陈刚声若洪钟地说:“马炳同志的建议很好,派于波去新城,新城这个地方该有个得力的干将去了,再不去个人扭转一下乾坤,这个曾是大名鼎鼎的经济发达地区,就继续走下坡路。经济萎缩的局面将会继续持续下去。但是,马炳同志让杨栋卸任后到人大去当主任,这一点我不能苟同。”
陈刚喝了口水继续说:“这个杨栋该下去了,你们听听老百姓是咋说的?‘市委书记军事化,卖官书记咚咚嚓,法院院长不懂法,公安局长卖字画,水利局长守的干河坝,电力局长点的蜡,粮食局长搞自杀,国有资产私人划,下岗工人泪哗哗。’说杨栋军事化是因为新城市的双拥工作做得不错,新城市去年获得了国家模范双拥城的称号。这个整天到舞厅咚咚嚓的家伙是谁呀?乱弹琴嘛!”
省委副书记马炳见省委书记陈刚询问的目光盯着自己,说:“可能有领导进过舞厅让老百姓发现了,这确实欠妥当。不过,究竟哪一个,连老百姓也说不上来。”
陈书记喝了口水,继续说:“法院院长不懂法的事儿是有的。那个美国人投资的公司据说就是一个姓佘的副院长违法查死的嘛!公安局长卖字画我没看见,乱弹琴嘛!那个持枪伤人、入室强奸的案子到现在了还没有破,你们说,这老百姓能满意吗?”
“针对这起案件于波同志曾提出过疑问,受害人为什么不报案?据我知道,这里头确有很深的因素,查来查去,说是与环球集团有点关系,杨栋说要保护企业家,这个观点没有什么不对,可是作为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公安局长的于波硬要查。这两个人就有矛盾了。三年前,我对杨栋说过,于波调进省公安厅了,这案子还得破。杨栋给我立下了军令状,三年内破不了案,他这个市委书记就地辞职。”
“如今这三年过去了,这个案子还是破不了,而且据说还又出现了新的持枪伤人案。紧接着,恶性爆炸案又在新城市出现了。乱弹琴嘛,我说你用的这个公安局长是干啥吃的,老百姓说他卖字画,说明他不务正业嘛!至于水利局长守干河坝,这也是毋庸置疑的现实。现在的新城市为了保证工业用水,已经限制农民浇地了。这个于波不简单嘛,三年前就提出了‘引黄入新’工程的设想,可就是没有人重视。今天怎么样,事实证明于波同志是正确的嘛。所以,这个杨栋我看就完完全全下去得了,免得当个举举手的人大主任,把新市委给晃悠悠了。”
马炳接上说:“陈书记,你这一提醒,我倒改变主意了。”
“噢?”陈书记问:“又有啥高见?”
马炳:“我看这个杨栋该撤职!”
陈书记:“是呀!无功便是过。就不讲杨栋的功过了,如果把杨栋摆到人大主任的位子上,他肯定要对于波指手画脚,他是个看不惯做事的人哪!”
马炳早就发现陈刚对杨栋不感兴趣了,开始发现这个秘密时,他有点吃惊。省委书记过去对这个新城市委书记可是言听计从哪,这倒不是因为这个杨栋有什么能耐和本事,因为杨栋是个有来头的干部。他是从中组部下派的过渡干部,干一阵就可以直接到中央部委去上任了。
一个时期这事儿被新城的老百姓传得沸沸扬扬。杨栋便暂时放弃了去中央的念头,你说我要去了,我偏不去。我姓杨的也是一个堂堂男子汉,我要在新城干出个名堂来。杨栋还真在新城干出了点名堂,凭着父母在北京的关系,新城还拿了不少国家级呢,什么“双拥模范城”啦、“精神文明先进地区”啦等等。
这是陈刚不敢得罪杨栋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因素是杨栋的父母均是北京的正部级、副部长干部。父亲八十年代一直在部长的位子上干着,母亲也一直是副部长。为什么陈刚突然对杨栋不感兴趣了呢?马炳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两点:一是杨栋上北京的希望彻底没有了,去年国务院精简政府机构,连在职的都得下去,你地方上的就更不能进中央部委了。同时杨栋的父母也从部长、副部长的位子上退了下来。二是陈刚也到年龄了,这个省委书记也就是一两年的事了,能不能干到两年后,也都是个未知数。
所以,陈刚连个人大主任也不让人家当,这就在情理之中了。幸亏我马炳高瞻远瞩,来了个先发制人,把于波推荐到新城当市委书记,你于波总得感激我老马吧!那么,杨栋下去了,还有那个被群众称其为“咚咚嚓”的市委副书记兼市纪委书记祁贵,还有市人大副主任、环球董事长吕黄秋,由此,新城市应该说还是翻不了天的。
对于推荐于波去新城当市委书记的事,马炳也是考虑了再三才下定决心的。他从种种迹象看,陈刚是非重用于波不可了,那么我马炳一定要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虽然对于波有看法,那看法归看法,于波的优点还是很多的,与其让你陈刚提出来,还不如我老马提出来妥当呢!一来别的领导没啥可说的,根本说不出于波跟你陈刚有什么关系,二来我老马也落个大公无私的口碑,这三嘛,于波下去了,他可能接替司马克当省纪委一把手的机会就失去了。只要于波上不到副省级的线上,就不可能对我老马构成威胁!
被老马看中的事确实从来都没有错过,这也是省委书记陈刚欣赏马炳的主要原因。三年前于波在新城市受到杨栋等人排挤时,马炳就提出平调于波到省公安厅任副厅长。陈刚很赞成马炳的意见。
于波上任后果然很出色,在他分管省公安厅刑侦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连续破了几起大案要案,尤其是轰动全国的“利泉杀人碎尸案”,事隔五年之后,让于波给破了。
去年3月,于波被省委派出到中央党校上党政管理硕士研究生班,这不,于波刚结业回来,就当上了省纪委常务副书记。老马通过这些迹象判断,于波干不了几个月,省纪委书记司马克就退下了,那于波的省纪委书记就稳稳当上了。那么,两年之后,或者两年左右,陈刚退下来了,接替省委书记的,会不会是于波呢?所以,马炳考虑再三,还是让于波下去。让于波在新城市干满一届,把新城搞好了,你陈刚也该下去了,我马炳上来了,你于波再上不迟……
陈书记见马炳沉思的时间不少了,就点名了:“马书记,你看呢?对杨栋,我们就让他体面一点下来算了,他还是做了不少事情嘛!”
马炳说:“好吧,陈书记,我同意。”
陈书记继续说:“水利局长守的干河坝这句话让老百姓给说准了,一针见血。那么,新市委上任的第一件大事应该是于波在三年前提出的这个‘引黄入新’工程!”
二
5月20日13时。晴天。
省城于波家中的一次便餐
于波妻子梁艳芳把做好的西红柿鸡蛋汤,端放到了小餐厅的桌子上。她看着几个扣着碗的菜想,这老于咋就还不来呢?她把手在围裙上擦了擦,又看了看表,这时候,院门口小汽车倒车的声音传来了。梁艳芳知道是于波来了,便匆忙走进厨房盛米饭。于波很少在家里吃饭,在单位不是忙这就是忙那,所以梁艳芳对于丈夫回家的饭菜,做得总是很仔细、很认真。
门铃响了。
这个老于,自己拿着钥匙不直接开门,干吗老摁门铃呢?梁艳芳想着急忙打开了门。摁门铃的不是她要等的老于,而是距省城400公里的新城市常务副市长程忠。
她惊喜地说:“哟,是程市长?”
“怎么,不欢迎?”
梁艳芳忙让进了肚子大得像扣了一个锅一样的程忠。
程忠问:“怎么?弟妹,于书记不在呀?”
梁艳芳一连声说着“一会就来”的话,请程忠坐在了客厅的沙发上。她急忙给程忠沏茶时,于波推门进来了。
“程市长!”于波进门就叫起来了:“老伙计,你还没忘了我这个小兄弟呀?……院里停着新城市的18号红旗车,我估摸着就是你。”
两个老朋友见面,分外高兴,程忠拍着于波的肩膀,于波敲着程忠的肚子:“怎么,程市长,你这肚里又进去了一船呀?”
程忠说:“什么船呀?肚子都饿扁了,快给饭吃吧。”
于波说:“夫人,上饭!”
梁艳芳说:“饭菜早端好了,请两位领导进餐厅用餐吧。”
于波想,程市长此时来家里会是什么事呢?这位老兄肚量也实在是太大了。三年前,自己来省城时,就听说要当市长了,可市委书记杨栋还想继续一肩挑两:书记加市长。在这个杨栋手下干活,那是很憋气的,他啥也不懂,可啥也要插那么一竿子。插一竿子的本意并不坏,此人不贪不占、两袖清风。可他这么插来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