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讲记-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义与元人谈判。文天祥到元营后,始终不屈服,以后被押解到元大都,囚禁四年后死在那里,留下《正气歌》汗青千古。
四岁的小皇帝恭帝赵显与皇太后请降,也被虏往元大都。赵显北去,南宋亡国。依稀中与赵匡胤逼迫后周柴氏孤儿寡母退位没有两样。后人有诗曰:
忆昔陈桥兵变时,欺他寡妇与孤儿;
谁知二百余年后,寡妇孤儿又被欺。
恭帝的两个哥哥,九岁的赵昰和六岁的赵昺逃到福州。赵昰即位,为端宗,但不久就死于逃难的海船之上。张世杰和陆秀夫等朝臣又拥立卫王赵昺继位,转移到厓山(今广东新会南)继续抗元。
元军分为四路,围攻宋军水师。潮落的时候,元军从北面冲击:潮涨的时候,元军又顺势从南面进攻。宋军两面受敌,勘勘招架不住。左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对赵昺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随即背着赵昺跳海而亡,杨太妃也赴海而死。
公元1279年二月,元朝统一了中国,宋世彻底宣告灭亡。
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国祚废。
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领在斡难河(今鄂嫩河)边集会,公推铁木真为蒙古大汗,即成吉思汗。汗汉同音,有仰慕汉王朝的意思。
成吉思汗打败了金朝,兵力更强大了。公元1219年,有一支蒙古商队受成吉思汗派遣到西方去,经过回回国(花剌子模,即今里海、咸海一带)遇害。成吉思汗闻讯大怒,亲率二十万蒙古大军灭了回回国,又继续向西逼近印度,占领了现在的中亚细亚各国。前锋部队一直打到欧洲东部,大破欧洲联军;又打到伊朗北部,灭大食国,才班师回国。元朝的中国版图,是有史以来最广大的,南至台湾,东到东海(几次渡海征日本都未成功),西至多瑙河,北到沙漠,兼并了诸多的种族,所以称“莅中国,兼戎狄。
蒙古人征西作战,立功行赏都要数人耳朵,所以士兵的马背上都驮着成麻袋的人耳朵。欧洲人想起这段历史,就咬牙切齿的称东方人为“黄祸”,并与中国龙的图腾联系在一起谬论连绵,形成对东方人和中国文化的偏见。
蒙古人所以能西征东讨,无往不胜,是因为蒙古军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兵种,铁骑。这种经过严格训练的骑兵军团,可以压倒性的优势歼灭地面上的陆军部队。穷兵黩武的元朝只传了十代,九十八年的历史,最后亡在元顺帝手里,应了老子“兵强者死”的名言。
元朝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对中国文化的破坏却是毁灭性的。蒙古人与辽金两个民族不同,本来就没有文化基础,又没受到华夏文明的熏陶,所以忽必烈一到西藏,就被藏传佛教的文明惊呆了,尊十五岁的藏僧八司巴为国师,并请他制作蒙古文字。统一中国以后,更是与西藏喇嘛一起共治中国,还将大小喇嘛分派到中国各地进行教化,搞得民怨沸腾,致使有明一代彻底铲除藏传佛教,中原密宗东流日本,史称“东密”。好在忽必烈时代有一个金国的遗贤耶律楚材,与一个和尚出身的汉人刘秉忠,二人都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才使得蒙古人渐渐受到儒家文化的熏习。
忽必烈死后,由他的三儿子铁木耳“元成宗”继位,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那篇封号的文章“制诰”,更是胜过历代敕封孔子的“诏书”,诰云:
“制曰: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可加大成至圣文宣王。遗使厥里,祀以太牢。于戏!父子之亲,君臣之义,永为圣教之遵。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资神化,祚我皇元”。
但是元朝宫廷多数的朝臣和族人,仍是信奉喇嘛教,因此元顺帝时才有韩山童的白莲会,宣传天下大乱,弥勒佛下凡救世。跟着便有方国桢、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等趁时而起,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明太祖朱元璋是继刘邦之后,历史上第二位平民皇帝,所不同的,刘邦是布衣登帝位,朱元璋则是和尚做皇帝。但他没有刘邦的豁达大度,也没有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因此有明一代虽也是山河一统,但远远没有汉唐开国的规模和气势。
朱元璋出生在元末乱世的贫民家庭,祖上世代务农,童年孤苦无依以讨饭为生,备受世人的白眼和欺凌,形成其后仇恨多疑、刻薄寡恩的作风。朱元璋十七岁上出家皇觉寺,才两个月就由于“寺僧以岁饥罢僧饭食”又出去讨饭化缘,直到三年后才又回到皇觉寺。追忆这段经历时,朱元璋说:“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25岁时朱元璋投军,与徐达、汤和、周德兴等放牛时的伙伴一起,金戈铁马,北战南征。元大都被攻破,元顺帝携妻将子,逃向漠北,元朝至此灭亡。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金陵(南京),年号洪武,史称明太祖。从朱元璋定都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金陵是明朝53年的国都,朱元璋曾用21年的时间修建南京城墙。金陵在历史上称为六朝古都,三国时期孙权据长江之险在武昌登基后,迁都金陵,成为首位在金陵建都的人。此后司马睿在此建立东晋政权,称作建康。南朝的宋齐梁陈都在建康定都。南唐将金陵改称江宁府,明朝建都后将其改称为南京。
朱元璋的最大缺陷就是“不学无术”,虽然他勤奋地读书一阵,但根本学识始终没有脱离在皇觉寺为僧时的知识范围。因此他缔造的明朝的政治体系中,官职的设置仍然沿用丛林寺院的僧职,如督察院、都检、统领等。在心理上,由于出身的关系,朱元璋始终有一种隐隐的自卑感,致使朱元璋登基以后,总想找出一个声名显赫的祖宗作自己的背景,于是想到了朱熹。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朱元璋问理发的朱司务是否为朱熹的后人。谁知那个理发匠却说:我有自己的祖先,我虽姓朱,但与朱熹却没有关系。为什么要认他做祖先呢?朱元璋听了很惭愧,就打消了认朱熹作祖先的念头,但开科取士的标准定为朱熹的《四书章句》却始终没有动摇过。
迨成祖,迁燕京。十七世,至崇祯。
公元1398年,朱元璋死了,太孙朱允汶继皇帝位,改元建文,是为明惠帝。朱元璋开国后,一直对异姓功臣深怀疑忌,所以军事大权都在朱氏诸王手中,尤以燕王朱棣为最。朱允汶为了解除诸王“尾大不掉”带来的威胁,一登基就开始削番。先从朱棣的胞弟朱肃下手,逮捕了几个朱姓王并将其废为庶人。又下令诸王不得节制文武官吏,进一步限制了诸王的权力。就在要削除燕王朱棣的权力时,朱棣趁机起事,酿成为期四年的“靖难之变”。
公元1403年,朱棣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元永乐,定都北京,是为明成祖。至于朱棣为什么要迁都燕京,有几个历史原因。其一,燕京是朱棣的龙兴之地,是他作燕王时的封地和府邸。其二,“靖难之变”中,朱棣曾在南京大肆屠戮,杀人数万之众,史称“瓜蔓抄”,因此不愿意住此血腥之地。其三,蒙古人虽北遁大漠,但还在蠢蠢欲动,北方尚有战事。而历史上建都南京的王朝无不带有偏安性质,不是有作为的帝王所居之地。1406年,朱棣明令迁都,次年开始修建北京城,历时十三年才告竣工。
明朝三百年是朱姓与宦官共有的天下,明太祖、成祖之后的十五个子孙皇帝无一不是被太监所控制,几乎找不出一个对社会文化有贡献的君主。倒是出了几个偏才:英宗朱祁镇如果不做皇帝,专学天文,可以成为名家;神宗朱翊钧,嗜财如命,如果专学经营,定可以发家致富;熹宗朱由校爱作木匠,如果专习土木工程,应该大有可为。但他们不幸当了职业皇帝,反而在历史上劣迹斑斑。而明代的文运,从朱元璋开始就既不尊重相权,又不重视文臣学者,致使万历后期的太监头子魏忠贤大兴党狱,随便定罪杀戮儒臣学者。直至李自成的民兵入京,崇祯自杀,清兵入关,结束了朱明与太监共天下的历史。
大明王朝从朱元璋开国,传了十六世,历十七帝,到崇祯皇帝朱由检结束,共计两百七十七年。其后虽有五王复建南明,毕竟大势已去,所以仅苟延残喘了十六年。
权阉肆,寇如林。至李闯,神器焚。
明朝由兴而衰、由盛而亡,也是重蹈元朝的覆辙,蔡东藩总结为“骨肉相残、权阉迭起、奸贼横行、宫闱恃宠,以及流寇殃民”五条,尤以“权阉肆,寇如林”为最甚。
宦官专权是明朝的特点之一,而且愈演愈烈,例如英宗时的王振,宪宗时的汪直,武宗时的刘瑾,熹宗时的魏忠贤。其中,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人称“八虎”,已甚为嚣张,魏忠贤更是成立了万人组织的宦官武装,将厂卫(特务组织)的罪恶登峰造极,使明王朝的政治腐败到极点,其结果必然是民不聊生,流寇四起。在流寇中最成气候的就是李闯(李自成)。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因家贫投为驿卒,驿站解散以后,无处存身,参加了民军。后与刘宗敏、李信、牛金星等人联合起来,又有张献忠的呼应,攻城掠地,势不可挡。
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进北京。怀宗朱由检至此还有太监曹化淳守城,不想曹化淳献城投降了。京城一破,朝臣散尽,怀宗皇帝身边只剩下一个太监王成恩。崇祯见大势已去,命后妃等自缢殉国,又剑伤长公主,自己跑到煤山(今景山),咬破手指,留下血书遗诏:
“朕凉德貌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此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于煤山寿皇亭投缳自尽,时年三十五岁,太监王承恩与帝对缢。
李自成占据京城,在武英殿称帝,国号大顺。接着便严刑拷打前朝降臣,追胁金银宝物,使得已降之人复生反意,才有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勾结清兵,一片石大破李自成。李自成兵败,经陕西退至湖北,死于湖北铜山县九宫山。
其时清兵只占据中国的北方,江南的前明残部,继续拥戴福王朱由嵩在南京继位,改元弘光。督师史可法领兵抗清,无奈人心已散,回天无力。史可法战死在扬州,福王朱由嵩被俘,统治中国276年的明王朝彻底灭亡。
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清太祖福临就是入关称帝的顺治皇帝,他的祖父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为女真族人,建立了后金。顺治的父亲是皇太极,他在圣京(今沈阳)称帝后,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顺治皇帝福临是皇太极的九儿子,即位时年仅六岁,不得不由多尔衮摄政。正当清廷孤儿寡母当政的危机之中,适逢吴三桂乞师,清廷趁势乘时而起,由吴三桂为先驱,名正言顺地入关称帝。
满族人自认为与大明并无夺社稷之仇,满人入关是因为李闯灭明,汉人无法收拾残局才请清兵入关的。所以满清入主中原,打着“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旗号,又修复被李闯烧毁的明陵,为崇祯皇帝发丧。这就是此处说的“膺景命”,也就是顺应天命的意思。
福临在北京登基称帝之时,除了京北以外,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尚未被清廷统一。除李自成、张献忠的残余势力外,南方还有南明的临时政权存在,各地反清复明的征战皆未平息。所以顺治在位的十八年时间里,全国都还兵荒马乱,干戈未息,清室皇权还处在安危未定的局面之中。入关前后的八旗子弟,全数不过四万人,加上科尔沁蒙古的蒙旗在内,总兵力不足十万。“靖四方,克大定”的功绩,是以汉人汉军作为代理战争的先驱,利用洪承畴、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藩王才平定了南方,统一了中国。
所以当郑成功在台湾率水师十七万北上,克镇江、围南京声势浩大,清廷已做好不得已出关退守的准备。郑军因天气变化,天时不利,加上策划指挥不力,再之与郑成功对垒的又是汉军,造成郑军败走,反成败局。
到了康熙一朝,除鳌拜、平三藩、定北疆,中国才真正安定下来。在康雍乾三朝一百多年时间里,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安定,是清朝最鼎盛的时期。道光以后,则一代比一代弱。自顺治入关至宣统退位,满清共传了九代十帝,共计两百六十七年的历史。
廿四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悠久的中国历史全都在此浓缩介绍了,它详细记载了一个朝代是如何从治到乱,如何从兴旺走向衰亡的。历史绝不是一些消逝了的东西,至今仍伴随着人类的影子,后人以历史为证,以道德与良心来审视昨日与今日的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