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8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戈达德26岁那年,他和另外两名探险伙伴来到布隆迪山脉的尼罗河之源。三个人乘坐一只仅有60磅重的小皮艇开始穿越4000英里的长河。他们遭到过河马的攻击,遇到了迷眼的沙暴和长达数英里的激流险滩,闹过几次疟疾,还受到过河上持枪匪徒的追击。出发十个月之后,这三位“尼罗河人”胜利地从尼罗河口划入了蔚蓝色的地中海。
戈达德说,这次旅行,如果事先过多地考虑那漫长的道路和面临的艰难,也许就不敢出发了。但是经过一天又一天的积累,我们终于达到了目的。我想这就是生活的成功之路吧。
紧接着尼罗河探险之后,戈达德开始接连不断地加速完成他的目标:1954年他乘筏飘流了整个科罗拉多河;1956年探查了长达2700英里的全部刚果河;他在南美的荒原、婆罗洲和新几内亚与那些食人生番、割取敌人头颅作为战利品的人一起生活过;他爬上阿拉拉特峰和乞力马扎罗山;驾驶超音速两倍的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写成了一本书《乘皮艇下尼罗河》);他结了婚并生了五个孩子。开始担任专职人类学者之后,他又萌发了拍电影和当演说家的念头,在以后的几年里他通过讲演和拍片为他下一步的探险筹措了资金。
到现在为止,戈达德已经完成了127个目标中的106个。他获得了一个探险家所能享有的荣誉,其中包括成为英国皇家地理协会会员和纽约探险家俱乐部的成员。沿途他还受到过许多人士的亲切会见。
刚果河的探险是他严峻的一课。戈达德与他的好朋友杰克·约威尔一起下河出发,一路顺利,不料约威尔却突然葬身于一个可怕的漩涡之中,他的死把戈达德投入了绝望和孤独的深渊。“我们朝夕相处了六个星期,象兄弟一样亲密,”他说,“我们一路上战胜了所有的艰险,可是,突然,他就去了,就剩下我孤伶伶的一个人了。”戈达德停顿了片刻,痛苦地回忆说:“一时间,我真不知道怎么办了,但想起我和杰克曾经发过誓,无论我们之中的哪一个出了事,另外一个也要把航程进行到底,于是,我就继续前进了。”
戈达德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征途中,有过18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这些经历教我学会了百倍地珍惜生活,凡是我能做的我都想尝试。”他说,“人们往往活了一辈子却从未表现出过巨大的勇气、力量和耐力。但是我发现当你想到自己反正要完了的时候,你会突然产生惊人的力量和控制力,而过去你作梦也没想到过自己体内竟蕴藏着这样巨大的能力。当你这样经历过之后,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都升华到另一个境界之中了。”
他指出,差不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梦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去努力实现他们。“《一生的志愿》是我在年纪很轻的时候立下的,它反映了一个少年人的志趣,其中当然有些事情我不再想做了,象攀登埃佛勒斯峰或当“人猿泰山”那样的影星。制定奋斗目标往往是这样,有些事可能力不从心,不能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放弃全部的追求。”
“检查一下你的生活并向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很有好处的:‘假如我只能再活一年,那我准备做些什么?’我们都有想要实现的愿望,那就别延宕,从现在就开始做起!”
戈达德未来的计划仍然是充实的,其中包括游览长城(第49号)和攀登麦金莱山(第23号),他决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目标。“这样,一有机会到来时,我总是‘准备完毕’。”的确如此,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坚信有一天终能实现他的第125号目标参观月球。
Number:3268
Title:韩默的风格
作者:王敬之
出处《读者》:总第41期
Provenance:科学之研究
Date:1984。2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我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十四小时,每小时争分夺秒。韩默
环墙皆钟。各钟的时针方位不同,但各钟的分针和秒针全无差异。这间办公室的布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的主人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亚蒙·韩默的性格和作风。
争分夺秒
年八十五高龄的韩默,就坐在这样的房间里工作。墙上的那些钟,分别代表美国及世界各地的时间。这可免除韩默费神去计算时差。西方石油公司雇员众多,部门也多,遍布美国和世界各地。韩默并不深入基层,从来不跟那些芸芸众生的小职员罗嗦。他紧紧抓住各个高级主管人员,不分昼夜,随时通过电话和电报了解情况,发布指示。
“我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十四小时,每小时争分夺秒。”这是亚蒙·韩默经常说的话。去年会见邓小平时,谈话中也这样自诩。
亚蒙·韩默要办什么事,恨不得马上办成;要找什么人,上天入地也要立刻找到。以致于那些在工作上与他有直属关系的经理人员,甚至上馆子吃饭也得留言。一次,公司某位副总裁,找了一个远离人间烟火的地方度假,乘坐自家游艇到某个大湖去钓鱼,他认为这里电话打不到,汽车开不到,总可以安安稳稳享乐一下了,谁知韩默居然想出“妙策”,派直升飞机到湖上去搜寻;寻到他的游艇之后;就由直升飞机吊下一个小瓶子,内装韩默手谕:“速回!”
韩默的私人座机命名为“西方一号”,是由一架一百英尺长的波音707客机改装的,有一间卧室,附有专厕及秘书室,另外两间会议室,供高级随行人员之用。但随行人员凡有幸搭乘韩默专机的人员,反而不象在一般商用客机上那样轻松,因为韩默轮番不断找他们进入卧舱议事,旅行如同上班。飞机能同世界任何地方通电话,另外还加装了储油箱,使之能有五千英里的续航能力。因此,这架专机也反映了主人的性格及作风:电话不断,旅行不停。他可以在非洲早餐,伦敦午宴,下榻加拿大。据粗略统计,整个七十年代,他总共飞行了二百六十五万英里,等于每年环绕地球十圈。但他最引以为得意的,在于他这架专机可以降落在中国和苏联的领土上,这在西方的资本家中可算得是凤毛麟角。
用人之道
韩默用人,不惜工本。他先后罗致在手下专门帮助他搞公共关系的,有前约翰逊总统的高级助理,前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会议发言人,甚至挖来了英国撒切尔夫人的公共关系顾问。他用人的独到之处,在于眼明手快,当机立断。该公司负责对华业务的陈立家被韩默延聘的经过,便是很富传奇性的一例。陈立家原与韩默素昧平生,是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电子计算机工程师。当年邓小平访美时,美国国务院征陈为临时译员,陪同邓游访各地。韩默初逢邓小平即在此时,也是他初识陈立家。此事过后不久,中国又有石油代表团访美,美国好几家石油公司特聘陈为译员顾问,韩默会晤中国代表团时,是与陈的第二次见面。匆匆两面,他就确定了陈是可用之才,立即施展其挖人的本领,说服陈舍弃东部体面的工作和住宅,举家西迁,来西方石油公司任职。从此,该公司才开始建立起“对华业务部”,并派出代表常驻北京。最近,陈又被提擢为公司副总裁。
韩默在经营事业时,总是走上层路线。他在本国,与历届总统都有交情,而且不分党派。他最受白宫礼遇的时期是在民主党人罗斯福总统的任内,但他也曾由于出资为共和党人尼克松竞选总统而吃过官司。有人说他与里根总统最无深交,即使如此,里根上任不久即宣布他为全国防癌协会主席。
韩默之所以在每个国家都能通天,相当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具有长远的眼光。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初,资本主义世界视苏联为魔鬼,年方弱冠的韩默毅然前往,由此受到列宁赏识,成为美苏贸易的搭桥人。他年轻时的这一段经历,日后始终传为美谈。直到今年,赵紫阳总理在接见好几位签约开发海上石油合作的外商时,还问在座的中外人士“有谁见过列宁?”答案当然是只有韩默博士一人。然而,今天韩默在中国所享受的礼遇,并非单纯由于他和列宁有这段交往。最主要的还在于他对中国的友好态度。
现在美国流传一种说法,认为亚蒙·韩默比任何一位美国总统的面子都大。这并不是空谷来风。几年前,苏联扣押了一名美国商人,美国驻苏大使馆交涉不得要领,美国总统就派亚蒙·韩默到苏联去一趟,他与勃列日涅夫在其别墅干了几杯伏特加,吃了几碟鱼子酱,便说服了勃列日涅夫放人。
名贵的藏画
人们在提到这位长袖善舞、多财善贾的亚蒙·韩默时,总免不了提到他那套价值五千六百万美金的收藏品。所谓“韩默藏画”,在艺术界中颇享声誉,一九八二年曾到北京展出,有过一番盛况。韩默经常声称,他因为关心世界和平,希望通过文化交流促进人类相互了解,所以川流不息地把他的藏画运至世界各地展览。不言而喻,在此堂皇的宗旨后面,包含着为其本人和所属公司广为宣传、培养声誉的用意。
这套精心收集、价值连城的“韩默藏画”。在韩默一旦逝世后,将归洛杉矶县立博物馆所有,这是韩默早已按法律办好的遗嘱规定之一。韩默的一位助手曾经公开这样说:韩默有着强烈愿望,他要流芳百世。
韩默特别注意保健,讲究节食、运动。他每天在其私人的室内游泳池游泳半小时,接着收缩腹肌五百下,然后按摩全身,并冷水淋浴。他一再宣称:“本人的动脉及血压,皆相当于常人之半老于我者。”又大力鼓吹:“人的生命始于八十一岁。”
这就是亚蒙·韩默。当他在二十五年前接管西方石油公司时,它还只不过是一家微不足道的小公司,雇员寥若晨星,净利不过三万四千美金;十年之后,西方石油公司的市场价值就超过了一亿美金。到了现在,它在美国所有大企业中排在第十二位。
Number:3269
Title:令人难忘的唐吉诃德
作者:塞缪尔·斯雷纳
出处《读者》:总第41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杨优明
四百年后的今天,我见到了唐吉诃德。那是在美国一个小镇的中学礼堂里,距离他的故乡西班牙拉·曼却有四千英里。一个毕业班的学生正唱着一首名叫“梦幻”的歌曲。这首颇为流行的歌曲是根据唐吉诃德的故事改编的。我的一个女儿也在里面。那时,我也做着一个梦,并奋力想把它变为现实。于是,我决心好好熟悉这个唐吉诃德。我在书房的一个书架上找到了《来自德·拉·曼却非凡的唐吉诃德》一书。该书为两部分,分别于1605年和1615年第一次出版,这以后一共再版了二千余次,被翻译成包括阿拉伯语和朝鲜语在内的六十种文字。
这个故事译成的语种数目仅次于圣经。这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和圣经中的人物一样,唐吉诃德也是一个超越国界、超越时间的人物。在他悲喜剧式的历险过程中,唐吉诃德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人类的习性与特征。这使得德国一位杰出的小说家把他称作“人类的象征”。“与风车交战”和“唐吉诃德式的”已成为许多种语言的习语。
我为没有更早地遇见唐吉诃德而庆幸。因为,那样的话,他就不会对我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五十岁的人是不该再做孩子的事了,也不应该再有幻想。年轻人的幻想,老年人的经验,这是众所共认的。我却刚刚辞去固定的工作,试着写起小说来了。这可是个冒险事,使得我那个注重实际的家庭和朋友们大为惊愕。因此,当我发现这个中世纪人物在冒险这一点上,并不比我更具备条件时,我感到一阵喜悦。
瞧瞧这个唐吉诃德。他是个乡村绅士,和他的管家侄女一起住在拉·曼却一个无名的村子里;他穷困潦倒,为了买书不得不卖掉土地;他身体瘦长,双颊凹陷,头发灰白,显得十分羸弱。他整日读着侠义罗曼史。罗曼史的内容都为肩负使命的骑士漫游乡村,拯救不幸的少女,杀死巨龙,打败巨人,建立人人平等的王国。他读着,受到了感染,并且达到了发疯的程度。他决心仿效一番,冒一冒风险。
人人都渴望有一种力量能使他们摆脱枯燥乏味的生活。因此,人们不仅接受了唐吉诃德这个人物,而且还怀疑他的创造者是否仅仅就一个人。塞万提斯称唐吉诃德是他“头脑的产儿”,但又说他曾在一位阿拉伯历史学家的手稿中读到过唐吉诃德的冒险故事,从而引起混乱。但公认的观点则为唐吉诃德完全是虚构的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再现了作者本人。
塞万提斯五十岁时动笔写这部书。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