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492章

读者十年精华-第492章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有凑巧,1923年暑期,冰心于燕京大学毕业后,乘上一条名叫“杰克逊总统”号的美国远洋轮赴美留学,就在甲板上与刚从清华大学毕业,也要去美国留学的梁实秋不期而遇。经在同一船上的知名作家许地山的介绍,他俩相识了。冰心说要到美国修习文学,而梁实秋说他志在“文学批评”。

  在海船上摇晃了十几天,许多乘客晕船,但这几位年轻的文学家却是海阔天空,谈笑风生,还兴致勃勃地办了一份文学壁报,题名“海啸”。事后他们选了其中十四篇诗文送给《小说月报》,发了个“专辑”。这是冰心与梁实秋第一次共同参与的文学活动。

  到了美国以后,冰心进了波士顿附近的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研究院攻读美国文学,梁实秋则进了波士顿的哈佛大学攻读英国文学。两校相距约一个多小时的火车路程。遇有假期,冰心与梁实秋都互约朋友往访相邀,或泛舟于劳伦毕迦湖,或到波士顿的“杏花楼”上小聚。

  1925年3月28日,波士顿地区的中国留学生排练了一出《琵琶记》在美术剧院公演,梁实秋饰蔡中郎,冰心饰宰相之女,另一女学生谢文秋饰赵五娘,逢场作戏,别有情趣。后来谢文秋与同学朱世明订婚,冰心曾对梁实秋开玩笑说:“朱门一入深似海,从此秋郎是路人”!不料,梁实秋就此自称“秋郎”,往后的许多文章即署此名,这也为文坛一件趣事。

  1926年,冰心和梁实秋都学成回国。冰心曾在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梁实秋则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执教。1929年,梁实秋曾约闻一多一起去冰心与吴文藻婚后的新居做客。后来梁实秋出任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时,常写信邀冰心到青岛避暑,但冰心终因体弱多病未能应邀,而由梁实秋的同班同学吴文藻作为全权代表去践了约。

  抗战时期,梁实秋去四川重庆。冰心先离京到了昆明,后来到了重庆歌乐山,与已住在北碚的梁实秋又恢复了交往。抗战胜利后,冰心随同丈夫吴文藻去了东京。梁实秋在北京师范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任教一段时期后,于1949年6月去了台湾。

  新中国成立后,吴文藻毅然辞去国民党政府的一切职务,偕同冰心于1951年归国。冰心自此一直从事创作和翻译工作。她没有忘记老朋友梁实秋。早在东京时期就劝梁实秋由台湾转到东京再说,后因海峡局势紧张而从此未通音讯。

  十年动乱时期,梁实秋完成了三十七册的《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出版后,一度在美国闲居。有一天,梁实秋突然在1968年11月出版的台湾刊物《作品》上读到女作家谢冰莹写的《哀冰心》一文,里面有“冰心和她的丈夫吴文藻双双服毒自杀了”一句,梁实秋立即在美国西雅图动情地写下了悼念文章《忆冰心》,并寄往台湾登在《传记文学》上。

  1972年春,梁实秋接到在伦敦的凌淑华的来信后,才知冰心依然健在!欣慰之余,提笔写了更正文字。后来梁实秋在出版散文集《看云集》时,把《忆冰心》一文收入集中而略作说明。同时在《看云集》中还初次发表了冰心的诗《一句话》。这是冰心在1936年写的一首爱情诗,原来准备在梁实秋主编的《自由评论》上发表,但因该刊停办而积存在梁实秋的书箧中,一直未能问世。《忆冰心》终于被冰心看到了,但在十年动乱中,冰心难以有所表示。

  1985年上半年,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怀旧忆故知》(即《看云集》中一些文章)将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时,冰心欣然提笔为此书作“序”。序中谈到抗战胜利至今四十年的隔海相望时,深情地说:“我感激故人对我们的眷恋,我没有去过台湾,无从想象台湾的生活情况,但北京的情况呢,纸上真是说不完,我希望实秋回来看看。……”

  现在,杰出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吴文藻教授已于1985年10月2日病逝,但冰心仍然健在。还有许多橡冰心一样的文坛故交也在期望梁实秋先生的归来。友谊的双手已伸过了海峡!

 

Number:1977

Title:丹特士之死

作者:奕林

出处《读者》:总第67期

Provenance:富春江画报

Date:1986。9

Nation:

Translator:

  一

  1837年1月27日

  历史沉重地翻开了这一页

  彼得堡郊外。白桦林

  枪声和血染红了雪地

  普希金倒下了

  被流言,诬蔑和铅弹射中

  丹特士,一个法国纨绔子弟

  用罪恶的手

  扼杀了美、自由和诗

  整个俄罗斯在哭泣

  整个俄罗斯愤怒了!

  “交出丹特士!

  还我普希金!”

  可是,那个丹特士到哪里去了呢?

  二

  巴黎郊外,幽静的林子

  静静的塞纳河向前流去

  不知何时

  一位老人和他的孙女

  居住在这里

  老人已像一段朽木

  而孙女爱丽思却比丁香美丽

  爷孙俩

  像一只大鸟和一只小鸟

  相依为命

  清晨去林子里散步

  小爱丽思是爷爷快乐的蝴蝶

  夜晚在吐着金焰的火炉边

  小爱丽思是爷爷温柔的小鹿

  老人深爱他的孙女

  孙女无邪地爱着爷爷

  有人问小爱丽思:

  “长大了,你要嫁给谁?”

  小爱丽思眨着蓝色的眼睛

  认真而稚气地回答:

  “我要嫁给爷爷!”

  这一声回答是晴空里的鸽哨

  老人听了笑得喘不过气

  啊,爷爷的小白鸽

  你为爷爷阴沉的心空

  带来了欢乐和笑语

  时间啊静止吧

  静止在这无尽的安谧

  老人常常独自坐在树墩

  发愣

  他怕眼前的一切

  会被引爆

  像雪崩一样无情

  三

  但时间不是水泥浇铸的而是流水,

  带来了小爱丽思如花的年岁

  多愁又善良一个十五岁的少女

  十五岁是诗的年龄在诗的卵石小径上

  小爱丽思会没日没夜地徜徉

  爱丽思最爱读普希金的诗她爱

  普希金不羁的灵魂

  她爱达吉雅娜她爱高加索神奇的土地

  她甚至幻想,普希金也会打开

  她心爱的纪念册

  题上热情隽永的诗句他活着,

  在这个人世

  (可是不知为什么当她朗读普

  希金诗时爷爷的眼睛里总能读到阴郁)

  有一天,爱丽思失神地哭了

  她知道了那个可诅咒的日子

  她诅咒那个丹特士为自己也是

  法国人羞耻

  怎么?!爷爷在叹息叹息比石磨还沉重

  她想起爷爷也去过俄国她想起

  爷爷也姓丹特士

  她要问爷爷问个水落石出她要把可怕的联想

  抹去像抹去叶尖上的露迹

  可是爷爷没有回答爷爷惊恐

  的眼神使爱丽思窒息

  爱丽思再也不会笑了爱丽思再

  也哭不出声了

  爱和欢乐从此沉淀

  可爱的小白鸽病了

  不吃不喝不再起床

  失神的眼睛里

  深深地抛下了忧郁的锚

  生命的帆,徐徐下落

  她还没有开过花

  就被风暴折断

  一个美丽的黄昏

  带走了她美丽的灵魂

  因为纯真

  她才死去

  塞纳河边小小的坟茔里

  死亡,使她和土地永恒

  四

  可爱的小白鸽死了老丹特士的心碎了成了玻璃碎片

  他的一切也葬进了坟墓里

  几天几夜像一块石头丹特士呆立在爱丽思坟前

  浑浊的双眼欲哭无泪欲哭无泪往往是绝望的悲痛

  “是爷爷杀害了普希金!是爷爷杀害了你!”

  老丹特士撕扯着自己的头发哭喊着跪在坟头

  他疯了跌跌撞撞一头扑进塞

  纳河里

  五

  塞纳河平静的水面像接纳了一片落叶溅起一丝水纹

  不留痕迹又静静地向前流去

  而普希金的竖琴仍在弹唱

  “不,我不会完全死去

  在我遗留的竖琴上我的心灵将比骨灰活得长久永不消失

  ……”

 

Number:1978

Title:赫鲁晓夫“退休”以后

作者:罗伊·麦德维杰夫

出处《读者》:总第67期

Provenance:书林

Date:1986。7

Nation:苏联

Translator:何平

  在退休的头几个星期里,赫鲁晓夫始终愤懑不已,尽管已届高龄,但他精力充沛,体格健壮,在最近十一年里拼命工作,犹胜以往他每天的工作时间一般都长达十五小时,他访问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重要国家,走遍了全国各地,过问政府各部门的工作。现在,他就像一个骑手,一下子从飞奔的马背上摔了下来。他心烦意乱,根本不想掩饰自己的感情,他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地一坐就是几小时,眼中常常噙满泪水。赫鲁晓夫的一个孙子在莫斯科的一所学校念书,校长出于好奇曾问他:“最近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在干什么?”孩子答道:“爷爷在哭。”

  然而赫鲁晓夫性格开朗,没有就此消沉下去,他的精神逐渐恢复,重新开始阅读报刊杂志。他记录了他免职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不过他没有对任何人评论过这些变化,即使对家人和挚友也从不提及,他对党仍然忠心耿耿。

  1965年初,他和全家被要求搬出他们居住的政府别墅一栋面积宠大,但式样笨拙的房子,过去曾经属于莫洛托夫另外指派给他们一处朴素得多的住宅。对赫鲁晓夫来说,新住宅有一个得天独厚之处:它有一小块土地。

  住所周围耸立着高高的围墙。一个小组担负起了保卫前总理的任务,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有人值班。尽管只要赫鲁晓夫外出散步他们总是紧紧跟随,但他们从不干涉他家庭成员的活动,一般来说,他们的存在并不惹人注目。

  赫鲁晓夫的退休金是每月400卢布,从他前不久还在担任的职务来说,这过于寒酸。但他仍然保留着到克里姆林宫医院就医和领取特别供给的权利,一辆旧式轿车供他专用;出于某种原因,这部车子用的是私人牌号。他在莫斯科还有一处公寓,不过他并不喜欢那套公寓,尽管他常常要去莫斯科,却很少呆在那里。

  他去首都是为了公务;但后来他不再像退休生活头两年那样深居简出,常常为了娱乐去莫斯科。有时他和妻子在莫斯科市内散步,并开始去听音乐会、看戏。现在他有了充裕的时间,所以这位前总理开始进行大量的阅读。赫鲁晓夫发现当时出版的许多回忆录尤其引人入胜。差不多所有曾经在政府和军队里担任过要职的人其中许多人现在仍在位都在撰写他们的经历。对这些回忆录,赫鲁晓夫有的加以赞赏,有的则竭力抨击。例如,赫鲁晓夫对朱可夫元帅1969年出版的回忆录大为恼火,尽管赫鲁晓夫与朱可夫在战前战后曾多次合作,但朱可夫毫不提及与赫鲁晓夫在斯大林格勒前线库尔斯克会战中的会见,也毫不提及赫鲁晓夫在解放基辅中的作用,这位前总理只被提到两次:朱可夫写道,他到写有一次“曾认为有义务去会见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他发现这位书记的态度“很友好”,基辅解放时,他又去拜访赫鲁晓夫,“知道此人永远会给你以热情款待”。其他回忆录差不多也是这样谨小慎微,而这些回忆录的作者写到和斯大林的会见与谈话时却一点都不含糊其词。

  赫鲁晓夫越来越坚信不疑: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他应该写出自己的回忆录。但他又害怕写作他过去一直是口授由别人记录成文。最后,他要求给他配一名速记员,中央委员会拒绝了他的请求。不过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赫鲁晓夫开始用一台录音机来口授他的回忆录,口授的内容尚属草稿,仅仅是些前后不连贯的记录和模模糊糊的思想。他计划以后再进行打印和整理,这是一项抱负不凡的事业,每天赫鲁晓夫都要在上面花去好几小时。

  斯大林女儿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逃往西方深深地伤害了赫鲁晓夫,赫鲁晓夫与她相识很久,斯维特兰娜与斯大林的儿子华西里不同,公开支持“二十大”和“二十二大”的决议,这对赫鲁晓夫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赫鲁晓夫说:“她不会逃离苏联,你们不知道她多么忠于共产主义,这肯定是谎言。”然而“美国之音”的广播证实了这条消息,此后有很长一段时间,赫鲁晓夫连听到她的名字都会觉得无法忍受。

  赫鲁晓夫对国际上的各种危机也相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